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西:李政道獎學金改變人生

2020-12-06 中國僑網

    李大西:對於今年60歲的李大西來說,當時光退回到1978年時,他根本想不到自己有一天會告別妻兒踏上美國的土地攻讀物理學,他也想不到10年之後自己會在華爾街上那金碧輝煌的摩天大樓裡上班,想不到自己能在第一屆留交會時為廣州帶回108位留學生,更想不到自己會親眼目睹「9·11」雙子塔的倒塌……

  1948年出生的李大西是老三屆中的一員,上山下鄉4年後,他進入華南師範大學工農兵學院物理系,1978年考上中大研究生,「我中學念的是俄文,那時還想過到蘇聯去,去美國讀書實在是沒想過。」

  「1978年考中大研究生時,我連『good morning』都沒學過,只看過一些物理專業的英語書籍。後來教育部開始派人出國留學,中大派我參加出國留學英語考試,突擊學了一二十個句型就去考試,居然也通過了,可見那時整個中國的英語水平有多低。」

  有了留學資格卻不懂申請學校

  1979年初,考取公派留學資格的李大西開始給美國大學寫信,「當時教育部也不知道把我們派去哪裡,要我們自己聯繫學校,我就給幾所美國大學寫了信,寫完就一直等消息,結果等了近一年什麼消息都沒有。」

  「當時中國閉塞得厲害,我們什麼都不懂,後來才知道美國大學的入學申請程序是很複雜的,當時不光是我一個人,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遭遇。」

  幸運:李政道獎學金幫了大忙

  「好在後來有了李政道獎學金,我們才有機會出來」,和所有改革開放早期前往美國留學的其他學生一樣,李大西對李政道有說不出的尊敬和感激,「那時候中國沒有託福、GRE,外面還傳說中國學生很差,李政道知道這種情況後就來中國招考,這就是中美聯合招考物理學研究生計劃(CUSPEA)。」

  「1979年冬天,中大派我和另一位同學去參加考試。試卷用的是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資格考試的題目。」李大西考了全國第二名,「當時這件事在廣東還很轟動,幾家報紙還做了報導。」

  1980年1月,李大西在從化接受了李政道的面試,並最終幸運地成為在李政道獎學金幫助下被美國大學首批錄取的12名中國留學生之一。

  李大西認為,如果沒有李政道獎學金,後來中國就不可能派出這麼多留學生,「李政道獎學金不光是招了這麼多物理學生去美國,更重要的是為其他中國學生去美國打開了大門。我們去了後都考第一第二名,美國學校就知道中國學生是很優秀的,後來再有中國學生申請,他們就有信心了。可以說,我們打開了一條路,讓外國人見識了中國學生的能力。這是李政道獎學金最為深遠的意義。」

  「李政道先生非常認真地在做這件事情,我後來聽他的秘書說,他親自和秘書一起貼郵票,寄信,幫我們申請學校。我們到了美國後,他還和我們一起吃飯,對我們提出的問題他也非常耐心地解釋。」

  初出國門:兜裡只有2美元

  談起初出國門時的情景,如今已是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美國凱思比海外創業投資公司董事長、美國東方銀行董事的李大西不禁笑了起來:「我們那時候和現在的小孩差得很遠,雖然有大學的獎學金,但出發前一分錢都沒有。在北京集訓後,政府墊錢給我們買了機票,還給我們每人發了2美元零花錢。本來這錢是用來給拎行李的人小費的,但我捨不得給,一路上一直自己拎著行李。」

  「當時中美之間沒有直航,我們要先到巴黎轉機,到巴黎後我用發的1美元買了兩張明信片寄回家,當時很想去巴黎市區看看,但是沒錢。到了華盛頓以後,我們住在大使館,沒錢坐車,就走路到白宮去玩,路上我用1美元買了罐可口可樂,喝完了就回大使館吃晚飯。後來到了學校後才領到獎學金。」

  衝擊:看到超市和高速很驚奇

  李大西坦承,剛到美國時受到的「文化衝擊」確實很大,「我們看到車子在高速公路上飛跑,覺得神得不得了。我到超市去,看到裡面有這麼多東西,而且居然都任你拿,只要往小車裡搬就行了,非常驚奇,你知道,那時候中國買東西還是要票的。」

  作為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留學生,李大西等人的出現也引起了美國人的好奇,「當時我們被當作大熊貓一樣看待,《紐約時報》、CBS都對我們進行跟蹤報導。那時候我在超市裡抱著西瓜的一張照片還被登上了《紐約時報》。當時美國的媒體說,這些留學生以後都是要回中國做部長什麼的。」(饒貞、黃蓉芳)


相關焦點

  • ...當玩一樣,這會很麻煩」 ——訪美國哥倫比亞國際大學校長李大西
    (陳露/圖)北京時間2015年7月12日,李大西像往常一樣給「中國風險投資之父」、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寫郵件。除匯報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的工作內容、關心成思危病情之外,遠在美國的李大西還想告訴成自己有「一個重要的決定」,「已經接受了美國哥倫比亞國際大學的聘請,出任他們的校長」。
  • 李大西:美國凱思比海外創業投資公司董事長
    1980年獲得中山大學碩士學位後, 李大西在17個各地精英中脫穎而出,榮登「主招官」——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的「榜眼」,獲準赴美留學。    1985年李大西獲得紐約市立大學物理博士學位。他的主攻方向是基本粒子理論中的夸克質量、超弦模型、動力學破壞等理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會長李大西
    /李中強     李大西1980年上京趕考,不是「科舉廷試」,而是考去美國念研究生,17個大學芸芸學子,李大西榮登「主招官」——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的
  • 31歲獲華人首個諾獎,他舌戰「四人幫」,改變一代中國精英的命運
    這是李子義人生的重大轉折,也是「東吳李家」崛起的開始。 博習書院,後來逐漸擴充學科校舍,成為了「東吳大學」。李子義的兒子李仲覃,後來也畢業於東吳大學,並成為蘇州首任華人牧師和教區長。李仲覃生子李駿康,是金陵大學農化系的首屆畢業生;李駿康,便是李政道的父親。
  • 十年樹木今成林,李政道CUSPEA項目40年回望
    1979年底,李政道趁熱打鐵,舉行了第二次PRE-CUSPEA試點考試。 此次參與學校由哥倫比亞大學一所擴展到紐約市立學院、卡耐基梅隆大學、俄勒岡大學、匹茲堡大學和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猶他大學六校的物理系,選拔了任海滄、李大西等10位學生赴美留學,並擔負他們全部的教育和生活費用,直至他們獲得博士學位。
  • 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李大西博士一行蒞臨齊河碧桂園項目參觀考察
    11月19日,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李大西博士蒞臨碧桂園集團魯北區域德州東片區齊河碧桂園·泉都匯項目參觀考察,同行的有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理事兼對外聯絡部主任夏景柱、優勢資本總裁吳克忠。齊河縣委書記姜凌剛、山東省廣播電視局副局長謝寧、碧桂園集團魯北區域總裁廖鮮明陪同考察。
  • 李政道和他的蘇州情緣
    物理泰鬥李政道和他的蘇州情緣  「我不知道天堂是什麼樣子,如果天堂有蘇州十分之一的美麗,那就很好了」——這是美籍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在一次重遊蘇州時發出的感嘆。對於海外遊子來說,最思念的莫過於祖祖輩輩生活過的那片土地。蘇州不僅是李政道祖輩的故鄉,也是他曾經讀書成長的地方。
  • 李政道在物理學領域的研究……
    1998年,李為了紀念3年前去世的妻子,成立秦惠 - 李政道中國大學生見習基金。 由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委員會(紐約)監督的春宗獎學金,分別頒發給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等六所大學的二年級或三年級本科生。 ,蘇州大學,北京大學和臺灣清華大學。 被選為此類獎學金的學生被命名為「政學者」。她和李於1950年結婚,有兩個兒子:詹姆斯和史蒂芬。
  • 40年前,李政道在中國這樣「植樹」
    他們被視為李政道的弟子,儘管一些人至今也沒見過李政道本人,但每個人都對他懷有特殊情感,因為他們都是被他的一個創議改變命運的915人中的一員。  CUSPEA,即China-U.S.  從1979年試點,到1988年結束最後一次選拔、完成歷史使命,十年間,李政道創設的特殊選拔方式CUSPEA項目,讓915名中國學生在國內尚無託福和GRE考試的情況下拿到北美一流大學的獎學金,出國深造。  他們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留學大潮的先鋒隊。事實上,由李政道建議,中國在1985年建立的博士後制度,1986年設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要科教舉措,也都與他們有關。
  • 楊振寧與李政道失和之謎
    知交攜行的青年學者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求學過程一直腳前腳後,兩人命運陰差陽錯間直到出國才交匯。1922年,楊振寧生於安徽,四年後李政道生於上海。1942年楊振寧從西南聯大畢業,兩年後李政道轉到西南聯大。1945年研究生已經畢業的楊振寧憑庚子賠款獎學金前往芝加哥攻讀博士,師從愛德華泰勒,第二年,李政道也前往芝加哥大學,師從費米。
  • 李政道寄賀信寄語科藝愛好者:破除偏見和專業局限
    上海交大供圖中新網上海11月28日電 (記者 許婧)以「自旋(Spin)」為主題的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以下簡稱科藝活動)28日如期開幕。基於李政道主導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而設立的「CUSPEA之家」落戶上海交大。上海交大供圖當天,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大李政道圖書館,共研科學藝術融合與創新這一深刻命題。本屆科藝活動融合科學之理性思辨和藝術之感性視角,聚焦微觀世界的粒子運動規律,管窺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探尋科學與藝術的奧秘和通途。
  • 聽說,這是李政道家裡的論壇
    冬日陽光透過梧桐枝葉灑下,小屋牆上的斑駁樹影間露出一塊銘牌——「CUSPEA之家」,這是李政道先生親自題寫的,這裡也是李政道-秦惠䇹故居。李政道與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這是1979年,李政道先生以戰略科學家的眼光,創辦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數十年來,近千名優秀學生得以獲得全額獎學金,前往北美接受一流研究生教育培養,加深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科技交流。
  • 聽說,這是李政道家裡的論壇!
    冬日陽光透過梧桐枝葉灑下,小屋牆上的斑駁樹影間露出一塊銘牌——「CUSPEA之家」,這是李政道先生親自題寫的,這裡也是李政道-秦惠䇹故居。 李政道與CUSPEA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這是1979年,李政道先生以戰略科學家的眼光,創辦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數十年來,近千名優秀學生得以獲得全額獎學金,前往北美接受一流研究生教育培養,加深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科技交流。
  • 李政道寄賀信寄語科藝愛好者:破除偏見和專業局限
    上海交大供圖中新網上海11月28日電 (記者 許婧)以「自旋(Spin)」為主題的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以下簡稱科藝活動)28日如期開幕。上海交大供圖當天,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大李政道圖書館,共研科學藝術融合與創新這一深刻命題。本屆科藝活動融合科學之理性思辨和藝術之感性視角,聚焦微觀世界的粒子運動規律,管窺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探尋科學與藝術的奧秘和通途。
  • 楊振寧與李政道:物理學界雙子星決裂始末
    外人看來這算是公平了,可李政道卻因此不快,因為按國際慣例,都是按照姓氏英文首字母進行排序,並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別。可楊振寧卻告訴李政道,他希望排在前面,因為他比李政道年長四歲。到了第二篇,李政道不願再按照此種排序方式,於是說服了楊振寧按國際慣例使用姓氏首字母順序進行冠名。這是李政道第一次對楊振寧心生嫌隙,當時他已不再希望與楊振寧合作,可楊振寧卻希望能繼續與他合作。但同時,李政道不清楚的是,楊振寧原本是想要把李政道的名字放在前面的,因為他想要幫助李政道發展科學事業。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署名次序引發決裂
    《李政道傳》披露與楊振寧恩怨始末李政道和楊振寧坐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討論問題,曾是一道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致。《望東方周刊》記者舒泰峰 | 北京報導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與楊振寧的分裂,是華人物理學界一段著名的公案。兩位曾經最親密的合作者,最終卻冷眼相向,內情究竟如何?
  • 兩人一起拒絕回國發展,李政道更早入美籍,為何國人只罵楊振寧?
    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一起拒絕回國,而且都加入了美國國籍,李政道還更早地加入了美國國籍,那為什麼國人只「罵」楊振寧?楊振寧是否真的該被「罵」?
  • 這場特殊的展覽李政道寫來了賀信,上海交大新成立的這個中心也與他...
    李政道來信寄語科藝愛好者,諾獎得主維爾切克解密「自旋」 李政道先生寄來賀信,並由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研究員王垂林代為宣讀。 他從史前時代講起,生動講述了陀螺和陀螺儀等快速旋轉物體對人類的巨大吸引力,「它們似乎可以抵抗重力,隨著自轉速度的增加,改變它們的轉動方向將會變得很困難。」圓周運動的動力學為娛樂和藝術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也對控制技術等科技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彭清華會見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李大西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張守帥)8月22日下午,省委書記彭清華在成都會見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李大西一行,雙方圍繞深化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合作交換了意見。
  • 這場特殊的展覽李政道寫來了賀信,上海交大新成立的這個中心也與他有關
    隨後舉辦的科藝講座中,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弗蘭克?維爾切克(Frank Wilczek)教授「雲端」講述自旋奧秘,中英雙語直播,與上海交大學生熱情互動答疑解惑。李政道來信寄語科藝愛好者,諾獎得主維爾切克解密「自旋」李政道先生寄來賀信,並由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研究員王垂林代為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