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西:對於今年60歲的李大西來說,當時光退回到1978年時,他根本想不到自己有一天會告別妻兒踏上美國的土地攻讀物理學,他也想不到10年之後自己會在華爾街上那金碧輝煌的摩天大樓裡上班,想不到自己能在第一屆留交會時為廣州帶回108位留學生,更想不到自己會親眼目睹「9·11」雙子塔的倒塌……
1948年出生的李大西是老三屆中的一員,上山下鄉4年後,他進入華南師範大學工農兵學院物理系,1978年考上中大研究生,「我中學念的是俄文,那時還想過到蘇聯去,去美國讀書實在是沒想過。」
「1978年考中大研究生時,我連『good morning』都沒學過,只看過一些物理專業的英語書籍。後來教育部開始派人出國留學,中大派我參加出國留學英語考試,突擊學了一二十個句型就去考試,居然也通過了,可見那時整個中國的英語水平有多低。」
有了留學資格卻不懂申請學校
1979年初,考取公派留學資格的李大西開始給美國大學寫信,「當時教育部也不知道把我們派去哪裡,要我們自己聯繫學校,我就給幾所美國大學寫了信,寫完就一直等消息,結果等了近一年什麼消息都沒有。」
「當時中國閉塞得厲害,我們什麼都不懂,後來才知道美國大學的入學申請程序是很複雜的,當時不光是我一個人,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遭遇。」
幸運:李政道獎學金幫了大忙
「好在後來有了李政道獎學金,我們才有機會出來」,和所有改革開放早期前往美國留學的其他學生一樣,李大西對李政道有說不出的尊敬和感激,「那時候中國沒有託福、GRE,外面還傳說中國學生很差,李政道知道這種情況後就來中國招考,這就是中美聯合招考物理學研究生計劃(CUSPEA)。」
「1979年冬天,中大派我和另一位同學去參加考試。試卷用的是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資格考試的題目。」李大西考了全國第二名,「當時這件事在廣東還很轟動,幾家報紙還做了報導。」
1980年1月,李大西在從化接受了李政道的面試,並最終幸運地成為在李政道獎學金幫助下被美國大學首批錄取的12名中國留學生之一。
李大西認為,如果沒有李政道獎學金,後來中國就不可能派出這麼多留學生,「李政道獎學金不光是招了這麼多物理學生去美國,更重要的是為其他中國學生去美國打開了大門。我們去了後都考第一第二名,美國學校就知道中國學生是很優秀的,後來再有中國學生申請,他們就有信心了。可以說,我們打開了一條路,讓外國人見識了中國學生的能力。這是李政道獎學金最為深遠的意義。」
「李政道先生非常認真地在做這件事情,我後來聽他的秘書說,他親自和秘書一起貼郵票,寄信,幫我們申請學校。我們到了美國後,他還和我們一起吃飯,對我們提出的問題他也非常耐心地解釋。」
初出國門:兜裡只有2美元
談起初出國門時的情景,如今已是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美國凱思比海外創業投資公司董事長、美國東方銀行董事的李大西不禁笑了起來:「我們那時候和現在的小孩差得很遠,雖然有大學的獎學金,但出發前一分錢都沒有。在北京集訓後,政府墊錢給我們買了機票,還給我們每人發了2美元零花錢。本來這錢是用來給拎行李的人小費的,但我捨不得給,一路上一直自己拎著行李。」
「當時中美之間沒有直航,我們要先到巴黎轉機,到巴黎後我用發的1美元買了兩張明信片寄回家,當時很想去巴黎市區看看,但是沒錢。到了華盛頓以後,我們住在大使館,沒錢坐車,就走路到白宮去玩,路上我用1美元買了罐可口可樂,喝完了就回大使館吃晚飯。後來到了學校後才領到獎學金。」
衝擊:看到超市和高速很驚奇
李大西坦承,剛到美國時受到的「文化衝擊」確實很大,「我們看到車子在高速公路上飛跑,覺得神得不得了。我到超市去,看到裡面有這麼多東西,而且居然都任你拿,只要往小車裡搬就行了,非常驚奇,你知道,那時候中國買東西還是要票的。」
作為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留學生,李大西等人的出現也引起了美國人的好奇,「當時我們被當作大熊貓一樣看待,《紐約時報》、CBS都對我們進行跟蹤報導。那時候我在超市裡抱著西瓜的一張照片還被登上了《紐約時報》。當時美國的媒體說,這些留學生以後都是要回中國做部長什麼的。」(饒貞、黃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