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博客——科學家與公眾溝通的平臺

2021-02-20 科學媒介中心


大眾眼中的科學是神聖的,科學家更是崇高的。不得不說,公眾對於科學研究大多還處於「仰望」階段,導致很多科學現象無法理解,給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多不便。其實,科學很簡單,一些常見問題都是科學,電的產生、汽車製造、企業管理等,只要科學理論能被恰如其分地解釋,普通人都能理解。科學博客恰恰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2007年賽爾日報(Journal Cell)刊登了一篇題為《科學家們進入博客世界》的文章,其中提到由科學家和專業記者所寫的科學博客至少有1000個。目前博客的主要寫手仍然是學者,但已有記者開始撰寫科學博客和學術博客,成為科學傳播工作者。在谷歌學術搜索中可以搜索到很多科學博客的文章,文章主要討論並報導與同行評審文章之間的關係。

 

一個資深的博客要具備以下條件:簡短而有吸引力的題目、不斷更新的照片、不斷更新的內容、漂亮的外觀、公眾關注的話題、敘事清楚明了、實用性強。

 

實踐出真知

 

經驗對於科學博客格外重要。科研人員通常覺得寫論文難,而博客寫作恰好成為學術寫作的一塊磨刀石。同行評審的科學期刊科學博客所使用的詞語不一樣。比如,科學家倘若不熟悉太平洋鮭魚的生命周期,他描述的用語就不會這麼專業(生活在鹽水中幼鮭魚的變化),也無法描述滲透調節或鈉鉀三磷酸腺苷酶。實踐出博客「著作」。馬裡蘭大學教授卡裡波爾(Kari Pohl)說:「隨著時間的積累,博客的文章越來越好。」

 

娜塔利(Natalie Sopinka)是溫莎大學環境研究院的博士後。她的實驗項目圍繞著小鮭魚,並且時常需要測量魚卵激素。閒暇時候,她會琢磨如何將小鮭魚的生活習性以博客的形式寫出來。她想以詩歌的形式寫出來,並且分享給公眾,使它們能激勵他人。在她的博客上(推特帳號:@PhishDoc)可以閱讀她關於水生物的詩歌。

 

文章質量是關鍵

 

當前博客的主要問題是文章質量還有待提高。在科學博客中,有時候博主還沒有來得及糾正錯誤就已經被誤解或誤傳了。雖然吸引讀者很重要,但不能以犧牲科學的準確性為代價。集成博客(Syndicated Blogs)建立起了科學家和記者之間的對話交流,這樣寫出的博客既能較好地敘事又不影響數據的準確性。博客同樣也是科研人員的一個媒體平臺,未來的方向是有更多的科學家通過博客分享他們的研究。人們正在想辦法告知公眾「自然科學是如何工作的」。當科學家作為一個團隊塑造「科學在公共領域的看法」時,他們也正在解決當前的問題,「科學引起公眾誤導時,公眾就會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到科學的決斷上。」

娜塔利(Natalie)在推特(Twitter)上與讀者有很多交流,她說,博客為促進科學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學術機構可以傳播科學信息。博客充當媒體,數據博客可以是一種媒體,數據「直接面向公眾」。同時,「社區式博客」或「博客團隊」已成為一種將世界各地的研究學者聚在一起的方式,他們可以通過博客這個平臺一起討論,共同進步。

歡迎個人轉發,機構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事宜:crispsmc@crisp.org.cn。

科學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秉承著全球視野,時代高度,歷史縱深,科技前沿的理念,致力於傳播科學共同體權威,理性,及時,準確的聲音,並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搭建科學傳播的平臺。

相關焦點

  • 微積分爺爺:公眾科學熱情不高該怪科學家
    有人將這一原因歸咎為應試教育體制問題,有人認為原因是人們普遍忽視科學的重要性。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林群,在近日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時指出,「當前公眾對科學熱情不高,不怪公眾,都是我們科學家自己造成的。」作為數學家,林群院士從事科普教育近20年了。
  • 科學博客為什麼仍然重要
    科學博客給已有建樹或正在成長的研究員同時帶來了機會和風險。那麼讀者如何使用這些網際網路信息?事實上,誰又是科學博客的讀者? Jarreau針對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PLOS)博客網24篇博文的上百位讀者展開了一項調查,調查發現大多數讀者都是活躍的研究人員。
  • 張小龍:微信公眾平臺八大法則
    舉個例子,譬如說在幾年以前博客時代,當時博客曾經非常的紅火,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博客慢慢的也就衰退了。那我們做了公眾平臺以後我們非常驚訝的看到自媒體、以及以前的一些博客作者他們重新投入了進來,並且在公眾平臺裡面出現了越來越多好的原創文章,作為一個平臺來說我們非常高興能夠看到這樣一種投入。
  • 多領域科學家陪公眾迎新年,超600萬人觀看科學演講
    2020年12月31日晚21時,首都科學講堂特別節目——「2021科學跨年之夜」在北京廣播電視臺科教頻道成功播出,薛其坤等11位科學家接力演講,為公眾奉獻了一場精彩紛呈的科學盛宴。這是我國內首次以電視科學演講方式,邀請重要領域科學家接力演講陪公眾迎新年的知識跨年活動。
  • 科研博客圈的書劍恩仇
    這一點在科學家的博客上展示的淋漓盡致,雖然在學術期刊裡發評論比較正式,但在預印本、數據共享與可重複性研究的大趨勢下,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選擇時效性更高的非同行評議的博客來對科學進展進行評論。緊接著 Gelman 教授又提到主觀確實是貝葉斯方法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那頻率學派是不是可以說成「簡單隨機採樣的技術」,科學研究範圍在拓展,各種方法也在發展,貝葉斯方法可以研究客觀問題。這個說法也比較中肯,接下來 Gelman 教授又開啟了挖墳模式,他把 Larry 08年到13年關於貝葉斯方法中隨機性看法的轉變給列了出來,緊接著又說我也有這個轉變過程。
  • 西南交通大學「揚華博客」 開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
    西南交通大學「揚華博客」 開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 2009-12-01   西南交通大學十分重視通過網絡途徑抓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科學闢謠平臺入選2020年度數字出版精品遴選推薦計劃
    今年4月開始,科學闢謠平臺與國家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每月共同發布「科學」流言榜單,初步建成國家級闢謠平臺。創新科普機制提昇平臺影響力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科學闢謠平臺發揮應急科普機制優勢,打通專家、學會、平臺資源,因響應及時,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為什麼有些人瞞報行程?
  • 今日頭條舉行海綿演講科學專場,7位科學家向公眾解讀2018科學大事件
    1月19日,海綿演講科學專場在北京 751中央大廳順利舉行。當天,共有 7位今日頭條科學創作者登上海綿演講的舞臺,他們與現場 400位觀眾分享了各自研究領域的科學故事與前沿發現。海綿演講是今日頭條創作者官方演講平臺,目前已經舉辦了5場活動。自創辦以來,已有37位今日頭條各領域優質內容作者登臺演講。
  • 科學抗疫——一堂公眾科學素養課
    近年來,中國大力推動科學普及,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持續提升,目前已達到創新型國家水平。科學素質是走出危機的基石近日,於北京舉行的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來自全球23個國際、國家和地區的科技組織代表、政府領導與相關領域頂尖專家齊聚一堂,就公眾科學素質與科學抗疫等主題展開對話。「中國人民的公眾科學素質,是我們走出疫情危機的重要基石。」
  • 專訪海鹽縣長:發展核電須邁過與公眾溝通門檻
    政府與人民在重大項目上怎樣做有效溝通?環球網記者近日採訪了到京參加中國國際核工業展的浙江省海鹽縣縣長章劍。他表示,一些項目因環境問題而引發老百姓與政府之間的對立,政府首先應做自我反省。很多矛盾並不是項目本身不好,而是因為地方政府事先與老百姓溝通不夠,實際上,核電總體上是一種安全、清潔的能源,對發展當地經濟及改善空氣品質都有正面的影響。因此,學會與公眾溝通是現代政府的必修課。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值此《中國科學報》成立60周年之際,向一直致力於傳播科學理念、弘揚科學精神的報社新聞工作者們表示敬意。沒有你們,公眾不可能像如今這樣熟知「悟空」「墨子」「實踐十號」和「慧眼」這些科學衛星計劃。
  • 擔心被公眾辱罵?面對爭議性的科學話題,科學家該如何發聲?
    在詢問科學家是否擔心因為爭議話題的科學傳播而被公眾辱罵時,科學家對此擔心程度的平均分為2.7分(完全不擔心為1分,完全擔心為5分)。「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科學家擔心被辱罵。」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
  • 「果殼傳媒」玩起流行科學
    這些熱門新聞都有科學解釋,這就是一群理科男女組成的民間科學松鼠會寫出來告訴給公眾的真相,他們寫得好玩,讀者看了一笑。昨天下午,帶頭大哥姬十三等一幫松鼠幹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風光亮相,松鼠會全新升級——創建民政註冊的非營利機構哈賽科技傳播中心,以及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  身處果殼,心懷宇宙。
  • 科學網上的油脂科學人物
    集子《科學網上的油脂科學人物》(2021年)的初衷2007年6月5日我在科學網上開博客,
  • 林群院士: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責任
    科學普及是與科學發展相伴隨的。近年來,科學普及、科學素質、科學精神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科學家在科學普及中無疑居於主導和核心地位,但科學家怎樣處理科研與科普的關係、科普與創新的關係,如何在教學中實現科普等問題,仍需深入探討。
  • 觀點 | 林群院士: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責任
    近年來,科學普及、科學素質、科學精神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科學家在科學普及中無疑居於主導和核心地位,但科學家怎樣處理科研與科普的關係、科普與創新的關係,如何在教學中實現科普等問題,仍需深入探討。沒有布魯諾、伽利略的宣揚傳播,哥白尼的「日心地動說」便難以掀起近代科學的革命風暴;沒有赫胥黎「鬥犬」般的維護和戰鬥,就不會有達爾文進化論的深入人心。
  • 當科學遭遇網絡民主
    不僅如此,如前所述,相比於西方長期鼓勵科學家從事傳播的傳統(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規定1%—5%的科研項目經費需要用於包括媒體報導在內的科普活動),中國科學家長期以來缺乏與媒體和公眾交流的意識與能力。中國的科學新聞發布在很大程度上與宣傳機構成果和科技政策的宣傳報導聯繫在一起,而不是立足於滿足公眾的科學探求。
  • 向公眾普及科學用藥知識
    「安安有約——藥品科普大講堂」第37期在廣東科學中心舉辦  本報訊  (融媒體記者陳曉  通訊員吳晶平
  • 記者觀察:德國科學家有哪些科普路—新聞—科學網
    「過去,科學家不喜歡跟公眾對話,他們甚至不喜歡看到別的科學家過於頻繁地出現在媒體上,但現在不同了。」辛納克說。 當下,迫於經費申請和成果轉化等壓力,德國科學家開始注重與公眾交流。這樣的變化為科普提供了機會。 與之配套,德國出現了不少機構,為有意願做科普的科學家提供了「總有一款適合你」的各類科普平臺。
  • 數字學術與公眾科學:數字圖書館新生態
    在上海剛閉幕的第十三屆數字圖書館前沿問題研討班(ADLS 2016)上,首次提出「數字學術和公眾科學」的主題,連同數據化和智慧化,這三方面的趨勢正帶來數字圖書館的新變化和新生態。  關 鍵 詞:數字圖書館 數字學術 公眾科學 數字人文  分類號 G250.76  圖書館數位技術應用向縱深發展,已呈現三個新的發展方向:①從數位化到數據化,館藏對象深入到數據層面正在成為圖書館新的業務趨勢;②雲端化和大數據之後必然帶來的智慧化;③普遍2.0之後造成全方位的網絡眾包和大眾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