楊振寧,物理學家,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出生於1922年。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曾任職於世界各大知名院校。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裡程碑性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闢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 索爾維會議
1927年,科學技術領域的一場重量級會議正悄然於比利時在十月二十四日召開。這一場會議現場不僅有提出了相對論的愛因斯坦,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居裡夫人,還有物理課本上耳熟能詳的普朗克,薛丁格等等,。也許只有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才誕生了人類最偉大的智慧吧!
時光荏苒,再偉大的存在也抵不過時光的無情抹殺,二十世紀的愛因斯坦時代終於在1955年4月18日結束了科學技術發展由此進入了後愛因斯坦時代。
而在二十世紀的下半葉,繼承愛因斯坦時代榮光的人無疑是楊振寧先生。
1954年,楊—Mills規範場論(即非阿貝爾規範場論)發表。這個當時沒有被物理學界看重的理論,通過後來許多學者於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引入的自發對稱破缺觀念,發展成標準模型。這被普遍認為是20世紀後半葉基礎物理學的總成就。
楊振寧和Mills的論文,從數學觀點講,是從描述電磁學的阿貝爾規範場論到非阿貝爾規範場論的推廣。而從物理觀點上講,是用此種推廣發展出新的相互作用的基礎規則。
在主宰世界的4種基本相互作用中,弱電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都由楊—Mills理論描述,而描述引力的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也與楊—Mills理論有類似之處。楊振寧稱此為「對稱支配力量」。楊—Mills理論是20世紀後半葉偉大的物理成就,楊—Mills方程與Maxwell方程、Einstein方程共同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在二十一世紀科學停滯不前的今天,也許只有楊振寧先生的存在才能向人們展示那個輝煌的歲月還在延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