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人物|熊盛青:航空物探追夢人

2020-11-13 自然資源部

35歲成為總工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項

特等獎

1項

熊盛青

一直負責國家航空物探領域的

重大科研與工程項目

被視為

中國航空地球物理勘探

技術領域的領軍人物

他帶領科學團隊

不斷探索創新

填補了

青藏高原航磁空白

建立了

全地域、多尺度、高精度的

航空綜合勘查技術體系

2020年1月,熊盛青(右三)與專家一起討論航空物探測量成果的地質解釋與應用工作

打破了

國外關鍵技術壟斷

實現了

我國航空物探技術裝備

從進口到國產的飛躍

「國產化」成為主角

他是

熊盛青

熊盛青:航空物探追夢人

一直負責國家航空物探領域的重大科研與工程項目,被視為中國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術領域的領軍人物,熊盛青帶領科學團隊不斷探索創新——填補了青藏高原航磁空白,建立了全地域、多尺度、高精度的航空綜合勘查技術體系,打破國外關鍵技術壟斷,實現了我國航空物探技術裝備從進口到國產的飛躍。

今年5月,一架名為「航空地質一號」的特殊飛機參與了2020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任務,並高效獲得了珠峰高程關鍵數據。飛機上面裝載的,正是由熊盛青科研團隊自主研製的航空重力儀等國產化設備。

眼神謙和而堅定,20世紀90年代的博士、35歲成為總工,一直負責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特等獎1項,榮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萬人計劃」首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榮譽,被視為我國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術領域的領軍人物……熊盛青的性格和履歷線條很清晰,但是他的工作,說起來就高深了。

打破國外關鍵技術壟斷,讓「國產化」成為主角

所謂航空物探,是指以飛行器為載體,通過搭載多種物理探測儀器探測地球物理場信息,並據此研究地球、解決地質找礦與環境等問題的勘查方法。

作為重要的現代化高科技手段,航空物探技術一直是各國科技實力比拼的熱點。2006年,我國將「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術系統」列為「十一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中的重大項目,43歲的熊盛青成為該項目的首席專家和總體專家組組長。

「20世紀50年代起步的中國航空物探,儘管已經從中低精度測量發展到了高精度測量,但在高解析度測量技術上卻被遠遠甩在後面。航空重力儀、時間域航空電磁儀等關鍵裝備和航磁矢量等核心技術被幾個發達國家掌控,我們在這些方面幾乎就是空白。」主要儀器工作原理不明、高靈敏傳感器缺乏、核心技術不掌握……如此條件下要想在儀器靈敏度、導航定位精度、測量精度、測量比例尺和更多參數上取得突破,談何容易?熊盛青感到壓力山大。

怎麼辦?他當時的想法是:「我們沒有退路,沒有條件,那就創造條件上」。

一支跨學科的「航空地球物理與遙感地質創新團隊」很快在他的組織下建立。熊盛青對團隊提出這樣的要求:要有使命感、科學的態度和奮鬥的熱情。而這三點,他自己首先做到。

自主研發工作緊張進行,科研團隊全力以赴,經過多次方案的修改、反覆試驗,最終提出了優於國外的「捷聯﹢穩定平臺式」航空重力儀設計方案,解決了高動態幹擾環境對重力測量精度影響大等系列難題,研製出了國內首臺航空重力儀……

通過持續三個「五年規劃」的科技攻關,他們在國產化航空物探遙感儀器及軟體應用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實現了航空重力儀、航磁全軸梯度儀、航空矢量磁力儀、時間域航空電磁儀、全數字航空伽馬能譜儀等關鍵裝備組成的全系列、先進實用的航空物探技術裝備的自主研製和工程化應用,填補了多項國內理論、技術和裝備空白,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和壟斷,實現了我國航空物探技術裝備從進口到國產的飛躍。

填補青藏高原航磁空白,實現航空勘查技術新跨越

早在20世紀末,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國幾乎實現了陸域航磁勘查全覆蓋,遺憾的是,青藏高原中西部的110多萬平方公裡還是未知處女地。為了儘快填補這「唯一」空白,1998年,原地礦部專門設立「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區航磁概查」項目,30出頭的熊盛青成為該專項負責人。

青藏高原中西部山巒疊嶂,高寒低壓,之所以是航磁的「空白」,就是因為當時條件下存在三個難以突破的障礙:飛機作業難,準確定位難,航磁儀器更難保障正常運行。

熊盛青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反覆研討,針對特殊複雜環境提出有效解決方案,克服重重困難實施野外作業。最終,這項當時被認為是「難度最大、單次作業面積最大、工作量最大」的一次航磁測量任務圓滿完成,「硬骨頭」硬是被啃了下來。

「航空物探是為大地做『CT』」,熊盛青很喜歡這個比喻。但這個CT,遠比醫生做體檢複雜得多。

從空中探測大地的五臟六腑,地下數據如何採集、如何處理和解釋?熊盛青帶領團隊經過科研攻堅,研製集成了基於直升機等多飛行平臺的航空重力、航磁矢量、時間域航空電磁等12種高精度航空勘查系統;解決了複雜地形條件下航空物探數據的低高度—高信噪比—高精度—快速採集難題;創新了起伏觀測面數據精細處理與定量解釋方法;攻克了基於底層的大型軟體平臺開發與多元異構地球物理數據協同處理解釋軟體集成關鍵技術,研發出國內首套航空地球物理軟體平臺。

針對我國地形地質條件複雜、勘查難度大的特點,他主持研發中高山區高精度航磁、高分辨航空物探、航空物探—遙感綜合和空中—地面—井中地球物理協同等航空地質調查新技術,形成了全地域、多尺度、高精度的航空綜合勘查技術體系,並將這些新方法新技術廣泛應用到地質礦產勘查等實踐中。

優秀科研創新團隊是優秀的學科帶頭人打造出來的

熊盛青很小就立志當科學家。理想如種子,在他16歲選擇成都理工大學地質專業時萌芽,在他畢業進入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工作時孕育,在他攻讀博士時得到陽光雨露的滋潤,在他連續承擔國家科技項目、一次次攻堅克難獲取成功時茁壯成長。

改革開放時代,個人志向在融入國家發展需求的過程中實現了價值提升,熊盛青用行動證實了自己對工程科學家的理解:有科學精神、探索科學真理,能夠發現和解決工程領域的科學問題。

但這似乎還不是他的全部使命。

1998年,不到35歲的熊盛青成為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的總工程師。被推到團隊帶頭人位置上,責任感頓時加碼。「合格科技管理者應該是科技工作的總規劃師和總設計師、技術研發組織者、關鍵技術與理論方法攻關者、科學技術普及者、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領銜者、優良學風的創導者。」他暗下決心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熊盛青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色,即謙虛做人,尊重不同觀點的表達,一方面善於調動專家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善於學習分析總結、果斷拍板決策。在他的帶領下,「航空地球物理與遙感地質創新團隊」不斷成熟、壯大。2013年該團隊成為首批入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的創新團隊。

自然資源部的成立,將航空物探遙感事業帶入更為廣闊的發展時代。他認為,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心工作,航空物探遙感以其獨特的技術方法手段,能夠為解決資源與環境、地球系統科學問題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現代航遙工作要成為自然資源工作的先行軍,無論是地質找礦還是城市規劃、生態修復,航遙的第一到場至關重要」。

志當存高遠,腳要踏實地,熊盛青說,「十四五」期間,我們要努力做三件事:一是進一步突破儀器製造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在應用技術上向深部探測和淺地表探測兩個方向加大攻關力度;二是積極拓展服務領域,加強科技創新與地質調查的結合,加快新技術方法的推廣;三是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快人才培養,持續提高航空物探的科技創新能力。

來 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制 作:i自然·政務新媒體團隊

記 者:趙 凡

供 圖:航遙中心

編 輯:杜瀟詣、趙志坤、嶽澤光(實習)

初 審:程秀娟

審 核:湯小俊

審 籤:周 星

  • 慶煥

  • 翔龍


·END·

相關焦點

  • 首次實現地磁場全要素航空測量!我國航空物探綜合測...
    首次實現地磁場全要素航空測量!我國航空物探綜合測...我國航空物探綜合測量技術全面進步》魚眼看礦業本文由微信公眾號「中國自然資源報」獨家編輯。未經授權,謝絕媒體(包括公眾號)轉載。轉載請在醒目位置標註來源。電話:010-68047618網址:中國自然資源報微信平臺投稿郵箱:gtzybwx@163.com走以我為主的創新路線,我國航空物探綜合測量技術實現了全面進步。
  • 科技創新人物 | 謝桂青:把脈大地 尋礦探寶
    腳踏實地,努力實現找礦突破自參加工作以來,謝桂青承擔了10多項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地質大調查項目,迅速成長為科技骨幹。銅礦是我國緊缺礦種之一,斑巖—矽卡巖型銅礦是我國主攻的找礦類型。針對制約找礦的科學問題,在前輩指導下,謝桂青開展了不同維度下的斑巖—矽卡巖型銅礦礦床模型與預測的調查研究。
  • 致敬,追夢人!
    因為夢想,自主創新實驗者刻苦鑽研實現中國製造。因為夢想,『兩自一包』教育改革實踐者辦成了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 今天 成都市棕北中學西區學校音樂廳內掌聲雷動 「致敬,追夢人」—— 2019「感動武侯」十大人物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然而,物理專業的學生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地質、礦物、礦床、物探、化探,於是他來了個「惡補」,一個月學了20多門課,然後就下礦山,邊幹邊學。趙文津深切地感到,學習工作光有熱情是不行的,這也讓他非常感謝地質部部長何長工和地球物理學家顧功敘給予的極大鼓舞和工作指導。趙文津跟著顧功敘到安徽銅陵銅官山銅礦實習了兩個月,來年就被任命為安徽321物探隊隊長,帶著近百人,在皖南獅子山、鳳凰山等地用物探方法找礦。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入學後,他有幸參加了開國大典,從此,他下定決心在發展科技上為新中國出力、為中國人爭氣。他始終記得陳毅同志到清華作報告時對他們的勉勵:清華同學將來作為科技人員,一定會遇到許多科學技術方面的決策問題,如果沒有真才實學,決策錯誤,將會給革命事業造成損失,甚至會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這些話,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之中,鞭策著他在未來人生中堅持不懈地學習、兢兢業業地工作。
  • 權威發布|一基多孔、無人機航空物探……山東探索勘查新模式
    科技創新,探索勘查新模式。在滿足地質勘查目的的前提下,推廣以淺鑽代替槽探工程、以可攜式鑽機代替傳統鑽機等綠色勘查新方法,探索了一基多孔、無人機航空物探等新技術,實施了環保型泥漿循環使用並回收等新工藝,最大程度地避免或降低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示範引領,樹立綠色勘查典型。
  • 東方物探持續提升地震採集技術能力
    中國石油網消息(記者譚曄 特約記者李偉波 許明 孫勇)11月17日記者從東方物探採集技術中心了解到,東方物探連續運作16年的阿曼項目,運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可控震源高效採集技術,實現地震採集最高日效超過5萬炮,創全球地震採集最高紀錄,標誌著中國石油地震採集業務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 川慶鑽探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整建制劃入東方物探
    中國石油網消息(記者譚曄 通訊員王佳川)1月2日記者獲悉,2017年歲末,川慶鑽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整建制劃入東方物探,標誌著中國石油工程技術業務改革重組已經起步運行,為中石油做精、做強地球物理勘探業務,建設國際一流物探技術服務公司奠定堅實基礎。
  • 科技創新人物 | 呂慶田:探向地球深部
    長江中下遊成礦帶多尺度深部探測試驗,形成了一套解剖大型成礦帶成礦系統結構的技術解決方案,發展了多種地球物理數據處理與解釋技術,為國家「創新2030—地球深部探測」重大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技術儲備。 創新深部資源探測技術 如何「看透」地球內部,精準發現深部資源,技術創新最為關鍵。
  • 野外調查基本手段-遙感、物探
    1 遙感調查開展1:10 000遙感調查工作,應選用地面解析度優於1 m的遙感數據,在無存檔大比例尺航空遙感數據的情況下,優先選用無人機遙感數據.遙感影像應進行幾何校正,要求如下:a) 採用國家控制點、地形圖採集、GPS現場實測點等,消除遙感圖像畸變,與地理坐標配準。
  • 共話融合創新「航空氣象科技創新與發展論壇」召開
    中國天氣網訊 2020年11月9日至10日,「第一屆航空氣象科技創新與發展論壇」在四川省廣漢市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隆重召開。論壇旨在共同探討我國航空氣象發展所面臨的關鍵性挑戰,推進航空氣象科技創新、應用與服務。
  • 勇立創新潮頭攀登科技高峰
    他們通過新聞報導、紀錄片等方式深入了解了劉永坦院士的生平事跡後紛紛表示,要以劉永坦院士為榜樣,學習他甘於奉獻、敢於攻堅、鍥而不捨的科研精神,助力龍江科技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身為一名科研工作者,非常有幸能在人民大會堂見證劉永坦院士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很受鼓舞,倍感振奮。劉永坦院士紮根邊疆,奉獻龍江,幾十年來為強大國家海防默默地貢獻力量。」
  • 東方物探電磁勘探新技術享譽國際
    中國石油網消息 (通訊員萬海珍 陶德強)6月1日筆者從東方物探獲悉,在國家和集團公司大力支持下,東方物探組織百餘人歷時10年攻關,首創時頻電磁高精度油氣儲層識別技術,推動了行業技術進步。
  • 順德追夢人王曉斌:造一個中國版貝爾實驗室
    順德改革開放40年的壯麗畫卷,正是由鍥而不捨、努力奔跑的順德追夢人所繪就。站在新起點上,順德肩負起廣東省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實驗區的光榮使命再出發。當前,改造升級村級工業園、創造鄉村振興「順德模式」、黨建引領推動基層善治等正成為全區的共同目標和具體實踐。
  • 科技創新人物|方銀霞:在科研之海乘風破浪
    面對臺下6000多雙求知的眼睛,她以自己30多年紮根地球科學研究一線、勇於創新、求真務實的親身經歷勉勵年輕人,要在時代洪流中奮勇前行,在堅持之後再多一份堅持,在不負時光中珍惜美好,到國家最 需要的地方施展才能。講話的最後,她以「今天的我,仍在『乘風破浪』;明天的你們,終將『破浪前行』」寄語2020級浙大新生。在海洋科研領域一直「乘風破浪」的方銀霞,永遠記得自己投身地球科學研究的初心。
  • 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候選人揭曉:屠呦呦在列
    近日,「中央電視臺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候選名單正式出爐,推選委員會從82名有效候選人物中評選出20名,其中生物醫藥領域包括了中國幹細胞領域的大牛裴端卿研究員、不久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研究員、領導我國在境外進行疫苗臨床研究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