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院士捐出畢生積蓄,設立「李四光地質科學獎裴榮富勘探獎」專項...

2020-11-28 中國教育在線

  11月25日,在杭州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礦床會議開幕式上,一項捐款活動讓會場掌聲雷動。為激勵後輩推進成礦理論與找礦勘查實踐的深度融合,促進找礦突破,96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裴榮富捐出畢生積蓄500萬元,設立「李四光地質科學獎裴榮富勘探獎」專項基金。

  作為一名礦床地質學家和礦產勘查學家,裴榮富踏入地質行業已七十餘載,足跡遍及海內外青山大川,無數次的野外工作鍛造了這名地質學的「尖兵」。他為國家探明鐵、磷、錳、鉻鐵礦等豐富礦藏,提出了一系列成礦模型與新概念,為地質勘查、合理探礦提供了理論基礎與指導。

  「這點錢不多,但是我的一點心願。」裴榮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地質工作不是一代人的事,希望我們的年輕人不忘初心,做不怕苦累的地質『尖兵』,為國家找到更豐富的礦藏。」

  「沒有野外就沒有地質」

  裴榮富一生培育桃李無數,他時常告訴學生踏踏實實跑野外,認認真真做學問,「寧可少做『曲線文章』,也要做好『野外素描』」。

  「沒有野外就沒有地質。」這是裴榮富一生科研的心得。

  1948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後,24歲的裴榮富先後赴山西大同、遼寧青城子、山西五臺山和丹東接梨樹,開展煤炭、鉛鋅礦、鐵礦和銅礦普查工作,在實戰中積累了對各類礦床的第一手經驗。此後,他又對湖北大冶鐵礦進行普查勘探,對江蘇海州磷礦進行資源評價,在實踐中提出大冶式鐵礦為廣義矽卡巖型礦床的概念,總結了錳磷礦層變質變形規律,為兩地找礦提供了重要依據。

  20世紀60~70年代,裴榮富領銜國家地質援外項目,先後率隊赴巴基斯坦和蘇丹,在巴基斯坦找到了赤鐵礦,為蘇丹探明鉻鐵礦近百萬噸,發現和登記鉻鐵礦點147個,並在蘇丹紅海山區探明1530餘萬噸富鐵礦。1979年,裴榮富回國後領導地質部綜合地質大隊等單位組成研究隊伍,首次在全國完成10個礦種、30多個礦山的固體礦產地質勘探與礦山開採工程驗證對比研究,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20世紀80~90年代,裴榮富先後在南嶺、華北、長江中下遊等重要成礦帶開展區域成礦規律研究,在區域成礦學、成礦年代學方面取得諸多理論建樹。

  1995年,裴榮富組織一批專家學者,編輯出版《中國礦床模式》。該書首次在全國範圍內劃分出四大構造成礦域和27個成礦堆積環境,建立了92個普適性礦床模式,是當時我國固體礦產地質勘查實踐經驗的總結和理論研究成果的大薈萃。

  眾多理論創新和開創性的工作讓裴榮富在1995年獲得中國地質學研究最高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並於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野外工作和實踐是專業學術成長的基石,是以後地質工作及科學事業發展的源頭。」回顧走過的路,裴榮富在採訪中多次強調「要紮根野外」。

  「地質工作不是一代人的事」

  今年8月24日,裴榮富度過了96歲生日。每天早晨,這位九旬院士會早早起床,緩步穿過馬路,到街對面中國地質科學院的辦公室伏案工作。那張書桌裡藏著他心馳神往的「青山碧海」。

  如今,這位老院士還擔任我國「1:100萬海陸成礦系列編圖」項目名譽顧問,通過總結海陸成礦演化的規律,勾勒著新一代找礦藍圖。「這一系列圖集的特點是海陸統籌,總結海陸演化的規律,對於找礦預測很重要。」裴榮富告訴記者,目前該項目要繪製的7幅圖已經完成80%,到了最後「衝刺」階段。

  據介紹,「李四光地質科學獎裴榮富勘探獎」主要面向全國地勘單位、礦山企業及科研院校,獎勵從事野外一線礦產勘查工作並作出突出貢獻的地質科技工作者。該獎項原則上每逢雙數年評獎,在當年全國礦床會議上頒獎。每位獲獎者獎勵5萬元左右,每次獎勵3~5人。

  「地質工作非常重要,用長遠眼光搞清楚地質成礦背景,才能為未來找礦提供重要價值。」裴榮富說,「地質工作不是一代人的事,希望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地質事業。」

相關焦點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裴榮富:為國家勾勒找礦藍圖
    如今他用畢生積蓄設立基金希望能有更多青年人才投身地質事業他說:「地質工作不是一代人的事,希望我們的年輕人不忘初心,做不怕苦累的地質『尖兵』,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礦床地質學家裴榮富為國家勾勒找礦藍圖——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礦床地質學家裴榮富8月24日,裴榮富剛剛度過96歲生日。
  • 培養出3位院士,吉林大學教授創下多個國際"第一",捐出500萬畢生積蓄
    他首開我國無機合成化學課程,建立了無機合成化學博士點及首個無機化學國家重點學科,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科學家和優秀專業人才,其中有三位中科院院士……他就是我國著名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徐如人。
  • 96歲院士將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全捐!他說:為什麼這個獎要給我?
    【96歲院士將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全捐!他說:為什麼這個獎要給我?】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他表示,得知自己獲獎後,心情有好有壞,好的一方面就是國家重視科學,這樣對人民有好處;自己作為受獎者非常高興。但自己也非常憂愁,為什麼這個獎給年紀大的人,比如自己已經96歲了,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為什麼這個獎沒有給到年輕的人,難道他們沒有創新嗎?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消息,王振義院士表示,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將全部捐贈給扶貧基金會!
  • 鄒才能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11月28日,中國科學院網站發布的《關於公布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的公告》顯示,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地質師鄒才能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鄒才能教授長期從事非常規油氣地質、巖性地層油氣藏、連續型油氣聚集、大油氣區等地質理論創新研究,以及全國重大預探領域、科探井與風險井、勘探技術方法等攻關與評價,為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
  • 又一院士捐出700萬獎金,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本來寫了一篇有關美利堅那邊戲精懂王角逐諾貝爾和平獎的消息,結果寫完了不給過,這就讓人很納悶了。不過下午在看推送時,一個新的消息出現,這就是我們最近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的96歲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王振義院士,他將所獲的700萬元獎金捐出作為扶貧資金!
  • 96歲院士獲百萬科學大獎,全捐於扶貧基金會,致敬
    近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被授予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和哈爾濱醫科大學終身教授張亭棟。」,而這未來科學大獎,單門獎項獎金就高達約700萬人民幣!可見此獎具有極大的挑戰性和科研性,含金量實在厚重。然而,96歲的王振義教授在知曉本人獲獎後卻表示「為什麼這個獎是給已經96歲的自己」。
  • 獎金全捐!96歲院士王振義獲獎後發問:為什麼不頒發給年輕人?
    近日,96歲的科學院士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獎金高達700萬元。但他獲獎後卻反問:我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要把這個獎頒給我,應該把機會讓給年輕人。還將獎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8歲時,上海爆發「一·二八」事變,在家中就能聽見隆隆炮火聲,他又拋出問題:「為什麼外國人要侵略我們?」父親當時回答,「落後就會挨打,所以一定要科學救國,好好念書,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 中國版諾獎頒布,96歲獲獎院士感到憂愁:為什麼不給年紀輕的人
    96歲的王振義「出圈了」。得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後,他的兩個舉動惹來了爭議:一是他「駁」了組委會的面子,直言「這個獎為什麼給我這種很快就要離開這世界的人?為什麼不獎給年紀輕的人?」二是百萬美元獎金還沒到手,就直接讓醫院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
  • 劉永坦院士捐出最高科技獎800萬獎金,設立永瑞基金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 通訊員 張妍8月3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和馮秉瑞教授伉儷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哈工大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哈工大黨委書記熊四皓為劉永坦院士、馮秉瑞教授頒發捐贈紀念獎牌、證書及教育貢獻獎獎牌。哈工大校長周玉主持捐贈儀式。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他將自己的心血傾注於兩個領域趙文津院士榮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為獲獎者頒獎在深空探測領域參與建立了月球實驗場火星實驗場翻譯出版了到了晚年,他又「迷」上了研究李四光學術思想。他特別推崇李四光注重科技創新、科學的方法論,即:從本質上、從宏觀上把握問題,從現象和相互關聯角度上思考問題。「切開」青藏高原趙文津把自己在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研究室取名「西藏屋」,可見西藏在他心中的分量。他認為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對地球科學發展極其重要,決心為高原地質研究奮鬥終生。
  • 中國院士獲獎,捐出全部獎金,卻發愁:獎為啥不頒給年輕的工作者
    都知道我國非常重視科教發展,近年來也新增了一些獎項以表彰對科學有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未來科技獎是我國2016年成立的首個非官方獎項,評定方式也與諾貝爾獎較為相似。不過該獎項不接受個人申請與社會推薦,而是點名邀約,日期96歲的王振義院士成為了今年第4位獲獎者。
  • 95歲院士捐上千萬元助學,自己一件襯衣卻穿30多年
    他被譽為「鋼鐵院士」,81歲起筆著就特殊鋼百科全書。他生活節儉,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捐出千萬元積蓄資助貧困學子,回報社會。據華中科技大學8日發布的消息,95歲的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向學校教育發展基金會又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至此,兩位老人在助學方面的捐資已達1000萬元。
  • 中科院物理所講述:李四光一門三院士「無悔的選擇」
    人民網北京5月20日電(趙竹青)根據院直屬機關黨委、北京分院分黨組有關工作要求和物理所黨委部署,中科院物理所超導黨支部14日上午開展了「誦讀科學經典、弘揚科學精神」主題黨日活動。通過科學家故事,讓參與者深刻體會老一輩科學家愛國奉獻、執著創新、協同育人的寶貴精神。
  • 樹蘭醫學獎每人獎50萬!李蘭娟院士夫婦設立,被譽為中國醫學諾獎
    在我國科學界,兩院院士是最高榮譽,累計人數不過幾千人,而夫妻院士更是在20對以內,同在醫學領域,又以夫妻兩人的姓名設立的獎學金,估計在全國僅此一家,那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李蘭娟院士和鄭樹森院士伉儷,他們共同設立的「樹蘭醫學獎」,目前被譽為中國醫藥衛生學界的「諾貝爾醫學獎」。
  • 96歲王振義院士獲獎!「未來」大獎,為何不獎勵年輕的科學家
    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由非政府組織頒發的一個世界級的科學大獎,設立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2016年1月17日在舉行的未來論壇年會上,未來科學大獎正式宣布成立。截至2020年9月,未來科學大獎共組織4次評獎,20人獲獎。
  • 地質專家:李四光
    「我是中華兒女,祖國培養我長大的,我的知識和研究成果,理應對祖國人民有所回報,這是一個科技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我國最艱苦的時候,一批批的革命先輩在各大領域發揮著作用,今天小編分享的就是關於李四光的故事,一個老一輩的地質勘探家。
  • 95歲院士又拿400萬助學,累計捐上千萬元,一件襯衣卻穿30年...
    他被譽為「鋼鐵院士」81歲起筆著就特殊鋼百科全書(詳情見>>>)他生活節儉,甚至摳門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捐出千萬元積蓄資助貧困學子,回報社會中科技大學8日發布的消息95歲的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向學校教育發展基金會又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至此,兩位老人在助學方面的捐資已達1000萬元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地質科學獎榮譽獎,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為獲獎者頒獎在深空探測領域參與建立了月球實驗場火星實驗場翻譯出版了《月球新觀》……>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文津學習是一輩子的任務趙文津出生在1931年,那一年「九一八事變」爆發。
  • 劉永坦捐出最高科技獎800萬獎金 設立人才培養基金
    「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和科技工作者,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份殊榮不單屬於我個人,更屬於我的團隊,屬於這個偉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8月3日,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