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開始,5年內每年向133名家庭經濟困難新生各資助6000元,年捐助金額80萬元。
9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崔崑及其夫人朱慧楠教授,日前向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
從2013年至今,崔崑院士夫婦捐資助學已達1000萬元。
這樣大額的捐贈,不冠名,不留影,婉拒媒體採訪。老人說:國家培育了自己,要回饋社會。「希望可以幫助學生們安心完成學業,不要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放棄學習。」
一塊千錘百鍊的「特殊鋼」
崔崑1925年生於山東濟南。上初中時,家鄉為日寇鐵蹄淪陷,崔崑只得輟學在家,父親教他英語、數學,又請私塾先生教他語文。1940年,崔崑考上齊魯中學高中部,這是一所難得不受日本人控制的教會學校,任課老師大部分是齊魯大學教授或副教授。儘管生活艱苦,崔崑學習勤奮,第一學年各科成績居全校高中部第一。
崔父是燕京大學畢業生。崔崑高中畢業後,父親支持他離開淪陷區,去四川考大學。當時,他被三所名牌大學同時錄取,他選擇了西遷至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機械系。
大學畢業後,崔崑留校任教。後在國家調整中,武漢大學機械系併入新建立的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崔崑投入到華中工學院的創建中。1964年,崔崑帶領同事逐步建成裝備比較完整的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實驗室。1981年,他領導的華中工學院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專業成為全國高校該學科首批六個博士點之一。
崔崑先後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近20項,研製成十種新型模具鋼,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5項,解決了許多生產難題。憑藉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的傑出成就,1997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崔崑年逾七十時,學校希望他繼續留在工作崗位。他自學計算機,很快學會上網查資料、自己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利用計算機指導學生等。80多歲後,崔崑不再承擔科研課題,但依然閒不住。他開始搜集資料,克服許多困難,於2012年完成著作《鋼的成分、組織與性能》。次年,該書上下冊陸續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至此,我國終於有一部全面系統的特殊鋼專著。
2019年1月,在「講好華中大故事」創意傳播大賽頒獎晚會上,崔崑通過視頻寄語華工師生們「為國多做貢獻」。他還告訴大家,「我寫的那本書出版五六年了,隨著時代的變化,我一直在進行補充更新。」目前,第二版已經出版。
熱心而又低調的「特殊鋼」
2013年,崔崑和夫人朱慧楠、女兒崔明玲共同捐資420萬元,在學校設立「勤奮勵志助學金」,額度每人8000元。捐款在2013年至2017年5年內完成。學校相關負責人解釋,以崔老師家裡的積蓄,一次性拿不出這麼多錢,崔老和家人就做了一個5年計劃。
作為教職員工,這樣大額的捐贈,在華科歷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有人建議以崔崑夫婦二人的名字為這個助學金命名,被二老謝絕了。
2017年,此事才被公眾得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曾赴老人家中採訪,問及捐款動因,崔崑和夫人解釋,他們不講究吃、不講究穿,工資有一些結餘,就想捐出來,回饋社會。
2018年,崔崑夫婦又拿出180萬元,注入到「勤奮勵志助學金」。
今年7月3日,崔崑夫婦再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記者了解到,此次捐資同樣沒有儀式,連留影照片都沒有拍,老人認為,是國家培育了自己,設立基金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我的初心。老人還叮囑「不要宣傳」。
朱慧楠教授是華中科技大學原化學系化學教研室最早的教師之一,曾擔任過理化系、化學系系主任。兩位教授在科研領域勤奮治學,在生活中十分勤儉。幾年前,人們才從媒體報導中得知,兩位老人多年來省吃儉用,崔院士一件襯衣曾穿了30年。
據了解,「勤奮勵志助學金」設立以來,已資助學校材料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家庭經濟困難且品學兼優的學生312人次,每人每年8000元。
許多受到資助的學生,從兩位教授身上感受的不僅是生活上的有力幫扶,更是精神上的激勵與鼓舞。
華中科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學生張建明來自內蒙古,是「勤奮勵志獎學金」的第一批獲得者。家庭貧困的他當時面對一年5000餘元的學費,望而卻步,險些想要輟學。
2013年那次評選的8000元獎學金,解了他的燃眉之急。領取助學金時,張建明主動向崔院士表示感謝。「崔老告訴我,我的困難並不是困難,學校會幫助解決。這讓我吃了定心丸,讓我有機會讀完大學。」而崔老叮囑的「好學上進」,也成為了他發奮求學的信條。後來,張建明考取了內蒙古選調生。
材料學院2016級本科畢業生楊飛說,崔崑院士和朱慧楠教授在生活上淡泊名利、廉潔自律的品格,在科研中嚴格嚴謹、不斷創新的科學作風令人敬仰,值得自己一生學習和追求。
崔崑夫婦捐資助學的事跡引發熱議:「材化俠侶,家國情懷」。受資助者表示感謝,更多人表達感動、致敬和深深祝福。
【來源:湖北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