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學報》2020年第7期「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能開採地質保障...

2021-01-10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能開採地質保障」專輯特邀主編致讀者

袁 亮  董書寧

隨著我國煤炭工業的發展和煤炭地質科技工作者的不斷努力,煤炭地質保障系統的整體架構、研究內容、保障目標、配套技術等逐漸發展成熟,其內涵與外延不斷豐富和完善,迄今為止歷經了:①煤炭開發地質資源保障、②「雙高礦井」 建設地質保障、③煤礦安全高效生產地質保障、④煤礦智能化綠色開採地質保障4個階段。

多年來,掛靠在安徽理工大學的中國煤炭學會礦井地質專業委員會和掛靠在中煤科工集團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中國地質學會和中國煤炭學會煤炭地質專業委員會、中國煤炭工業安全科學技術學會水害防治專業委員會等持續不斷精心打造礦井地質和煤炭開採地質保障技術交流高端平臺,2020 年4個專委會將共同主辦主題為「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能開採地質保障」 學術論壇,為煤炭地質領域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展示近年來研究取得的新理論、新技術、新裝備和應用新成果的高端交流平臺,研討未來煤炭地質科技發展新方向。

本期前30篇論文緊緊圍繞論壇的5個主題進行報導,即:①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勘察評價;②隱蔽致災地質因素精準探查;③礦井水害與煤巖動力災害防治;④智能開採的三維地質透明化;⑤現代化煤礦的地質保障實踐。

歡迎登陸《煤炭學報》官網,免費下載第7期專題論文

目 次

我國煤礦安全高效開採地質保障系統研究現狀及展望

彭蘇萍

煤炭精準開採透明地質條件的重構與思考

袁 亮,張平松

礦井突(透)水災害過程中涉險人員危險性評價方法與應用

武 強,姚 義,趙穎旺,等

鄂爾多斯盆地侏羅紀煤田典型頂板水害防控技術與應用

董書寧,姬亞東,王 皓,等

中國煤礦動力地質災害的構造背景與風險區帶劃分

曹代勇,佔文鋒,李煥同,等

西山煤田巖溶陷落柱柱體形態與組構特徵

趙金貴,郭敏泰,李文生

華北地區石炭—二疊紀下煤組聚煤期巖相古地理

李明培,邵龍義,李智學,等

鄂爾多斯盆地侏羅紀含煤巖系地下水系統關鍵要素與格架模型

焦養泉,王雙明,範立民,等

再論含水層富水性評價的「富水性指數法」

曾一凡,武 強,杜 鑫,等

基於集對分析-可變模糊集耦合法的砂巖含水層富水性評價

韓承豪,魏久傳,謝道雷,等

邢東礦深部帶壓開採底板突水特徵及控制技術

王朋朋,趙毅鑫,姜耀東,等

基於GWO-Elman神經網絡的底板突水預測

施龍青,張榮遨,徐東晶,等

礦井張量電阻率法理論基礎研究

嶽建華,楊海燕,蘇本玉,等

礦井TEM與地震聯合反演導水陷落柱的試驗研究

李 飛,程久龍,楊思通,等

基於透射槽波的工作面煤層厚度高精度反演方法

崔偉雄,王保利,王雲宏

深部煤層氣水平井測-定-錄一體化地質導向技術

申鵬磊,白建平,李貴山,等

煤礦井下護孔篩管煤粉顆粒通過性分析及抽採效果試驗

張金寶,王 毅,姚寧平,等

煤礦井下隨鑽測量數據聲波傳輸系統

高 珺,李泉新,陳 龍,等

煤系氣開採模式探索及先導工程示範

秦 勇,吳建光,李國璋,等

地面井煤層氣含量精準測試密閉取心技術及設備

孫四清,張 群,鄭凱歌,等

應力釋放構造煤煤層氣開發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進展

桑樹勳,周效志,劉世奇,等

圍壓下煤儲層應力-應變、滲透性與聲發射試驗分析

孟召平,章 朋,田永東,等

過採空區煤層氣井地面抽採關鍵技術

張江華,李國富,孟召平,等

煤層氣開發地質單元劃分與應用實踐

倪小明,王延斌,韓文龍,等

晉城礦區煤與煤層氣協調開發模式優化決策方法

劉彥青,趙 燦,李國富,等

煤儲層天然裂隙系統對水力壓裂裂縫擴展形態的影響分析

呂帥鋒,王生維,劉洪太,等

煤制生物氣產出規律及其同位素分餾效應

簡 闊,傅雪海,韓作穎,等

構造煤分子結構的動力損傷對瓦斯吸附的影響

郭德勇,郭曉潔,陳培紅,等

基於雲服務的煤礦水害監測大數據智能預警平臺構建

喬 偉,靳德武,王 皓,等

透明工作面多屬性動態建模技術

劉再斌,劉 程,劉文明,等

沁水盆地柿莊南區塊地質因素對煤層氣井壓裂效果的影響

張 遷,王凱峰,周淑林,等

不良地質體注漿細觀力學模擬研究

秦鵬飛

基於無人機LiDAR的榆神礦區採煤沉陷建模方法改進

湯伏全,蘆家欣,韋書平,等

採動影響巷道弱膠結層狀底板穩定性分析與控制對策

楊仁樹,朱 曄,李永亮,等

正交型交叉裂隙巖石強度特徵與破裂機理試驗研究

武 旭,王 帆,席 迅,等

本專題有您想要看的文章嗎?更多精彩請持續關注我們,後續將推送詳細內容

編輯整理:郭曉煒

審 核:常琛

End

往期精彩

謝和平,吳立新,鄭德志:2025年中國能源消費及煤炭需求預測

錢鳴高,許家林:煤炭開採與巖層運動

袁亮:煤及共伴生資源精準開採科學問題與對策

康紅普,王國法,姜鵬飛,等:煤礦千米深井圍巖控制及智能開採技術構想

謝和平:深部巖體力學與開採理論研究進展

康紅普,尹丙鼎,高富強,等:中國煤礦井下地應力資料庫及地應力分布規律

聯繫我們

聯繫人:郭曉煒

電話:010-84262930-811

郵箱:guoxiaowei@chinacs.org.cn

網址:www.mtxb.com.cn

版權聲明:

本平臺刊登的《煤炭學報》所有稿件均按照國家版權局有關規定支付了相應稿酬,《煤炭學報》享有稿件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本平臺所使用的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煤炭學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袁 亮院士——煤炭精準開採透明地質條件的重構與思考
    重點結合礦井靜態地質要素大數據信息庫、多災害源全程信息感知與監測、動態地質要素虛擬實境展示、特殊地質因素動態評判與風險判識、預警等智慧模塊的交互應用,從多源、多參、多態、多維地質要素精細化探查的實施與透明地質條件構建和立體動態展示的角度,指明了實現煤炭精準生產全過程中地質信息透明化的思路,並對礦山透明地質條件構建中涉及的諸多關鍵技術的實現、集成與利用進行了構想,為煤炭資源開發智能、安全、高效、綠色發展提供借鑑
  • 《煤炭學報》2020年第6期「煤礦智能化關鍵技術」專題網刊上線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由《煤炭學報》編輯部與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長葛世榮教授共同組織策劃的「煤礦智能化關鍵技術」專題已在《煤炭學報》官網全文上線,同時,部分論文作者將於7月16日上午「煤礦智能化技術學術論壇」解讀專題論文,敬請期待!
  • 《煤炭學報》2020年第11期目次
    李和萬,劉 戩,王來貴,等無煙煤厭氧代謝產物對其納米孔隙的影響張攀攀,郭紅光,段凱鑫,等氣/水兩相驅替煤粉引起的煤裂縫導流衰減特徵實驗研究趙 政,倪小明,劉澤東,等中國南海海域煤地質特徵更多精彩請持續關注我們,後續將推送詳細內容編輯整理:郭曉煒審核:常 琛End往期精彩謝和平,吳立新,鄭德志:2025年中國能源消費及煤炭需求預測錢鳴高,許家林:煤炭開採與巖層運動
  • 煤炭學報
    《煤炭學報》創刊於1964年,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煤炭學會主辦,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承辦的面向國內外發行的煤炭科學技術方面的綜合性學術刊物。《煤炭學報》主要刊載煤田地質與勘探、礦山測量、礦井建設、煤礦開採、煤礦安全、煤炭加工利用、煤礦環境保護、煤礦機電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和學術論文。
  • 《煤炭學報》最新期刊引證指標發布
    2020年12月29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信所)2020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通過網絡直播方式舉行, 會上發布了《2020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煤炭學報  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  根據最新發布的期刊引證數據,《煤炭學報》是能源科學綜合學科期刊中核心影響因子唯一突破2的期刊,達到2.189,與2019年相比增幅為10.2%,高出學科平均值(0.83)163.7%;總被引頻次為9705
  • 權威發布|《煤炭學報》2018年總被引頻次TOP20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18年TOP20》根據中國知網截止到2020年8月31日的數據,小編整理出了《煤炭學報》2018年刊登的所有文章中總被引頻次前20的文章注以上數據為《煤炭學報》編輯部根據中國知網數據整理,有不當之處,還望各位專家、作者、讀者指正。
  • 我校教師參加安徽省煤炭學會地質測量專業委員會八屆二次學術年會
    11月19日至20日,由安徽省煤炭學會地質測量專業委員會主辦、淮河能源控股集團承辦的「安徽省煤炭學會地質測量專業委員會八屆二次學術年會在安徽潛山召開。我校地球與環境學院劉啟蒙教授、吳榮新教授、徐宏傑副教授及方輝煌博士應邀參會。
  • 第六屆中國煤炭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研討會 聚焦煤炭期刊高質量發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11月27日,由中國煤炭學會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與煤科總院出版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第六屆中國煤炭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研討會暨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換屆會議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
  • 《煤炭學報》再有1篇論文入選!第五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公布
    于斌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16年3月發表在《煤炭學報》的論文「特厚煤層綜放開採大空間採場覆巖結構及作用機制」成功入選,截至目前,該論文在中國知網被引用次數100次,下載1197次。于斌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煤礦巖層控制與安全高效開採工程技術的研究。
  • 2019煤炭科技十大新聞
    自2016年起,黃驊港務公司便組織自有研發團隊,對煤炭港口自動化、智能化作業開展研究,先後完成了翻、堆、取三個環節的智能化改造。如今,黃驊港已實現翻、堆、取的遠程自動作業和裝船機的遠程作業,同時實現了全流程現場無人化作業。全流程現場無人化作業具有提高作業效率、改善工作環境、保障安全、節約人力等優點。
  • 「視頻講解」吳立新——天-空-地協同的露天礦邊坡智能監測技術及...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本期推送劉善軍、吳立新教授發表於《煤炭學報》第6期的文章。為方便大家深入了解本文內容,《煤炭學報》邀請吳立新教授通過視頻對相關成果進行了詳解。文章信息為:劉善軍,吳立新,毛亞純,等.天-空-地協同的露天礦邊坡智能監測技術及典型應用[J].煤炭學報,2020,45(6):2265-2276.
  • 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從產量增長到質量優化
    貫徹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新戰略,著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推動煤炭安全綠色開採和清潔、高效、低碳利用,將是中國煤炭工業始終堅持的發展方向。本屆論壇正逢「十三五」與「十四五」的節點,是在承上啟下的歷史性、交匯性重要時期舉辦。
  • 陝西「煤炭地質雲1.0」上線服務
    近日,記者從陝西省煤田地質集團有限公司(國土資源部煤炭資源勘查與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全國首個「網際網路+煤炭地質雲」服務平臺——陝西「煤炭地質雲1.0」在西安上線服務。 近日,記者從陝西省煤田地質集團有限公司(國土資源部煤炭資源勘查與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全國首個「網際網路+煤炭地質雲」服務平臺——陝西「煤炭地質雲1.0」在西安上線服務。
  • 安徽省煤炭科學研究院:餘大軍——基於FLAC3D橫觀各向同性模型的...
    來源:餘大軍,楊張杰,郭運華,等.基於FLAC3D橫觀各向同性模型的煤礦井田初始地應力場反演方法[J].煤炭學報,2020,45(10):3427-3434.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20,45(10):3427-3434.
  • 《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0)》發布 2019年全國新增煤炭探明可採儲量...
    自然資源部日前發布《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披露,2019年,全國地質勘查投資993.4億元,其中,油氣地質勘查投資821.29億元,增長29%;非油氣地質勘查投資172.11億元,下降0.9%。全國新發現礦產地79處,其中大中型55處。截至2019年底,天然氣、錳、鋁土等34種重要礦產資源儲量增長。
  • 「最新目錄」2020年第12期《中國煤炭》目錄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本刊特稿1 新發展格局下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系統性分析王 安6 煤礦智能化建設頂層設計方案研究付國軍 趙陽升等15 採煤機技術發展歷程(七)——截割機構葛世榮經濟管理30 「三橫三縱型」綠色礦山建設實踐探索於華鋒 劉大揚37 煤炭行業環評制度執行現狀及對策建議王臨清 解鋼鋒等41 煤炭去產能政策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基於省級面板數據的雙重差分模型檢驗楊 恆智慧礦山45 智慧礦區建設戰略布局及關鍵技術吳群英 郭佐寧等
  • 「碳中和」來了 煤炭行業如何接招?
    2020年,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和世界煤炭協會在一份聯合倡議書(以下簡稱「倡議書」)中提到:「我們正深陷於一場極端的爭議中,否定煤炭作為未來低排放的一部分,也忽略煤炭對諸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支撐作用。」
  •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轉型發展實錄:投身「三個地球」建設
    我國地質勘查行業自2013年開始調整下行進入了萎縮期,勘查投入逐年下滑,產能過剩,地勘單位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作為從事基礎性工作的地勘行業,如何落子其中?國內生態紅線的發布,給以找礦為主業的地勘單位帶來了極大束縛,如何破繭成蝶?這是擺在地勘單位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
  • 第四屆野外青年地質貢獻獎揭曉 7名煤炭化工地質人捧得「金羅盤」
    第四屆野外青年地質貢獻獎揭曉 7名煤炭化工地質人捧得「金羅盤」 2020-10-29 2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