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謝華安:水稻品種已由產量追求轉向品質追求

2021-01-12 中國科學院

張羽 攝

  「現在我們所講的不單單是產量,現在的品種產量水平都比較高了,現在攻的方向,是要把『四性』綜合在一起。這樣的品種才是好品種,才是生產最需要的品種。」中國科學院院士、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謝華安9月20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當日,2015年度謝華安種業水稻新品種研發暨全國經銷商交流大會在福建福州舉行。上百名來自全國各省的種業經銷商代表齊聚大會,了解、討論華安種業的新品種水稻新品種並學習新品種水稻種植方法。

  謝華安是中國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主持培育的「汕優63」累計推廣10億畝,增產糧食700億公斤,足夠中國13億人吃上2個月。他培育的5個超級稻品種已推廣8000多萬畝,研製的再生稻品種與栽培技術7次刷新再生季單產世界紀錄。

  不過,在當天的大會上,謝華安對記者表示,「現在產量成不了優勢,一定要穩產的品種。」

  「農民種田要高產還要高效,所以他不但要高產而且品質要好,抗性要強,儘量減少因為病蟲害的發生而影響產量。」謝華安說,現在研發的新品種,要符合生產的要求,品種本身一定要把「四性」綜合在較高的水平上,也就是能夠把豐產性,優質性,抗性和廣適應性綜合到較高水平上的品種才是好品種,「因為只有這樣的品種是生產最需要的。」

  華安種業是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整合其研發經營機構成立的高科技企業,由謝華安院士、海峽現代農業研究院、萬家財富投資公司等發起,從事雜交水稻、蔬菜、果樹等種苗選育、開發與經營,技術推廣服務,農業綜合開發,國外優質農作物種子進出口等業務。依託謝華安院士、福建省農科院、海峽農研院,華安種業參與福建省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國家和福建省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快自主創新步伐,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現代種業發展道路,有效應對「洋種子」的衝擊。

  記者從福建省農科院了解到,目前,華安種業已在福州、建寧建設標準化的種子加工與倉儲中心,在福州、三明和海南建有多個雜交水稻育種繁殖基地,在福建、四川、廣西等省建立種子生產基地1萬多畝,在南方秈稻區16個省份建立穩定的銷售網絡。

  華安種業內設的「謝華安種業生物育種研究院」,致力於雜交水稻、西甜瓜、蔬菜、玉米、果樹等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制種及高產栽培關鍵技術的集成創新,增強種業競爭力,為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撐。

相關焦點

  • 直擊謝華安院士團隊培育"彩色"水稻新品種
    謝華安院士在福建南繁育種基地觀察雜交水稻後備苗頭品種   人民網福州4月25日電 「到海南島做一季試驗,開展穿梭育種,一年可以當作兩年用。」雜交水稻專家、中科院院士謝華安說,每年11月到次年4月,福建氣溫低,到「天然大溫室」的海南省開展南繁育種,提高了農業試驗效率和育種進度。   所謂南繁,是指秋冬季節到海南島,從事農作物的新品種選育、種子生產和種質鑑定等活動。謝華安今年76歲,參加工作已經58年,只做了一件事:讓稻穀的產量更高、米更好吃。他最喜歡的一句詩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 謝華安院士:堅持高水平水稻育種 從源頭上保障糧食安全
    植物遺傳育種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謝華安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部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樣大好的形勢非常可貴,在水稻育種方面,要堅持以農業生產需求為導向,要把水稻品種的「豐產性、優質性、抗性、廣適應性」綜合在更高水平,進而從源頭上保障糧食安全。
  • 中科院院士、福建農科院水稻專家謝華安近50年來往返瓊閩從事
    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謝華安(右一)和科研人員在查看水稻長勢。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縷縷白髮映襯著綠油油的稻浪,從眼鏡望出的目光富有穿透力,雙手輕撫著稻穗進行觀測和比對。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農業科學院水稻專家謝華安在田間地頭工作的場景。祖籍福建省龍巖市的謝華安,近50年來,無數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
  • 武漢多倍體水稻為世界提供解決方案
    馬方人員表示,和馬達加斯加傳統水稻相比,多倍體水稻產量高、品質優、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的特點,「只需引種1350萬畝多倍體水稻,即可滿足馬達加斯加全國口糧」。活動期間,馬方人員與武漢多倍體水稻研發企業籤署合作備忘錄,武漢多倍體水稻有望走進非洲,為破解馬達加斯加糧食產量不足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 80%的人都吃謝華安的「汕優63」,為何袁隆平才是雜交水稻之父?
    1964年,袁隆平帶領團隊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技術,經過不懈的努力,1974年袁隆平團隊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第二年成功攻克雜交水稻制種技術,這位雜交水稻大面積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袁隆平也被譽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成為中國農業科技的代表人物。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讓窮怕了、餓怕了的中國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讓數億中國農民都有了奔頭。
  • 水稻產量新基因!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揭示水稻籽粒大小...
    水稻產量主要由三個要素決定,即有效穗數、每穗實粒數和粒重 (Xing和 Zhang, 2010) 。水稻粒形包括粒長、粒寬、粒厚和長寬比,前三者與千粒重密切相關,同時還影響稻米的外觀品質和商品價值 (阮班普等, 2013) 。此外,粒形在進化中易被選擇,也是研究水稻進化和馴化的重要性狀之一 (Li等, 2018) 。
  • 說說雜交水稻和他爸那些事兒
    關於雜交水稻種植,謝華安院士等人培育了「汕優63」解決了第一代大面積推廣的雜交稻不抗病(稻瘟病)問題,1986年成為全國雜交稻播種面積第一,並在此後16年連續穩居首位。西南雜交水稻之父周開達等人培育的岡型(原始品種出自非洲甘比亞)、D型雜交稻,在長江中上遊及雲貴川廣泛種植,約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
  • 新中國經濟70年·雜交水稻推廣|親歷者楊遠柱:雜交稻育種,是一個很...
    近年來,我國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佔全國水稻總面積的五成多;全國水稻平均單產每公頃約6.4噸,其中雜交水稻每公頃約7.5噸。雜交水稻對世界範圍內減少飢餓也做出了卓越貢獻。從1979年首次走出國門起,中國的雜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研究和推廣。2016年,86歲的袁隆平又帶領團隊,向「海水稻」發起挑戰,並在新疆等全國五大類型鹽鹼地區域開展測試。
  • 武漢多倍體水稻育種取得重大突破 "胖"米有望上餐桌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世界仍有8億到10億人飽受飢餓。我國近30年以來,水稻產量沒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必須探索新的育種技術途徑,多倍體育種是其中之一。」湖北大學教授、多倍體水稻育種科學家蔡得田介紹。
  • 從滿足吃飽到追求吃好
    農作物品種如何在實現「新舊更替」的過程中保證可持續發展?我們請來中國農科院和國家種質庫兩位專家為讀者做一簡單科普。■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楊娜民以食為天,食以稻為先。我國65%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
  • 瞭望|雜交水稻:讓世界相信飢餓終將退卻消除
    他等待的是一場考試的結果,考生是水稻,分數是畝產。「剛接到現場電話,我的信心,從九成五上升到九成八了。」通過視頻連線了解到現場情況後,這位雜交水稻之父說道。中午,測產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宣布測產結果——平均畝產911.7公斤。加上今年7月測得這個基地的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雙季稻畝產實現了「1500公斤高產攻關」的目標,超世界紀錄。
  • 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在糧食安全中的地位和貢獻,以及它的發展戰略
    2013年7月22日生物的優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現象,是指兩個遺傳組成不同的親本雜交產生的一代在生長勢、生活力、繁殖率、抗逆性、適應性、產量和品質等性狀超過雙親.將一代這種超親現象應用於農業生產,以獲得更高的產量和更大的經濟效益稱為優勢利用.優勢利用是最重要的現代農業技術之一。
  • 高產優質水稻品種設計育種研究獲進展
    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均為複雜的數量性狀,迄今為止,人們已經鑑定出水稻產量相關的數量性狀基因座位(QTL)或基因達數百之多。在此基礎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研究組與中國農科院水稻所、深圳農業基因組所錢前研究組聯合,經過精心設計,以超高產但綜合品質差的品種「特青」作為受體,以蒸煮和外觀品質具有良好特性的品種「日本晴」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廣場矮」的培育以及IR8的引進推動了我國水稻育種進入第一次「綠色革命」時代,水稻畝產從50年代的164千克提高到70年代初的238千克,水稻單產提高了將近45%,實現了水稻產量的第一次飛躍。實際上矮稈品種單株產量略微下降,但是由於其耐密植和抗倒伏,群體產量大幅度提升;同時矮稈品種的耐肥能力強,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低,大量氮肥的施用在提高產量的同時使土壤和環境受到破壞。
  • 香港專業雜交水稻加盟_菰稻科技品質服務實力強大
    香港專業雜交水稻加盟,菰稻科技品質服務實力強大,   公司主要科學家、技術發明人臧劍老師,長期從事遠緣分子雜交技術研究,自1996年至今,臧劍老師專心致志,孜孜不倦,潛心研究這一世界難題。
  • 談談水稻品種選擇問題
    水稻種子的選擇是水稻眾多生產環節中最基礎的一個環節,選擇合適的種子是種植好水稻的前提條件。種子選不好輕則影響產量和效益,重則可造成嚴重的減產,甚至顆粒無收。怎麼選擇合適的種子呢?本文根據作者多年的農業生產經驗,簡要總結了的一些選種時需規避的風險,望對廣大種植戶有幫助。
  • 袁隆平水稻新品種為何早熟又高產?科學家挖掘出一個重要基因
    水稻如何能既早熟又高產?我國多個科研團隊合作發現,一個名為Ef-cd的基因可將水稻成熟期提早7天至20天,不造成產量損失甚至具有不同程度的增產效果。挖掘和利用該基因,將有力促進綠色超級稻品種培育的減肥增效需求。該研究成果8月27日在線發表於知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
  • 由蒲易創辦的greybox coffee追求極致品質,打造精品咖啡
    莫言曾說過,如果能見到他十分崇拜的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會是:「先生,我在夢裡曾經與你一起喝過哥倫比亞咖啡,有點中國綠茶的味道。」咖啡首次出現在國內再到風靡,距今已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從開始給外國人解鄉愁用的,再到如今咖啡似乎與時尚,現代、工作、社交掛鈎。
  • 分子設計圓了「超級水稻」夢
    得益於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的發展,在我國科學家多年不懈努力下,糧食高產優質的夢想已在田間落地萌芽  1月8日,由我國科學家李家洋、韓斌、錢前、王永紅、黃學輝為代表的研究團隊、歷時逾20年合作完成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項目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