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具爭議科學家,獲諾獎後入美籍,晚年改回中國籍,82歲娶嬌妻
但是中國有位科學家,獲諾獎後入美籍,晚年改回中國籍,82歲娶嬌妻,堪稱最具爭議的科學家。有人說他愛國,他是世界上最先獲得諾獎的中國人,為中國爭了光;但也有人說他不愛國,因為他獲得諾獎後,在中國最需要他做貢獻的時候,卻加入了美國國籍,為美國人服務了。
-
中國共有11.5位諾獎獲得者,有2人放棄美國籍入中國籍,他們是誰
相信光是看到標題,各位讀者朋友們就會十分疑惑,咋會有「11.5人」這種說法呢?別急,咱接著看。而其中這位賽珍珠女士,便是筆者所說的那「半個人」,因為賽珍珠自幼在中國長大,在中國生活近40年,曾是中國國籍,後因一些特殊原因才改回美國國籍,而讓賽珍珠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正是和中國有著密切關係的《大地》三部曲(描寫中國農民生活),賽珍珠也一直將中國視為自己的故鄉。
-
16位華人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4人來自北大數院
關注前沿科技 量子位賴可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2020斯隆研究獎公布,北大數院成為最大閃光點。16位華人獲獎者中,4位來自北大數院。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話說當代鋰電池的使用大國無疑是中國,全球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比亞迪電子等公司都在中國,然而中國人卻與這次鋰電池主題的諾貝爾獎無緣,這實在是令人遺憾。雖然有了莫言和屠呦呦的突破,但是,在諾貝爾獎的基礎科學獎項方面,中國人還未能實現「零突破」。
-
給科學家官員頒「中國諾獎」,需要多大的勇氣?公眾有5個疑問
「中國諾獎」第五次頒獎,估計很少有人預料到在短短在幾個小時內上了各大平臺熱搜,特別是關於「副省長拿下中國諾獎」的消息,一度上升至頭條榜首,格外受到關注。為何?因為這次評獎打破了人們傳統的認識。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大獎是不頒給現職官員的,沒有先例,極易引起爭議,評委會敢於作出這樣的決定,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
14年前,中國奧數少年擊敗德國天才,現今1人獲諾獎,1人成和尚
14年前,中國奧數少年擊敗德國天才,現今1人獲諾獎,1人成和尚 1959年7月,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首次在羅馬尼亞舉辦,最初這種數學競賽是匈牙利數學界為紀念數理學家厄特沃什·羅蘭而組織,後發展到了全球參與競賽,每年都會舉辦。
-
12年前,錢學森侄子拿下諾獎後,為何當眾強調自己是美國科學家
「我有中國血統,但我是一位美國科學家。」這句話曾經在12年前引起熱議,因為它出自錢學森侄子錢永健之口。對中國人而言,錢學森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國士無雙,他所做出的貢獻,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永遠銘記。錢學森出國留學後,錢學榘也在叔叔的鼓勵下前往美國,因為叔叔告訴他:「要為國家做貢獻,你應該也要去留學。」
-
3名科學家發現C型肝炎病毒獲諾獎
霍頓1972年獲東英吉利大學學士學位,並於1977年獲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生物學博士學位。然後,他在白金漢郡塞爾研究實驗室工作,在1982年成為希龍公司的非甲非B型肝炎部主管。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布,來自美國、英國的三名科學家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當地時間10月5日,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
科學是否有國界?華裔科學家錢永健獲諾獎,公開表示:我是美國人
2008年,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憑藉對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此消息一經公布,全中國人們都為此感到高興,以他為榮。在中國人的眼中,雖然錢永健是美國國籍,但他祖籍是屬於中國浙江省臨安市,也算是半個中國人。但沒想到不久之後,錢永健就公開表明:我不是中國科學家,是美國科學家。
-
9位北大校友獲2019年美國斯隆研究獎 總數居國內高校第一
編者按:近日,2019年美國斯隆研究獎獲獎名單揭曉,北京大學有9位校友獲獎。其中在化學領域,北大有5位本科校友獲獎。斯隆研究獎被譽為「諾獎風向標」,旨在獎勵職業生涯早期的傑出青年學者。新聞網轉載微信公眾號「青塔」關於此次獎項評選結果的最新報導(標題有改動),供讀者了解更多信息。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在光學通信領域取得突破性成就,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發明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並於200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德國科學家恩斯特·魯斯卡,設計出第一臺電子顯微鏡,在198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德國科學家格爾德·賓寧與瑞士科學家海因裡希·羅雷爾研製掃描隧道顯微鏡,於198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美國科學家埃裡克·白茲格、德國科學家斯特凡·W·赫爾和美國科學家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在超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於201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發現「腦中GPS」 三科學家共獲諾獎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莫澤夫婦也成為第五對獲諾貝爾獎的夫婦。 獲獎研究 發現了大腦的定位系統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聲明中介紹,「我們如何知道我們身處何方?我們怎麼找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路徑?我們如何存儲這些信息,從而能夠在下一次立即找到這條路?」三位獲獎科學家的研究為我們解答了這些疑問。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的諾獎,中國再次落空。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發明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並於200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代表我們沒有多少人願意靜下心來研究學問。代表我們的社會價值出現了某些錯誤導向。最後,代表我們就是要被人家卡脖子。諾獎是科學最高獎項,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科研競爭力,是中國必須競逐的目標。
-
諾獎預測!生理學或醫學領域4位科學家獲2020「引文桂冠獎」
9月23日,科睿唯安公布了2020年度「引文桂冠獎」名單,生理學或醫學領域、物理學領域、化學領域、經濟學領域共24位科學家榮獲該獎。 「引文桂冠獎」有「諾獎」風向標之稱,據科睿唯安公布,迄今為止,已有54位「引文桂冠獎」 得主榮獲諾貝爾獎。
-
12歲從河南農村走出的崔琦,到美國獲得諾獎,晚年為何後悔了?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們中國人獲得諾獎的卻很少,不過算上全世界的華人,也就是算上外籍華人的話,也不算太少了,而且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也是舉世矚目的,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比如楊振寧(2015年由美籍改回中國籍)、李政道、李遠哲、丁肇中、朱棣文、錢永健、高坤等,今天要講述的是另外一個美籍華人物理學家,12歲從河南農村老家走出的崔琦,到美國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晚年為何後悔了?
-
美國10大華裔科學家:他們是黃皮膚的美國人,卻不再是中國人
崔琦:第六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崔琦,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人,是第六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美籍華人科學家。1984年獲濃縮物質物理巴克利獎。1998年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200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後浪 | 中國80後科學家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
作為量子信息領域的80後明星科學家,有「量子巫師」美名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的研究工作再次獲得國際獎項認可。10月6日,美國物理學會(APS)宣布,授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陸朝陽教授2021年度「蘭道爾—本內特量子計算獎」(Rolf Landauer and Charles H. Bennett Award in Quantum Computing),表彰他「在光學量子信息科學,特別是在固態量子光源、量子隱形傳態和光量子計算方面的重要貢獻」。
-
兩名女科學家因「基因剪刀」獲諾獎
沙爾龐捷在發布會的電話連線中說,她得知獲獎時感到很驚喜,「作為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我希望能對致力於科學研究的年輕女性傳遞信息,女性能在科學界有所作為並獲諾獎」。她還強調,「基因剪刀」技術有可能在將來開發出擊敗細菌的療法。沙爾龐捷1968年出生於法國,現任德國柏林馬克斯·普朗克病原學研究室主任;道德納1964年生於美國,現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
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獲未來科學大獎 有人稱之「中國的諾貝爾獎」
今年,包括袁隆平在內的7位科學家共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史丹福大學文理學院講席教授駱利群說,單就這屆「生命科學獎」來說,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三位科學家在不同的年代,從不同的角度,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把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提高。這三位獲獎者的工作,其實也是比較互補的。多人獲得同一獎項,這於未來科學大獎尚屬首次。但在諾獎評獎中,這種情況已是常態。
-
科學網—探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31位學者獲32座諾獎
探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31位學者獲32座諾獎 加州理工學院校長沙莫表示,本科生在加州理工所接受的教育不光來自於課堂,更多的是來自科研實踐。「課堂知識的傳授和研究是緊密相連的,我們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為科研做好準備。」 大量的科研活動意味著巨大的科研經費開支。加州理工今年能夠榮登世界大學排名榜首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其強大的科研經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