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華安院士在福建南繁育種基地觀察雜交水稻後備苗頭品種
人民網福州4月25日電 「到海南島做一季試驗,開展穿梭育種,一年可以當作兩年用。」雜交水稻專家、中科院院士謝華安說,每年11月到次年4月,福建氣溫低,到「天然大溫室」的海南省開展南繁育種,提高了農業試驗效率和育種進度。
所謂南繁,是指秋冬季節到海南島,從事農作物的新品種選育、種子生產和種質鑑定等活動。謝華安今年76歲,參加工作已經58年,只做了一件事:讓稻穀的產量更高、米更好吃。他最喜歡的一句詩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記者近日連續三天跟隨他帶領的福建省農科院專家團隊身邊,近距離觀察他們做科研,收穫的是滿滿的感動。
海南的福建南繁育種基地大門上,貼著一幅對聯:「偏愛南繁勇闖千重關,不懼難煩敢行萬裡路」,橫批「鴻鵠之志」。今年,福建南繁育種90多人當中,有從「30後」老專家到「90後」青年的完整梯隊,包括兩院院士、國家級專家、博士、退伍兵、全國黨代表、全國勞模等。
在福建南繁育種基地,可以看到葉片呈紫紅色、紫黑色、白色、淺黃色的水稻,還有稻穗呈黑色、紅色、橙色的水稻,抗性澱粉水稻(糖尿病患者食用),黑米、紅米的雜交水稻制種。謝華安說:「解決溫飽之後,水稻育種目標是讓人們吃得更好,培育彩色稻、香米、保健稻,是讓田園更美麗、消費更健康、生活更美好。」
三天近距離的觀察採訪可以發現,謝華安和助手交談最多的是年輕隊伍的培養,強調包容個性、發揮特長。他強調操作規範,交待要籤署引種協議,收到外省種子或育種材料,要及時打電話致謝。
「眼下,我最大的願望是讓糧食產量更高一點,米質更優一點,農民種田成本更低一點,腰包更鼓一點,讓中國人飯碗裝滿自己生產優質糧食。」謝華安說,「我已年逾古稀,真誠希望育種隊伍能夠快速成長,儘快承擔起黨和國家交給的重任。真誠希望有更多的年輕同志,能夠接過我們的接力棒,在華夏大地為水稻育種,書寫更輝煌的新篇章。」
現在,每年冬季,全國28個省500家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科技企業、種子部門,約5000多位專家像「候鳥」一樣,紮根海南,弘揚「崇尚科學、求實創新、不畏艱辛、無私奉獻」的南繁精神,每年南繁育種約8-13萬畝,結出了累累碩果。
據悉,南繁育種成了育種家眼中的「加速器」。據統計,建國以來,我國培育5000多個農作物新品種,80%都經過南繁育種。1959年以來,全國到海南的南繁人數累計超30萬人次,面積累計300多萬畝,生產糧棉油菜瓜果等28類農作物優良親本種子近6億公斤。對全國種子改良和更新換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黃獻光、林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