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初心 看擔當】張永勝:「拿起地質錘,我還是一名地質人」

2021-01-08 河北新聞網

「拿起地質錘,我還是一名地質人」

——記省地調院退休幹部張永勝

張永勝在工作中。 記者宋平攝

8月5日,保定。

如同每次去野外考察一樣,這一次,77歲的張永勝也是「有備而來」。

三份手寫稿、數張地質圖、十來張野外考察圖,準備之細,讓筆者震撼。「如果需要去野外,還得帶上羅盤、溫度計、地質錘、放大鏡和磁鐵等,一樣都不能少。」77歲的老黨員、省地調院高級工程師張永勝說話依然洪亮。

就是這些「一樣都不能少」的「老夥計」,見證了張永勝在野外考察時一個又一個重大發現:在燕山山脈首次發現晶體石墨礦,在中國首次發現「星狀跡化石」,命名坊裡片麻巖……

2002年,已經和地質打了近半個世紀交道的張永勝退休了。由於在地質勘探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退休後的張永勝並沒有閒下來。當技術顧問上山指導、到電臺講課做地質科普……離開了一線,這名「老地質」的生活倒也充實。

在野外敲敲打打了一輩子,他捨不得放下地質錘。

但2008年,張永勝被發現身患腎癌,術後一道足有30釐米的刀口,斜穿過他的整個腹部。還能拿著地質錘上山嗎?

「地質人怎能不去一線?」當身體稍一恢復,在野外跑了幾十年的張永勝坐不住了。

恰逢順平縣白銀坨發現了多個圓形天然水池,邀請張永勝去考察研究形成的原因。

一提地質考察,年屆70歲、身體還比較虛弱的張永勝立刻來了精神。

到現場一看,這不是3萬年-26萬年前形成的亞熱帶壺穴群嗎?河北處於四季分明的溫帶,這種只在亞熱帶出現的壺穴群在這裡是怎樣形成的呢?

如此重大發現,必須探究到底。張永勝重新登上千米高山,翻山越嶺,終於弄清了它的成因。

消息發布後,在國內引起轟動。張永勝還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在千米高山頂上配合拍攝講解,用十幾天時間參加了《探秘白銀坨》專題片的拍攝。該片播出後,首播收視率超過了200萬人次,還被中央電視臺評為精品片。

這一發現,為河北省的氣候變遷、生物進化等提供了詳實資料,使偏遠的白銀坨名聲大震,成為科普基地和旅遊景區,還帶動了當地發展,使原打算搬遷的七個村共上千人,放棄了搬遷,就地生財。張永勝也因此獲得「河北省科技帶動三農發展優秀獎」。

「別人都覺得我懂得多,其實我只是比別人勤奮一些、準備多一些。」張永勝說。

2016年1月,張永勝再次接受中央電視臺邀請,參加崇禮雪場的探秘拍攝。為什麼崇禮多雪?為什麼崇禮比我國東北地區更適宜做冬奧會的比賽場地?

備齊資料、地質圖、衛星定位儀、羅盤、地質錘、放大鏡、磁鐵、溫度計、風速儀等地質工具,精心準備了近一個月後,已經74歲高齡的張永勝奔赴崇禮。

彼時,正是張家口最嚴寒的時節,冰天雪地,山頂風大,路面光滑,非常容易滑倒;為方便打砸解剖巖石,零下15攝氏度的天氣下還不能總戴手套。

穿上登山鞋、拿起地質錘,張永勝和年輕人一起爬上了海拔2100多米的雪山,超負荷地對地層、地貌、巖石、水文進行綜合考察,解開了崇禮的雪場之謎。

《雪中盛景》《迷幻神仙山(上、下)》《太行尋奇》《飛狐古陘》……豐富的地勘經驗、細心認真的態度,讓張永勝成了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講述地質科普的常客。

「現在還敢上那麼高的山嗎?」

「只要身體允許,我願意常在一線,利用專業技術為社會做些有用的事。」

如今,羅盤、溫度計、地質錘、放大鏡等各種地質勘探工具,依然被張永勝擺放在家裡最顯眼的位置,「一旦需要,拿起地質錘,我還是一名地質人。」張永勝說。(記者宋平 實習生李碧瑤)

相關焦點

  • 「拿起地質錘,我還是一名地質人」
    如同每次去野外考察一樣,這一次,77歲的張永勝也是「有備而來」。 三份手寫稿、數張地質圖、十來張野外考察圖,準備之細,讓筆者震撼。「如果需要去野外,還得帶上羅盤、溫度計、地質錘、放大鏡和磁鐵等,一樣都不能少。」77歲的老黨員、省地調院高級工程師張永勝說話依然洪亮。
  • 高質量的地質錘誕生篇
    一把合適的地質錘不僅能讓野外工作得心應手,還能提升你工作的質量和品位彰顯地質工程師的專業性。目前市場上有很多地質錘,由於品質差,甚至淪為了一次性產品。其實,把適合自己的地質錘通常都可以伴隨整個漫長的地質職業生涯。美國Estwing地質錘是國際上普遍使用的地質錘。
  • 生態淄博的「地質擔當」
    生態淄博的「地質擔當」 2021-01-10 09: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建功新時代 | 滕國旭:從學習地質到從事地質
    結合回信精神學習,北京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邀請2020屆選調生及紮根西部基層多年的往屆選調生,講述職業選擇的初心故事、分享基層成長的心路歷程,體現北大人才培養服務國家戰略的基本導向,反映北大精神傳統在新時代的薪火相傳,希望發揮榜樣力量,影響和激勵更多北大青年「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作貢獻」。
  • 高校畢業生回母校 用羅盤、地質錘、放大鏡拍婚紗照
    羅盤、地質錘、放大鏡是地質類專業中的「三寶」,他們就帶著這「三寶」回到學校,在校友的幫助下拍攝了一組創意婚紗照,用不一樣的方式紀念這美好的時刻。  圖為陳莉和伏龍的創意婚紗照。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丁兆鵬 攝  陳莉告訴記者,大學兩人都是學的和地質有關的專業,畢業後也是從事和地質相關的工作。因此就想借用地質類專業中的「三寶」——羅盤、地質錘、放大鏡,回母校拍婚紗照,讓自己的婚紗照更加有意義。  有了這樣的想法,陳莉想起了同專業的朋友丁兆鵬是個攝影師,便想請他幫忙拍攝婚紗照。
  • 第四屆野外青年地質貢獻獎揭曉 7名煤炭化工地質人捧得「金羅盤」
    近期,中國地質學會發布「第四屆野外青年地質貢獻獎——金羅盤獎」評選結果,100位來自地質勘探野外一線的科技工作者獲獎,細數其中,總局7名煤炭化工地質人榜上有名,捧得「金羅盤」。
  • 中國地質大學,生日快樂!
    經緯縱橫處這兒是地大提起地大北京人說哦,我知道,學院路的那個嘛武漢人說哦,我知道,南望山腳下的那個嘛其他人一聽,嗯,都沒毛病轉念一想才驚覺原來有兩個地大???愈挫彌堅在北求珍悟石,在南擲地有聲不斷攀登著更高的山峰地大之錘鑿出大地之光在地大的校園裡都有這樣一個標誌性雕像他腰上別著地質錘,胸前掛著放大鏡手拿羅盤,腳踩巖石微蹙的眉頭仿佛在深思著什麼剛入校園的學子總會忍不住猜測這是誰啊,是哪個名人嗎
  • 不忘報國初心,牢記地質使命-青島地質院助力全市防災減災
    文/張健 圖/顧朝傑  5月12日是全國第12個防災減災日,多年來,山東省地礦局青島地質工程勘察院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和局黨委工作要求,積極發揮事業職能,堅定初心,攻堅克難,不斷提高地質技術保障能力,持續築牢防災減災安全防線,切實做好青島市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為政府相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可靠依據,承擔保護好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任
  • 成為合格的地質人,這些裝備必不可少!
    作為一名地質人,  翻山越嶺、爬山涉水可少不了。  一身可靠的地質裝備,  不僅能高效率協助我們工作,  還能保護我們的身體。  那麼,  地質人究竟需要哪些裝備?  一、地質錘  一把合適的地質錘不僅能讓野外工作得心應手,還能彰顯地質工程師的專業性,以下3款地質錘有您中意的嗎?尤其第3款Estwing始創於1923年,幾乎壟斷了世界高端地質錘的消費市場,成為各國地質學家野外工作的最佳伴侶。
  • 用地質錘敲出夢想的火花!高考倒計時28天!
    用地質錘敲出夢想的火花!高考倒計時28天! 羅盤指路,敲出夢想這裡是地學人才的搖籃也是地學研究的重要基地這裡是中國地質大學地大是一所以地質、資源、環境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學地質學作為地大的特色專業很多人對它的認知還停留在
  • 一手握著地質錘,一手拿著吉他,地大男生用民謠唱出心聲
    楚天都市報5月8日訊(記者徐嘯寒 通訊員陳華文 胡靈瑤 房雯璐)他是手拿地質錘、遍訪群山的地學專業研究生,他也是撥動吉他、真誠歌唱的民謠歌手。他在野外考察探索地質的秘密,用音樂記錄科研的酸甜苦辣。他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地質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近日,馬曉晨的原創歌曲《地質人》上線網易雲音樂,短短兩天時間播放量便突破5萬。
  •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召開「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
    半島記者 王麗平6月24日-28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組織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集中專題學習。在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第五指導組的指導下,開展了為期一周的集中學習。所黨委成員、中層及以上黨員幹部、黨支部書記和委員參加了集中學習。
  • 胡雄健:拿地質錘專家 「掘礦」人文南塘
    □晚報記者 戴卓蕾/文市塘河沿線開發建設指揮部/供圖拿地質錘專家研究人文 發現文化人曾聚居南塘記者:您是高級地質工程師、地質專家,為什麼對塘河文化有這麼濃厚的興趣?在常人眼裡地質探索和文化研究距離甚遠,兩者能相融嗎?胡雄健:1982年,我從長春地質學院(現為吉林大學)地質專業畢業,當時分配到麗水地質大隊從事基礎地質科研工作。
  • 防汛衝在前 救災顯擔當——青島地質院環境黨支部防汛抗災工作側記
    在此次防汛保衛戰中,山東省地礦局青島地質工程院環境黨支部衝鋒在前,擔當作為,默默付出,無私奉獻,積極應對,在青島及周邊區市防汛抗災工作中彰顯了基層黨支部的戰鬥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一、書記帶頭上,配合當地政府防汛抗災顯地質擔當 董傑同志作為青島地質院環境黨支部的支部書記和地質環境監測站站長,充分運用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精準把控青島市可能突發地質災害的隱患點位置,帶領支部成員以實際行動做好防汛抗災工作。一是汛前精準把控,制定應急防治預案。
  • 寒假出發,浙大地質...
    「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好的,錢報「博物館小蜜蜂」聽到了。1月18日,孩子,放下課本放下手機,拿起指南針拿起地質錘,我們一起去看地球,一起去為地球搭脈,一起去看地殼的形成和演變過程。用你好奇、求知、靈動的雙眼,看世界!約吧——「科考,從博物館內到館外」。那一天,我們會先來到浙江博物院安吉館區地質館,探尋浙江大地廿億年的秘密。
  • 地大王偉教授獲「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
    楚天都市報9月28日訊(記者肖楊通訊員徐燕)近日,第十七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銀錘獎)評選結果揭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王偉教授獲「金錘獎」。
  • 地質三隊職工劉春豔同志榮獲2020年「廣東省勞動模範」表彰
    2020年「廣東省勞動模範」獲得者——劉春豔作為一名女地質員,劉春豔同志忠誠履職,廉潔自律,求精務實,不懼艱險,長期駐紮野外一線,主持開展了5個縣(市、區)的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項目,為同類項目的先行者。她跑遍粵北的山山水水,調查面積達8690多平方公裡,綜合成果報告均為優良,獲得廣泛好評,其中《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地災詳查(1:5萬)》項目獲得2019年度廣東省地質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地災詳查(1:5萬)》項目獲得2018年度廣東省地質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廣東省陽山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1:5萬)》項目獲得2019年度第七屆國土資源(廣東)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 何永明:淺談「敢於擔當 踐行初心」
    初心是情懷,使命是擔當。敢於擔當是黨員幹部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優良傳統,只有不忘自己的最初情懷,勇於擔當,才能持之以恆,善始善終。根據主題教育工作要求,緊緊圍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詮釋「擔當與初心」,就如何從擔當看初心談談一些個人的看法和思考。
  • 【中國科學報】解密地質科考「神器」
    你所熟知的「鐵錘,羅盤,放大鏡」——傳統地質科考「三大件」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的科學家們,又有哪些「秘密武器」呢?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方臣向記者介紹和展示了新時期的科學家們在地質考察中的「利器」。  「第三隻手」:地質錘  首先,是不可離身的「第三隻手」——地質錘。
  • 用地大之錘鑿出大地之光!中國地質大學舉行2019年畢業典禮暨學位...
    楚天都市報6月25日訊(記者肖楊 通訊員 徐燕 劉妍慧)6月25日上午,中國地質大學2019年學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舉行。黃元耕等53人的博士學位論文獲評2019年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朱煜翔等82人的碩士學位論文獲評2019年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校長王焰新深情寄語2019屆畢業生,洞悉偉大真諦,在平凡中奮鬥。他說,所謂偉大是「花開自有清香氣,散作乾坤萬裡春」的崇高品格和卓越才識;是胸懷遠大理想,投身偉大事業,「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非凡氣魄與鴻鵠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