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與李政道,本是親密的合作夥伴,為何會鬧到絕交的地步?

2020-11-30 執筆讀春秋

楊振寧和李政道,作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和學界泰鬥,二人本是合作無間的兩個夥伴,後來卻逐漸走上了決裂的道路,發展到了「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程度。學術界關於他們鬧掰的理由也是議論紛紛,後得出一個比較統一的答案,那便是論文的署名問題。

論文的署名和領獎的先後問題

一九四六年,李政道被老師推薦到美國學習。到了美國芝加哥大學以後,他便結識了早在這裡當助教的楊振寧。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李政道和楊振寧逐漸成為了彼此成功道路上的合作夥伴。

相同的愛好和共同的目標,使得李政道和楊振寧兩人的合作越來越深入。於是,他們開始合作撰寫論文。然而,當論文完成以後,署名問題便成了二人爭論的焦點。

在《狀態方程和相變的統計理論》這篇論文的署名問題上,二人便出現了裂痕。還好,這篇論文有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楊振寧署名在前,第二個部分李政道署名在前。這次爭執之後,二人還是合作了很久,直到他們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在大作家季羨林之子季承的記載中:此次諾貝爾頒獎典禮,本是按英文名字的首字母排列的,李政道在前,楊振寧在後。但是,頒獎準備階段,楊振寧卻向主辦方提出,希望頒獎的時候能讓自己的夫人先進場,自己隨後跟進。

也就是說,按照楊振寧的安排:自己和自己的夫人,是走在李政道一家人的前面的。這讓李政道感到很生氣:按英文名字首字母排列,明明是自己在前,為何現在卻成了楊振寧在前呢?況且,就連他的夫人都要壓自己一頭!

但是,李政道很快就在自己夫人的勸說下,按捺住了心神,隨後又被即將上臺領獎的喜悅衝散了憤怒。然而,儘管在這二人並未在頒獎典禮上鬧出什麼笑話,但是在彼此的心裡,卻已經出現了不可修補的裂痕。

而後,在《宇稱問題側記》這篇論文的署名問題上,二人徹底鬧掰。李政道提出:以後我們還是不要合作了。那一年的十一月,李政道提出了辭呈。此後,二人再也沒有合作過,而他們的關係也鬧得越發不可收拾。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在楊振寧自己的表述中,事情是這樣的:在芝加哥的求學過程中,李政道經常向自己諮詢問題。況且,自己出道早、成名早,可以說自己算得上是李政道的兄長和老師。而且,在關鍵問題的討論上面,還是自己說服了李政道,才有了後來的正確結論。

在李政道的表述中,事情又出現了另外一個版本:楊振寧數次向自己強調,他年長自己幾歲,所以論文署名理應打破按字母排列的規則,把楊振寧三個字寫在前面。而且,在李政道看來,他們兩個人的合作實際上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並不存在所謂的自己依靠楊振寧的情況。

所以,從這二人嘴裡是得不到一個統一的答案了。但是,站在外人的角度來看,楊振寧卻是有些理虧的。首先,按常規模式署名,的確是李政道在前、楊振寧在後;其次,二人決裂以後,凡是李政道贊同的,楊振寧都反對,但是卻沒有出現過「李政道完全反對楊振寧」的情況。

從這些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話,貌似楊振寧的確是有些「強詞奪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都是外人的一些推斷,而當時的實際情況,其實沒人能說得清楚了。畢竟,就連當事人對一些問題的回答,都是沒有統一答案的!

況且,作為頂級物理學家,在那樣的環境下能完成這麼優秀的課題,楊振寧和李政道的能力自然是無可挑剔。就像李政道說的那樣,他們二人的合作本就是個互相成就彼此的過程。我相信,假如二人沒有當初親密無間的合作,那他們走向諾貝爾頒獎臺的路程可能就要更漫長更曲折了。

然而,後來那麼多年過去了,這二人之間的矛盾依舊不可調和。甚至於,他們的夫人也對對方產生了壞印象。楊振寧的夫人甚至對楊振寧說過類似這樣的話語:李政道的為人不足以讓你如此為他付出。而李政道的夫人也對楊振寧夫婦,也有些不好的感覺。

曾經親密無間的合作夥伴,終究還是站在了彼此的對立面。正因為他們足夠了解對方,所以才會越發不能輕易原諒對方。而這一切一切的問題,其實都是被「名利」二字左右了。

在真正的榮譽和名利之前,如李政道和楊振寧,也不能做到淡然以對。所以,他們非要爭出個我高你低,然後用排名前後的方法,向世人證明:我們二人誰更優秀!也許,在學界大拿的面前,他們是有先後之分的,但是在普通人眼中,他們就都是厲害得不得了的高手呀!

結語

誠然,對名利的追逐是個永恆的話題,任何人也不能倖免於此。況且,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思考別人的問題,總是輕鬆又簡單的。至少,有些人在聽聞李政道和楊振寧鬧掰以後就表示:這有啥好爭論的,有這時間不如多搞幾個課題!

但是,站在當事人的角度上來考慮這個問題:我奮鬥這麼多年,如果得不到我應有的待遇的話,我還奮鬥個什麼勁兒?我的奮鬥難道就是為了給別人鋪路嗎?

這麼一想,便能明白為何這二人之間不能和解了。因為這已經不是個簡單的署名問題了,而是關係到自己的奮鬥結果能不能得到認同的問題。所以說,不了解事情真相,還是不要輕易地下結論。

相關焦點

  • 楊振寧與李政道,本是親密的合作夥伴,為何卻永久絕交?
    他曾經的好朋友兼合作夥伴李政道便是其中之一。二人在同一高校留學,後來又一同獲得令人羨慕的諾貝爾獎。那麼二人為何會絕交呢?其實,論起二人絕交的原因,雖一直沒有確切的證據,但大體是逃不過名利二字。楊振寧的物理之路楊振寧從小出生在一個充滿書香氣的家庭,他的父親曾經在美國留學,回國後先後在廈門大學、清華大學任教,可以說楊振寧基因裡就帶著學霸屬性。
  •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功勞之爭,為何大家都公認楊振寧是偉大科學家?
    說到楊振寧,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中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在物理學上的成就可以跟霍金、居裡夫人 等人相提並論,作為中國人,很是自豪。有人說楊振寧是二戰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因為楊振寧所處的時代,對於科學研究並非易事,但他仍能做出史詩級的成就,確實不易。不過,同為華裔的科學家,楊振寧和另一位科學家李政道,卻有著一段恩怨。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段故事。
  • 楊振寧與李政道決裂原因,與他嘲笑的《易經》一樣,都是中國文化
    但是卻沒有人發現,當年明明是與楊振寧教授一同獲得諾貝爾獎的李政道教授,似乎在國內卻完全像一個透明人一樣,根本沒能擁有與楊振寧教授相同的名氣和尊重度。兩個人也似乎從以前親密無間的合作夥伴成了分道揚鑣的陌生人。一個名利雙收,一個沉默隱忍。
  • 楊振寧與李政道:物理學界雙子星決裂始末
    可沒想到兩人卻會因署名問題而出現嫌隙。兩篇論文中的第一篇《凝聚理論》署名為楊振寧在前,李政道在後,後一篇《格氣和伊辛模型》則相反。外人看來這算是公平了,可李政道卻因此不快,因為按國際慣例,都是按照姓氏英文首字母進行排序,並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別。可楊振寧卻告訴李政道,他希望排在前面,因為他比李政道年長四歲。
  • 楊振寧與李政道失和之謎
    1946年李政道到美國時,已經當上助教的楊振寧受吳大猷教授委託迎接了這位學弟,並且為他安排了住所。兩人師出同門又都漂泊異鄉,一見如故,成了至交,這份珍貴的情誼也延伸到了兩人的學術研究中。1949年,拿到博士學位的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大學任教,1951年,李政道在楊振寧推薦下受到頂級物理學家奧本海默邀請,也到了普林斯頓大學。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署名次序引發決裂
    《李政道傳》披露與楊振寧恩怨始末李政道和楊振寧坐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討論問題,曾是一道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致。《望東方周刊》記者舒泰峰 | 北京報導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與楊振寧的分裂,是華人物理學界一段著名的公案。兩位曾經最親密的合作者,最終卻冷眼相向,內情究竟如何?
  • 楊振寧、李政道決裂40年
    天才遇見天才惺惺相惜  一九四六年楊振寧、李政道初次見面時,楊振寧已經是芝加哥大學名聲鵲起的一位天才研究生,一九四六到四九年楊、李關係非常密切,楊振寧在中國早已念完碩士,在芝加哥大學自然成為只念過二年大學李政道的兄長,李不管是選課,或者碰到不懂的問題,都會去請教楊振寧。  兩人合作起於一九四九年,共同合寫第一篇論文,合作作者還有一位學者布魯斯。
  • 楊振寧回顧一生:和李政道決裂是最大遺憾(圖)
    [提要] 85歲高齡的楊振寧近日在鄭州參加活動,依然用1個半小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稱讚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引用蘇軾寫給兄弟的詩句來緬懷兄弟之情:「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此生未了因。」他表示與李政道決裂是今生最大的遺憾…  楊振寧翁帆情事曝光:那一年很特別(圖)  「今生最大遺憾:和李政道決裂」  早報記者石劍峰發自鄭州  楊振寧、翁帆夫婦是本屆全國圖書博覽會最受追捧的「明星」,昨天在「我的生活」演講中,雖然翁帆並未出現,但85歲高齡的楊振寧依然用1個半小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1953年到1956年,楊李二人雖在兩個地方分別做研究,但二人還保持著一定的交往和聯繫,並沒有徹底決裂。一次偶然的學術正面,又將二人拉回到了合作的軌道。1953年楊振寧和米爾斯合作,提出了非常有名的楊米爾斯規範場方程。但李政道看出了其中的缺陷,其出發點是站不穩的。
  • 李政道談與楊振寧決裂事件,坦言:諾貝爾獎只是浮雲
    二人開始聯名發表論文,在生活上也成了親密的朋友。就在兩人的合作蒸蒸日上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糾紛,導火索是合寫論文的署名順序問題。按慣例作者的署名應按姓氏英文首字母順序排列,因此應該是「李政道和楊振寧」。但是楊振寧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話,他希望排在前面,因為他比李政道大四歲,李政道起初對這要求很吃驚,最後勉強同意。論文署名的事情使李政道耿耿於心。
  • 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恩怨糾葛,諾貝爾獎到底誰的貢獻大?
    楊振寧先於李政道到美國,在一老師那讀博士二年,而李政道讀大二,他們是西南聯大的校友,彼此熟悉,是吳大猷的學生,師兄弟。李一到美國先找的楊振寧,李政道在楊的幫助下,四年拿下博士學位,楊振寧給予李政道很多幫助,他畢業後幫他找工作,介紹他去錢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後又推薦他去伯克利做訪問學者,都不順利,最後楊振寧邀請李政道到他所在的高等研究院工作,做自己的同事。
  • 為何大家只提楊振寧,不提李政道?
    在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中,楊振寧與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稱不守恆定律,當時他們都還很年輕,被視為是一對實力極強、前景光明的物理學家組合。但是,多年來,大家似乎都只提到楊振寧,幾乎沒有提到李政道,這是為什麼?
  • 獲諾獎後共同拒絕回國,李政道更早入美籍,為何只有楊振寧被罵?
    一個月的友好競爭合作之下,由李政道執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這篇文章正式問世,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1957年,兩人就同時獲得了諾貝爾獎,成為了榮辱與共的朋友。 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會被"利"破壞,李政道和楊振寧之間也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 楊振寧直言:李政道非常聰明卻有個缺陷,後來才沒有更大成就
    然而,後來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分道揚鑣,沒有一起合作繼續創造更多更大的成就。之後楊振寧在物理學領域做得風聲水起,而李政道卻似乎沒有再做出更大的成就。這一切到底都是為什麼?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說說兩人之間發生的一些小事,以及後來為何會在學術上存在較大差距。01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曾經都是西南聯合大學的學生,算是校友。
  • 楊振寧李政道決裂,是因楊老前妻太霸道?翁帆:胡說,我都感激她
    在他二十二歲那一年研究生畢業,次年其順利拿到獎學金到芝加哥大學學習。  1957年,年僅三十五歲的楊振寧與李政道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而後,無數成就的楊振寧正式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繼而又被授予求是終生成就獎。
  • 楊振寧和李政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楊振寧:他數學能力略遜一籌!
    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人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他們兩合作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從而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當時獲獎時,兩人都還是中國國籍,所以說,他們兩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然而,後來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分道揚鑣,沒有一起合作繼續創造更多更大的成就。
  • 同是諾貝爾獎項獲得者,為何楊振寧的名氣,遠大於李政道?
    值得一提的是,獲得諾貝爾獎項的有2位年輕人,分別是楊振寧和李政道,但如今人們再提及他們二人時,似乎說道更多的是楊振寧,而不是李政道,有人知道是為什麼嗎?坊間流傳的小道消息時李政道不同意楊振寧發表論文時將自己的名字署名在前,他的在後。但顯然是子虛烏有,因為論文的名字多數是李政道在前的,但這種流言已經中傷了二人之間的關係。而後,和李政道關係更友好的一位作者傑裡米在《New Yorker》發表了一篇傾向於李政道的文章,又沒有經過李政道本人的前提下,二人徹底決裂。
  • 同是諾貝爾獎項獲得者,為何楊振寧的名氣,遠大於李政道?
    楊振寧可謂是華人之光,因為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物理學家的中國人,而在這之前,中國人一直被排除在主流科學家領域之外。只因為西方人固有的思想,認為華人貧窮落後愚笨等等,但楊振寧的出現,讓西方人開始接納中國人,也開始相信華人也可以為人類文明發展史做出一份貢獻。
  • 楊振寧跟李政道倆「基友」,為何互懟60年?原來是為了這種事
    楊振寧跟李政道之間的故事,可能是中國科學界最有名的公案了。兩人在1957年,因宇稱不守恆理論共獲貝爾物理學獎。而五年之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不但不再合作,還形同路人。對於這段恩怨,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深以為憾,但各執一詞。楊振寧雖然認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遺憾,但是他最先對外公開「事實真相」。
  • 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在多數人的心目中,兩人是以「美籍華人」的身份獲獎的,其實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時的國籍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