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德國科學家有哪些科普路—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長期從事醫藥科學報導的德國記者辛納克(Hinnerk)發現,事情正在起變化。

「過去,科學家不喜歡跟公眾對話,他們甚至不喜歡看到別的科學家過於頻繁地出現在媒體上,但現在不同了。」辛納克說。

當下,迫於經費申請和成果轉化等壓力,德國科學家開始注重與公眾交流。這樣的變化為科普提供了機會。

與之配套,德國出現了不少機構,為有意願做科普的科學家提供了「總有一款適合你」的各類科普平臺。

平臺一:科學家培訓科學家

「沒有人願意在吃早餐的時候讀一份科學論文,但是他們可能會願意看電視或讀報紙。」萊布尼茨聯合會的研究人員榮格·埃爾貝克(Jörg Ehlbeck)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這是不少德國科學家最現實的想法:「如果我們的知名度高了,我們尋找合作的成功率也就高了。政府在分配經費時,或多或少會受科研領域和科研機構的社會知名度的影響。」

相較於已有穩定經費支持的年長科學家,「年輕科學家們會更注重公眾參與度,或許他們知道,出去接觸公眾是自我市場化和提升知名度的一種方法,而這有助於獲得基金。」一位長期與科學家打交道的德國記者說。

託比亞斯·邁爾(Tobias Maier)就是這樣的年輕科學家之一。邁爾是位生物化學家,有著10多年科研生涯。在從事科研工作期間,他十分熱衷於寫科普博客。

正因如此,如今,邁爾成為了國家科學傳播研究所(Nawik)的一名兼職「教練」。他的學生,正是那些年輕的科學家們。

「我們希望讓更多科學家學會更好地與公眾或媒體對話。我們相信科學家可以用更加易於被理解的方式傳播他們的科學目標、方法、問題和成果。」邁爾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2012年10月,德國國家科學傳播研究所與大學合作,正式開課。「我們和不同的科研機構和大學合作,為他們的科學家講課。」邁爾說,除了授課之外,為了讓科學家更好地與公眾交流,國家科學傳播研究所還為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系列研討會,「我們會開展寫作研討會、社交媒體研討會等等。」

「科學,應該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語言,需要科學家們的共同努力。」邁爾說。

平臺二:藉助第三方「小喇叭」

今年4月,德國的科學媒介中心(SMC)正式在萊茵河畔的城市——科隆成立。該機構的目標是,成為聯繫媒體與科學家的第三方平臺。

「如果記者調研的事件恰好在您的專業領域,我們的編輯可能會與您聯繫。」科學媒介中心官網的「專家頁」上如是寫到。

該中心總編福爾克爾·施多勞茨(Volker Stollorz)是個做事雷厲風行的人。關於如何讓最合適的科學家點評最熱點的話題,施多勞茨想了很多:「我們要的是『真正的』科學家。」

在說到「真正的」時,施多勞茨加重了語調,「我們要讓『真正的』科學家而非偽科學家評判當下究竟發生了什麼。」

目前,該中心的啟動經費主要來自克勞斯·茨奇拉基金會,同時也從德國科學記者協會獲得經費,除此之外,其他的資助方還來自科學界、媒體界、企業、社會組織等機構和個人。

「但是我們不允許資助方影響我們對主題和專家的選擇。來自每家資助方的經費最多不能超過總經費的5%。」施多勞茨說。

這樣的獨立性也使SMC很快獲得了來自科學家的理解和支持。半年裡,有超過500位科學家從內容上對德國科學媒介中心給予支持,其中一半的專家與機構籤訂合作合同,義務接受來自科學媒介中心的採訪。

「未來,我們還要拓展我們的專家庫,讓更多科學家參與到更廣泛的話題之中。」施多勞茨說。

平臺三:棄「研」從「普」大轉身

每個工作日,家住卡爾斯魯厄的辛納克,都會在早晨8點搭上前往斯圖加特的火車。在斯圖加特,他受僱於一家醫學類媒體,從事醫藥研究領域科研進展與爭議性話題。

不過,辛納克實際上是科研人員出身。當被問起「為什麼會成為記者」,他露出了靦腆的笑容:「我喜歡每天接觸不同的話題。」

在德國,有意願成為專業科普人的科研人員不在少數,由此也催生出一些專門為「轉型」服務的平臺,「青年科學家輔導計劃」項目就是其中之一。

從2004年起,「青年科學家輔導計劃」致力於幫助有志於從事科學傳播事業卻又缺少媒體經驗的科研人員。主修生物學的比吉特·戚勒博士(Dr. Birgit Ziller)就曾是這個計劃的一名學員。

在研期間,戚勒對專業外的內容抱有濃厚的興趣。為了從科研人員轉行成為專業的科學傳播者,2008年戚勒參加了「青年科學家輔導計劃」,並獲得了去黑森廣播二套和《星期日法蘭克福匯報》實習的機會。

該項目的負責人法蘭克·佐塔(Franco Zotta)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一項目從2004年持續至2011年,選拔和資助那些有志於轉行做記者的科研人員,並為他們提供為期9個月的媒體實習機會。

「我們的50多位年輕科研人員中,已經有三四十名成功轉型為科學傳播者。」佐塔說。

如今,戚勒已經成為慕尼黑納米研究中心(NIM)的一名管理人員,負責為該中心創辦的新聞雜誌撰寫稿件,並組織公眾科普活動。

「科學傳播可以讓你深入了解各個不同的研究領域,因此工作的靈活性比較大。」戚勒說。

在項目總結中,戚勒寫到:「在這樣的平臺上,我遇到了和我志同道合的人,我們都希望能夠在『科學』與『大眾』的兩個世界裡交流。」

相關焦點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11月14日,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精心策劃打造的品牌科普活動「與科學家面對面」在自博館地下二層中庭火熱開展。 當天的「與科學家面對面」科學集市共設12個展位,29位醫學健康、自然生態、公共衛生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和青年學者齊聚一堂,為公眾帶來了一道道乾貨滿滿的科普饕餮大餐。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同濟大學醫學院的科研人員為大家展示最新的醫學研究成果:利用小小的果蠅研究人類疾病、利用肺幹細胞拯救生命等。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述關於中微子實驗相關新聞的科普傳播基礎上,科學網於2012年10月24日匯集並編輯整理了中微子相關的新聞事件、科學網上大批優秀的中微子科普博文,隆重推出專題《聚焦中微子》。
  • 27位聯合發文的科學家都有誰?—新聞—科學網
    譴責新冠起源陰謀論
  • 廣東科學中心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新聞—科學網
    展覽現場,一小朋友觀看野生動物標本  5月15日,廣東科學中心結合當前疫情和公眾科普需求,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覽——《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從客觀中立的角度闡釋病毒的相關基本概念和原理、人類與病毒的抗爭故事,以及人類與環境如何和平共處的思考。
  • 科普圖書《探索太陽能的奧秘》將出版發行 —新聞—科學網
    7月15日,由零碳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保定實驗學校和英利集團聯合編寫的科普圖書——《探索太陽能的奧秘》,在河北保定舉行出版籤約儀式。
  • 《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年度觀察2019》英文版發布—新聞—科學網
    4月30日,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發布《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年度觀察2019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杜愛軍:我與科學家的「畫」緣—新聞—科學網
    鄧穎超會見科普作家高士其 當科學家博物館的籌備單位與杜愛軍聯繫,希望收藏他的科學家肖像畫作時,已經退休的科普研究所編輯杜愛軍心生感慨——自己的努力終於得到了認可。 明年年初,杜愛軍就要滿64歲了,他創作的科學家肖像已有130餘幅,因為油畫佔地面積大,家中幾乎已無下腳的地方。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可以將這些畫作找個「家」。 兩年前,科學家博物館開始籌建,並向他邀約畫作,這讓杜愛軍看到了希望。因為在他印象中,中國真正有影響力的科學和科普畫幾乎沒有,唯一令他印象深刻的就是一幅中國隊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油畫,因為開會的原因總能看到。
  • 掠奪中國學者成果的德國科學家涉嫌學術不端行為—新聞—科學網
    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Christof Sohn(右)將一項有爭議的乳腺癌血液檢測宣傳為「革命性的」。
  • 高端顯微鏡的國產路—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丁佳 攝 「現在做生物的,都盯著《科學》、《自然》,儀器只要求用最好的,眼裡沒有國產進口之分;做醫生的,更是絕對不希望因為儀器而延誤病人的診治。可大家傳統觀念裡都覺得,國產儀器不好用。國產要真正替代進口,面臨著很大壓力,這怎麼破?」
  • 曹雪濤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黃辛報導)日前,德國科學院院長致函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教授,祝賀其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有多少彗星來自外星系—新聞—科學網
    瑞士蘇黎世大學計算科學研究所天體物理學家Tom Hands和德國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合作者Walter Dehnen,使用數學模型估計了有多少長周期彗星——那些繞太陽運行200年或更長時間的彗星——可能是星際訪客。相關研究日前刊登於《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研究人員表示,人們假設彗星來自奧爾特雲。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完美單光子源「助力」量子精密測量—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維爾茲堡大學等科學家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為模式植物擬南芥繪製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蛋白質組學和生物分析教授Bernhard Kuster解釋說:「要形成這些蛋白質模式,不僅重要的是組織中存在哪些蛋白質,更重要的是數量。」例如,與光合作用機制有關的蛋白質主要存在於樹葉中,也存在於種子中,但含量要低1000倍。 研究小組利用生化和高通量分析方法對擬南芥模型進行了檢測,以發現更多關於其分子組成的信息。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自然》。
  • 冷凍電鏡首次觀察到單個原子—新聞—科學網
    領導了其中一項研究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生物化學家和電子顯微鏡學家Holger Stark說。另一項研究由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結構生物學家Sjors Scheres和Radu Ariescu領導。兩篇文章均發布在bioRxiv預印本伺服器上。
  • 廣東科學中心國慶中秋異彩紛呈—新聞—科學網
    廣東科學中心鳥瞰圖  吳晶平供圖    記者從廣東科學中心獲悉,10月1日至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但是,科學家通過計算發現,當晶粒細化到大約15~10納米以下時,納米金屬的強度不再增加,反而減小——表現出軟化現象。對於晶粒更細(小於15納米)的納米金屬,伴隨尺寸是否會變軟或更強一直是一個謎題。這是因為傳統實驗手段對如此細小材料強度的測量面臨極大的挑戰。 該研究團隊率先將一種用於地學礦物研究的技術引入到納米材料的壓縮變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