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謝華安院士團隊培育"彩色"水稻新品種

2021-01-12 中國青年網

謝華安院士在福建南繁育種基地觀察雜交水稻後備苗頭品種

  人民網福州4月25日電 「到海南島做一季試驗,開展穿梭育種,一年可以當作兩年用。」雜交水稻專家、中科院院士謝華安說,每年11月到次年4月,福建氣溫低,到「天然大溫室」的海南省開展南繁育種,提高了農業試驗效率和育種進度。

  所謂南繁,是指秋冬季節到海南島,從事農作物的新品種選育、種子生產和種質鑑定等活動。謝華安今年76歲,參加工作已經58年,只做了一件事:讓稻穀的產量更高、米更好吃。他最喜歡的一句詩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記者近日連續三天跟隨他帶領的福建省農科院專家團隊身邊,近距離觀察他們做科研,收穫的是滿滿的感動。

  海南的福建南繁育種基地大門上,貼著一幅對聯:「偏愛南繁勇闖千重關,不懼難煩敢行萬裡路」,橫批「鴻鵠之志」。今年,福建南繁育種90多人當中,有從「30後」老專家到「90後」青年的完整梯隊,包括兩院院士、國家級專家、博士、退伍兵、全國黨代表、全國勞模等。

  在福建南繁育種基地,可以看到葉片呈紫紅色、紫黑色、白色、淺黃色的水稻,還有稻穗呈黑色、紅色、橙色的水稻,抗性澱粉水稻(糖尿病患者食用),黑米、紅米的雜交水稻制種。謝華安說:「解決溫飽之後,水稻育種目標是讓人們吃得更好,培育彩色稻、香米、保健稻,是讓田園更美麗、消費更健康、生活更美好。」

  三天近距離的觀察採訪可以發現,謝華安和助手交談最多的是年輕隊伍的培養,強調包容個性、發揮特長。他強調操作規範,交待要籤署引種協議,收到外省種子或育種材料,要及時打電話致謝。

  「眼下,我最大的願望是讓糧食產量更高一點,米質更優一點,農民種田成本更低一點,腰包更鼓一點,讓中國人飯碗裝滿自己生產優質糧食。」謝華安說,「我已年逾古稀,真誠希望育種隊伍能夠快速成長,儘快承擔起黨和國家交給的重任。真誠希望有更多的年輕同志,能夠接過我們的接力棒,在華夏大地為水稻育種,書寫更輝煌的新篇章。」

  現在,每年冬季,全國28個省500家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科技企業、種子部門,約5000多位專家像「候鳥」一樣,紮根海南,弘揚「崇尚科學、求實創新、不畏艱辛、無私奉獻」的南繁精神,每年南繁育種約8-13萬畝,結出了累累碩果。

  據悉,南繁育種成了育種家眼中的「加速器」。據統計,建國以來,我國培育5000多個農作物新品種,80%都經過南繁育種。1959年以來,全國到海南的南繁人數累計超30萬人次,面積累計300多萬畝,生產糧棉油菜瓜果等28類農作物優良親本種子近6億公斤。對全國種子改良和更新換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黃獻光、林長生)

相關焦點

  • 【中國新聞網】謝華安:水稻品種已由產量追求轉向品質追求
    中國科學院院士、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謝華安9月20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當日,2015年度謝華安種業水稻新品種研發暨全國經銷商交流大會在福建福州舉行。上百名來自全國各省的種業經銷商代表齊聚大會,了解、討論華安種業的新品種水稻新品種並學習新品種水稻種植方法。
  • 謝華安院士:堅持高水平水稻育種 從源頭上保障糧食安全
    植物遺傳育種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謝華安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部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樣大好的形勢非常可貴,在水稻育種方面,要堅持以農業生產需求為導向,要把水稻品種的「豐產性、優質性、抗性、廣適應性」綜合在更高水平,進而從源頭上保障糧食安全。
  • 中科院院士、福建農科院水稻專家謝華安近50年來往返瓊閩從事
    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謝華安(右一)和科研人員在查看水稻長勢。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縷縷白髮映襯著綠油油的稻浪,從眼鏡望出的目光富有穿透力,雙手輕撫著稻穗進行觀測和比對。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農業科學院水稻專家謝華安在田間地頭工作的場景。祖籍福建省龍巖市的謝華安,近50年來,無數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
  • 袁隆平水稻新品種為何早熟又高產?科學家挖掘出一個重要基因
    水稻如何能既早熟又高產?我國多個科研團隊合作發現,一個名為Ef-cd的基因可將水稻成熟期提早7天至20天,不造成產量損失甚至具有不同程度的增產效果。挖掘和利用該基因,將有力促進綠色超級稻品種培育的減肥增效需求。該研究成果8月27日在線發表於知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
  • 武漢多倍體水稻為世界提供解決方案
    破解糧食供應不足問題  武漢多倍體水稻為世界提供解決方案  2019年9月17日,謝華安院士和多位全國水稻領域專家將齊聚武漢,為武漢市農科院承辦的「水稻育種與綠色、輕簡、高效栽培繼承技術高級研修班」參研人員作學術報告,並召開多倍體水稻研發進展研討會。
  • 武漢多倍體水稻育種取得重大突破 "胖"米有望上餐桌
    從1999年開始,蔡得田教授和袁隆平院士、湖北省農科院盧興桂研究員在多年研究實驗的基礎上最先提出了「利用遠緣雜交和多倍體雙重優勢進行超級稻育種」的水稻育種新戰略,該戰略的基本原理是:「超級稻」(即雜交水稻)同普通水稻均為二倍體,但在「超級稻」的優勢基礎上,運用多倍體技術培育多倍體水稻,就可以在「超級稻」產量達到極限的條件下,實現水稻產量和質量的倍數提高。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培育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關鍵基因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供圖中新網北京2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傅向東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歷時8年協作與攻關,研究發現並從現有水稻品種中獲得關鍵基因NGR5,有望培育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既為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分子設計育種奠定理論基礎,也提供出具有育種利用價值的基因資源。
  • 都研究雜交水稻,為什麼中國科學院院士沒有袁隆平,有謝華安?
    謝華安是誰?沒錯,謝華安先生在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超級雜交稻和三系雜交稻育種,並於2011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我們可以從謝華安的個人經歷看出,很多關鍵詞都和福建有關,因為他的出生地就在福建龍巖。
  • 80%的人都吃謝華安的「汕優63」,為何袁隆平才是雜交水稻之父?
    1964年,袁隆平帶領團隊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技術,經過不懈的努力,1974年袁隆平團隊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第二年成功攻克雜交水稻制種技術,這位雜交水稻大面積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袁隆平也被譽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成為中國農業科技的代表人物。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讓窮怕了、餓怕了的中國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讓數億中國農民都有了奔頭。
  • 袁隆平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
    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新華社長沙11月2日電(記者白田田、周勉)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  在今年疫情和災情的多重衝擊下,這樣的測產結果來之不易,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 盤點從中專到院士的科學家,英雄莫問出處,成功在于堅持
    謝華安院士謝華安,1941年8月16日出生於福建,植物遺傳育種學家,研究員,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59年謝華安福建龍巖農業學校畢業後先後在福建永安縣大陶農業中學、永安縣農業中學擔任教師;1964年從福建農學院
  • 華南農大劉耀光院士團隊揭示水稻抽穗期感光性演變的分子機制
    New Phytologist 華南農大劉耀光院士團隊揭示水稻抽穗期感光性演變的分子機制責編 | 奕梵2020年10月22日,華南農業大學、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劉耀光院士團隊在水稻為短日照植物,古老的水稻適應南方短日環境,具有強感光性,即在長日季節不抽穗,在短日季節才抽穗開花。在人工選擇的作用下,許多現代水稻品種具有較弱感光性,可以在更高緯度地區(更長日長條件)種植而抽穗結實,使水稻適應於更廣大區域的種植。
  • 袁隆平院士,祝賀!
    而就在昨天(9月7日),袁隆平院士剛剛過完他88歲生日。未來科學大獎迄今已頒發兩屆這三位獲獎的原因是——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未來科學大獎設立於2016年,由民間科學公益組織未來論壇發起,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做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科研工作的科學家。
  • 南陽市農科院水稻新品種通過省審——「宛粳68D」 高產又好吃
    這是一種高產又好吃的水稻新品種。事實上,在水稻育種領域,「高產」與「好吃」幾乎是個悖論。如何選育出口感好、品質優、產量高的水稻品種?市農科院研究員、河南省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南陽水稻綜合試驗站站長郭俊紅帶領的科研創新團隊十多年前就開始科研攻關之旅。
  • 分子設計圓了「超級水稻」夢
    上世紀70年代,我國科學家袁隆平團隊在海南島發現一株野敗不育水稻,經多年努力,在全國大協作下將三系雜交稻配套成功,再次大幅提升水稻產量,並迅速掀起一批第三世界國家種植雜交水稻的熱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姆博曾稱,袁隆平的科研成果是繼國際上培育半矮稈水稻之後的「第二次綠色革命」。
  • 新發現助力「綠色革命」水稻新品種高產且高效—新聞—科學網
    該成果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深入理解赤黴素信號傳導途徑調控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分子機制,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一種新的育種策略,這預示著一場新的「綠色革命」即將到來。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半矮稈小麥和水稻新品種培育為標誌的「綠色革命」帶來了全球糧食產量的大幅增長,解決了全世界範圍內人口快速增長引發的糧食危機。40多年後,植物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的發展揭開了「綠色革命」的本質歸於植物激素——赤黴素的生物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