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出3位院士,吉林大學教授創下多個國際"第一",捐出500萬畢生積蓄

2020-12-13 吉林大學招生辦公室

60多年前,一位年輕人為了國家的重工業建設,從南方來到東北,從此紮根黑土地,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化學研究和教育事業。他首開我國無機合成化學課程,建立了無機合成化學博士點及首個無機化學國家重點學科,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科學家和優秀專業人才,其中有三位中科院院士……他就是我國著名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徐如人。

命途多舛,求知報國

1932年,徐如人出生於浙江上虞。不久後抗日戰爭爆發,年幼的他便隨著父母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在他15歲那年,父親突然撒手人寰。之後因形勢所迫,母親也前往臺灣。當時,徐如人和弟弟幾乎成了孤兒。

身似飄萍,命運多舛。漂泊無依的歲月裡,徐如人在科學的世界裡看到了希望。1949年,徐如人考取了復旦大學化學系,之後轉學到上海交通大學深造。大學期間,他為維持學業,便在校外打工,沒有衣服穿,就撿同學的舊衣服。求學生活雖艱苦,但他卻愈加堅韌,深知安穩的環境來之不易,必須爭分奪秒用功,求知之心愈發堅定。

1952年,僅僅20歲的徐如人提前大學畢業。是留在條件優越的上海,還是投身百廢待興的東北?他面臨著重大的選擇。徐如人深知,新中國重工業羸弱,國家要在東北發展重工業,急需人才投身建設。就這樣,響應國家號召,懷著一顆澎湃的報國之心,徐如人選擇了東北,多次主動申請到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任教。

1952年深秋,裹著唯一的一件行李——棉被,坐著平板馬車,徐如人隻身來到了東北人民大學化學系。他同蔡鎦生、唐敖慶、關實之、陶慰孫等老一輩化學家一道,投入到化學系的艱苦創業中去。

執教育人,桃李芬芳

初到學校時,條件十分艱苦。沒有實驗室、實驗設備、教學大綱和教材,他們就清理地下室做實驗室,自己動手搭建實驗臺、做實驗設備,還突擊俄語,學習蘇聯教材,自己編講義、寫教材……

1953年,21歲的徐如人第一次走上了講臺,給物理系1953級學生講"普通化學"。面對臺下上百雙渴求知識的目光,他既感到激動和緊張,又感到驕傲和自豪。傳道授業的使命從那天開啟,三尺講臺,奠定了徐如人的工作之基,也成就了他教書育人的終生事業。

從教六十餘年,他為國家培養出了一大批科學家和優秀專業人才。其中,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就有三位。2017年,他還和妻子把畢生積蓄五百萬元全部捐給了吉林大學,設立教育基金,用以鼓勵後學。

徐如人在東北工作了六十八年,他深愛這片土地,也把對這片土地的愛,傳遞給他的學生、他的孩子、他身邊的每一個人。

砥礪奮進,敢為人先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石油工業等多個領域發展所需的分子篩催化劑大量依靠進口。於是,徐如人將分子篩確立為自己研究的方向,從此在這個工業催化材料的基礎研究領域,開始了四十餘年的漫長探索。多年來,徐如人和他的團隊取得了許多具有前瞻性的重要研究成果:

在國際上率先開發出近20種含傳統分子篩骨架元素Si、Al、P等以外的其他雜原子分子篩,用以研發剛興起的雜原子分子篩催化;以"Beta沸石晶化與新合成路線""NHY的直接合成"等課題與石化總公司合作並獲得專利授權,支撐了當時我國石油加工工業的興起;在國際上率先合成出四大類八個系列新型微孔晶體,極大地推動了國際多孔材料科學的發展……

1991年,徐如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先後獲得4次國家自然科學獎、3次國家教委(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化學獎等多項殊榮。可他並不看重這些榮譽,目光依然聚焦在分子篩領域的前沿研究中。

"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創造出上億種物種、物相、化合物和材料。這些物種、物相、化合物和材料的化學性質以及它們間的化學反應主要決定於其凝聚態組成和多層次結構。"如今,儘管已是耄耋之年,徐如人依舊在探索著化學的未知領域。

從吉林大學首開我國無機合成化學課程、建立無機合成化學博士點,到教育部、科技部正式批准在吉大成立首個無機化學重點學科、建立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從當年建系時不足百人,到如今桃李天下,徐如人參與創建並見證了吉林大學化學學院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過程。

回望自己六十餘年的經歷,徐如人說:"我這輩子最高興的是我的學生很出色。他們出國深造後,沒有一個不回國的。回國,就是為了報效祖國。"薪火相傳,一脈相通。徐如人用人格的魅力培養了一代化學骨幹人才,而弟子們秉承著這份精神,將其繼續傳承下去。


關注"吉林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985、211工程,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吉林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吉林大學新聞網、中國科學家、人民網等

相關焦點

  • 又一院士捐出700萬獎金,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1964年,毛二可參與組建了我國雷達研究所,並成功研製出了我國的第一臺相控陣雷達,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後來在北京理工大學作為博士生導師,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希望這筆獎金可以為支持我成長工作一輩子的地方,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於是,100萬獎金全部捐給了北理工。李俊賢,我國工程院院士。
  • 96歲院士捐出畢生積蓄,設立「李四光地質科學獎裴榮富勘探獎」專項...
    為激勵後輩推進成礦理論與找礦勘查實踐的深度融合,促進找礦突破,96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裴榮富捐出畢生積蓄500萬元,設立「李四光地質科學獎裴榮富勘探獎」專項基金。  作為一名礦床地質學家和礦產勘查學家,裴榮富踏入地質行業已七十餘載,足跡遍及海內外青山大川,無數次的野外工作鍛造了這名地質學的「尖兵」。
  • 兩院院士劉永坦捐出800萬元獎金,旨在培養更多人才
    8月3日,一則消息引爆全網——劉永坦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哈爾濱工業大學,設立永瑞基金,旨在為國家培養更多國防電子工程領域的傑出人才。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仔細了解劉永坦院士的事跡後,愕然發現,通過捐款這件事情才知道他,實在是太不應該了。劉永坦於1936年出生於江蘇南京,他在1953年到1960年間,先後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俄語和電機;在清華大學學習無線電技術;以及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學習微波技術與天線。
  • 劉永坦捐出最高科技獎800萬獎金 設立人才培養基金
    8月3日,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從20世紀80年代起,劉永坦院士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祖國海疆雷達打造「火眼金睛」,讓我國海域監控面積從不足20%到全覆蓋。
  • 捐出800萬獎金的科學家
    8月3日,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從劉永坦、馮秉瑞夫婦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用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
  • 他,培養了3位院士,投稿國內期刊居然被退稿,理由令人哭笑不得
    院士,是我國學術界的最高榮譽。培養出一名院士的難度根本無法估計,這需要老師的水平,學生的能力,正確的科研方向,突出的科研成果等等多方面的結合。尤其是獲得突出的科研成果極端困難,因為科研本身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能否出成果除了科研人員本身的實力和努力外,還需要一定的運氣成分。但有這麼一位學者,本身就是院士,還培養出了3名院士,被稱為一門4院士。
  • 劉永坦院士: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
    8月3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與夫人馮秉瑞教授一道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學校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劉永坦院士致力於我國海防科技事業40年,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成功研製了我國第一部對海探測的新體制雷達,打造了一支響噹噹的「雷達鐵軍」,為中國海疆鑄起了一道「海防長城」。2017年11月6日,光明日報曾以《劉永坦:愛國心 強國夢》為題對劉永坦院士的事跡做整版報導。
  • 這20位中國著名大學校長,全是溫州人!
    蘇步青創立國際公認的浙江大學微分幾何學學派,主要從事微分幾何學和計算幾何學等方面的研究,尤其在仿射微分幾何學和射影微分幾何學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在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高維空間共軛理論、幾何外型設計、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與此同時,他將自己的畢生精力無私地奉獻給了人民的教育事業,為祖國培養了谷超豪、胡和生等一大批優秀的數學人才,包括多名中國科學院院士。
  • 劉永坦院士捐出最高科技獎800萬獎金,設立永瑞基金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 通訊員 張妍8月3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和馮秉瑞教授伉儷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哈工大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哈工大黨委書記熊四皓為劉永坦院士、馮秉瑞教授頒發捐贈紀念獎牌、證書及教育貢獻獎獎牌。哈工大校長周玉主持捐贈儀式。
  • 一院士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為支援該校的貧困學生上學捐出一千萬
    近日,在華中科技大學的官網上有這麼一則消息:「我校9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向學校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該助學金將自2020年起的5年中,每年向133名家庭經濟困難新生各資助6000元,年捐助金額80萬元。」具體消息內容如下:
  • 劉永坦捐出最高科技獎800萬獎金
    劉永坦捐出最高科技獎800萬獎金】8月3日,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哈爾濱工業大學,設立永瑞基金,旨在聚焦國防電子工程領域,助力學校培養更多傑出人才,打造更多國之重器。劉永坦:這份殊榮不單屬於我個人,更屬於我的團隊,屬於這個偉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點讚這位「我們該追的星」!
  • 默默耕耘的985大學:曾一系出八院士,培養19名院士18位「流失」到...
    事實上,蘭州大學的確非常的強,自恢復高考以來,蘭大培養的院士數量排名全國第八。其中,化學系更是非常牛,培養了8位院士,與吉林大學化學系一起,並列排在中國大學院系的第一,現在化學系仍舊是蘭州大學科研實力非常強的專業。而從蘭大走出去的校友院士也多達38位。
  • 劉永坦院士捐出最高科技獎800萬獎金
    8月3日,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哈爾濱工業大學,設立永瑞基金,旨在聚焦國防電子工程領域,助力學校培養更多傑出人才,打造更多國之重器
  • 放棄國外優厚條件,他選擇回歸祖國,培養出十多位中科院院士!
    曾任北京大學、吉林大學教授,吉林大學副校長、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化學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同年當選國際量子分子科學研究院院士。
  • 山東大學兩教授同日當選院士!另有3位山大校友入選!
    2019年11月22日對山東大學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當天上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先後公布增選院士名單,山東大學陳子江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術才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另外3名山東大學校友成功當選。陳子江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院士。
  • 中科大少年班培養出5位院士,其中4人是外國院士
    四十多年來,中科大少年班共培養出5位院士:張亞勤,1978 級少年班學生,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院士,百度公司總裁。駱利群,1981 級少年班學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教授。莊小威,1987 級少年班學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學教授。以上5位院士,只有1位是中國的院士,其餘4位是外國的院士,這著實讓人覺得惋惜。少年班培養出5位院士,這是該贊還是彈?
  • 棄美歸國,培養出10多位院士,小行星以他命名
    該小行星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於2007年5月19日發現、國際編號為218914號。2019年5月,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推薦命名"唐敖慶星",並於2020年1月9日榮獲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其正式命名為"唐敖慶星",以表彰中國科學院院士、自然科學基金委第一任主任、吉林大學原校長唐敖慶在教育和科學研究領域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 95歲院士又拿400萬助學,累計捐上千萬元,一件襯衣卻穿30年...
    他被譽為「鋼鐵院士」81歲起筆著就特殊鋼百科全書(詳情見>>>)他生活節儉,甚至摳門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捐出千萬元積蓄資助貧困學子,回報社會中科技大學8日發布的消息95歲的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向學校教育發展基金會又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至此,兩位老人在助學方面的捐資已達1000萬元
  • 李蘭娟院士榮獲浙江科技大獎,300 萬元獎金將全部捐出
    今天上午,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杭隆重舉行,首次頒出科技大獎。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李蘭娟教授榮獲「2019 年度浙江科技大獎」,接受省委書記車俊頒獎,並作為獲獎代表在大會發言。
  • 800萬,全部捐出
    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曾從20世紀80年代起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祖國海疆雷達打造「火眼金睛」,讓我國海域監控面積從不足20%到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