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謝華安(右一)和科研人員在查看水稻長勢。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縷縷白髮映襯著綠油油的稻浪,從眼鏡望出的目光富有穿透力,雙手輕撫著稻穗進行觀測和比對。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農業科學院水稻專家謝華安在田間地頭工作的場景。
祖籍福建省龍巖市的謝華安,近50年來,無數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志在千裡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今年78歲的謝華安,仍然堅持往返瓊閩之間,長期從事南繁育種工作。
「挨餓」成為水稻研究的初始動力
現在大多數中國人的飯桌上,豐盛自不必說,部分小孩還要被長輩追著餵菜餵飯。
然而,青少年時期的謝華安卻吃不飽、穿不暖。1941年,他出生後,父親為他取名「華安」,寄託著中華平安、民眾幸福的美好願望。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近日,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感慨地說,「讓大家都能吃飽飯,是我的奮鬥目標。」
彼時的挨餓記憶,成為一位水稻專家永誌不忘的前進動力。
因為這種動力,他甘於吃苦耐勞。
1972年冬,謝華安首次踏上海南的熱土,開始了近半個世紀的南繁生涯。當年,他是從福建省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派往海南的。
儘管一直戴著草帽或鬥笠下田,但海南強烈的紫外線,仍然讓人感到渾身灼熱,幾年下來,陽光在謝華安的臉上打下了深深的「記號」——黝黑。有一年,他回到福建老家,成天在田地裡勞作的父母一見面就驚奇地問:「你小時候長得並不黑嘛,現在怎麼比我們倆還黑?」
這種黑,吸納了多少驕陽,流淌了多少熱汗。「作為水稻科研人員,我們有責任提高水稻產量。」謝華安說,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水稻畝產在100公斤左右,如此低的產量沒法解決全國人民的溫飽,除了依靠中國人自己,加快研製出質優量高的新品種,別無選擇。
因為這種動力,他始終謙遜質樸。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1年,謝華安在海南培育出由「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雜交而成的「汕優63」。這是可以抗稻瘟病的雜交水稻良種,經當年試種測試,畝產超過600公斤。
1986年,「汕優63」開始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種植。一直到2002年,這個品種在全國的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上,均處於獨佔鰲頭的地位。東南亞一些國家大面積種植後,稱讚「汕優63」為「東方神稻」。
近年來,謝華安主持育成的Ⅱ優航1號百畝示範片頭季稻,經現場測產驗收平均畝產達815.4公斤,最高畝產達904.3公斤。
面對社會各界的盛讚,謝華安就像一株沉甸甸的稻穗,向著大地,質樸而謙遜。他坦陳:「我不敢有一點點驕傲,因為這是團隊的共同努力,得到了相關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路遇眼鏡蛇,借住「棺材屋」
40多年前,剛剛從福建來到海南時,謝華安面對的困難非今人所能想像。
在三亞崖城的一個舊倉庫借住期間,謝華安每晚在充滿著化肥、農藥、機油混合的味道中入睡。由於地處偏遠山野,且倉庫年久失修,蚊子、蒼蠅、蟑螂、老鼠、毒蛇等在周圍出沒。
有一次,謝華安從水稻試驗田回倉庫的山路上,差一點踩到一條眼鏡蛇,嚇得他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半天才恢復平靜。好幾天,他在倉庫內外、山路上,都忍不住要先「偵察」一番,以免再次遇到毒蛇。
受命來到海南從事南繁育種研究,對於不服輸的謝華安而言,就像中國象棋裡過了河的卒子一樣,只能進不能退。
那條有毒蛇的山路還得走,這是當年那個熱血青年十足的幹勁和鬥志。
那塊傾注了希望的試驗田還得去,這是當年那個水稻科研工作者毫不鬆懈的攻關精神。
隔了一段時間,謝華安的居住條件有了一些改善,當地一位阿婆將自己的一個房間借給他暫住。不過,當他來到房間時發現,儘管這裡條件比舊倉庫要好,但這是阿婆存放棺木的地方。
童年時期就對棺木有些害怕的謝華安,強迫自己鎮定下來,很快將書籍等資料和炊具搬到了這裡。
心境平和天地寬。
白天,謝華安到試驗田裡觀測水稻長勢等情況;晚上,他回到房間裡專心看書、整理資料。空置的棺木由於能防潮、防蟲、防鼠,成為他保存一些重要書籍和資料的「保險柜」。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謝華安長期主持三系雜交稻和超級稻育種,在「恢復系親本的選擇技術」「測交配組技術」「抗瘟性篩選育種程序」和「雜交水稻中稻制種技術」等方面成果豐碩。他帶領團隊,不但育出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億畝的水稻良種「汕優63」,而且育出特優航1號、Ⅱ優明86、Ⅱ優航1號和Ⅱ優航2號等新的超級稻品種。為此,他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陳嘉庚農業科學獎等十多個科技成果獎。
為海南的綠色發展獻計出力
在海南長期從事南繁工作的謝華安對海南充滿了感恩之情,海南人民的友好和熱忱,令他終身難忘。
謝華安回憶說,在住的方面,海南農民們自發為南繁科技人員搭建木床,甚至讓出他們自家房間;在吃的方面,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儘管糧食供應緊張,不少人很久沒有吃肉「打牙祭」,但當地政府堅持每個月給每位南繁人員供應半斤肉。
一張木床,半斤肉食,十足情誼。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作為三亞市院士聯合會成員之一,謝華安積極為三亞乃至海南農業的發展獻計出力。
尤其在種業安全和標準方面,謝華安明確提出:超級品種、綠色育種要符合「四性」,即豐產性、優質性、抗性和廣適應性。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南繁足跡跨越近半個世紀的謝華安表示,要定期組織院士與海南本地人才合力攻關,發揮好院士聯合會的智庫作用,不斷做好科技創新與轉化,為海南的綠色發展提供科技保障,為中國種業走向「一帶一路」、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本報導首發於2019年8月26日的《海南日報》,系原文原圖分享,感興趣的讀者記得收藏哦。
END
文\海南日報記者 易宗平
新媒體編輯\實習生 黃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