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的「居裡夫婦」--記羅小平、寧琴教授(圖) | ||
NEWS.SOHU.COM 2004年06月23日05:39 來源:荊楚在線-湖北日報 |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 ||
湖北日報記者盧平川 胡蔓 通訊員蔡敏 1994年,為加速培養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國家專門設立「總理基金」即現在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今年,是該基金實施10周年。 據統計,10年來國家共受理中青年學者申請5489人次。經過「優中選優」,僅有1174名獲得資助。 在這些傑出青年科學家中,有4對夫妻。其中,有一對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他們的名字叫羅小平、寧琴。 羅小平,39歲,中共黨員,華中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同濟醫學院遺傳代謝病診斷中心主任、同濟醫院兒科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兒科學領域的首位獲得者。 寧琴,38歲,同濟醫院感染科副主任、感染免疫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傳染病學領域的首位獲得者。 夫婦同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且在各自專業領域均取得國際領先的成果,這在我國科學界十分罕見。 同濟人自豪地稱他們是本院的「居裡夫婦」。一談起自己的開門弟子,羅小平的導師———同濟醫院兒科劉皖君教授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愛:「羅小平悟性相當好,看一眼就會,點一下就通。」 1985年至1988年,羅小平在同濟醫院讀研究生,獨立開展了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方面的研究,成果於1989年在《中華兒科雜誌》上發表。劉皖君教授的老師———我國兒科老前輩吳仕孝教授看後說:「我正準備將這個課題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沒想到已經有人完成了。」 研究生畢業後,羅小平在同濟醫院從事兒科臨床科研教學工作,很快嶄露頭角。1992年,年僅28歲的羅小平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嬌小的寧琴十分聰明。1980年,她僅14歲,就考上同濟醫科大學。 1987年夏天,寧琴以出色的成績考上同濟醫大碩士研究生,報考的專業是兒科學,導師是王慕逖教授———劉皖君教授的丈夫。「一對老夫妻帶一對小夫妻,這不太好。」劉皖君建議寧琴改換專業。 當時,我國病毒性肝炎的發病率較高,人群中肝炎病毒攜帶者達10%左右,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質量。面對這一情況,寧琴決定將「肝炎病毒感染及流行病學研究」作為主攻方向。 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期間,在導師董永綏教授的指導下,寧琴發表了9篇論文,並獲省科技成果二等獎。 回首往事,寧琴說:「對於改換專業,我現在覺得很幸運,因為我在事業上更獨立。」 儘管研究方向不一樣,但這對年輕夫婦擁有共同的志向:將科研與臨床結合起來。從國內臨床尚未攻克的重大疾病中選擇課題,把研究成果用於臨床,直接為病人服務。二1994年初,帶著一系列在國內臨床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夫妻倆赴加拿大深造。羅小平先後以訪問科學家、博士後、研究員身份,在多倫多大學兒童醫院從事研究工作,主攻方向為「遺傳代謝性疾病和新生兒疾病」;寧琴在多倫多大學附屬多倫多總醫院、加拿大消化學會主席GaryLevy教授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主攻方向為「病毒性肝炎的發病機理」。 在近7年時間裡,羅小平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了數十篇論文,取得了令國外同行矚目的成果。 寧琴先後主持、參加了多個重大科研項目,在國際權威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她的「鼠肝炎病毒2型核心蛋白基因序列研究」成果還被錄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基因文庫。 在取得了突出的學術成就後,2000年初,他們再度審視人生方向:是回國,還是留在加拿大? 在加拿大,他們可以選擇繼續從事基礎研究,成立自己的研究室;或重新考醫師執照,做家庭醫生或專科醫生;或到大型公司做研究和開發等。但是,這幾條路,與他們「致力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志向相去甚遠。 彷徨之際,他們又聽到了母校的召喚。在加拿大期間,同濟醫院的領導和老師一直關注著他們。逢年過節,他們都會收到同濟醫院人事處寄去的賀年卡,同濟醫學院和同濟醫院的領導都曾給他們去信,表示隨時歡迎他們回國。 2000年9月,帶著拳拳報國心,這對夫婦告別了國外優越的生活環境,回到同濟醫院。三回國前夕,同濟醫院已把羅小平晉升為教授———人尚在國外,職稱問題就解決了,這在該院還是首次。 兩人回國不久,正逢2001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課題申報,同濟醫院將羅小平的材料上報,順利地通過評審和答辯,獲得國家重大資助。 在國家自然基金和衛生部重點基金的支持下,羅小平帶領的研究組在國內率先建立了應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診斷遺傳代謝病的方法,結束了以往我國診斷此類疾病長期依賴國外的歷史,所用技術可較準確地診斷200多種遺傳代謝病。隨後,成立了全國性遺傳代謝病高危篩查診斷協作網絡,網絡工作的開展對我國降低出生缺陷,推行優生優育具有重要意義。他在新生兒肺發育生物學和肺損傷機制與防治、兒童內分泌學等領域,也進行了大量前沿工作。 2002年,寧琴獲得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小鼠暴發性病毒性肝炎模型,為研究重症病毒性肝炎提供了重要技術平臺。寧琴還在國內外最早提出「纖維介素基因與暴發性病毒性肝炎的關係」的觀點,為肝炎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去年,她和華中科大物理系姚凱倫教授成立聯合攻關組,將納米技術運用於B肝病毒和C肝病毒的檢測。目前,該課題已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的方法將比目前最先進的檢測方法敏感1000倍。這對早期發現肝炎有重要意義。 在回國3年半時間裡,在完成常規臨床、教學和管理工作的同時,羅小平主持、參與了8個國家級基金項目的研究,寧琴主持、參與了10個國家級基金項目的研究。他們還共同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申報4項發明專利。憑著一項項令人矚目的成果,羅小平、寧琴都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奠定了舉足輕重的學術地位。羅小平現任亞太兒童內分泌學會理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兼職教授,中華圍產醫學會常委等;寧琴現任美國肝病協會國際會員、亞洲肝病協會會員等。四「他人長得帥,思路敏捷、做事大氣,跟他在一起感覺很踏實。在我不開心的時候,他常常一兩句話就讓我喜笑顏開。在科研方面,他屬於那種方向感很強的類型,善於歸納,能夠迅速找到問題的癥結。」 當著許多人的面,寧琴對羅小平這樣評價,且自信地說:「我在科研上的方向感也很好。」 羅小平對妻子的評價是:「她事業心很強,做事有條有理。在科研方面的特點是,她對前沿問題高度敏感,雷厲風行而且十分細緻。」 去年上半年,非典肆虐,長期與冠狀病毒打交道的寧琴馬上想到「該為這項研究做點什麼。」 從事非典研究,需要建立動物模型。如何建立?寧琴感到棘手。 去年5月的一天,正當寧琴在實驗室冥思苦想時,羅小平走了進來。寧琴告訴羅小平:眼下,我需要尋求一種方法,讓小鼠感染SARS相關冠狀病毒,而這種感染途徑又必須與人體感染非典的途徑相似。 可供選擇的方法有3種:從小鼠的鼻子滴入病毒;讓小鼠吸入病毒;從氣管內注入病毒。「用第三種方法可能最好。」有多年肺損傷研究經驗的羅小平脫口而出。不到20分鐘,助手將一切準備就緒,病毒通過暴露的氣管緩緩注入6隻小鼠。4天後,小鼠全部死亡。解剖發現,其病理學改變與非典患者極其相似。 在相互啟發和反覆試驗後,我國首個非典相關冠狀病毒小鼠模型建立了。該模型的建立,為攻克非典病毒找到了研究載體。他們共同申報的教育部和科技部「973」攻關項目獲得資助。 上世紀80年代,有一首著名的詩《致橡樹》,女詩人寫道「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在同濟醫院,寧琴和羅小平相互欣賞、比翼雙飛,再現了詩中的意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