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一位年輕人為了國家的重工業建設,從南方來到東北,從此紮根黑土地,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化學研究和教育事業。他首開我國無機合成化學課程,建立了無機合成化學博士點及首個無機化學國家重點學科,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科學家和優秀專業人才,其中有三位中科院院士……他就是我國著名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徐如人。
1932年,徐如人出生於浙江上虞。不久後抗日戰爭爆發,年幼的他便隨著父母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在他15歲那年,父親突然撒手人寰。之後因形勢所迫,母親也前往臺灣。當時,徐如人和弟弟幾乎成了孤兒。
身似飄萍,命運多舛。漂泊無依的歲月裡,徐如人在科學的世界裡看到了希望。1949年,徐如人考取了復旦大學化學系,之後轉學到上海交通大學深造。大學期間,他為維持學業,便在校外打工,沒有衣服穿,就撿同學的舊衣服。求學生活雖艱苦,但他卻愈加堅韌,深知安穩的環境來之不易,必須爭分奪秒用功,求知之心愈發堅定。
1952年,僅僅20歲的徐如人提前大學畢業。是留在條件優越的上海,還是投身百廢待興的東北?他面臨著重大的選擇。徐如人深知,新中國重工業羸弱,國家要在東北發展重工業,急需人才投身建設。就這樣,響應國家號召,懷著一顆澎湃的報國之心,徐如人選擇了東北,多次主動申請到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任教。
1952年深秋,裹著唯一的一件行李——棉被,坐著平板馬車,徐如人隻身來到了東北人民大學化學系。他同蔡鎦生、唐敖慶、關實之、陶慰孫等老一輩化學家一道,投入到化學系的艱苦創業中去。
初到學校時,條件十分艱苦。沒有實驗室、實驗設備、教學大綱和教材,他們就清理地下室做實驗室,自己動手搭建實驗臺、做實驗設備,還突擊俄語,學習蘇聯教材,自己編講義、寫教材……
1953年,21歲的徐如人第一次走上了講臺,給物理系1953級學生講"普通化學"。面對臺下上百雙渴求知識的目光,他既感到激動和緊張,又感到驕傲和自豪。傳道授業的使命從那天開啟,三尺講臺,奠定了徐如人的工作之基,也成就了他教書育人的終生事業。
從教六十餘年,他為國家培養出了一大批科學家和優秀專業人才。其中,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就有三位。2017年,他還和妻子把畢生積蓄五百萬元全部捐給了吉林大學,設立教育基金,用以鼓勵後學。
徐如人在東北工作了六十八年,他深愛這片土地,也把對這片土地的愛,傳遞給他的學生、他的孩子、他身邊的每一個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石油工業等多個領域發展所需的分子篩催化劑大量依靠進口。於是,徐如人將分子篩確立為自己研究的方向,從此在這個工業催化材料的基礎研究領域,開始了四十餘年的漫長探索。多年來,徐如人和他的團隊取得了許多具有前瞻性的重要研究成果:
在國際上率先開發出近20種含傳統分子篩骨架元素Si、Al、P等以外的其他雜原子分子篩,用以研發剛興起的雜原子分子篩催化;以"Beta沸石晶化與新合成路線""NHY的直接合成"等課題與石化總公司合作並獲得專利授權,支撐了當時我國石油加工工業的興起;在國際上率先合成出四大類八個系列新型微孔晶體,極大地推動了國際多孔材料科學的發展……
1991年,徐如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先後獲得4次國家自然科學獎、3次國家教委(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化學獎等多項殊榮。可他並不看重這些榮譽,目光依然聚焦在分子篩領域的前沿研究中。
"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創造出上億種物種、物相、化合物和材料。這些物種、物相、化合物和材料的化學性質以及它們間的化學反應主要決定於其凝聚態組成和多層次結構。"如今,儘管已是耄耋之年,徐如人依舊在探索著化學的未知領域。
從吉林大學首開我國無機合成化學課程、建立無機合成化學博士點,到教育部、科技部正式批准在吉大成立首個無機化學重點學科、建立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從當年建系時不足百人,到如今桃李天下,徐如人參與創建並見證了吉林大學化學學院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過程。
回望自己六十餘年的經歷,徐如人說:"我這輩子最高興的是我的學生很出色。他們出國深造後,沒有一個不回國的。回國,就是為了報效祖國。"薪火相傳,一脈相通。徐如人用人格的魅力培養了一代化學骨幹人才,而弟子們秉承著這份精神,將其繼續傳承下去。
關注"吉林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985、211工程,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吉林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吉林大學新聞網、中國科學家、人民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