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從事醫藥科學報導的德國記者辛納克(Hinnerk)發現,事情正在起變化。
「過去,科學家不喜歡跟公眾對話,他們甚至不喜歡看到別的科學家過於頻繁地出現在媒體上,但現在不同了。」辛納克說。
當下,迫於經費申請和成果轉化等壓力,德國科學家開始注重與公眾交流。這樣的變化為科普提供了機會。
與之配套,德國出現了不少機構,為有意願做科普的科學家提供了「總有一款適合你」的各類科普平臺。
平臺一:科學家培訓科學家
「沒有人願意在吃早餐的時候讀一份科學論文,但是他們可能會願意看電視或讀報紙。」萊布尼茨聯合會的研究人員榮格·埃爾貝克(Jörg Ehlbeck)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這是不少德國科學家最現實的想法:「如果我們的知名度高了,我們尋找合作的成功率也就高了。政府在分配經費時,或多或少會受科研領域和科研機構的社會知名度的影響。」
相較於已有穩定經費支持的年長科學家,「年輕科學家們會更注重公眾參與度,或許他們知道,出去接觸公眾是自我市場化和提升知名度的一種方法,而這有助於獲得基金。」一位長期與科學家打交道的德國記者說。
託比亞斯·邁爾(Tobias Maier)就是這樣的年輕科學家之一。邁爾是位生物化學家,有著10多年科研生涯。在從事科研工作期間,他十分熱衷於寫科普博客。
正因如此,如今,邁爾成為了國家科學傳播研究所(Nawik)的一名兼職「教練」。他的學生,正是那些年輕的科學家們。
「我們希望讓更多科學家學會更好地與公眾或媒體對話。我們相信科學家可以用更加易於被理解的方式傳播他們的科學目標、方法、問題和成果。」邁爾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2012年10月,德國國家科學傳播研究所與大學合作,正式開課。「我們和不同的科研機構和大學合作,為他們的科學家講課。」邁爾說,除了授課之外,為了讓科學家更好地與公眾交流,國家科學傳播研究所還為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系列研討會,「我們會開展寫作研討會、社交媒體研討會等等。」
「科學,應該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語言,需要科學家們的共同努力。」邁爾說。
平臺二:藉助第三方「小喇叭」
今年4月,德國的科學媒介中心(SMC)正式在萊茵河畔的城市——科隆成立。該機構的目標是,成為聯繫媒體與科學家的第三方平臺。
「如果記者調研的事件恰好在您的專業領域,我們的編輯可能會與您聯繫。」科學媒介中心官網的「專家頁」上如是寫到。
該中心總編福爾克爾·施多勞茨(Volker Stollorz)是個做事雷厲風行的人。關於如何讓最合適的科學家點評最熱點的話題,施多勞茨想了很多:「我們要的是『真正的』科學家。」
在說到「真正的」時,施多勞茨加重了語調,「我們要讓『真正的』科學家而非偽科學家評判當下究竟發生了什麼。」
目前,該中心的啟動經費主要來自克勞斯·茨奇拉基金會,同時也從德國科學記者協會獲得經費,除此之外,其他的資助方還來自科學界、媒體界、企業、社會組織等機構和個人。
「但是我們不允許資助方影響我們對主題和專家的選擇。來自每家資助方的經費最多不能超過總經費的5%。」施多勞茨說。
這樣的獨立性也使SMC很快獲得了來自科學家的理解和支持。半年裡,有超過500位科學家從內容上對德國科學媒介中心給予支持,其中一半的專家與機構籤訂合作合同,義務接受來自科學媒介中心的採訪。
「未來,我們還要拓展我們的專家庫,讓更多科學家參與到更廣泛的話題之中。」施多勞茨說。
平臺三:棄「研」從「普」大轉身
每個工作日,家住卡爾斯魯厄的辛納克,都會在早晨8點搭上前往斯圖加特的火車。在斯圖加特,他受僱於一家醫學類媒體,從事醫藥研究領域科研進展與爭議性話題。
不過,辛納克實際上是科研人員出身。當被問起「為什麼會成為記者」,他露出了靦腆的笑容:「我喜歡每天接觸不同的話題。」
在德國,有意願成為專業科普人的科研人員不在少數,由此也催生出一些專門為「轉型」服務的平臺,「青年科學家輔導計劃」項目就是其中之一。
從2004年起,「青年科學家輔導計劃」致力於幫助有志於從事科學傳播事業卻又缺少媒體經驗的科研人員。主修生物學的比吉特·戚勒博士(Dr. Birgit Ziller)就曾是這個計劃的一名學員。
在研期間,戚勒對專業外的內容抱有濃厚的興趣。為了從科研人員轉行成為專業的科學傳播者,2008年戚勒參加了「青年科學家輔導計劃」,並獲得了去黑森廣播二套和《星期日法蘭克福匯報》實習的機會。
該項目的負責人法蘭克·佐塔(Franco Zotta)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一項目從2004年持續至2011年,選拔和資助那些有志於轉行做記者的科研人員,並為他們提供為期9個月的媒體實習機會。
「我們的50多位年輕科研人員中,已經有三四十名成功轉型為科學傳播者。」佐塔說。
如今,戚勒已經成為慕尼黑納米研究中心(NIM)的一名管理人員,負責為該中心創辦的新聞雜誌撰寫稿件,並組織公眾科普活動。
「科學傳播可以讓你深入了解各個不同的研究領域,因此工作的靈活性比較大。」戚勒說。
在項目總結中,戚勒寫到:「在這樣的平臺上,我遇到了和我志同道合的人,我們都希望能夠在『科學』與『大眾』的兩個世界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