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廣科學子捐衣貧困山區

2021-01-09 湘湘帶你看社會

在寒冬來臨之際,為了讓貧困山區的孩子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12月9日至11日,廣東科技學院開展了第七屆暖冬「壹加衣」活動。

本次活動採取校內收集,校外對接的形式。校內中心與各學院聯動,其中藝術設計學院2018級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創新班特設衣物現場修補點,公益奉獻與專業實操聯動,使今年的活動別具特色。校外校團委志願服務中心與我校校外公益合作組織石排鎮福隆村(古塔公園志願者驛站)、南城元美社區、新城社區綜合服務站、篁村社區、萬江官橋滘社區、東城崗貝社區合作,募集衣物及郵費。此次活動用愛心創造和諧,用衣物傳遞溫暖,得到了全校師生和社區居民的大力支持。

「壹」加「衣」,把愛傳遞到偏遠山區

暖冬「壹加衣」行動自2013年已連續開展8年,是每年冬季開展的公益活動。

「壹」是指募集一元郵費,「衣」是指捐贈一件衣物。在活動現場,志願者們向師生詳細宣傳,對前來捐贈的師生進行登記,在表達謝意的同時,細心地對募集來的衣物進行分類裝袋。作為志願中心的學生工作人員,連續參與三天活動的羅曉雯同學說「白天收集整理衣物,晚上對衣物進行清洗、分類,很辛苦但很開心自己做了件有意義的事。一想到我們捐出的衣物和愛心能幫助到山區的兒童,工作雖辛苦,心裡卻是十分幸福的。」很多師生捐贈衣物的同時,還準備了附上寄語的明信片。作為活動召集者和參與者之一的藝術設計學院學生會指導劉真老師表示「一邊可以收集閒置的衣物捐給有需要的地區,一邊使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可以學有所用,而主辦方架起了連接兩邊的橋梁。這個公益活動不僅僅局限在奉獻愛心,同時也使學科專業技能得到實操。」

據統計,今年該校暖冬「壹加衣」活動在雙校區開展3天,共募集善款15190.08元,衣物近5000件。活動後會將募集的衣物裝箱,用籌集到的資金作為郵費,以物流方式運輸到對接山區孩子們的手中。

堅持8年,累計募捐衣物2.8萬件

暖冬「壹加衣」行動曾獲得「東莞市優秀志願服務項目四級資助」。該校自2013年以來,每年在12月初持續開展的公益活動,至今已連續舉辦8年,累計參與人數達18800餘人,募捐衣服共計28160餘件,共籌得善款33264.76元,這些充滿愛意的衣物散布在甘肅、四川、雲南、青海等地方,活動在省外獲得當地媒體的讚揚。

廣東科技學院團委書記李赫男表示,暖冬活動是我校2013年啟動至今的公益志願品牌項目,旨在通過公益志願活動引領青年大學生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願服務宗旨,也是推動學校「五育並舉」育人模式改革的有效手段,倡導青年學生積極投身到社會志願服務事業中去,傳遞愛心,傳播文明,為構建和諧社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字:李春燕 張理萌

編輯:寧新春

【來源:東莞日報社i東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傳誦數千年,為何「與子同袍」依舊讓人心潮澎湃?
    2020年春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首古老的詩句,成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最溫暖人心、最鼓舞鬥志的力量之一。一批來自日本的捐贈物資,寫著這樣的詩句鼓舞中國人民,伊朗外長也在推特上用這句詩聲援中國。更不必說各地救援物資、八方馳援人員奔赴湖北時,常以這樣的詩句相互激勵。這句今天讀來依然美好的詩句出自《詩經·秦風·無衣》,是我國最古老的民間歌謠之一。全詩是:「豈曰無衣?
  •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那些刷屏詩詞用英文怎麼說?
    而王毅外長的演講中同樣引用了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金句」, 值得我們學習 那麼,這些刷屏「金句」用英文怎麼表達呢, 接下來,東方君就給大家一一總結一下, No.1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 微景觀|同胞同袍:疫病防控的空間區隔、創傷建構與對立認同
    (肯尼斯·博克《修辭情景》)「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危機面前,疫病是同胞們唯一的、共同的敵人,受害/施害、追責/擔責的對立結構界限分明。這一邊,城鄉村鎮、各行各業、男女老幼這些相對差異都被暫時性地認同、統一起來,同胞同袍,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高度團結成「對立認同」的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