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他們被譽為中國的「居裡夫婦」,在二戰的炮聲隆隆中相知相許,像居裡夫婦那樣,成為科學道路上前行夥伴。
他們共同發現鈾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攜手研製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展現了「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的偉大情懷。
這對伉儷就是國之脊梁——錢三強、何澤慧。
錢三強與何澤慧
01
在中國科學界,有著名的「三錢」,即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中國力學之父錢偉長和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
1913年,「三錢」之一的錢三強生於浙江紹興,父親是名震寰宇的國學大師和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錢玄同。在父親的督導下,錢三強自幼念書識字,打下了很好的國文基礎。
錢玄同(1887-1939)
1920年,錢玄同被聘為北大國文系教授,安排7歲的錢三強進入孔德學校學習。這是一座北大子弟學校,由蔡元培、沈尹默等人創辦的白話文學校。
當時的一批知識分子,深受進步思想影響。錢玄同除了忙於教學工作,晚上忘我投入到革命事業中,常常讀書寫作到深夜。
說到錢三強的名字由來,還有一段故事。
他本名錢秉穹,是錢家第三子,愛好打籃球。一位同窗羨慕他身體強壯,送其綽號「三強」。錢玄同偶然得知,覺得這個名字有很好的寓意,在其基礎上升華為「德智體三方面都要強」。
從此,「錢三強」的名字便叫開來。
雖然錢三強在少年時期已經表現出對文學的興趣和才華,但是否繼承父業,錢玄同並未干涉。
錢三強目睹國家弱小遭受欺凌,便告訴父親自己要學習電機工業振興國家。錢玄同鼓勵他上進,無論做什麼都不要畏縮,學會用自己的頭腦理智判斷,而且要有一個好身體。
錢三強將目標鎖定為南洋大學,但南洋大學電機系是英文授課,錢三強在孔德學校學習的是法文。為了實現目標,他先考取了北京大學預科補習英文,經過努力,英文成績逐漸趕了上來。
從美國回來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吳有訓到北大兼課,深奧的原理用淺顯的方式講解出來,令他對物理知識著迷,隨之改變當初的志願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深造。
02
這一屆清華物理系,從全國只錄取了28名學生,來自蘇州的狀元何澤慧,成為班上十個女生之一。
彼時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是國內翹楚,著名物理學家葉企孫擔任物理系主任,延攬了吳有訓、吳培源、趙忠饒等大批著名教授及一流科學家。葉企孫被稱為「大師的大師」,「兩彈一星」元勳中,有一半都是他的學生。
在清華大學的四年,是錢三強打好物理基礎的黃金期。他可以接觸到世界前沿的物理理論。比如,X射線研究,核物理和廣義相對論的研究等等。此外,他還注重實驗動手能力的培養,成為全班實驗能力最強的學生。
後來,錢三強回憶這段寶貴的訓練經歷,幫助自己迅速融入到物理學研究實戰當中,並不比同期的外國學生差多少。
不僅如此,清華的課堂上還會分享國外著名科學家奮鬥的故事,比如為科學獻身的居裡夫婦,激勵學生們發展中國的科學事業。
與錢三強一樣,生性要強的何澤慧也感受到了物理系的魅力。她擅長理論分析,是班上不折不扣的學霸。
青年何澤慧
「樸素文靜,秀外慧中」是江南女子何澤慧留給錢三強的最深刻的印象,二人因為忙於學業,彼此並無多少交集。唯一可以相提並論的,是他倆的畢業論文成績包攬了前兩名。
03
錢三強畢業後考取了科學的聖地——法國居裡實驗室留學,師從小居裡夫婦攻讀博士學位。小居裡夫婦,即居裡夫婦的長女伊蕾娜·居裡和丈夫約裡奧·居裡。
得到祖籍山西省政府資助的何澤慧,也準備到德國留學。她為了更好地報效祖國,選擇了柏林高等工業大學「實驗彈道學」專業,但這個專業從來不招女生,何況是中國來的女學生。
這道偏見固執的「鐵門」該如何衝破?
她找到當時的物理系主任克蘭茲,對方直接拒絕,給出的理由是,彈道專業事關軍事機密,不允許接收留學生。
何澤慧事先已經做好了功課,對克蘭茲教授很了解。克蘭茲教授是一位頗具正義感的人,對日本侵略中國深惡痛絕,曾經在中國擔任過軍事顧問。所以何澤慧便說服他,自己是為了打日本侵略者才來到德國學習彈道學的,希望得到支持。
一番沉思後,何澤慧幸運地成為了該校「實驗彈道學」專業第一位女留學生,並以優秀成績獲得博士學位。
而此刻在法國的錢三強,更加幸運。
他以一個研究生的身份,見證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核裂變的場景。在導師伊萊娜·居裡教授的邀請下,他加入團隊為核裂變的存在提供了更多的證據。
錢三強負責操作和測量,伊萊娜·居裡親自配製放射源。經過二十多個晝夜緊張工作,兩人發現了重要證據並撰寫成論文發表,共同署名,錢三強開始受到科學界的關注。
1940年,錢三強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
錢三強與小居裡夫婦合影
不過,他撞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身處巴黎的他被德國士兵追逐。他想回到中國,但開往遠東的輪船都停航了,只好返回居裡實驗室,繼續開展自己的研究工作。
伊萊娜·居裡教授非常欣賞錢三強的工作能力,是她最得意的門生,指派他前往英國學習更為先進的核乳膠技術,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錢三強欣然同意。
04
何澤慧與錢三強,分處德國和法國,是二戰的對手,他們是如何結識又成為終身伴侶的呢?
1943年,何澤慧給老同學錢三強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到因為德國和中國沒有開通郵政合作,自己與家人聯繫不上,委託錢三強給家人寫封信報平安。
從此,書信成為何澤慧與錢三強溝通的紐帶,二人頻頻互動,身處異國他鄉的遊子被愛情穿在一起。錢三強向何澤慧求婚,得到了肯定的答覆:「感謝你的愛情,我將對你永遠忠誠」。
1946年,二人結婚,極少社交的小居裡夫婦也出席了他們的婚禮,對與自己一樣的「科學組合」獻上了祝福。
他們在生活上互相照顧,事業上互相配合,先後追蹤到核裂變三分裂現象,經過無數次的實驗,何澤慧還發現了四分裂現象。
這一偉大發現,讓法國科學院授予錢三強「利·德巴物理學獎」,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人。國內的《大公報》也對這一試驗結果進行了報導,並稱讚他們為「中國的居裡夫婦」。
不久,法國國家科學院又頒給他「研究導師」獎。
然而,在有了第一個女兒之後,錢三強與何澤慧決定回國,儘管祖國母親當時和女兒一樣弱小。
有人不理解,此時的錢三強夫婦,事業成功家庭美滿,處於人生巔峰,為何要回到那個命運多舛的中國呢?
錢三強回答說:「正因為祖國貧窮落後,才更需要科學工作者努力去改變她的面貌。」
小居裡夫婦儘管不舍,但也支持他們報效祖國的決定,並慷慨地贈送了若干保密數據及珍貴的放射源,並對他說:「要為科學服務,科學要為人民服務。」這是世界著名科學家之間的惺惺相惜,也是送給中國人民的禮物。
05
新中國成立後,錢三強與何澤慧開始籌備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8年改名為原子能研究所),從0到1,一方面自發研製急缺的設備,另一方面進行核物理的知識掃盲,儘快培養一批研究性人才。
後來,中央提出要研製中國自己的原子彈,錢三強負責原子彈技術攻關面對著蘇聯撤走全部專家,幾乎0經驗的中國團隊能不能自己搞出來?
錢三強說:「我們哪怕少活幾年,也要把這個東西攻下來。」 何澤慧帶領團隊進行原子核乳膠的製作,配合項目組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第一座新型重水反應堆、第一臺回旋加速器在錢三強夫婦的帶領下,相繼建成。此刻,有一大批像他們一樣的科學家前赴後繼,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等人和他們並肩作戰,一同創造了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創舉。
這一年,錢三強51歲,何澤慧50歲,錢三強也被西方媒體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緊接著,錢三強與何澤慧又投入到氫彈的研究當中。兩年八個月後,中國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這對科學家夫妻甚至做出了比居裡夫婦更偉大的成就。
後來,錢三強與何澤慧被下放到陝西勞動。運動結束後,夫婦兩個回到北京繼續為科學工作忙碌著。
1986年,二老在年北京中關村
1992年6月28日,錢三強因心臟病離開人世,享年79歲。
1999年9月18日,何澤慧代錢三強領回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在丈夫離世的日子裡,何澤慧依然守候在那座斑駁的「中關村特樓」裡,每當思念泛起,她會翻出當年的蘑菇雲照片凝望,撫摸著那枚熠熠閃光的勳章。
勳章上沒有她的名字,但她的功績足以分得一半。
退休後,何澤慧繼續為中國的高能物理和核物理事業發展奔走努力,直至生命最後仍舊在工作。
06
錢三強曾說,何澤慧有小孩脾氣,直率認真。即便到了93歲高齡,央視採訪她,告訴她很多年輕人喜歡聽她的故事,何澤慧利落地說:「聽我故事有什麼用?讓他們來向我學習。」
她不認為發現「三分裂、四分裂」這樣的成有什麼了不起,「做工作細緻點,誰都可以發現,每個人都可以發現很多東西,除非你一天到晚不動腦筋。」
2006年,何澤慧院士接受央視採訪
2011年6月,何澤慧先生離開了奮鬥終身的人間,與丈夫錢三強在天堂相見,他們是事業上的合作夥伴,生活中的甜蜜伉儷,世紀之戀令人動容。
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曾說,「科學無國界,但學者有自己的國家。」後來,居裡夫人也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儘管二戰時波蘭慘遭法西斯蹂躪,但居裡夫人始終心繫祖國。錢三強與何澤慧,何嘗不是這樣呢?
愛國報國之志,不會因為你是科學家還是平民百姓有絲毫的不同,「位卑未敢忘憂國」,願這種青雲之志在中華大地上永遠不墮。
向為祖國振興做出強大貢獻的「中國的居裡夫婦」錢三強、何澤慧致敬!
你們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星!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想要了解更多歷史故事記得下期不見不散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