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地質錘,我還是一名地質人」
——記省地調院退休幹部張永勝
張永勝在工作中。 記者宋平攝
8月5日,保定。
如同每次去野外考察一樣,這一次,77歲的張永勝也是「有備而來」。
三份手寫稿、數張地質圖、十來張野外考察圖,準備之細,讓筆者震撼。「如果需要去野外,還得帶上羅盤、溫度計、地質錘、放大鏡和磁鐵等,一樣都不能少。」77歲的老黨員、省地調院高級工程師張永勝說話依然洪亮。
就是這些「一樣都不能少」的「老夥計」,見證了張永勝在野外考察時一個又一個重大發現:在燕山山脈首次發現晶體石墨礦,在中國首次發現「星狀跡化石」,命名坊裡片麻巖……
2002年,已經和地質打了近半個世紀交道的張永勝退休了。由於在地質勘探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退休後的張永勝並沒有閒下來。當技術顧問上山指導、到電臺講課做地質科普……離開了一線,這名「老地質」的生活倒也充實。
在野外敲敲打打了一輩子,他捨不得放下地質錘。
但2008年,張永勝被發現身患腎癌,術後一道足有30釐米的刀口,斜穿過他的整個腹部。還能拿著地質錘上山嗎?
「地質人怎能不去一線?」當身體稍一恢復,在野外跑了幾十年的張永勝坐不住了。
恰逢順平縣白銀坨發現了多個圓形天然水池,邀請張永勝去考察研究形成的原因。
一提地質考察,年屆70歲、身體還比較虛弱的張永勝立刻來了精神。
到現場一看,這不是3萬年-26萬年前形成的亞熱帶壺穴群嗎?河北處於四季分明的溫帶,這種只在亞熱帶出現的壺穴群在這裡是怎樣形成的呢?
如此重大發現,必須探究到底。張永勝重新登上千米高山,翻山越嶺,終於弄清了它的成因。
消息發布後,在國內引起轟動。張永勝還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在千米高山頂上配合拍攝講解,用十幾天時間參加了《探秘白銀坨》專題片的拍攝。該片播出後,首播收視率超過了200萬人次,還被中央電視臺評為精品片。
這一發現,為河北省的氣候變遷、生物進化等提供了詳實資料,使偏遠的白銀坨名聲大震,成為科普基地和旅遊景區,還帶動了當地發展,使原打算搬遷的七個村共上千人,放棄了搬遷,就地生財。張永勝也因此獲得「河北省科技帶動三農發展優秀獎」。
「別人都覺得我懂得多,其實我只是比別人勤奮一些、準備多一些。」張永勝說。
2016年1月,張永勝再次接受中央電視臺邀請,參加崇禮雪場的探秘拍攝。為什麼崇禮多雪?為什麼崇禮比我國東北地區更適宜做冬奧會的比賽場地?
備齊資料、地質圖、衛星定位儀、羅盤、地質錘、放大鏡、磁鐵、溫度計、風速儀等地質工具,精心準備了近一個月後,已經74歲高齡的張永勝奔赴崇禮。
彼時,正是張家口最嚴寒的時節,冰天雪地,山頂風大,路面光滑,非常容易滑倒;為方便打砸解剖巖石,零下15攝氏度的天氣下還不能總戴手套。
穿上登山鞋、拿起地質錘,張永勝和年輕人一起爬上了海拔2100多米的雪山,超負荷地對地層、地貌、巖石、水文進行綜合考察,解開了崇禮的雪場之謎。
《雪中盛景》《迷幻神仙山(上、下)》《太行尋奇》《飛狐古陘》……豐富的地勘經驗、細心認真的態度,讓張永勝成了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講述地質科普的常客。
「現在還敢上那麼高的山嗎?」
「只要身體允許,我願意常在一線,利用專業技術為社會做些有用的事。」
如今,羅盤、溫度計、地質錘、放大鏡等各種地質勘探工具,依然被張永勝擺放在家裡最顯眼的位置,「一旦需要,拿起地質錘,我還是一名地質人。」張永勝說。(記者宋平 實習生李碧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