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講解」吳立新——天-空-地協同的露天礦邊坡智能監測技術及...

2021-01-11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本期推送劉善軍、吳立新教授發表於《煤炭學報》第6期的文章。為方便大家深入了解本文內容,《煤炭學報》邀請吳立新教授通過視頻對相關成果進行了詳解。

文章信息為:

劉善軍,吳立新,毛亞純,等.天-空-地協同的露天礦邊坡智能監測技術及典型應用[J].煤炭學報,2020,45(6):2265-2276.

視頻解析

創新點

結合露天礦山地形與觀測條件,提出了露天礦邊坡監測的7種關鍵技術;在討論智能監測相關概念的基礎上,提出露天礦邊坡智能監測的核心思想是適應過程和應急聚焦,智能監測的科學內涵為「三協同、一智能」。「三協同」為時間協同、空間協同、參數協同,「一智能」為邊坡災害的智能分析與智能預警。具體實施監測時,不僅要強調監測儀器的先進性、魯棒性和精度,更要發揮多手段的時空互補性和過程協同性;而穩定可靠的通訊網絡、快速自動的數據處理和智能綜合的分析模塊,是實現礦山滑坡智能監測和智能應急的關鍵。

團隊簡介

團隊研究方向:礦區採動災害多源協同觀測

團隊帶頭人:吳立新教授

團隊人員構成:

(1)中南大學吳立新教授、楊澤發教授

(2)東北大學劉善軍教授、毛亞純副教授、王植副教授、賀黎明講師、魏戀歡講師

(3)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許志華副教授

依託項目:

(1)973 計劃項目課題:事件驅動的空天地多傳感器協同觀測方法

(2)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露天礦邊坡監測大氣豎直折光係數模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3)鞍鋼橫向課題:齊大山鐵礦露天礦山安全與環境遙感監測及全景數位化研究;關寶山鐵礦空-地協同全景監測與採剝量管理研究;排土場穩定性監測與預警技術研究;東鞍山鐵礦天空地一體化邊坡監測與安全預警系統研究;複雜工況下高陡邊坡多源協同監測技術與穩定性預警評價方法研究

團隊成果:團隊近5年來,發表SCI、Ei檢索論文6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12項,獲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青年學者傑出論文獎」1項、國際埃尼獎提名1項、第40屆亞洲遙感會議傑出論文獎1項,以及中國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

摘 要

露天開採是我國礦產資源開採的主要方式之一,長期高強度、大規模開採形成了眾多高陡邊坡,由此帶來的邊坡失穩及災害現象十分嚴重,對其進行有效監測和災害預警,是邊坡治理、安全保障和綠色礦山建設的關鍵。由於大型露天礦山地形複雜、觀測條件困難、影響因素眾多,傳統的、單一的監測手段均難以奏效。

在討論智能監測相關概念的基礎上,介紹了露天礦邊坡智能監測的思想、內容和內涵;指出大型露天礦邊坡智能監測的核心是天-空-地多平臺多模式協同觀測,包括時間協同、空間協同、參數協同和智能分析;介紹了目前大型露天礦邊坡智能監測的7項關鍵技術,即導航衛星GNSS在線監測技術、雷達衛星D-InSAR監測技術、光學衛星高分影像監測技術、無人機與TLS聯合監測技術、地基紅外熱像監測技術、顧及大氣折光的測量機器人監測技術、基於WiFi的監測信息多終端顯示技術。

這些手段不僅要強調監測儀器的先進性、魯棒性和精度,更要發揮多手段的時空互補性和過程協同性,而穩定可靠的通訊網絡、快速自動的數據處理和智能綜合的分析模塊,是實現礦山滑坡智能監測和智能應急的關鍵。

最後,以遼寧撫順西露天煤礦特大滑坡、鞍鋼鞍千鐵礦大型排土場和鞍鋼弓長嶺鐵礦滑坡的天-空-地協同觀測為典型案例,介紹了適合不同礦山特點和任務需求的露天礦邊坡智能監測技術方案及其取得的實效。

部分圖片

UAV與TLS協同的露天礦採掘態勢監測

監測結果在手機和調度監視屏顯示

撫順西露天煤礦特大型滑坡天-空-地協同的監測結果

鞍千鐵礦大型排土場天-地協同的監測結果

來源:

劉善軍,吳立新,毛亞純,等.天-空-地協同的露天礦邊坡智能監測技術及典型應用[J].煤炭學報,2020,45(6):2265-2276.

LIU Shanjun,WU Lixin,MAO Yachun,et al. Spaceborne-airborne-ground collaborated intelligent monitoring on openpit slope and its typical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20,45(6):2265-2276.

責任編輯:郭曉煒

編輯整理:郭曉煒

審 核:常琛

End

往期精彩

謝和平,吳立新,鄭德志:2025年中國能源消費及煤炭需求預測

錢鳴高,許家林:煤炭開採與巖層運動

袁亮:煤及共伴生資源精準開採科學問題與對策

康紅普,王國法,姜鵬飛,等:煤礦千米深井圍巖控制及智能開採技術構想

謝和平:深部巖體力學與開採理論研究進展

康紅普,尹丙鼎,高富強,等:中國煤礦井下地應力資料庫及地應力分布規律

聯繫我們

聯繫人:郭曉煒

電話:010-84262930-811

郵箱:guoxiaowei@chinacs.org.cn

網址:www.mtxb.com.cn

版權聲明:

本平臺刊登的《煤炭學報》所有稿件均按照國家版權局有關規定支付了相應稿酬,《煤炭學報》享有稿件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本平臺所使用的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煤炭學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煤炭學報》2020年第6期「煤礦智能化關鍵技術」專題網刊上線
    範京道,李 川,閆振國智能化採煤系統架構及關鍵技術研究黃曾華,王 峰,張守祥採煤工作面煤層三維模型構建及動態修正技術劉萬裡,張學亮,王世博智能化綜採工作面實時虛擬監測方法與關鍵技術王學文,謝嘉成,郝尚清,等中薄煤層智能開採技術及其裝備高士崗,高登彥,歐陽一博,等智能化放頂煤開採的精確放煤控制技術
  • 深部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基於滑坡牛頓力遠程監測預警系統」助力本鋼集團南芬露天鐵礦開展滑坡實戰演練
    (2014年,國際專家團在南芬露天鐵礦考察牛頓力監測技術,照片來源:陶志剛)2010-2016年期間,在何滿潮院士的指導下,陶志剛副教授駐場並建立了60餘個南芬露天鐵礦滑坡牛頓力遠程智能監測點,截止2020
  •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陶志剛——降雨條件下全段高排土場邊坡穩定性實驗研究
    電鏡掃描、相似比物理模型實驗、數值模擬和光纖傳感測試技術,開展了Ⅱ號排土場不同堆載與降雨條件下的邊坡穩定性物理模型實驗研究,揭示了「山谷型」全段高排土邊坡的穩定性主控因素、時空變形規律、破壞模式及滑動機制,為光纖傳感技術在排土場邊坡穩定性監測領域的應用和推廣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 露天礦坑「變形記」
    靈泉露天礦礦長張孝海,實際上是個不在負責採煤的礦長。2019年,隨著靈泉露天礦停產閉坑,他和礦上180名職工一起,從採掘工轉身成為綠化人。春天種草植樹、夏季管護澆水、秋天挖坑補植、冬季防火治水,靈泉露天礦復墾隊的職工一年四季都奮戰礦山環境治理的第一線。
  • 打造「中國版」的邊坡監測系統
    打造「中國版」的邊坡監測系統——記哈爾濱工程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李迎松 李迎松在海州露天煤礦進行邊坡測試。李迎松因其研究領域與之相關,本科一畢業就被委以重任當了技術總工。   他通過對電源和頻率合成單元建模仿真,很快得到了計算機仿真結果,並進行電路板製作、器件選擇,使其能滿足實際設備的需求。在廠工作期間,他開發了多通道頻率合成模塊和開關電源模塊,為該廠數位電視機頂盒的快速產業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 埃洛克防務發布「守望者」、「觀測者」
    AIRLOOK子公司埃洛克防務正式發布定點巡航系統——「守望者」、偵查系統——「觀測者」,兩款防務無人機系統將提供全天候視頻監測,二、三維地圖數據獲取
  • 萬億級結構監測市場下,「觀雲智能」推出準確率達99%的智能監測系統
    事實上,可以通過實時監測環境因素、橋梁荷載及結構件的應力應變與位移來及時評估橋梁結構安全性。有一家創業公司「觀雲智能」,自研了傳感器、數據採集與無線傳輸模塊、雲端數據分析平臺組成的一體化系統,可實時監測橋梁、隧道、堤壩、油氣管道、風塔等的結構安全。「觀雲智能」2017年成立於美國,團隊由機械、土木、電子、材料工程等背景成員和多名商業顧問組成。
  •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新技術!空天地一體化應對地災防治難題
    李家春介紹說,地表變形有一個尺度和研究範圍的問題,針對不同尺度的監測對象和精度要求,要採用不同的監測方法。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示意圖目前,在地災監測預警方面,自然資源部強調要綜合運用合成孔徑雷達測量、高分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測、機載雷射雷達測量等多種新技術手段,進一步提高全國地質災害預防水平。
  • 5「機」協同,共創新價值,華為精彩亮相2020世界5G大會
    華為將以「5「機」協同,共創新價值」為主題參會參展,通過展臺與多場峰會論壇,呈現5G 行業應用的創新實踐與產業觀點、5G智能生活新體驗、面向未來的ICT基礎設施規劃與能力、華為數字包容行動實踐以及智能終端產品,持續為產業發展與社會進步創造新的價值。
  • 歐盟「史上最嚴」數據保護法 GDPR 生效;騰訊上線「下飯視頻」;中...
    (來源:新浪科技、新智元)騰訊再加短視頻籌碼:上線橫屏產品「下飯視頻」在復活微視之後,近日,騰訊再上線了一款短視頻產品「下飯視頻」,產品形態為橫屏短視頻目前市面上已有的橫屏短視頻的產品有今日頭條系的西瓜視頻、一下科技旗下的波波視頻、百度旗下的好看視頻等。一年前,投資快手後,騰訊的另一款短視頻產品 QIM 傳來在內測的消息,這款產品被定位類似於「美拍」、「快手」,主打拍照、短視頻分享,在廣場可以看到附近的人分享的視頻照片。
  • 監測機場跑道外來物和地質形變,「蘇州理工雷科」推進高校雷達研究的產學研融合
    因此,目前機場外來物監測系統的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量,預計這一市場會進一步鋪開。應用二:地質形變監測過往由於露天礦山崩塌、泥石流等地災災害,對老百姓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造成較大的損失。防範與監測地質災害已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在地質災害發生前,山體或者地表會發生或大或小的形變。雷達能夠提前探測地質形變,可結合地質模型對災害進行預警預報。
  • 不只是智能投研,「超對稱技術」想成為所有B端用戶的「外腦」
    36氪最近接觸到的「超對稱技術」通過全網挖掘企業經營和傳播數據,構建AI數據量化平臺,賦能金融投資和企業經營決策。 「超對稱技術」成立於2016年,目前業務主要為通過搭建產業知識圖譜,實時監測,捕捉接近4000隻A股,中概股的全市場動態,覆蓋衣食住行用教育醫療生產製造等國民經濟的主要板塊。
  • 「視頻」ENVI基礎操作教學視頻(46集)匯總
    視頻的內容涵蓋了ENVI基礎使用、ENVI專題應用、ENVI高級影像信息提取、ENVI遙感動態監測、ENVI雷達影像處理、ENVI高光譜應用、ENVI二次開發等多個方面。內容不是很深,使用的軟體版本也不是很高,但方法是通用的。PS:所有的視頻連結請點擊文末的 閱讀原文 查看。
  • 海能達智能製造的落地縮影:「精工智坊」入駐廠房,發生了這些 |...
    2013年,公司最高管理層提出了「精工智坊」發展戰略,工廠逐步向智能製造轉型。比如,通過全集成的自動化代替單工序的自動化,把人從簡單重複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通過信息化軟體管理系統將人從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使得自動化與信息化高度互補、協同、融合,從而實現「自主組織」的智能生產系統。
  • 打造「中國版」的邊坡監測系統--記哈爾濱工程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
    李迎松因其研究領域與之相關,本科一畢業就被委以重任當了技術總工。 (下轉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他通過對電源和頻率合成單元建模仿真,很快得到了計算機仿真結果,並進行電路板製作、器件選擇,使其能滿足實際設備的需求。在廠工作期間,他開發了多通道頻率合成模塊和開關電源模塊,為該廠數位電視機頂盒的快速產業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 「區域協同遙感監測與應急服務技術體系」啟動
    「區域協同遙感監測與應急服務技術體系」啟動 2016-10-25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 語音播報   10月21日,「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區域協同遙感監測與應急服務技術體系
  • 智能時代需要「向善」的技術倫理觀
    作者 | 司曉 騰訊研究院院長本文首發於2019年8月14日《學習時報》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智能時代的大幕正在拉開,無處不在的數據和算法正在催生一種新型的人工智慧驅動的經濟和社會形式。
  • 新品叫板Quest 2,愛奇藝智能的底牌「追光」與「哥倫布計劃」是什麼?
    2021年1月6日,愛奇藝奇遇VR在北京召開主題為「誰與爭鋒」的VR技術發布會,正式發布國內首個CV(計算機視覺技術)頭手6DoF VR交互技術——「追光」,並面向全球VR遊戲開發者啟動 國內首個CV頭手6DoF VR交互技術方案「追光」,彌合技術差距 CV是計算機視覺技術的簡稱,是一門讓智能設備學會「看」的科學。就VR場景來說,即通過攝像頭的圖像捕捉,結合晶片的快速運算,利用算法完成對移動物體的識別、跟蹤和捕捉,從而在VR端實現運動軌跡的反饋。基於CV技術的VR交互,可讓用戶在操作VR設備設備時,體驗更自然、更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