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院士」林浩然:為中大學子捐150萬,83歲還翻譯百萬字

2020-12-06 騰訊網

嶺南水鄉廣東,魚塘星羅棋布,85歲高齡的「養魚院士」林浩然將這裡視為他的機遇之地。他的研究工作極大促進了我國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讓「中國人不缺魚吃」。不久前,林浩然在中山大學2019屆研究生畢業典禮致辭,望學子實現理想為國家做貢獻。作為魚類生理學專家,林浩然設立基金回報母校,並在高齡仍翻譯百萬字專業著作,發揮餘熱。

林浩然。

畢業季寄語學子實現理想為國奉獻

在中國魚類生理學領域,林浩然被稱為「奠基人」。中國的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讓水產佔據國人蛋白質來源的三分之一。林浩然打比方,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吃到的10條魚裡,「有7條都是養殖的」。他的研究理論和技術應用在生殖生長調控和苗種規模化繁育生產,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水產養殖產業的持續發展,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今年正好是林浩然院士從中山大學生物系畢業並留校65周年。6月24日,這位85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在中山大學2019屆研究生畢業典禮上致辭。他慶幸自己堅持學習,自強不息,到國外學習當時最先進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後回國努力工作,在為國家和社會作奉獻的同時,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1934年11月29日,林浩然出生於海南省文昌縣白延鎮邁洲村的貧困家庭。他的童年坎坷而動蕩。1950年,才16歲的林浩然考入嶺南大學理學院生物系學習。1952年嶺南大學院系調整後,他進入中山大學生物系讀書。

「原本我父親是希望我當醫生的。但我讀了生物之後,覺得這個學科也有很多可以學、可以做的事情。」林浩然說,「思想慢慢轉變,後來就不想轉專業了。」他回憶起在中大求學的經歷,感受著廣州這座城市的特色。

林浩然拍攝於1954年的照片。

「南方人思想比較開闊,社會氛圍自由開放。」 他說,「在大學三年級,我當了一年的學生會主席,比較活躍,喜歡做一些社會工作。後來在中大留校工作,這幾十年來,工作開展得還是比較順利的。」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文笙是林浩然的學子。李文笙成為老師之後,她才真正體會到林浩然的嚴謹與執著,「我從林老師那裡學來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做科研的一種態度和那種堅持和嚴謹。我自己也很希望把這些態度教給自己的學生。」

林浩然原本在一棟中大的小樓裡辦公,後因學校發展被拆除。他的「中大回憶」寄情於此。「林老師一輩子的學術生涯基本上都是在那裡度過的,感情深厚。作為林院士的學生,我們都能深刻感受到他那份中大情結。」李文笙說。

為中大學子捐150萬,83歲翻譯百萬字著作

每年的11月29日,來自海內外的弟子都會歡聚在中山大學為林浩然慶生。這是他們多年的習慣,聚會上,他們或回憶往事,或交流學術,其樂融融。2017年生日的那一天,林浩然給每個弟子準備了禮物——一部他認真籤贈、中山大學出版社剛出版的《魚類神經內分泌學》。這部厚達508頁、總共102萬字的書,譯者正是時年83歲高齡的林浩然。林浩然希望,通過它的譯著出版發行帶動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從而創造條件,日後編著一部有我國特色和創意的魚類內分泌學專著。

2017年初他親自動手翻譯該書,譯稿由秘書錄入電腦。林浩然的秘書陳菊桂回憶,那半年裡,林浩然每天下午、晚上都在家裡翻譯,甚至出差途中也在翻譯,半年多就完成了全書的翻譯。陳菊桂描述,他的翻譯精準、嚴謹,科學研究是世界性的、無國界的,大家對科學結論的看法都是無任何差別的。「因為他本來就是國際魚類內分泌學的知名專家,學術泰鬥。他在翻譯上沒有任何學術上的困難。」

林浩然不僅治學嚴謹,還設立基金提攜後學。2009年11月28日,林浩然出了多年積蓄50萬元在中山大學設立「林浩然院士獎學基金」。至今,林浩然院士個人累計捐贈150萬元,基金規模近300萬元。「生命科學學院領導、生科校友也捐款本基金,是為了鼓勵更多的研究生投身於生物研究、水產研究工作。」陳菊桂說。

「自己把一些獎勵和獎金捐出去,把社會給自己的回報給社會,但這些錢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對這些孩子鼓勵,讓他們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林浩然說,在嶺南大學讀書時,因為家境貧困,他曾忐忑地找到當時的校長陳序經,希望學校能減免學費。沒想到陳校長當場答應,這讓他銘記至今。

「科研就是我的生命,沒有科研,我的生命就沒有作用了。」林浩然告訴南都記者。他感慨,中國正處於科學研究最好的年代,要將科研和社會發展結合在一起。「作為院士,一方面要繼續做好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從國家的大局著想,考慮整個國家的發展,同時也要著眼於局部地區如大灣區和海南等地的發展。」

採寫:南都記者 蘇海倫

相關焦點

  • 【中國夢·踐行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浩然:讓名貴魚「遊」進尋常...
    【中國夢·踐行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浩然:讓名貴魚「遊」進尋常百姓家金羊網  作者:吳曉嫻  2018-11-17 1950年9月,未滿16歲的林浩然入讀廣州嶺南大學(後來被併入中山大學)生物學系。在著名魚類學家廖翔華教授的引導下,他迷上了種類繁多、經濟價值巨大的魚類,之後留校任教,與魚類結下不解之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林浩然在農村參加「家魚的人工催產」的研究。當時,餐桌上常見的鮮魚是四大家魚,即「青草鰱鱅」——青魚、草魚、鰱魚、鱅魚,此外還有鯉魚、鯽魚等。
  • 32歲漸凍人的「破冰」人生:自學日語翻譯百萬字
    (原標題:一名漸凍人的「破冰」人生:自學日語翻譯百萬字,熱心公益)一張靠背椅、一臺電腦桌,「漸凍人」馮錦源32年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一平方米空間裡度過。7歲起,他就在家庭教師的幫助下逐步完成中小學課程。因為一本小說,他自學3年考取日語一級,至今靠一臺電腦,一套語音輸入軟體,翻譯了上百萬字的日文書。他還熱心公益,贊助在西藏建校舍,捐助「淋巴瘤」的少年。「我是從地獄裡爬出來的,別人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該有什麼埋怨,現在能做的就是如何讓自己活得更好。」馮錦源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小時候他就認定自己的人生與眾不同。
  • 27歲腦癱女子一級殘疾 6年翻譯校審百萬字資料
    艱辛的求學路  功夫不負有心人,大家眼中的病孩子直到10歲才會站,12歲才會走路,由於走不穩而摔爛頭部的縫針就達8次以上。  胡婧告訴記者,聽父母說,自己3歲多了還不會說話,4歲才能說出只有父母聽懂得的簡單詞句。  在家人的幫助下,胡婧開始通過「磚頭塊」錄音機自學漢語拼音,之後通過拼音讀物認識了很多字。
  • 學術進展 | 我院林浩然院士團隊完成鞍帶石斑魚全基因解析
    我院林浩然院士團隊聯合黃海水產研究所、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並解析了其生長和免疫的遺傳機制
  • 又一院士捐出700萬獎金,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不過下午在看推送時,一個新的消息出現,這就是我們最近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的96歲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王振義院士,他將所獲的700萬元獎金捐出作為扶貧資金!希望這筆獎金可以為支持我成長工作一輩子的地方,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於是,100萬獎金全部捐給了北理工。李俊賢,我國工程院院士。
  • 獎金全捐!96歲院士王振義獲獎後發問:為什麼不頒發給年輕人?
    近日,96歲的科學院士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獎金高達700萬元。但他獲獎後卻反問:我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要把這個獎頒給我,應該把機會讓給年輕人。還將獎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從小,除讀書外,他很愛玩,愛踢毽子、玩彈皮弓,父親從不阻攔,還很鼓勵,並告訴王振義在玩和學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也因此王振義總有問不完的「為什麼」。7歲那年,祖母不幸患上傷寒,但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祖母還是未能獲得有效救治。
  •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閔乃本院士因病去世 享年83歲
    南京大學供圖中國著名物理學家閔乃本因病去世 享年83歲中新網南京9月17日電 (記者 申冉 通訊員 高雅)17日,南京大學發布訃告,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閔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9月16日17時36分在南京去世,享年83歲。
  • 南通籍院士閔乃本去世享年83歲 有小行星以其名字命名
    南通籍院士閔乃本去世享年83歲 有小行星以其名字命名時間:2018-09-17 19:1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南通籍院士閔乃本去世享年83歲 有小行星以其名字命名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閔乃本於9月16日下午病逝,享年83歲。
  • 網友心中的共和國勳章人選,李蘭娟捐300萬獎金,院士不容詆毀
    李蘭娟院士表示要把全部獎金捐出來,用於人才培養促進科技發展,計劃把獎金的1/3獎勵團隊,2/3捐給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樹蘭人才基金,獎勵和培養人才。今年疫情爆發,李蘭娟院士不辭辛苦,仍帶隊前往武漢,堅守抗疫一線,為國家疫情防控積極建言獻策,為我國成功阻擊疫情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和鍾南山一起,成為這次疫情的定海神針。
  • 繼錢七虎院士後,又一名院士捐出全部800萬元獎金
    但是前腳剛剛獲獎,後腳錢七虎院士就把800萬獎金「花」了個精光,因為他把自己榮獲的800萬元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金,全部捐獻給了其設立於家鄉崑山的「瑾暉」基金,重點資助西部貧困學子。據悉,「瑾暉」基金設立於2006年,「瑾」和「暉」二字,分別取自錢七虎院士母親和妻子的名字。
  • 96歲院士獲百萬科學大獎,全捐於扶貧基金會,致敬
    近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被授予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和哈爾濱醫科大學終身教授張亭棟。以表彰他們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做出的決定性貢獻,授予他們「生命科學大獎」,而這未來科學大獎,單門獎項獎金就高達約700萬人民幣
  • 高級翻譯胡婧:身患重疾,用下巴和腳趾打字,翻譯審校上百萬字
    然而,胡婧5歲依靠錄音機學會拼音,10歲學會站立,12歲獨立行走,16歲自學英語,在雙手失控的情況下,用下巴和腳趾打字,翻譯、審校了上百萬字的資料,出版了6部譯著,被評為自治區「自強不息,自主創業之星」。 不長的人生經歷背後,是一條不斷挑戰困難、超越極限的追求自由之路。
  • 95歲院士又拿400萬助學,累計捐上千萬元,一件襯衣卻穿30年...
    他被譽為「鋼鐵院士」81歲起筆著就特殊鋼百科全書(詳情見>>>)他生活節儉,甚至摳門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捐出千萬元積蓄資助貧困學子,回報社會中科技大學8日發布的消息95歲的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向學校教育發展基金會又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至此,兩位老人在助學方面的捐資已達1000萬元
  • 布衣院士盧永根:一件毛衣穿幾十年,卻捐獻880萬,死後捐遺體!
    一個科學研究院的院士,一生勤儉,卻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到水稻研究上,投入到教育事業中,他走了,去了很遠的地方,但人們不會忘記他,祖國不會忘記他。2019年11月15日在北京中宣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模」的光榮稱號。
  • 國人用半年時間翻譯百萬字的經典遊戲,玩家有福了
    而我們能玩那到中文版本還得歸功於國內漢化組「輕語工作室」,他們完成了一項遊戲翻譯界的奇蹟——半年內完美翻譯了幾百萬晦澀難懂的外文」! 2015年這家民間漢化組以「輕語工作室」的名字正式成為一家翻譯工作室,為各種海外遊戲提供官方翻譯……
  • 一院士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為支援該校的貧困學生上學捐出一千萬
    近日,在華中科技大學的官網上有這麼一則消息:「我校9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向學校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該助學金將自2020年起的5年中,每年向133名家庭經濟困難新生各資助6000元,年捐助金額80萬元。」具體消息內容如下:
  • 他生前捐獻880萬,死後捐遺體,一件毛衣穿二十年,被稱布衣院士
    一個科學研究院的院士,一生勤儉,卻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到水稻研究上,投入到教育事業中,他走了,去了很遠的地方,但人們不會忘記他,祖國不會忘記他。88歲的老伴徐雪賓一提到他就會笑呵呵的說道:「他把入黨那一天看成生日,新生命的開始。所以,每年這一天,我都為他過生日。我想在這一天,一定幹一件最讓他喜歡的事,所以在1957年8月9日,答應與他結婚。」89歲的盧永根也在過完生日的第三天,離開了我們。
  • 一名漸凍人的「破冰」人生:自學日語翻譯百萬字,熱心公益
    7歲起,他就在家庭教師的幫助下逐步完成中小學課程。因為一本小說,他自學3年考取日語一級,至今靠一臺電腦,一套語音輸入軟體,翻譯了上百萬字的日文書。他還熱心公益,贊助在西藏建校舍,捐助「淋巴瘤」的少年。「我是從地獄裡爬出來的,別人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該有什麼埋怨,現在能做的就是如何讓自己活得更好。」
  • 嗚呼哀哉: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南京大學閔乃本院士逝世,享年83歲!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閔乃本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9月16日17時36分在南京去世,享年83歲。、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閔乃本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9月16日17時36分在南京去世,享年83歲。
  • 九旬院士夫婦累計捐千萬
    一對年過九旬的教授夫婦,深藏功與名,一擲千金,捐出一生積蓄,堪稱俠侶義舉。經多次做工作,崔崑夫婦接受了記者專訪。92歲的崔崑院士依舊精神矍鑠(資料片)。一件襯衣穿30年,三筆捐千萬助學金在近3個小時的採訪裡,談及捐款之事,老人一直表示:「沒有什麼,就是待遇還不錯,兩個老人又沒什麼花錢的地方,年紀大了,手頭有積蓄,做些對社會有益的事。」談起金錢,風輕雲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