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趙一諾
李迎松4年前從國外求學回到了哈爾濱,自此開始了全新的徵程。
「我就是想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母校的科研成果以及黑龍江的發展結合起來,無疑回到這裡是最好的選擇。」李迎松說,「十幾年前的求學經歷是我一生最美好的邂逅,如今學成回國,自然先要回報母校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培養,要為這片養育我十幾年的土地盡一份力。」
初遇電磁孜孜不倦刻苦鑽研
近日,記者在哈爾濱工程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的教師辦公室裡見到了36歲的李迎松教授,回憶起當年在工廠的情景,李迎松顯得特別興奮:「就是在那裡,我和電磁結緣。」
2006年數位電視飛速發展,廠裡決定研發數位電視機頂盒。李迎松因其研究領域與之相關,本科一畢業就被委以重任當了技術總工。 (下轉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他通過對電源和頻率合成單元建模仿真,很快得到了計算機仿真結果,並進行電路板製作、器件選擇,使其能滿足實際設備的需求。在廠工作期間,他開發了多通道頻率合成模塊和開關電源模塊,為該廠數位電視機頂盒的快速產業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李迎松的專業技能與科研潛力深得廠領導的欣賞,當他提出要繼續深造的想法時,領導希望他備考的同時兼顧工作。於是他便開始了艱辛的備考之旅。「早上六時起床去上班,晚上下班繼續學習到凌晨2時,日日如此,從未間斷。」天道酬勤,終於在2008年,他如願考入了哈爾濱工程大學,成為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的研究生。
由於工作經驗豐富,加之碩士期間孜孜不倦的學習,李迎松很快就順利發表了一篇SCI論文。但他並未因此沾沾自喜,不久又順利獲得哈爾濱工程大學首屆博士創新基金支持,並取得提前攻博的機會。碩士畢業後,李迎松想要學到國外的先進技術,毅然決定到日本深造。「這裡永遠是我的家,我學成後會回來工作,為學校和國家做更大的貢獻。」李迎松對導師承諾。
學成回國不忘初心回報家鄉
2011年,李迎松成功獲得全額獎學金進入日本高知工科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當時家裡條件不是很好,父母身體也不好,我就把省下來的費用留給父母治病。」回憶起這些李迎松略顯低落:「但我沒有辦法立即回到父母身邊,唯有不斷努力用自己優異的成績回報他們,這也是我的動力之一。」
異國他鄉,求學不易。「幸運的是我遇到了很多『貴人』。」李迎松告訴記者,當時日本的通信信息產業發展非常迅速,在攻讀博士期間結識了孫霓潼女士,在她的幫助下參觀了日本大型太陽能企業,松下、日立以及核電公司,開闊了視野。而在實驗室裡,嚴格的濱村先生更是幫他養成了嚴謹的科研作風。求學期間,李迎松還參與了濱村先生的多個科研項目,完成了系統算法的研究和調試攻關,為系統的正體性能提升做了大量的工作,更為國防和民用通信中的合理應用提供了許多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在三年的求學中,李迎松不斷反省自己知識的不足,並始終牢記自己的初心:「我要多掌握知識和方法,學到產品的關鍵技術,早日學成歸國。」因此當畢業季到來,濱村先生挽留他作為博士後研究員的時候,他毅然決定回國工作。
注重實踐研發災害預警系統
回國之後,很多高校和科研機構都向李迎松拋出橄欖枝,但他毅然選擇了母校,情定哈爾濱。
為進一步開展教學科研,李迎松精心地完成著自己的每一個基地實驗。在阜新海州煤礦區,8月的氣溫常常在40攝氏度左右。火辣辣的太陽下,熱感冒、咽喉發炎一併襲來,李迎松整天都在扯著嗓子帶領學生們利用設計的邊坡雷達對海州露天煤礦邊坡進行測試。更讓他頭疼的是當地一種蟲子出奇的厲害,咬得他渾身是包,痛癢難忍。談起這些,李迎松滿臉都是無奈的笑。雖然苦,但他說:「搞科研必然要吃苦,哪怕有一點點成果,再苦再累心也甜。」
2014年,他以人才引進加入了哈爾濱工程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次年入選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年學術骨幹支持計劃,2017年入選黑龍江省「龍江科技英才」特別支持計劃。同時,哈工程在資金、人才隊伍等方面給他的支持,也成為李迎松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採訪快要結束時,李迎松告訴記者自己目前工作的兩個重心:「一是要研發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災害預警系統,打造「中國版」的邊坡監測系統,為我國自然災害監測、泥石流、露天煤礦作業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二是想推動哈工程乃至黑龍江信息通信學科以及遠洋支援和救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