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玩實驗室作品
首發於微信號 酷玩實驗室
微信ID:coollabs
這個72歲的」老中醫「,今年一年獲得的大獎,比前半輩子都多,分量也更重。5月,他拿了全國創新爭先獎;8月,獲得「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9月,又成了全國「敬業奉獻好人」;10月,被評為天津抗疫勞動模範,11月初,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
上周,也就是11月底,張伯禮又獲得了一個大獎——「
教學大師獎」。
如果之前獲得的大獎是對他疫情期間貢獻的嘉獎,倒也不為過。最近這個大獎,就不一樣了。
教學大師獎主要表彰在國家戰略性緊缺人才培養方面作出傑出貢獻、具有全球卓越教學影響力的高校教師。尤其是最近這幾個月,中國科研圈、教育圈頻繁爆雷,不少事件已經到了違背人倫,甚至取人性命的地步。大眾對教師,尤其是教師模範的關注度和挑剔程度與日俱增。有的教授帶著自己的女兒學術造假,並把造假秘訣傳授給「懂事」的學生,這還不夠惡劣;某校計算機學院教授被曝向學生索賄,並動用關係逼迫學生退學,也不夠惡劣;無恥的是,
逼著學生叫爸爸、導致學生自殺的導師,試圖恢復研招資格,重新複製悲劇……更無恥的是,作為教師利用權力的便利
對學生PUA,
玩弄學生,最後因感情糾紛,以極其殘忍的方式殺死學生……看到這些消息,我們既氣憤又心寒。國家不斷抬升科學家和教師的地位,有些人不好好幹事業,反而給教師一職抹黑!11月20日,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榮獲教學大師獎。獲獎時,張伯禮回憶起自己剛上任校長時,老母親叮囑他的這句話。 就在獲獎典禮上,張伯禮捐出所獲得的全部150萬元教學大師獎金,用於資助貧困學生。看到這則消息,不少人想當然地認為,頂著院士、人民英雄的頭銜,去拿「教學大師」的獎牌、獎金還不是易如反掌;捐出去,是為了博一個美名……他「教學大師」的頭銜是不是憑藉院士的名頭拿到的,他捐出獎金是不是為了顯示自己高風亮節?今年大年初二夜裡10點,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的校長張伯禮的手機急促地響了起來。「武漢的情況怎麼樣?」「我們需要準備些什麼?」「還有誰隨行?」張伯禮焦急地問。
武漢的情況一無所知,72歲的張伯禮簡單收拾了一下行李,就趕往武漢了。一下飛機,張伯禮不顧阻攔,率先進入風險未知的紅區。剛進入紅區,他就看到幾百個患者蜷縮在電熱毯上抹淚,大廳裡死氣沉沉。張伯禮心裡也沒底,但為了提振患者們的身心狀態,他讓護士們發動大家鍛鍊,教患者們打太極拳,練八段錦。活動了一陣子,病人們開始打嗝,感到飢餓,食慾提振,精神也活泛起來。有了戰勝疫病的信心。眾所周知,在疫苗問世之前,並沒有任何特效藥物能夠真正醫治新冠肺炎。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延緩、減輕病症,讓患者身體的免疫系統有更多時間對抗病毒。
當然,只有信心是不行的。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率先擺脫疫病的經濟體,除了我們防控手段做得好,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特色的中西醫綜合治療。此次疫情中,全國一共有8萬確診患者,中醫介入7萬多例,佔比達到91%。
經過中醫診治的患者,與單純西醫救治的患者相比,發熱、咳嗽、乏力等症狀明顯縮短,確診之後,從陽性轉陰的時間也提前1—2天。站在今天看歷史,我們知道中西醫綜合治療提升了治癒率,降低了死亡率。
尤其是中醫「因人而異,辨證施治」,每個病人體質不同,病史不同,醫治方法也不同。
簡而言之,每一個病人,中醫都要親歷親為。
雖然張伯禮已經過了古稀之年,一身兼任院士、國醫等各種光彩身份,到了一線,他依然按照中醫傳統逐一診治病人,獲得一手的病例資料。
由於日夜巡守病房,病人們雖然慢慢見好了,但他自己卻勞累過度,病倒了。2月15日這天,張伯禮和身邊醫生反映,自己膽囊不舒服。普外科的大夫檢查後,勸說他休息,等待治療。
但是剛一檢查完,張伯禮趁著天黑,偷偷溜回方艙醫院。醫生們給他打電話,好說歹說要他住院治療,張伯禮卻堅持去「前線」,多看一個病人,或許就多救一條人命。「
抗疫到了最關鍵的時候,很多事情需要處理,我實在沒辦法待在醫院裡。」張伯禮勉強支撐了兩天,到2月17日,腹部實在劇痛難忍,他才接受住院。19號凌晨,張伯禮接受膽囊摘除手術。但是,他不想驚動家人和媒體,自己悄悄在手術單上簽了字。術後,相關領導前來探望張伯禮,勸張伯禮返回天津修養,並告知他,組織已經安排好了交通和醫護。「
戰鬥剛剛開始,怎麼能半途就回去!方艙剛剛收了病人,裡面很多問題需要處理。」張伯禮拒絕了。摘除膽囊後的張伯禮很虛弱,他躺在病床上, 示意秘書匯報疫情的最新情況和救治的進展。術後第三天,張伯禮剛能坐起來,就在病床上支起了小桌板。他修改方案、參加遠程會診,指導江夏方艙醫院的工作。會議中途,張伯禮直冒虛汗。但一開會,他顧不上吃飯休息,
拿著不冷不熱的盒飯,「扒幾口飯」了事。也正在這一天,張伯禮的兒子接到馳援武漢的通知,他申請先去探望剛做完手術的父親。「
我很好,你不用來,看好你的病人就行。」張伯禮拒絕了兒子的探望。然而在此之前,醫生告知張伯禮,雙腿出現血栓,最好臥床休息兩周。「我儘量聽話。您多給我開點藥吧。」張伯禮請求醫生「放他一馬」。術後一個星期,傷口剛剛長住,張伯禮就出現在了方艙醫院裡。3月10日是武漢江夏方艙醫院「關張」的日子。奮戰了82天,江夏方艙醫院共接收患者564位,創造了病人零轉重、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的成績。武漢「清零」那天,張伯禮在武漢補過72歲生日。當時,青年醫護人員都勸他一把年紀不要這麼拼了,他卻和大家開玩笑說:「
肝膽相照,我把膽留給武漢了!」
聽完張伯禮這句逗趣話,在場的醫護人員卻背過身擦起了眼淚。2020年9月8日上午10點,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為張伯禮頒授人民英雄榮譽稱號獎章。同時,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護士們提前和患者們打招呼,他們說張院士在北京領獎,可能回不來。
然而,接受獎章的第二天,張伯禮一大早就坐在診室裡。看到已經是人民英雄的張伯禮出現在診室,患者、醫生、護士和實習生們都很訝異。大家深受感動,連聲稱呼他是人民英雄。「
想想犧牲的同道,心裡難以平靜」,他說,「在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我僅僅是做了一名醫生應該做的事情,這麼崇高的榮譽,(我)盛名難副。」他致敬疫情中犧牲的同業們為「武漢生死皆好漢」,但說起自己是「英雄獨顏汗」。病患們評價張院士「親切儒雅,實實在在,沒有一點架子,讓我們感到心裡很踏實。」不僅是病患們這麼評價張伯禮,學生們也說張伯禮親和平實。他不愛聽別人叫他「人民英雄」,別人問他最大的心願是什麼。他笑著說:「
最大的心願是培養出一批超過我的學生」。張伯禮對學生的態度,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對貧困學生的幫助,更是值得全社會學習。
一說助學金,我特意問過身邊的小夥伴們,想知道大家對學校發放助學金的形式感覺如何?每逢學校發放助學金,都會讓臺上的學生聲淚俱下地描述家裡貧寒的境況,各方面還很稚嫩的學生用刻意而卑微的姿態「感恩」資助方。有的學校甚至還會請來媒體拍攝宣傳,見證好心人們的善行。在張伯禮領導的天津中醫藥大學,貧困學生卻不必上臺煽情,不必秀傷痛。冬季,學校資助貧困生防寒棉衣,張伯禮先生曾反覆叮囑後勤人員:「
棉衣不要統一樣式,不要統一顏色,要有區別,要讓孩子們體體面面地穿在身上。」「
把學生看成朋友,看成自己的孩子,保護他們自尊心。」張伯禮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固然,以院士的地位、校長的權威,在自己管轄的校園裡批一個條子,不算難事。但是,出乎人們意料的是,資助學生的這筆錢,是張伯禮自掏腰包發起的。2009年,張伯禮院士和王永炎院士坐在一起商量,兩人希望在天津中醫藥大學設立「勇搏」獎助學金。
值得說明的是,發給孩子們的第一筆獎助學金,是兩位院士的科研獎金。當時,張伯禮先後捐出自己所獲得的何梁何利獎、全國勞動模範、國家科技進步獎等獎金共計40多萬元;而王院士則拿出自己5萬元的積蓄。第一筆錢資助了23位學生的學雜費,並給85名學生添置了新的冬衣。「這些錢遠遠不夠,我們會再去找。」張伯禮對著學生們承諾說。
一句「再去找」,讓張伯禮源源不斷地捐出自己的科研獎金。張伯禮得知學生生病了,自己掏錢買了一兜子雞蛋送過去;他看見學生在冬天裡還穿著單薄的秋裝,就把自己的棉衣服拿給學生穿;截止2020年初,張伯禮已經捐出400多萬元。但他自己的吃穿用度始終樸素,捨不得給自己花錢。校園裡,學生看見他總穿一件半舊的灰色夾克。甚至在國慶節受邀去天安門廣場觀禮時,張伯禮也沒能找出一件新衣服,當天穿的還是舊衣服。 一件舊衣服、一碗方便麵、一兜子雞蛋……張伯禮的日常形象總是和這些瑣碎細微的事物連在一起。有一次,一群大一新生在校門口買煎餅,張伯禮排在學生們的後面。一買完煎餅,他騎上自行車進了校門。張伯禮走後,煎餅攤主才告訴學生們,騎車的老先生是他們的校長。這幾個學生說,
張伯禮排隊買煎餅的樣子是天津中醫藥大學留給他們的第一印象。在學校開會時,工作人員請示張伯禮的訂餐規格,張伯禮卻自己端著一碗方便麵跑去開水間衝泡。或者就去食堂吃飯。「
伯禮大大經常在食堂和學生一起吃飯呀。」天津中醫藥大學的學生經常看到這位一點都不神秘的院士。 一次做循證醫學的會議結束後,合影環節,大家邀請張伯禮站在中間,但他一直推辭,把重要的位置讓給其他師生,自己找了一個角落站定。還有的學生反映,在學校舉辦的拜師大會的後臺,張伯禮站著候場。當時志願者要給他搬凳子,他擺手推辭。 每逢畢業典禮,張伯禮校長會和每一位畢業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握手、撥穗、合影。許多名醫、名師掛了頭銜後就很牛氣,沒時間出診,沒時間帶學生,應付著上課,有的還會給自己的學生安排「 副導師」指導學業。張伯禮卻堅持自己指導學生,自己帶研究生、博士出門診。幾十年來堅持給本科生上大課。他的博士生黃明說,每次導師反饋回來的論文都批註的密密麻麻,讓學生們緊張又慚愧。儘管在教學上一絲不苟,在張伯禮看來,傳授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教師最應教育給學生「
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很多高校校長都會把家國情懷、責任擔當掛在嘴邊,張伯禮卻「特立獨行」,選擇了另一條路——「不講大道理」。2009年,也就是設立勇搏獎助學金的那一年,張伯禮在學校開設了一個「奇怪」的課外社團——「勇搏勵志班」。
在社團裡堅持一年,就獲得一顆星,堅持兩年,就獲得兩顆星。堅持滿五年,則獲得五顆星。5顆星是最高榮譽。拿到5顆星的學生可以找張伯禮換一張籤過名的榮譽證書。
實話實說,這張證書的性價比低得出奇。因為參加這個社團必須服從一長串的鐵律。勇搏勵志班剛剛創立的時候,1500多名新生中有1071人自願加入。一到早上,勇搏班的成員能站滿整個操場。人員很快地減少。從整個操場,到半個操場,再到更少。第二年剩下570人,第三年,僅存300人。當時,張伯禮有些猶豫,他考慮是不是應該適當放寬紀律。他在頭腦裡鬥爭了一陣子,最終狠下心,堅持鐵律。「這就是告訴他們,要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一失足成千古恨。
畢業後到了社會,一個決策往往會影響他們的一生。」他感動于堅持下來的學生們,考慮給5星學生寫工作推薦信。但是他轉頭一想,「堅持到底的勇搏學生,哪裡還需要這一張紙的證明!」「
你們的回報將用一生去兌現!」在畢業典禮上,張伯禮對勇搏班的學生們說。張伯禮創立勇搏勵志班的初衷是什麼呢?這還得從張伯禮剛剛當上校長的2006年說起。2006年,張伯禮任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在校園裡,他逐漸地觀察到學生們表現出的一種生活「常態」。下雪後,學校發動學生們掃雪,但學生們卻懶懶散散地磨洋工,不再爭先恐後,反而生怕自己多幹活吃了虧。考試時,有的學生不以作弊為恥,反而和老師軟磨硬泡,求老師放他一馬,事後還埋怨監考老師不通人情、古板僵化。附屬醫院的年輕實習生們不再主動給醫生打水幫忙,反而坐在辦公室裡等著醫生照顧他們。更讓張伯禮憂心的是,「在這個農村生源佔三分之二的校園裡,學生入校時衣著樸素,沒過多久就開始攀比時髦。
磨掉了朝氣、純樸、向上的風氣。」看到這些現象,張伯禮心裡明白,當今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不會關心別人,缺乏責任感,生活懶散、「混」風盛行。然而,張伯禮沒有把責任推卸、怪罪給家長了事,他反而從自己的管理方面找原因。他認為,
學生之所以混日子,與學校教育重「教才」而輕「育人」的導向有關。張伯禮沒有選擇站到講臺上念一篇關於校風校紀主題的稿子,也沒有按照慣例分派給中層基層領導們落實,而是自己親力親為地創立起勇搏班。「不講大道理,不要去召喚,要去營造一種氛圍,形成一種風氣,悄悄地引導,潤物無聲。」他想通過勇搏班和師生們一起探索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
有志於磨練成才者均可報名」,
學生們自願加入,自願退出,自律自理。張伯禮為勇搏班擬訂了一條班訓:「責任、堅韌、克己、奉獻」。他把責任放在首位。他說「這個社團強調的是自我教育,培養的是人的精神」,要使學生們成為「全面發展、可堪大用、能負重任的棟梁之才。」為了培養學生們的責任感,勇搏班安排了大量的公益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來
引導學生了解國情,關心社情,深入民情。勇搏勵志班設立的第二年,在班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服務兩萬多人次,累計服務時間近五萬個小時。下雪天,學生們開始自發踴躍地掃雪;校園裡,學生們主動扶起倒地的自行車;養老院、孤兒院裡,常年有勇搏班學生的身影;班級裡成績前十名的同學,有六七位是勇搏班的成員……校外的群眾、組織紛紛來信感謝學生們的義舉。撲滅大火、拾金不昧、助老助殘、獻血、捐骨髓……感謝信裡的主角大多數來源於勇搏勵志班。「勇搏班讓我學會考慮社會責任了!」2011級學生李三玖說。一次過年,她在山腳下看到村裡的林地失火,她快速跑回村子通知村民,又第一個跑回火場救火。「如果不是勇搏班,我可能還是一個不願參與社會事務的女生。這種下意識的責任感,是在勇搏班裡養成的。」李三玖說。更多學生表示,
勇搏班是一本「無字書」,比書本上的道理更深刻。我們中國人講求敬重自己的老師,但我們應該敬重什麼樣的老師呢?魯迅曾給父親以深刻的定義:「
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師者,人之模範也。"模範的本意是製造器物所用的模型,學生則是老師的複製品。不論是「師範」還是「師表」,都強調師者的表率作用。張伯禮說:「教育是神聖的職業。」 就像他的母親千叮嚀萬囑咐,讓他不要誤人子弟那樣,張伯禮也曾寄語廣大教師,「
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我想,正因為張伯禮先生懷著敬畏之心、赤子之心教學育人,用自己的言行給孩子們立規矩,做表率,才能收穫孩子和全社會的敬重與愛戴。就像張伯禮對80後、90後說的:「再過10年、20年,你們就是共和國的脊梁,你們就是國家的建設者,這個歷史的重任就交到你們身上了。」承擔歷史重任的孩子們,離不開大先生們教化和栽培。我希望這樣的大先生多一些,再多一些!
酷玩實驗室整理編輯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酷玩實驗室(ID:coollabs)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
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請隨意
《張伯禮:我僅僅是做了醫生該做的事》,發布於光明網《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獲高等教育領域教學最大重獎「教學大師獎」》,發布於新華網《張伯禮捐出獎金400餘萬元 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發布於新華每日電訊《天津中醫藥大學「勇搏」獎助學金啟動》,發布於人民網《「人民英雄」獲獎1500000元!剛到手就…》,發布於中國青年報《天津中醫藥大學「勇搏勵志班」:創新素質教育》,發布於中國教育報《123頁舉報信背後,被學閥奴役的中國學生》,發布於烏鴉校尉《張伯禮校長為天中醫學子們開出的特殊藥方》,發布於醫館界
酷玩實驗室整理編輯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酷玩實驗室(ID:coollabs)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
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請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