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和李政道,作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和學界泰鬥,二人本是合作無間的兩個夥伴,後來卻逐漸走上了決裂的道路,發展到了「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程度。學術界關於他們鬧掰的理由也是議論紛紛,後得出一個比較統一的答案,那便是論文的署名問題。
論文的署名和領獎的先後問題
一九四六年,李政道被老師推薦到美國學習。到了美國芝加哥大學以後,他便結識了早在這裡當助教的楊振寧。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李政道和楊振寧逐漸成為了彼此成功道路上的合作夥伴。
相同的愛好和共同的目標,使得李政道和楊振寧兩人的合作越來越深入。於是,他們開始合作撰寫論文。然而,當論文完成以後,署名問題便成了二人爭論的焦點。
在《狀態方程和相變的統計理論》這篇論文的署名問題上,二人便出現了裂痕。還好,這篇論文有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楊振寧署名在前,第二個部分李政道署名在前。這次爭執之後,二人還是合作了很久,直到他們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在大作家季羨林之子季承的記載中:此次諾貝爾頒獎典禮,本是按英文名字的首字母排列的,李政道在前,楊振寧在後。但是,頒獎準備階段,楊振寧卻向主辦方提出,希望頒獎的時候能讓自己的夫人先進場,自己隨後跟進。
也就是說,按照楊振寧的安排:自己和自己的夫人,是走在李政道一家人的前面的。這讓李政道感到很生氣:按英文名字首字母排列,明明是自己在前,為何現在卻成了楊振寧在前呢?況且,就連他的夫人都要壓自己一頭!
但是,李政道很快就在自己夫人的勸說下,按捺住了心神,隨後又被即將上臺領獎的喜悅衝散了憤怒。然而,儘管在這二人並未在頒獎典禮上鬧出什麼笑話,但是在彼此的心裡,卻已經出現了不可修補的裂痕。
而後,在《宇稱問題側記》這篇論文的署名問題上,二人徹底鬧掰。李政道提出:以後我們還是不要合作了。那一年的十一月,李政道提出了辭呈。此後,二人再也沒有合作過,而他們的關係也鬧得越發不可收拾。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在楊振寧自己的表述中,事情是這樣的:在芝加哥的求學過程中,李政道經常向自己諮詢問題。況且,自己出道早、成名早,可以說自己算得上是李政道的兄長和老師。而且,在關鍵問題的討論上面,還是自己說服了李政道,才有了後來的正確結論。
而在李政道的表述中,事情又出現了另外一個版本:楊振寧數次向自己強調,他年長自己幾歲,所以論文署名理應打破按字母排列的規則,把楊振寧三個字寫在前面。而且,在李政道看來,他們兩個人的合作實際上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並不存在所謂的自己依靠楊振寧的情況。
所以,從這二人嘴裡是得不到一個統一的答案了。但是,站在外人的角度來看,楊振寧卻是有些理虧的。首先,按常規模式署名,的確是李政道在前、楊振寧在後;其次,二人決裂以後,凡是李政道贊同的,楊振寧都反對,但是卻沒有出現過「李政道完全反對楊振寧」的情況。
從這些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話,貌似楊振寧的確是有些「強詞奪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都是外人的一些推斷,而當時的實際情況,其實沒人能說得清楚了。畢竟,就連當事人對一些問題的回答,都是沒有統一答案的!
況且,作為頂級物理學家,在那樣的環境下能完成這麼優秀的課題,楊振寧和李政道的能力自然是無可挑剔。就像李政道說的那樣,他們二人的合作本就是個互相成就彼此的過程。我相信,假如二人沒有當初親密無間的合作,那他們走向諾貝爾頒獎臺的路程可能就要更漫長更曲折了。
然而,後來那麼多年過去了,這二人之間的矛盾依舊不可調和。甚至於,他們的夫人也對對方產生了壞印象。楊振寧的夫人甚至對楊振寧說過類似這樣的話語:李政道的為人不足以讓你如此為他付出。而李政道的夫人也對楊振寧夫婦,也有些不好的感覺。
曾經親密無間的合作夥伴,終究還是站在了彼此的對立面。正因為他們足夠了解對方,所以才會越發不能輕易原諒對方。而這一切一切的問題,其實都是被「名利」二字左右了。
在真正的榮譽和名利之前,如李政道和楊振寧,也不能做到淡然以對。所以,他們非要爭出個我高你低,然後用排名前後的方法,向世人證明:我們二人誰更優秀!也許,在學界大拿的面前,他們是有先後之分的,但是在普通人眼中,他們就都是厲害得不得了的高手呀!
結語
誠然,對名利的追逐是個永恆的話題,任何人也不能倖免於此。況且,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思考別人的問題,總是輕鬆又簡單的。至少,有些人在聽聞李政道和楊振寧鬧掰以後就表示:這有啥好爭論的,有這時間不如多搞幾個課題!
但是,站在當事人的角度上來考慮這個問題:我奮鬥這麼多年,如果得不到我應有的待遇的話,我還奮鬥個什麼勁兒?我的奮鬥難道就是為了給別人鋪路嗎?
這麼一想,便能明白為何這二人之間不能和解了。因為這已經不是個簡單的署名問題了,而是關係到自己的奮鬥結果能不能得到認同的問題。所以說,不了解事情真相,還是不要輕易地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