襯衣穿30年!九旬院士夫婦累計捐千萬

2020-12-04 人民日報

崔崑夫婦在書房一起觀看早年演唱俄文歌曲的視頻。

7月3日,華中科技大學崔崑夫婦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整個捐資沒有儀式,留影照都沒有拍,老人專門叮囑「不要宣傳」。

但消息還是於近日在校內傳開,再次感動了喻家山。從2013年至今,崔崑和夫人朱慧楠教授捐資助學已累計達到1000萬元。

一對年過九旬的教授夫婦,深藏功與名,一擲千金,捐出一生積蓄,堪稱俠侶義舉。經多次做工作,崔崑夫婦接受了記者專訪。

92歲的崔崑院士依舊精神矍鑠(資料片)。

一件襯衣穿30年,三筆捐千萬助學金

在近3個小時的採訪裡,談及捐款之事,老人一直表示:「沒有什麼,就是待遇還不錯,兩個老人又沒什麼花錢的地方,年紀大了,手頭有積蓄,做些對社會有益的事。」

談起金錢,風輕雲淡。其實,兩位教授在科研領域勤奮治學,在生活中十分勤儉,並非「土豪」。在崔崑夫婦位於華中科技大學校內院士樓的家中,記者看到,兩位九旬老人仍然自己做飯,山東出生的崔崑負責掌勺燒菜,來自廣東的老伴負責理菜燉湯,分工明確,飲食與武漢普通老人無異,清淡、不講究吃喝。

崔崑一件襯衣穿了30年,曾因媒體報導,引發公眾關注點讚。採訪時,崔崑不以為然,他還給記者展示了一件「自認為很新」的夾克。「這件才只穿了十幾年,都還能穿,為什麼要買新的呢?」他說。

崔崑回憶起2013年第一次決定捐資助學的初衷。「當時,中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鼓勵社會捐資助學,另外我們也看到網上講,楊絳先生把自己和錢鍾書的稿費和版稅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受此啟發,我們倆也決定把積蓄拿出來捐資助學,為社會做點貢獻。」

2013年,崔崑和夫人朱慧楠、女兒崔明玲共同捐資420萬元,在學校設立「勤奮勵志助學金」,額度每生8000元。學校學工處有關負責人解釋說,以崔老師家裡的積蓄,一次性拿不出這麼多錢,崔老和家人就做了一個計劃,捐款在5年內完成。

作為教職員工,這樣大額的捐贈,在學校歷史上極為少見。有人建議以崔崑夫婦兩人的名字為助學金命名,被二老謝絕。此事,一直到捐助完成的當年,才被公眾得知。2018年,兩位老人又拿出180萬元,再次注入「勤奮勵志助學金」。

直到今年7月3日,兩位老人決定再捐資400萬元,設立全校「新生助學金」,兩位老人計劃用4年時間完成這筆捐助,捐到崔崑院士99歲。採訪中,提起這個決定,兩位老人仿佛在談一件極為普通的事情。朱慧楠教授說:「崔崑,我們還是爭取3年內吧,趕緊搞走(這筆錢)。」

記者還在無意中發現,疫情期間,兩位老人還交了一筆100萬元的特殊黨費。對此,兩位老人表示,疫情期間,中央英明決策、生命至上,醫護人員逆行冒險救治病人,很受感動。兩人住在學校,學校也很關心,定期有人來送日常所需,解決了後顧之憂。在新聞上看到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帶頭捐款,兩人就想著也盡一份力。

崔崑畢業照

經歷相似心有靈犀,決定捐款一拍即合

為了幫貧困生真正解決問題,兩位老人對於如何設計資助人數、額度,都有自己的打算:他們考慮了貧困生的比例,每筆8000元的金額則是參照國家獎學金的標準,加上最新一筆新生助學金,全校將有超千人獲得資助。

「捐款的事兒,是誰提的?花了多久時間商定?」

面對記者的疑問,兩位老人幾乎同一時間脫口而出,「不用怎麼商量。」

崔崑夫妻合影

原來,崔崑夫妻兩人學歷相當、經歷相似,遇到大事都有共同的看法,對於捐助學金一事,不用過多商量,一拍即合。

兩位出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老人,都經歷過日本侵華戰亂,小小年紀就顛沛流離。朱慧楠是家中老大,曾背著妹妹,一家人流離失所。有一次,他們剛從藏身的防空洞出來,下一分鐘,那裡就被日軍飛機炸毀了。

為了讀書,年幼的崔崑在父親支持下,一路從山東扒火車,輾轉流浪80多天前往成都考大學。最終,憑藉優異的成績,崔崑考取了西遷至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機械系。

瘦小的崔崑,還到稻田打農藥,打工賺學費。如今回憶起來,他覺得打工能管吃管喝,很滿足。讀書時,學校裡過節還能吃上回鍋肉,他也感到非常幸福。

經歷過百般錘鍊的崔崑,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投身到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的創建中。崔崑在哈工大讀俄語預科班時,遇到了來自中山大學的朱慧楠。他們在同一個班,一個是班長,一個是學習委員,兩人有相似的經歷,惺惺相惜,最終攜手走到一起。

「國家培養了我們,設立基金資助困難學生是我們的初心。」兩位老人耳聰目明,頭腦清晰,對於時間鏈條的記憶尤為精準。他們回憶起過去的艱難歲月,更感慨現在的幸福生活。如今兩位老人已學會網購、使用電子支付,並不刻意守著清苦生活。「學會了網購,對老年人來說,生活太便利了,生活還是要搞好,不能虧待身體。」

談及長壽的秘密,兩位老人不約而同地說:心態要好,不要計較,助人為樂。正是出於對貧困家庭孩子讀書不易的共情之心,兩位老人決定捐助來自貧困家庭,品學兼優的學生。

回憶過去,崔崑說,自己這一輩人經歷過遭人欺侮的戰亂,見證了新中國在一窮二白中求發展的過程,大家都懷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信仰。

1958年,他被公派前往當時世界上最好的鋼鐵專業大學——莫斯科鋼鐵學院,專攻金屬學及熱處理專業。兩年的留學生涯,讓他將特殊鋼定為日後的研究方向。

如今,崔崑書房裡幾乎全是鋼鐵類的書籍。他先後承擔起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近20項,研製成十種新型模具鋼,解決了許多生產難題。憑藉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的傑出成就,1997年,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鋼鐵院士」。

朱慧楠教授是華中科技大學原化學系化學教研室最早的教師之一,曾擔任過理化系、化學系系主任,為院系發展打下堅持基礎,退休後負責全校老年協會工作,做起了志願服務,一幹又是10年。

在擺放著諸多榮譽證書的室內一角,崔崑向記者高興地介紹說,朱慧楠教授獲得了家裡的第一份重要榮譽——1960年湖北省頒發的勞動模範榮譽紀念證。在這個「榮譽角」,從崔崑院士獲得的各種科技大獎,到朱慧楠教授退休後集郵獲得的業內獎勵,各種證書應有盡有。

崔崑院士近日在家中接受記者採訪。

永葆好學之心,跟上時代潮流,才能心態年輕。如今,兩位老人每天讀書看報看新聞,對於人工智慧等新事物,也並不感到陌生。疫情期間,崔崑用3個月時間複習了一遍俄語語法,朱慧楠至今仍然能清唱俄文、英文歌曲。

崔崑年逾70歲時,學校希望他繼續留在工作崗位,於是他自學計算機,很快學會上網查資料、自己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利用計算機指導學生等。

過了80歲,崔崑不再承擔科研課題,拒絕了各種會議應酬,閉門不出,開始搜集資料,潛心寫書。他於2012年完成著作《鋼的成分、組織與性能》,至此,我國終於有了一部全面系統的特殊鋼專著。

據了解,這一專著有200多萬字,含圖828個、表646個。崔崑自學電腦、親自整理書稿,連插圖都是自己畫的。80多歲的老人打字繪圖,將一生的研究編輯成書,治學嚴謹,可見一斑。

萬千網友點讚

60餘年黨齡、70年教齡,勤奮報國一生

作為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崔崑共培養了24名博士、23名碩士。在業內相比,他的學生不多,因為崔崑要求嚴格,絕不允許學生「混學歷」,不培養「次品和廢品」。據介紹,崔崑的學生中有10多人已是博士生導師,在各自領域有所成就。

「崔老師做人為學如煉鋼,一絲不苟。」崔崑的首批研究生張同俊,如今也是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教授。他對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印象深刻。張同俊說:「《鋼的成分、組織與性能》書稿出來後,崔老師專門讓我們兩位弟子看看有沒有毛病,我們將熱力學方面的數據重新算了一遍,幾乎挑不出一點毛病!」

崔崑院士在書房電腦前辦公。

一生勤奮報國,如今年過九旬的崔崑,有60餘年黨齡、70年教齡。他關愛年輕人成長,最希望年輕人珍惜時間,勤奮學習。根據《「勤奮勵志助學金」評選規則》,獲得該助學金的條件之一是「學習勤奮努力」。

崔崑說:「根據我一生的工作體會,一個人要想取得一點成就,首先要勤奮。同時,年輕人要有一生的奮鬥目標,年輕人出國留學能增長見識,但是一定要學有所成、報效祖國。」

「那時電力供應不足,課題組所用鹽浴爐等設備耗電量大,白天不能開,一用電就會跳閘,只能在夜間通宵工作。」朱慧楠教授回憶說,當年,崔崑熬夜之後,白天還要照常上課,絕不要求學院照顧。最終,崔崑和研究人員一同研發了低鉻模具鋼,含鉻率降低到4%,使用壽命延長一倍,打破了國外壟斷。

也許,特殊鋼材早已融入骨骼血液,身材瘦小的崔崑,一直展現著巨大的能力。

如今,95歲的崔崑每天早上6點準時起床,規律作息,偶爾自己去菜場用微信支付買菜,他還會熟練地用手機為老伴拍照。其餘時間,他仍要伏案修改更新自己的著作。對於長期電腦前工作可能引發視力問題的擔憂,他興奮地告訴記者,自己前些年為了治白內障,已經植入人工晶體,再也不用擔心視力損傷。

許多受到資助的學生,從兩位教授身上感受到的不僅是生活上的有力幫扶,更是精神上的激勵與鼓舞。

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2016級本科畢業生楊飛說,崔崑院士和朱慧楠教授在生活上淡泊名利、廉潔自律,在科研中嚴格嚴謹、不斷創新,令人敬仰,值得自己一生學習。

退休之後,崔崑謝絕了各種拜訪。但是,部分受資助的學生畢業前堅持要來看望,他也不好拒絕。有家庭困難的學生告訴他,考上華科大之後,立志自己賺學費,但是入校之後發現學習壓力大,打工賺錢影響學習,所以陷入矛盾狀態。正是有了兩位老人的資助,解決了後顧之憂,才能集中精力做科研。

「所以,我們聽到這以後就很受感動。我們做的事情是值得的。我們兩個人沒有什麼,就是盡我們力量來這樣做嘛。」崔崑淡淡地說。

「材化俠侶,家國情懷。」崔崑夫婦捐資助學的事跡,多次引發公眾熱議。除了受資助者表示感謝,更多人表達感動、致敬和深深祝福。有網友稱讚說,崔崑夫婦是「國之脊梁」:青年時立志報國,中年時踐行不渝,耄耋之年依舊持續奉獻、照亮人心,鞠躬盡瘁、師者風範。

住對門的楊叔子院士曾為答謝崔崑老師贈書寫過幾句詩:「有鋼方能興工業,無本安能上險峰。既教又研齊比翼,為圓中國夢猶童。」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相關焦點

  • 95歲院士又拿400萬助學,累計捐上千萬元,一件襯衣卻穿30年...
    他被譽為「鋼鐵院士」81歲起筆著就特殊鋼百科全書(詳情見>>>)他生活節儉,甚至摳門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捐出千萬元積蓄資助貧困學子,回報社會中科技大學8日發布的消息95歲的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向學校教育發展基金會又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至此,兩位老人在助學方面的捐資已達1000萬元
  • 95歲院士捐上千萬元助學,自己一件襯衣卻穿30多年
    他被譽為「鋼鐵院士」,81歲起筆著就特殊鋼百科全書。他生活節儉,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捐出千萬元積蓄資助貧困學子,回報社會。2018年10月7日,崔崑又拿出180萬元注入「勤奮勵志助學金」。根據「勤奮勵志助學金」評選規則,獲得該助學金的條件之一是「學習勤奮努力」。崔崑院士說:「根據我一生的工作體會,一個人要想取得一點成就,首先要勤奮。同時,年輕人要有一生的奮鬥目標,要學有所成、報效祖國。」
  • 95歲院士一件襯衣穿30年,卻捐上千萬元助學,養生之道只有三個字
    他一生矢志於中國的鋼鐵材料事業,為中國特殊鋼的發展,被譽為「鋼鐵院士」;他81歲起筆著就特殊鋼百科全書,獲得省、部委級以上獎勵15項;他生活節儉,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捐出千萬元積蓄資助貧困學子;他95歲高齡與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又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屬材料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崔崑!《禮記·中庸》引孔子語:「故大德……必得其壽。」
  • 一件襯衣穿30年的「鋼鐵院士」夫婦捐資助學1000萬元
    7月3日,華中科技大學9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向學校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至此,兩人在助學方面的捐資已達1000萬元。談及捐資助學的初衷,崔崑院士曾經表示,是國家培養了自己,設立基金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是自己的初心。工資有一些結餘,就想捐出來,回饋社會。
  • 一院士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為支援該校的貧困學生上學捐出一千萬
    近日,在華中科技大學的官網上有這麼一則消息:「我校9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向學校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該助學金將自2020年起的5年中,每年向133名家庭經濟困難新生各資助6000元,年捐助金額80萬元。」具體消息內容如下:
  • 大愛柔情,95歲院士累計捐出上千萬,一件襯衣卻穿30年
    我國就有一位院士,幾乎將自己全部積蓄都拿來資助孩子們了,而自己一件新衣服都不捨得買。孩子們的「求學夢」在我們吹著空調,用著wifi享受著這個時代的方便和快捷的時候,還有很多山區的孩子們在為上學而發愁。很多的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卻因為家庭貧困而無法讀書。只能在學校旁邊遠遠地看上幾眼,眼睛裡充滿的都是對知識的渴望。
  • 95歲院士,累計捐款千萬,資助貧困學生,一件夾克穿30年
    誰能想到一名95歲的院士,沒有選擇默默地安享晚年,反而將自己一生的積蓄捐獻,去資助那些貧困的學子們?誰又能想到如此「大方」的一個人會對自己如此吝嗇,一件夾克一穿就是30年?但他會,他就是國內知名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崔崑教授。
  • 教授夫婦八年捐資千萬助學
    從2020年開始,5年內每年向133名家庭經濟困難新生各資助6000元,年捐助金額80萬元。9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崔崑及其夫人朱慧楠教授,日前向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從2013年至今,崔崑院士夫婦捐資助學已達1000萬元。這樣大額的捐贈,不冠名,不留影,婉拒媒體採訪。
  • 教授襯衣穿30年捐百萬 網友:教育和科研行業的精神,比明星強
    這幾日在網絡比較火爆的一題,便是10月1日的諾貝爾獎揭曉,而這其中,來自美國的免疫學家詹姆斯·艾莉森和來自日本的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記得日本人曾在2001年誇下海口,說:「50年拿下30個諾貝爾獎。」
  • 鋼鐵院士捐款超千萬,格局宏大,參透人生
    看過央視專訪95歲中國工程院院士崔崑的節目後,老院士的那種積善成德、參透人生的高風亮節,真是令人敬佩不已。 在今年上半年的抗疫鬥爭中,老兩口以特殊黨費的形式捐出了100萬元,用以支持武漢抗疫。
  • 荒島潛心研究40年後獲獎,劉永坦夫婦卻把800萬獎金捐給母校
    文/魚小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獲得了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時隔一年,劉永坦夫婦二人卻做了一個讓人意外的決定,反觀劉永坦夫婦風風雨雨走過的人生路,就不難理解他們伉儷愛情背後崇高無上的信念。
  • 95歲的崔崑院士退休後做了兩件事:編寫特殊鋼專著,捐款超千萬
    95歲的崔崑院士關鍵詞太多了: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金屬材料專業人才;研究成果創造經濟效益超2億元;穿了三十年的夾克如今仍常穿;沒買過房住學院的分配的房;捐資助學總額超1000萬元;81歲寫書歷時7年撰寫200多萬字;未來只做兩件事:寫書、做公益。關於寫書,「把我的經歷、所收集的資料整理出來貢獻給大家,這比我搞幾個新鋼種出來價值還大。」
  • 劉永坦院士: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
    8月3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與夫人馮秉瑞教授一道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學校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劉永坦院士致力於我國海防科技事業40年,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成功研製了我國第一部對海探測的新體制雷達,打造了一支響噹噹的「雷達鐵軍」,為中國海疆鑄起了一道「海防長城」。2017年11月6日,光明日報曾以《劉永坦:愛國心 強國夢》為題對劉永坦院士的事跡做整版報導。
  • 純棉襯衣太好穿了!這三個優點簡直了
    棉、亞麻、混紡…統一件襯衣,不曉得你們會更鍾意於用甚麼材質來建造它呢?若是我的話,我必然會首選棉布材質,真相它的實穿性真的很抗打。我想,這也是它在男士衣櫥裡,領有超強存在感的要緊緣故吧!而它的實穿好處,我總結了底下這三項,不曉得小同伴們有同感嗎?
  • 布衣院士盧永根:一件毛衣穿幾十年,卻捐獻880萬,死後捐遺體!
    距離布衣院士盧永根離開我們已經快到一周年了,2019年8月12日,盧永根院士告別了他最愛的水稻科研事業,帶著對教育事業的不舍,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深愛的土地,按照他的遺囑沒有追悼會,甚至沒有墓碑。每當他的學生和親人想起他,就會來到校園裡一座多年前樹立的雕像前,默默地注視著雕像,潸然淚下。
  • 在中國,什麼級別的警察穿「白襯衣」?原來是這個級別
    在中國,什麼級別的警察穿「白襯衣」?原來是這個級別文/凝結論史警察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是非常神聖的,是跟軍人一樣,是一種非常嚴肅的存在。小編每次看到穿著制服的警察都會肅然起敬,正是因為穿上這身制服,他們肩上多了一份責任,他們要履行作為一名警察的職責,給予我們安全。說到制服,我們平時看到的警察都是穿著藍色的襯衣,黑色的褲子,打著藍色的領帶,給人十分幹練的感覺。但是大家有沒有見過穿著白色襯衣的警察呢?反正小編是沒有見到過,那麼藍色襯衣和白色襯衣有什麼不一樣呢?什麼級別的警察才能穿「白襯衣」呢?
  • 「布衣院士」盧永根的大愛人生
    他,就是「布衣院士」盧永根生前捐出畢生積蓄880萬元,卻一件毛衣穿幾十年2017年,87歲的盧永根走進銀行,緩緩地從包裡取出十多個存摺,將880多萬元積蓄全部捐贈給華南農大,用以獎勵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和忠誠於教學科研事業的老師。
  • 他生前捐獻880萬,死後捐遺體,一件毛衣穿二十年,被稱布衣院士
    距離布衣院士盧永根離開我們已經快到一周年了,2019年8月12日,盧永根院士告別了他最愛的水稻科研事業,帶著對教育事業的不舍,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深愛的土地,按照他的遺囑沒有追悼會,甚至沒有墓碑。每當他的學生和親人想起他,就會來到校園裡一座多年前樹立的雕像前,默默地注視著雕像,潸然淚下。
  • 800萬的獎金,他全捐了
    8月3日,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從劉永坦、馮秉瑞夫婦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用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
  • 捐出800萬獎金的科學家
    8月3日,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從劉永坦、馮秉瑞夫婦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用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