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亮院士——煤炭精準開採透明地質條件的重構與思考

2021-01-22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創新點

基於礦井透明地質條件表達與實現,以智慧礦井體系及平臺建設為引領,提出靜態地質模型與動態地質模型相結合,向著智能化發展的方向。重點結合礦井靜態地質要素大數據信息庫、多災害源全程信息感知與監測、動態地質要素虛擬實境展示、特殊地質因素動態評判與風險判識、預警等智慧模塊的交互應用,從多源、多參、多態、多維地質要素精細化探查的實施與透明地質條件構建和立體動態展示的角度,指明了實現煤炭精準生產全過程中地質信息透明化的思路,並對礦山透明地質條件構建中涉及的諸多關鍵技術的實現、集成與利用進行了構想,為煤炭資源開發智能、安全、高效、綠色發展提供借鑑,促進煤炭工業智慧化建設與發展。

進入點擊PDF可下載全文

作 者

袁 亮1,2,張平松1,2

單 位

1. 中國煤炭學會 礦井地質專業委員會;2. 安徽理工大學

研究背景

國家能源戰略對煤炭工業智能化建設與發展進行了準確定位,煤炭綠色智能開採、清潔高效利用成為未來礦山發展的主線,積極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是煤炭人肩負的使命。煤炭生產需要圍繞清潔、低碳、安全、高效4個核心要素,減少開採、轉化、燃燒發電到終端消費全產業鏈的汙染物產生,有效控制和利用二氧化碳,開發集約化、規模化和高效率的煤炭開採、聯產轉化和發電技術。基於國際能源發展戰略前沿需求,全面推動煤炭綠色智能開採、煤炭清潔高效燃燒、現代煤化工及高效利用、廢棄礦井資源綜合利用及CCUS開發利用的基礎研究、前沿科學研究及應用研究,助力國家碧水藍天戰略。

在煤炭資源開發全過程中,地質條件的精細探查是基礎環節,查明和重構煤炭開採透明化地質條件,是精準開採和清潔利用的基礎保障。針對煤炭資源的智能化發展,王國法等以礦區所在區域及地質條件為基本指標,結合礦井開採及安全相關參考要素,提出了智能化煤礦分類與程度分級的評價指標體系。在推進智能化煤礦建設中,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地質條件的透明化,以確保採掘條件的可視、可預和可控。國內外地下空間透明化的研究較多,淺部地質條件的透明構建為淺層地下空間利用提供了基礎,形成了一系列圍繞地鐵、隧道、水利等工程的三維虛擬實境透明化軟體。

摘 要

礦井透明地質條件是煤炭精準開採智慧化的重要基礎。結合礦井靜態地質要素大數據信息庫、多災害源全程信息感知與監測、動態地質要素虛擬實境展示、特殊地質因素動態評判與風險判識、預警等智慧模塊的交互應用,從靜態與動態地質模型角度提出實現煤炭精準生產全過程地質條件透明化的思路。

其一,靜態地質模型通過採集「空-天-地-井-孔」全方位立體化探測模式數據,融合井巷建設基礎地質信息,重構地下空間地質特徵數字模型,為資源、構造、井巷等靜態因素評價、瀏覽、計算等提供基礎。

其二,通過動態地質模型獲取掘採工程擾動效應影響下,原生靜態地下空間地質條件發生變形與破壞,由此而引起的應力應變場、地質地球物理場、滲流場、溫度場、濃度場等狀態發生改變的參量特徵;以及工程動力學作用下,生產環境周邊巖層的離層、裂隙、垮落、圍巖失穩、底臌、衝擊地壓顯現、應力集中與釋放、煤與瓦斯湧突、突水潰沙等多種災害源現象的動態地質信息變化量值。

特別針對動態地質模型發生與發展過程中狀態及參數的顯現不同,通過進一步加強多介質、多相、多態、多維、多源數據的有機融合,進行多參數聯合反演,搭建井上下複合源信息監控平臺,構建耦合信息、致災因素、災害前兆等多元信息資料庫和時空四維地質信息系統,進行實時連續動態監控;並通過對靜態地質模型參數注入和改造,反演地質及災害源條件的變化狀態,實現對煤層精細賦存條件、多災害源受採掘影響致災過程的透明化。同時,結合採掘要素對特殊地質條件進行探測與評價,從而實現整個礦井地質條件的透明重構。

實施中,還需要利用物聯網、雲平臺、大數據、人工智慧、VR等技術,進行資源整合、集成和升級改造,將礦區分散的、零星的地質信息聚集起來,實現「主動感知、自動分析、智能決策」,最終為煤系資源的精準開發利用和智慧礦區的建設管理提供支撐。

部分圖片

智慧礦井的要素體系結構

透明地質條件實現示意

礦井地質條件四維多場監測感知系統示意

智能感知技術與裝備發展體系

地學大數據融合利用

地質空間條件的三維重構

多源災害事故評價體系

多災害源監測與感知體系

安全事故多部門協同監管

作者簡介

袁亮,男,1960年6月生,安徽金寨人,中共黨員,著名煤炭開採及瓦斯治理專家,煤與瓦斯共採理論主要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淮南礦業學院(現安徽理工大學)採礦工程系地下採煤專業。曾任淮南礦業集團(原淮南礦務局)總工程師長達15年,現任安徽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煤炭安全精準開採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工業粉塵防控與職業安全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安徽研究院院長;兼任煤層氣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公共安全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煤炭學會礦井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研究方向

煤與瓦斯共採,煤及共伴生資源精準開發,廢棄礦井資源開發利用,煤礦典型地質及動力災害防控,工業粉塵防控與職業安全健康

主要成果

袁亮院士是煤與瓦斯共採理論的主要奠基人。他開創性提出了卸壓開採抽採瓦斯、無煤柱煤與瓦斯共採技術原理,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套工藝技術,成功地解決了低透氣性高瓦斯煤層安全開採技術難題,實現瓦斯事故歷史「重災區」連續23年避免瓦斯爆炸事故,創建了我國首個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並將研究成果在全國14個產煤省(區)的200餘家重點煤礦推廣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對我國和世界低透氣性煤層的煤與瓦斯共採理論和技術發展,以及煤礦安全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主持完成「973」、「86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多項國家級科技攻關項目研究,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其中排名第一3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及一等獎9項(均排名第一);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孫越崎科學教育基金首屆「優秀青年科技獎」、「能源大獎」、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世界採礦大會突出貢獻獎」、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煤炭系統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八十年代全國優秀大學畢業生」等多項榮譽的獲得者。先後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70餘項,出版專著8部、「十二五」規劃教材1部,制定行業標準10項,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

來源:

袁亮,張平松.煤炭精準開採透明地質條件的重構與思考[J].煤炭學報,2020,45(7):2346-2356.

YUAN Liang,ZHANG Pingsong.Framework and thinking of transpa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precise mining of coal[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20,45(7):2346-2356.

責任編輯:韓晉平

編輯整理:郭曉煒

審 核:常琛

End

往期精彩

謝和平,吳立新,鄭德志:2025年中國能源消費及煤炭需求預測

錢鳴高,許家林:煤炭開採與巖層運動

袁亮:煤及共伴生資源精準開採科學問題與對策

康紅普,王國法,姜鵬飛,等:煤礦千米深井圍巖控制及智能開採技術構想

謝和平:深部巖體力學與開採理論研究進展

康紅普,尹丙鼎,高富強,等:中國煤礦井下地應力資料庫及地應力分布規律

聯繫我們

聯繫人:郭曉煒

電話:010-84262930-811

郵箱:guoxiaowei@chinacs.org.cn

網址:www.mtxb.com.cn

版權聲明:

本平臺刊登的《煤炭學報》所有稿件均按照國家版權局有關規定支付了相應稿酬,《煤炭學報》享有稿件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本平臺所使用的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煤炭學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煤炭學報》2020年第7期「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能開採地質保障...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能開採地質保障」專輯特邀主編致讀者袁 亮  董書寧隨著我國煤炭工業的發展和煤炭地質科技工作者的不斷努力,煤炭地質保障系統的整體架構、研究內容、保障目標、配套技術等逐漸發展成熟,其內涵與外延不斷豐富和完善,迄今為止歷經了:①煤炭開發地質資源保障、②「雙高礦井」 建設地質保障、③
  • 我校教師參加安徽省煤炭學會地質測量專業委員會八屆二次學術年會
    11月19日至20日,由安徽省煤炭學會地質測量專業委員會主辦、淮河能源控股集團承辦的「安徽省煤炭學會地質測量專業委員會八屆二次學術年會在安徽潛山召開。我校地球與環境學院劉啟蒙教授、吳榮新教授、徐宏傑副教授及方輝煌博士應邀參會。
  • 黃河流域煤炭礦區踐行「兩山」理論的思考
    由於煤炭、覆蓋層、水系、地面植被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採煤擾動了這個生命共同體,因而煤炭礦區生態環境治理應覆蓋煤炭開發全過程,包括資源勘探、礦井建設、煤炭開採、退出閉坑、生態恢復及深加工利用等各方面,通過主動保護、修復甚至重構生態體系,使它更加美麗、更有價值。
  • 新時代地質勘查與生態文明建設論壇在京召開
    6月24日至25日,由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主辦的新時代地質勘查與生態文明建設論壇在京召開。本次論壇以「綠色、創新、合作、共贏」為主題。業界代表匯聚北京,共研地勘單位改革發展良策,共商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共謀美麗中國建設大業。
  • 陝西「煤炭地質雲1.0」上線服務
    近日,記者從陝西省煤田地質集團有限公司(國土資源部煤炭資源勘查與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全國首個「網際網路+煤炭地質雲」服務平臺——陝西「煤炭地質雲1.0」在西安上線服務。 近日,記者從陝西省煤田地質集團有限公司(國土資源部煤炭資源勘查與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全國首個「網際網路+煤炭地質雲」服務平臺——陝西「煤炭地質雲1.0」在西安上線服務。
  •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轉型發展實錄:投身「三個地球」建設
    2018年12月28日,該局黨委書記、局長趙平在第十六屆中國企業發展論壇上擲地有聲,交出了中煤地質人的答案:我們將以建設「透明地球」「數字地球」和「美麗地球」為戰略願景,即:以地質勘查技術為依託,全面加強地下空間探測,投身「透明地球」建設;以地災治理、環境修復技術為依託,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者,奉獻「美麗地球」建設;以地理信息技術為依託,全面打造地質信息化產業平臺,參與「數字地球」建設。
  •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2021年度應屆高校畢業生招聘公告
    一、總局簡介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成立於1953年,是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業,是國內規模最大、業務範圍最廣、技術力量最強的綜合性地質勘查與生態文明建設企業集團,也是煤炭、化工資源勘查的行業管理機構。
  • 彭蘇萍院士向母校捐贈城市地質雷達儀器設備-安徽理工大學新聞網...
    11月13日上午,彭蘇萍院士捐贈城市地質雷達儀式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民族樓二樓會議室隆重舉行。我校傑出校友、特聘教授、中國工程院彭蘇萍院士向母校捐贈價值約80萬元的城市地質雷達設備1套。副校長鄭明東出席捐贈儀式並講話,彭蘇萍院士主持捐贈儀式並致辭。
  • 《煤炭學報》2020年第11期目次
    陶志剛,李華鑫,曹 輝,等不同卸載速率下受載煤體裂隙結構演化機制劉永茜,韓國鋒,王維華,等不同含水率條件下軟煤等溫吸附特性及膨脹變形特性 張遵國,趙 丹,陳 毅李和萬,劉 戩,王來貴,等無煙煤厭氧代謝產物對其納米孔隙的影響張攀攀,郭紅光,段凱鑫,等氣/水兩相驅替煤粉引起的煤裂縫導流衰減特徵實驗研究趙 政,倪小明,劉澤東,等中國南海海域煤地質特徵
  • 安徽省煤炭科學研究院:餘大軍——基於FLAC3D橫觀各向同性模型的...
    (2)為了提高具有複雜地質條件的煤系地層初始地應力場反演精度,提出了基於FLAC3D橫觀各向同性彈性模型和各向同性彈性模型相結合的地應力反演方法。該反演方法得到的結果與採用各向同性模型的反演結果相比較,其結果更符合測量值。
  • 2021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應屆高校畢業生招聘653人公告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2021年度應屆高校畢業生招聘工作已啟動,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一、總局簡介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成立於1953年,是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業,是國內規模最大、業務範圍最廣、技術力量最強的綜合性地質勘查與生態文明建設企業集團,也是煤炭、化工資源勘查的行業管理機構。
  • 全國煤田地質電法勘探學術交流會在大同召開
    近日,由山西省煤炭地質115勘查院承辦的首次「全國煤田地質電法勘探學術交流會」在煤炭之都——大同隆重召開。本次學術交流會上,中國科學院滕吉文院士等20多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與來自全國煤炭、冶金、地礦、水利、有色等行業的百餘名地球物理工作者、礦山企業技術人員一起,就煤礦開採中地面電法勘探、井下電法超前探測預報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了熱烈而廣泛的交流,內容前沿,具有極大的廣度和深度。
  • 中國籤訂煤炭進口協議,這些煤炭知識你都知道嗎?
    最近,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館發布了關於進口煤炭的公告,公告稱國煤炭進口企業與印尼煤炭出口企業籤訂了一份期三年印尼煤炭出口企業為對華出口權限,出口總量2872萬噸,總交易金額高達14.67億美元。 人盡皆知,煤是從地下開採採出來的。但是,為什麼地下有這麼多煤,印尼又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數量呢?
  • 29位院士、大咖雲集,在長興舉辦的這個論壇值得期待
    小編先帶大家看看強大的院士陣容!沈學礎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復旦大學教授。從事凝聚態光譜及其實驗方法研究。發展了光學補償雙光束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方法,發現了一定條件下某些固體存在聲學局域模等。潘雲鶴 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應用專家、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浙江大學原校長。
  • 論文推薦|韓科明等:上下盤開採影響下斷層滑移失穩力學機制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開採研究分院 2.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採設計事業部研究背景斷層是礦山開採活動中經常遇到的地質構造之一,斷層的存在破壞了巖層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一直以來都是影響煤礦安全開採的重要因素,比如衝擊礦壓、礦井突水、地表臺階式下沉等很多礦井災害都是因為開採造成斷層活化導致的。
  • 院士教授為專業代言|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①
    與能源與礦業學院、應急管理與安全工程學院聯合建設「煤炭安全開採與地質保障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專業解析 學院招收資源勘查工程、地質工程、測繪工程、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球物理學、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等7個專業的本科生。
  • 安徽省煤炭科學研究院:餘大軍——基於FLAC3D橫觀各向同性模型的煤礦井田初始地應力場反演方法
    (2)為了提高具有複雜地質條件的煤系地層初始地應力場反演精度,提出了基於FLAC3D橫觀各向同性彈性模型和各向同性彈性模型相結合的地應力反演方法。該反演方法得到的結果與採用各向同性模型的反演結果相比較,其結果更符合測量值。
  •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陶志剛——降雨條件下全段高排土場邊坡穩定性實驗研究
    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礦山工程研究設計所3研究背景 全國有113000多個礦山,其中有8457個礦山對礦區的整體環境影響比較大,而我國又是一個多露天礦的國家,露天礦主要的地質災害問題中滑坡和泥石流是最突出的,這類地質災害的發生往往會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失。
  • 中國七成發電量用煤炭,儲量最多開採30年?未來會無電可用嗎?
    火力發電主要原材料為煤炭,煤炭為化石燃料,是地球上植物的枝葉和根莖,經過千百萬年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殖質,伴隨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並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積巖。因此,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並非取之不盡。據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中國已探明的煤炭資源可採儲量為1145億噸,位居世界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