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士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為支援該校的貧困學生上學捐出一千萬

2021-01-21 中原說教育

近日,在華中科技大學的官網上有這麼一則消息:「我校9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向學校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該助學金將自2020年起的5年中,每年向133名家庭經濟困難新生各資助6000元,年捐助金額80萬元。」具體消息內容如下:

華中科技大學關於崔崑捐助的報到

從其中的信息我們不難發現,崔院士即使是95歲高齡了,仍然念念不忘國家下一代人才的培養,真正的心繫祖國,一輩子為國服務的偉大院士。

據報導,崔院士自己省吃儉用,一件襯衣能夠穿30年,東西是能用則用,能省則省,但是省下來的錢不是為了給自己自己的兒孫享受,而是全部捐了出來,截止今年7月份,崔院士已經捐出了1000萬元,共分三次捐出。

其中:2013年,他和夫人朱慧楠將積蓄420萬元捐給華中科技大學,設立「勤奮勵志助學金」,每年資助45名本科生每人8000元。

華中科技大學

2018年10月,當值國慶之際,崔院士又向華中科技大學捐出了180萬元;加上今年7月份捐出的400萬元,目前總共捐助了1000萬元。儘管金額不是很多,但是情卻很重。這可是崔院士及其家人省吃儉用省下來的,能夠將其全部捐出,沒有對國家、對母校、對祖國的未來的大愛是做不到的!

當時,崔崑談到捐資助學的初衷時說:「我和老伴算是高齡了,生活上已經有了一些積累,工資還有一些結餘,想要捐款回饋社會」

語言並不華麗,但是很感人!平凡語言中透著無私的大愛。正如有的網友評論那樣——「我也追星,但是我喜歡追的是這樣的星」。的確,這樣的星,誰不喜歡呢?

部分網友對崔院士捐款的評論

最後,給崔崑簡歷,供大家參考。崔崑:出944年—1948年,就讀於武漢大學機械系,並獲得學士學位;1948年—1951年,成為武漢大學機械系助教;1951年—1954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金屬學及熱處理專業學習;1954年—1956年,北京鋼鐵學院講師講師;1956年—1958年,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副教授;1958年—1960年,到蘇聯莫斯科鋼鐵學院金屬學及熱處理專業進修;1960年—1987年,擔任華中工學院機械工程系金屬材料教研室主任;1979年—1986年,擔任華中工學院機械工程二系主任;1992年—1995年,擔任華中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前身)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籌備組組長;1995年,成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1997年,憑藉其在材料方面的突出貢獻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被稱為鋼鐵院士,其著作《鋼的成分、組織與性能》被稱為鋼鐵的百科全書。

大家對於催崑院士大愛無私的捐助,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也希望大家多多點讚關注,祝各位生活愉快

相關焦點

  • 95歲院士又拿400萬助學,累計捐上千萬元,一件襯衣卻穿30年...
    他被譽為「鋼鐵院士」81歲起筆著就特殊鋼百科全書(詳情見>>>)他生活節儉,甚至摳門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捐出千萬元積蓄資助貧困學子,回報社會中科技大學8日發布的消息95歲的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向學校教育發展基金會又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至此,兩位老人在助學方面的捐資已達1000萬元
  • 95歲院士捐上千萬元助學,自己一件襯衣卻穿30多年
    他被譽為「鋼鐵院士」,81歲起筆著就特殊鋼百科全書。他生活節儉,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捐出千萬元積蓄資助貧困學子,回報社會。據介紹,該項助學金自設立以來已資助材料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家庭經濟困難且品學兼優的學生312人次,受到資助的學生每年教師節和國慶期間都會看望崔崑院士和朱慧楠教授,向二老匯報各自學業及工作近況。
  • 95歲院士一件襯衣穿30年,卻捐上千萬元助學,養生之道只有三個字
    他一生矢志於中國的鋼鐵材料事業,為中國特殊鋼的發展,被譽為「鋼鐵院士」;他81歲起筆著就特殊鋼百科全書,獲得省、部委級以上獎勵15項;他生活節儉,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捐出千萬元積蓄資助貧困學子;他95歲高齡與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又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屬材料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崔崑!《禮記·中庸》引孔子語:「故大德……必得其壽。」
  • 大愛柔情,95歲院士累計捐出上千萬,一件襯衣卻穿30年
    但是在我們國家,還有很多貧困地區,在這裡的孩子們上學都成了不敢想的夢。不過我國也有很多愛心人士,會向他們提供幫助,幫助這些孩子們完成求學的夢。我國就有一位院士,幾乎將自己全部積蓄都拿來資助孩子們了,而自己一件新衣服都不捨得買。
  • 一件襯衣穿30年的「鋼鐵院士」夫婦捐資助學1000萬元
    7月3日,華中科技大學9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向學校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至此,兩人在助學方面的捐資已達1000萬元。談及捐資助學的初衷,崔崑院士曾經表示,是國家培養了自己,設立基金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是自己的初心。工資有一些結餘,就想捐出來,回饋社會。
  • 襯衣穿30年!九旬院士夫婦累計捐千萬
    一件襯衣穿30年,三筆捐千萬助學金在近3個小時的採訪裡,談及捐款之事,老人一直表示:「沒有什麼,就是待遇還不錯,兩個老人又沒什麼花錢的地方,年紀大了,手頭有積蓄,做些對社會有益的事。」談起金錢,風輕雲淡。
  • 95歲院士,累計捐款千萬,資助貧困學生,一件夾克穿30年
    誰能想到一名95歲的院士,沒有選擇默默地安享晚年,反而將自己一生的積蓄捐獻,去資助那些貧困的學子們?誰又能想到如此「大方」的一個人會對自己如此吝嗇,一件夾克一穿就是30年?但他會,他就是國內知名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崔崑教授。
  • 教授襯衣穿30年捐百萬 網友:教育和科研行業的精神,比明星強
    這幾日在網絡比較火爆的一題,便是10月1日的諾貝爾獎揭曉,而這其中,來自美國的免疫學家詹姆斯·艾莉森和來自日本的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記得日本人曾在2001年誇下海口,說:「50年拿下30個諾貝爾獎。」
  • 布衣院士盧永根:一件毛衣穿幾十年,卻捐獻880萬,死後捐遺體!
    距離布衣院士盧永根離開我們已經快到一周年了,2019年8月12日,盧永根院士告別了他最愛的水稻科研事業,帶著對教育事業的不舍,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深愛的土地,按照他的遺囑沒有追悼會,甚至沒有墓碑。每當他的學生和親人想起他,就會來到校園裡一座多年前樹立的雕像前,默默地注視著雕像,潸然淚下。
  • 繼錢七虎院士後,又一名院士捐出全部800萬元獎金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北京揭曉,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一起榮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800萬元(全部歸個人支配)。但是前腳剛剛獲獎,後腳錢七虎院士就把800萬獎金「花」了個精光,因為他把自己榮獲的800萬元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金,全部捐獻給了其設立於家鄉崑山的「瑾暉」基金,重點資助西部貧困學子。
  • 他生前捐獻880萬,死後捐遺體,一件毛衣穿二十年,被稱布衣院士
    距離布衣院士盧永根離開我們已經快到一周年了,2019年8月12日,盧永根院士告別了他最愛的水稻科研事業,帶著對教育事業的不舍,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深愛的土地,按照他的遺囑沒有追悼會,甚至沒有墓碑。每當他的學生和親人想起他,就會來到校園裡一座多年前樹立的雕像前,默默地注視著雕像,潸然淚下。
  • 廣科學子捐衣貧困山區
    「壹」加「衣」,把愛傳遞到偏遠山區暖冬「壹加衣」行動自2013年已連續開展8年,是每年冬季開展的公益活動。「壹」是指募集一元郵費,「衣」是指捐贈一件衣物。在活動現場,志願者們向師生詳細宣傳,對前來捐贈的師生進行登記,在表達謝意的同時,細心地對募集來的衣物進行分類裝袋。
  • 3000多位「山東哥哥」捐款395萬元幫助貧困學生
    原標題:3000多位「山東哥哥」捐款395萬元幫助貧困學生18年來,一段跨越千裡的特殊感情讓齊魯大地與雲貴高原連接在一起,牽線者就是「山東哥哥」。當隋剛在雲南播下一粒愛心的種子後,「山東哥哥」逐漸成了一個愛心群體,受捐者也將愛心傳遞了下去。
  • 鋼鐵院士捐款超千萬,格局宏大,參透人生
    多年來崔老一直在做慈善,資助貧困學生、抗擊新冠肺炎等慈善活動中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今年7月,崔老和93歲的夫人朱慧楠教授決定捐款400萬元給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用於設立「新生助學金」, 用以資助133名家庭困難的新生。
  • 「暖一雙小手」溫暖這個冬天 長江商報聯合蒙牛為貧困學生送愛心
    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訊(實習記者 李佳蕊 通訊員 吳小紅)1月6日,長江商報聯合蒙牛乳業前往湖北陽新縣龍港鎮河西小學,開展針對貧困兒童的「暖一雙小手」愛心捐贈活動,將一雙雙愛心手套和一箱箱蒙牛牛奶送給貧困學生
  • 三胎辣媽冉瑩穎,穿襯衣配小黑褲凹出「螞蟻腰」,看著就不真實
    即便是三胎媽媽又如何,依然可以凹出纖細腰身。當冉瑩穎穿上淺藍色襯衣,搭配一條簡單的小黑褲,輕輕鬆鬆就凹出了螞蟻腰,只是這身材看著太不真實。冉瑩穎的機場秀,總是像在走T臺一樣,給人一種驚豔的美感。哪怕是最日常的穿搭,在她的身上也散發出高級迷人的韻味。就像在這組機場造型中,冉瑩穎的穿搭也是非常接地氣的。
  • 「布衣院士」盧永根的大愛人生
    他,就是「布衣院士」盧永根生前捐出畢生積蓄880萬元,卻一件毛衣穿幾十年2017年,87歲的盧永根走進銀行,緩緩地從包裡取出十多個存摺,將880多萬元積蓄全部捐贈給華南農大,用以獎勵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和忠誠於教學科研事業的老師。
  • 「養魚院士」林浩然:為中大學子捐150萬,83歲還翻譯百萬字
    畢業季寄語學子實現理想為國奉獻 在中國魚類生理學領域,林浩然被稱為「奠基人」。中國的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讓水產佔據國人蛋白質來源的三分之一。林浩然打比方,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吃到的10條魚裡,「有7條都是養殖的」。
  • 72歲的院士,把「膽」留在了武漢
    看到這則消息,不少人想當然地認為,頂著院士、人民英雄的頭銜,去拿「教學大師」的獎牌、獎金還不是易如反掌;捐出去,是為了博一個美名……他「教學大師」的頭銜是不是憑藉院士的名頭拿到的,他捐出獎金是不是為了顯示自己高風亮節?今年大年初二夜裡10點,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的校長張伯禮的手機急促地響了起來。「武漢的情況怎麼樣?」「我們需要準備些什麼?」「還有誰隨行?」張伯禮焦急地問。
  • 培養出3位院士,吉林大學教授創下多個國際"第一",捐出500萬畢生積蓄
    他首開我國無機合成化學課程,建立了無機合成化學博士點及首個無機化學國家重點學科,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科學家和優秀專業人才,其中有三位中科院院士……他就是我國著名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徐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