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福建農科院水稻專家謝華安近50年來往返瓊閩從事

2021-01-21 騰訊網

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謝華安(右一)和科研人員在查看水稻長勢。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縷縷白髮映襯著綠油油的稻浪,從眼鏡望出的目光富有穿透力,雙手輕撫著稻穗進行觀測和比對。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農業科學院水稻專家謝華安在田間地頭工作的場景。

祖籍福建省龍巖市的謝華安,近50年來,無數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志在千裡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今年78歲的謝華安,仍然堅持往返瓊閩之間,長期從事南繁育種工作。

「挨餓」成為水稻研究的初始動力

現在大多數中國人的飯桌上,豐盛自不必說,部分小孩還要被長輩追著餵菜餵飯。

然而,青少年時期的謝華安卻吃不飽、穿不暖。1941年,他出生後,父親為他取名「華安」,寄託著中華平安、民眾幸福的美好願望。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近日,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感慨地說,「讓大家都能吃飽飯,是我的奮鬥目標。」

彼時的挨餓記憶,成為一位水稻專家永誌不忘的前進動力。

因為這種動力,他甘於吃苦耐勞。

1972年冬,謝華安首次踏上海南的熱土,開始了近半個世紀的南繁生涯。當年,他是從福建省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派往海南的。

儘管一直戴著草帽或鬥笠下田,但海南強烈的紫外線,仍然讓人感到渾身灼熱,幾年下來,陽光在謝華安的臉上打下了深深的「記號」——黝黑。有一年,他回到福建老家,成天在田地裡勞作的父母一見面就驚奇地問:「你小時候長得並不黑嘛,現在怎麼比我們倆還黑?」

這種黑,吸納了多少驕陽,流淌了多少熱汗。「作為水稻科研人員,我們有責任提高水稻產量。」謝華安說,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水稻畝產在100公斤左右,如此低的產量沒法解決全國人民的溫飽,除了依靠中國人自己,加快研製出質優量高的新品種,別無選擇。

因為這種動力,他始終謙遜質樸。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1年,謝華安在海南培育出由「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雜交而成的「汕優63」。這是可以抗稻瘟病的雜交水稻良種,經當年試種測試,畝產超過600公斤。

1986年,「汕優63」開始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種植。一直到2002年,這個品種在全國的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上,均處於獨佔鰲頭的地位。東南亞一些國家大面積種植後,稱讚「汕優63」為「東方神稻」。

近年來,謝華安主持育成的Ⅱ優航1號百畝示範片頭季稻,經現場測產驗收平均畝產達815.4公斤,最高畝產達904.3公斤。

面對社會各界的盛讚,謝華安就像一株沉甸甸的稻穗,向著大地,質樸而謙遜。他坦陳:「我不敢有一點點驕傲,因為這是團隊的共同努力,得到了相關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路遇眼鏡蛇,借住「棺材屋」

40多年前,剛剛從福建來到海南時,謝華安面對的困難非今人所能想像。

在三亞崖城的一個舊倉庫借住期間,謝華安每晚在充滿著化肥、農藥、機油混合的味道中入睡。由於地處偏遠山野,且倉庫年久失修,蚊子、蒼蠅、蟑螂、老鼠、毒蛇等在周圍出沒。

有一次,謝華安從水稻試驗田回倉庫的山路上,差一點踩到一條眼鏡蛇,嚇得他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半天才恢復平靜。好幾天,他在倉庫內外、山路上,都忍不住要先「偵察」一番,以免再次遇到毒蛇。

受命來到海南從事南繁育種研究,對於不服輸的謝華安而言,就像中國象棋裡過了河的卒子一樣,只能進不能退。

那條有毒蛇的山路還得走,這是當年那個熱血青年十足的幹勁和鬥志。

那塊傾注了希望的試驗田還得去,這是當年那個水稻科研工作者毫不鬆懈的攻關精神。

隔了一段時間,謝華安的居住條件有了一些改善,當地一位阿婆將自己的一個房間借給他暫住。不過,當他來到房間時發現,儘管這裡條件比舊倉庫要好,但這是阿婆存放棺木的地方。

童年時期就對棺木有些害怕的謝華安,強迫自己鎮定下來,很快將書籍等資料和炊具搬到了這裡。

心境平和天地寬。

白天,謝華安到試驗田裡觀測水稻長勢等情況;晚上,他回到房間裡專心看書、整理資料。空置的棺木由於能防潮、防蟲、防鼠,成為他保存一些重要書籍和資料的「保險柜」。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謝華安長期主持三系雜交稻和超級稻育種,在「恢復系親本的選擇技術」「測交配組技術」「抗瘟性篩選育種程序」和「雜交水稻中稻制種技術」等方面成果豐碩。他帶領團隊,不但育出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億畝的水稻良種「汕優63」,而且育出特優航1號、Ⅱ優明86、Ⅱ優航1號和Ⅱ優航2號等新的超級稻品種。為此,他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陳嘉庚農業科學獎等十多個科技成果獎。

為海南的綠色發展獻計出力

在海南長期從事南繁工作的謝華安對海南充滿了感恩之情,海南人民的友好和熱忱,令他終身難忘。

謝華安回憶說,在住的方面,海南農民們自發為南繁科技人員搭建木床,甚至讓出他們自家房間;在吃的方面,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儘管糧食供應緊張,不少人很久沒有吃肉「打牙祭」,但當地政府堅持每個月給每位南繁人員供應半斤肉。

一張木床,半斤肉食,十足情誼。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作為三亞市院士聯合會成員之一,謝華安積極為三亞乃至海南農業的發展獻計出力。

尤其在種業安全和標準方面,謝華安明確提出:超級品種、綠色育種要符合「四性」,即豐產性、優質性、抗性和廣適應性。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南繁足跡跨越近半個世紀的謝華安表示,要定期組織院士與海南本地人才合力攻關,發揮好院士聯合會的智庫作用,不斷做好科技創新與轉化,為海南的綠色發展提供科技保障,為中國種業走向「一帶一路」、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本報導首發於2019年8月26日的《海南日報》,系原文原圖分享,感興趣的讀者記得收藏哦。

END

文\海南日報記者 易宗平

新媒體編輯\實習生 黃雅慧

相關焦點

  • 直擊謝華安院士團隊培育"彩色"水稻新品種
    謝華安院士在福建南繁育種基地觀察雜交水稻後備苗頭品種   人民網福州4月25日電 「到海南島做一季試驗,開展穿梭育種,一年可以當作兩年用。」雜交水稻專家、中科院院士謝華安說,每年11月到次年4月,福建氣溫低,到「天然大溫室」的海南省開展南繁育種,提高了農業試驗效率和育種進度。   所謂南繁,是指秋冬季節到海南島,從事農作物的新品種選育、種子生產和種質鑑定等活動。謝華安今年76歲,參加工作已經58年,只做了一件事:讓稻穀的產量更高、米更好吃。他最喜歡的一句詩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 【中國新聞網】謝華安:水稻品種已由產量追求轉向品質追求
    中國科學院院士、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謝華安9月20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當日,2015年度謝華安種業水稻新品種研發暨全國經銷商交流大會在福建福州舉行。上百名來自全國各省的種業經銷商代表齊聚大會,了解、討論華安種業的新品種水稻新品種並學習新品種水稻種植方法。
  • 謝華安院士:堅持高水平水稻育種 從源頭上保障糧食安全
    植物遺傳育種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謝華安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部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樣大好的形勢非常可貴,在水稻育種方面,要堅持以農業生產需求為導向,要把水稻品種的「豐產性、優質性、抗性、廣適應性」綜合在更高水平,進而從源頭上保障糧食安全。
  • 武漢多倍體水稻為世界提供解決方案
    破解糧食供應不足問題  武漢多倍體水稻為世界提供解決方案  2019年9月17日,謝華安院士和多位全國水稻領域專家將齊聚武漢,為武漢市農科院承辦的「水稻育種與綠色、輕簡、高效栽培繼承技術高級研修班」參研人員作學術報告,並召開多倍體水稻研發進展研討會。
  • 福建農大全球首次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世界頂尖!
    發布會現場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印度科學院院士Rajeev K.Varshney,校長蘭思仁,副校長鄭寶東,省發改委、教育廳、科技廳、農業農村廳、農科院等有關單位代表,花生基因組研究團隊負責人莊偉建教授,合作單位及有關新聞媒體代表出席新聞發布會。
  • 都研究雜交水稻,為什麼中國科學院院士沒有袁隆平,有謝華安?
    謝華安是誰?沒錯,謝華安先生在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超級雜交稻和三系雜交稻育種,並於2011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我們可以從謝華安的個人經歷看出,很多關鍵詞都和福建有關,因為他的出生地就在福建龍巖。
  • 盤點從中專到院士的科學家,英雄莫問出處,成功在于堅持
    周錫元院士(已故)周錫元(1938年5月24日一2011年5月29日),江蘇無錫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謝華安院士謝華安,1941年8月16日出生於福建,植物遺傳育種學家,研究員,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武漢多倍體水稻育種取得重大突破 "胖"米有望上餐桌
    人民網武漢9月14日電 (周雯)9月13日,從湖北大學、武漢市農科院聯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武漢多倍體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解決了結實率低的瓶頸制約,大而優的「胖」米有望3到5年內端上市場餐桌。此外,聚焦多倍體生物育種與創新,首次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將於9月24日、25日在湖北大學舉行。
  •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領導班子換屆 洪茂椿院士任所長
    洪茂椿 9月16日,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公布新一屆行政領導班子任命通知:洪茂椿任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所長(任期5年),曹榮、蘭國政、黃藝東任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副所長(任期5年)。免去程文旦的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副所長職務,免去姚元根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副所長職務(保留副局級待遇)。 附:洪茂椿簡介 洪茂椿,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袁隆平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
    測產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說:「看到一大片稻子長得這麼整齊、這麼誘人,大家都在稱讚,也為袁隆平團隊的創新成果感到驕傲。」  11月2日,在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衡南試驗示範基地,專家查看水稻生長情況。
  • 中科院院士陳和生訪問福建物構所---中國科學院
    中科院院士陳和生訪問福建物構所 2021-12-23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2020年12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和生訪問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 中科院院士陳和生訪問福建物構所
    2020年12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和生訪問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做了題為《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學術報告,福建物構所副所長林文雄主持報告會。報告結束後,陳和生與福建物構所師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
  • 「專家評述」無限風光在險峰——水稻的白葉枯病害難題被攻克
    2020年1月9日,浙江師範大學馬伯軍教授團隊和中國農科院水稻研究所錢前院士團隊合作在Plant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Xa7, a New Executor R Gene that Confers Durable and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to Bacteria-Blight Disease in Rice的研究論文。
  • 聽聽中國農科院專家怎麼說
    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隨著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十三五」期間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超過45%。據中國農科院黨組副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預測,「十四五」期間,我國良種覆蓋率有望達到97%以上。
  • 全國累計推廣7000萬畝 嘉興市農科院合作選育的這個水稻好厲害
    「華浙優261」由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胡培松院士團隊和浙江勿忘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歷時8年合作選育而成,不僅好吃,而且生育期早、適應性強,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和華南稻區試種效果很好,市場潛力大。作為國家級水稻研究單位,中國水稻研究所近年來潛心選育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有力支撐「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突出貢獻。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 中科院院士謝毅、趙宇亮應邀訪問福建物構所
    中科院院士謝毅、趙宇亮應邀訪問福建物構所 2018-11-1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趙宇亮於11月16日訪問福建物構所,並分別作了題為《激子過程調控優化無機半導體光催化》、《無機納米材料的生物學效應及其化學機制
  • 袁隆平院士,祝賀!
    而就在昨天(9月7日),袁隆平院士剛剛過完他88歲生日。未來科學大獎迄今已頒發兩屆這三位獲獎的原因是——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未來科學大獎設立於2016年,由民間科學公益組織未來論壇發起,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做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科研工作的科學家。
  • 瞭望|雜交水稻:讓世界相信飢餓終將退卻消除
    9月27日,農民操作機械在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鹽鹼地水稻基地收穫水稻 徐欽攝/本刊雜交水稻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研發和推廣雜交水稻的國家。雜交水稻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也已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