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水鄉廣東,魚塘星羅棋布,85歲高齡的「養魚院士」林浩然將這裡視為他的機遇之地。他的研究工作極大促進了我國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讓「中國人不缺魚吃」。不久前,林浩然在中山大學2019屆研究生畢業典禮致辭,望學子實現理想為國家做貢獻。作為魚類生理學專家,林浩然設立基金回報母校,並在高齡仍翻譯百萬字專業著作,發揮餘熱。
林浩然。
畢業季寄語學子實現理想為國奉獻
在中國魚類生理學領域,林浩然被稱為「奠基人」。中國的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讓水產佔據國人蛋白質來源的三分之一。林浩然打比方,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吃到的10條魚裡,「有7條都是養殖的」。他的研究理論和技術應用在生殖生長調控和苗種規模化繁育生產,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水產養殖產業的持續發展,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今年正好是林浩然院士從中山大學生物系畢業並留校65周年。6月24日,這位85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在中山大學2019屆研究生畢業典禮上致辭。他慶幸自己堅持學習,自強不息,到國外學習當時最先進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後回國努力工作,在為國家和社會作奉獻的同時,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1934年11月29日,林浩然出生於海南省文昌縣白延鎮邁洲村的貧困家庭。他的童年坎坷而動蕩。1950年,才16歲的林浩然考入嶺南大學理學院生物系學習。1952年嶺南大學院系調整後,他進入中山大學生物系讀書。
「原本我父親是希望我當醫生的。但我讀了生物之後,覺得這個學科也有很多可以學、可以做的事情。」林浩然說,「思想慢慢轉變,後來就不想轉專業了。」他回憶起在中大求學的經歷,感受著廣州這座城市的特色。
林浩然拍攝於1954年的照片。
「南方人思想比較開闊,社會氛圍自由開放。」 他說,「在大學三年級,我當了一年的學生會主席,比較活躍,喜歡做一些社會工作。後來在中大留校工作,這幾十年來,工作開展得還是比較順利的。」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文笙是林浩然的學子。李文笙成為老師之後,她才真正體會到林浩然的嚴謹與執著,「我從林老師那裡學來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做科研的一種態度和那種堅持和嚴謹。我自己也很希望把這些態度教給自己的學生。」
林浩然原本在一棟中大的小樓裡辦公,後因學校發展被拆除。他的「中大回憶」寄情於此。「林老師一輩子的學術生涯基本上都是在那裡度過的,感情深厚。作為林院士的學生,我們都能深刻感受到他那份中大情結。」李文笙說。
為中大學子捐150萬,83歲翻譯百萬字著作
每年的11月29日,來自海內外的弟子都會歡聚在中山大學為林浩然慶生。這是他們多年的習慣,聚會上,他們或回憶往事,或交流學術,其樂融融。2017年生日的那一天,林浩然給每個弟子準備了禮物——一部他認真籤贈、中山大學出版社剛出版的《魚類神經內分泌學》。這部厚達508頁、總共102萬字的書,譯者正是時年83歲高齡的林浩然。林浩然希望,通過它的譯著出版發行帶動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從而創造條件,日後編著一部有我國特色和創意的魚類內分泌學專著。
2017年初他親自動手翻譯該書,譯稿由秘書錄入電腦。林浩然的秘書陳菊桂回憶,那半年裡,林浩然每天下午、晚上都在家裡翻譯,甚至出差途中也在翻譯,半年多就完成了全書的翻譯。陳菊桂描述,他的翻譯精準、嚴謹,科學研究是世界性的、無國界的,大家對科學結論的看法都是無任何差別的。「因為他本來就是國際魚類內分泌學的知名專家,學術泰鬥。他在翻譯上沒有任何學術上的困難。」
林浩然不僅治學嚴謹,還設立基金提攜後學。2009年11月28日,林浩然出了多年積蓄50萬元在中山大學設立「林浩然院士獎學基金」。至今,林浩然院士個人累計捐贈150萬元,基金規模近300萬元。「生命科學學院領導、生科校友也捐款本基金,是為了鼓勵更多的研究生投身於生物研究、水產研究工作。」陳菊桂說。
「自己把一些獎勵和獎金捐出去,把社會給自己的回報給社會,但這些錢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對這些孩子鼓勵,讓他們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林浩然說,在嶺南大學讀書時,因為家境貧困,他曾忐忑地找到當時的校長陳序經,希望學校能減免學費。沒想到陳校長當場答應,這讓他銘記至今。
「科研就是我的生命,沒有科研,我的生命就沒有作用了。」林浩然告訴南都記者。他感慨,中國正處於科學研究最好的年代,要將科研和社會發展結合在一起。「作為院士,一方面要繼續做好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從國家的大局著想,考慮整個國家的發展,同時也要著眼於局部地區如大灣區和海南等地的發展。」
採寫:南都記者 蘇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