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娟院士狠批英國「群體免疫」法:不負責任!嚴重失職!

2020-11-26 騰訊網

近日,英國面對疫情可能採取「群體免疫」的做法,引起了廣泛爭議。

3月16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在採訪中也首次對這種觀點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李院士說:這是對老百姓不負責任的做法,是非常失職的行為。這種病毒傳染性很強,變成重症會導致死亡,我們中國為他們創造了很多的經驗,我們為他們贏得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他們本來是可以有充分的準備的,明明是可以把中國的經驗好好地學過去的,作為國家的領導者,他們應該為老百姓負責任。

網友紛紛為李院士的回答點讚,希望我們的專家好好給英美人民上上課,趕快喚醒他們吧。

英國的群體免疫法這種做法存在嚴重錯誤,這種做法根本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輕症一樣會傳染人,重症患者也是由輕變重的,如果不能杜絕傳播途徑,那早晚會造成超級疫情,甚至會席捲歐洲,到時造成的損失將會無法估計。

英國果然是達爾文的故鄉,死死抱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不放手,不知道誰能勸得動他們。

此外,李蘭娟也透露出一個好消息,對於武漢疫情何時能結束?李蘭娟表示到3月20日前後,武漢新發感染病例可能就會到零了,從到零開始,再觀察大約兩周後,武漢就可以解禁了。

一個是國內疫情即將清零這樣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一個是歐美個別國家頻出不負責任的「騷操作」,真是讓人喜憂參半。如果歐美國家現在還不及時採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的話,這場疫情將會成為縈繞在全世界頭上久久不去的噩夢!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英國群體免疫完全失敗,為什麼昔日盟友不伸出援手?
    圖為英國首相今年的疫情還在世界範圍內肆虐,兩個壞消息接連從英國傳來,首先是病毒出現了變異,這也標誌著英國群體免疫完全失敗了,倫敦封城開始引發英國國民大逃亡,現場簡直比恐怖片更加真實?,雖然德國的做法不值得提倡,但起碼在抗疫方面做出過自己的努力,而不像英國與法國選擇被動抗疫。
  • 英國「群體免疫」行得通嗎?
    在一封公開信中,來自英國各大學的229名科學家表示,英國政府的防控措施將給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帶來額外的壓力,署名人也聯合批評了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倫斯(Patrick Vallance)有關「群體免疫」的言論。派屈克在周五表示:「絕大多數人是輕症,因此要建立某種群體免疫力,這樣更多的人對這種疾病免疫,我們就能減少傳播。」
  • 英國欲用「群體免疫」法應對新冠?專家:現實版《人類清除計劃》
    新冠疫情來襲,英國居然宣布採取「不抵抗政策」。3月12日,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宣布如何應對新冠疫情時說英國要靠「群體免疫」來對付新冠肺炎,所謂「群體免疫」指的是當一個群體中有足夠多的人感染了某種疾病的時候,由於大家大都產生了針對導致這種疾病的病毒的抗體,所以這種病毒就無法在人群中大規模傳播了,因此就會漸漸趨向於消失。
  • 李蘭娟院士致函《Nature》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就被英國《自然》雜誌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致函該雜誌並發表聲明,表示有關她的介紹與事實不符,希望予以更正。圖源nature李蘭娟在聲明中指出,武漢出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後,自己作為傳染病學專家,加入高級別專家組,參加了武漢的流行病學調查以及病人救治等工作。英國《自然》雜誌在介紹材料裡稱自己為「Lockdown Architect」(封城設計師)並基於此將自己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李蘭娟認為不符合事實,希望予以更正。
  • 英國「群體免疫」引爭議!200多名科學家聯名反對
    「疫情會繼續蔓延,我必須要跟你說實話,必須跟英國民眾說實話:更多家庭將提早失去親人。」英國「群體免疫」如何防疫?當地時間3月13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蘭斯(Patrick Vallance)對政府的「群體免疫」措施進行解釋。「我們希望讓絕大多數人感染這種病毒後能夠建立群體免疫力,如此一來更多的人就會因此而受益。」
  • 英國搞群體免疫,是適者生存還是龐氏騙局?
    文/周郎就在義大利和西班牙已經舉國封禁,歐洲各國政要也被爆出確診,英國女王趕緊遷往別邸避難隔離時,英國傳出來令人震驚並極具爭議的政策——群體免疫抗疫法。英國政府首席科學官派屈克·瓦朗斯解釋其群體免疫防控策略(圖片來源:SKY TV截屏)那麼究竟是誰「費盡心機,絞盡腦汁」後想出了這麼一個在生物界「充分發揮」達爾文進化論,又在哲學界「體現」道家無為而治的「絕妙計劃」呢?據英國媒體給出的信息,英國官方最先提出群體免疫這一策略的是該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
  • 英國新冠變異,給世界帶來三大挑戰!群體免疫還行得通嗎?
    英國中南部封城的理由:發現的新冠新變異體比此前的病毒傳染性高出70%。  新毒株的變異會造成三大嚴重挑戰:  其一,衛生系統壓力大;其二,群體免疫遇挑戰;其三,考驗疫苗。  大凡流行病,都會帶來巨大的醫療挑戰。  英國衛生支出佔GDP的比例為8%,相當於發達國家的平均值,並不算高。
  • 5·29聊腸道健康 李蘭娟院士在人民網等你
    著名感染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內蒙古農業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和平,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主任醫師、教授林國樂等三位專家,將通過人民網,在線暢聊一個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話題:腸道健康。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在疫情防控一線,李蘭娟院士總結提出的「四抗二平衡」療法,顯著降低了重症患者病死率,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 英國確認病毒變異的壞消息,國內那些鼓吹群體免疫的人去哪了
    當然,自從英國首相鮑裡斯患上新冠肺炎,在鬼門關前走一遭後,就再也沒提過群體免疫了。新冠疫情在英國剛開始流行時,有「英國川普」之稱的鮑裡斯首相帶著本國的一票專家,向世界和本國民眾兜售群體免疫這一「神奇療法」,並在3月份推出英國版的「群體免疫計劃」,計劃讓4000 萬人感染新冠病毒,以獲得免疫力。其實,搞「群體免疫」的並非英國一家。
  • 英國第三次全境封鎖是不是證明「群體免疫」政策的失敗
    英國首相宣布封鎖 眾所周知,歐洲很多國家在此次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採取了「佛系」的抗疫策略—群體免疫,這類佛系「放手」防疫政策出現了例如沒有正式封城,沒有強制戴口罩,學校、酒吧
  • 「群體免疫」爭議背後:還原英國抗疫邏輯
    英國政府並非直接舉雙手投降、「0舉措」,首席醫療官明確表示在延遲階段,為了延緩病毒傳播,會採取更多行動。英國政府也不是不隔離,而是選擇在最合適的時機進行隔離  3. 「群體免疫「的核心主張是如果絕大多數人(60%)感染這種病毒後能夠建立群體免疫力,那麼更多的人就會因此而受益,過分抑制可能會在之後造成疫情反彈。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如果說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是一場全球性戰役的話,英國政府近日拋出的「群體免疫」策略被各國醫學專家視為「直接向病毒亮白旗」,但也有人辯護「這種做法此前曾很有效」。到底「群體免疫」是什麼樣的醫學概念?它與這次新冠疫情當真「匹配」嗎?  「群體免疫」有嚴格適用範圍  率先拋出「群體免疫」理論的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
  • 「群體免疫」:達爾文進化論的思路?
    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在3月12日的「眼鏡蛇」緊急內閣會議後,承認英國應對疫情的第一階段「遏制階段」已經失敗,進而直接轉入第二階段——「拖延」病毒傳播。此舉意在讓大多數英國人感染新冠肺炎,以獲得群體免疫。
  • 英國的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佛系免疫?
    大家好學習使人進步,我是log宇,今天聊一聊英國的群體免疫。前幾天,英國首相詹森說,英國決定讓大約60%--70%的英國人口接觸病毒,可以犧牲50萬人,也叫佛系抗疫,以獲得群體免疫。根據英國的醫學顧問瓦蘭斯說群體免疫就是足夠多的人對一種疾病免疫時,他們就為其他一些易感染人群提供了保護。如果群體中有70%—80%的動物有抵抗力,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爆發流行。而且他會縮短傳染病的整體時間,減少疾病對生產力的影響時間。這個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不少爭議。
  • 英國決定讓60%民眾感染新冠,為了「群體免疫」要犧牲多少人?
    英國疫情數據繼中國、義大利、丹麥等多個國家實行「封城」策略以後,突然有了不一樣的聲音——英國決定實行「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的計劃。也就是說,英國將不採取隔離措施,任由病毒發展,等到有足夠多的人被感染,也就有了足夠多的人產生了免疫力來對抗新型冠狀病毒。
  • 英國的「群體免疫」政策是什麼意思?醫生:這招對新冠病毒不靠譜
    最近英國宣布的防疫政策,讓大家大跌眼鏡,特別是他們的首席科學家挖了一個大坑,提出的「群體免疫」的概念,更是引起了各方面的爭議。日前,英國政府又出來闢謠,說英國政府只是在疫情控制上進入的第二階段——「延緩」階段,是指對讓相對風險較高的人群,比如高齡老年人相對隔離,從而延緩疫情的進展,集中醫療資源救助感染者,而並非是採取的「群體免疫」政策,而這個說法,又被該國衛報的一篇報導打了臉: 根據《衛報》的報導,這份英國衛生部下屬的「英格蘭公共衛生署」(Public Health England)於近日傳達給英國衛生系統高官的
  • 李蘭娟院士推薦新藥被指涉嫌利益輸送?真相究竟是什麼?
    但沒有想到,2月5日,基於上述兩種藥物,有自媒體平臺發出內容指出李蘭娟院士宣布的以上兩種藥物為其子鄭傑旗下公司的研究成果,因此李蘭娟院士的科研成果存在利益輸送嫌疑,並且該質疑內容短時間內在網絡迅速發散,對李蘭娟院士及團隊造成負面輿論趨勢。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概念解釋 群體免疫的意義解讀
    新華社倫敦3月15日電新聞分析:英國的「群體免疫」,是科學還是無奈?  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劉石磊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加劇,英國採取的旨在延緩高峰而非強力控制的應對措施以及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有關「群體免疫」的言論引起很大爭議。  這究竟是英國政府依據最新科學證據做出的決策?還是面對衛生系統和經濟發展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 訪談|鍾南山、李蘭娟兩位院士亮相《可凡傾聽》
    1979年10月20日,輾轉前往英國留學的鐘南山,在貝爾加湖畔繞行的火車上度過了自己43歲的生日。車窗外是大森林,大雪已經紛紛揚揚落下,鍾南山看得著迷,他想:「未來會有什麼東西等著我呢?」他那時候不太會想到,41年後的生日時,等著他的,除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頭銜、「共和國勳章」的榮譽,更有一場場事關全人類健康福祉的硬仗。
  • 李蘭娟院士用事實證明,不只有英語重要,漢語也是世界最重要的通用...
    一、李蘭娟院士是我國防疫專家組領軍人物之一。無論是當年的sars肺炎還是今天的新冠肺炎,鍾南山院士和李蘭娟院士起到了核心作用,有他們在,是中國人之福。中國之所以取得抗疫這麼好的成績,跟他們的貢獻密不可分,他們是中國的國寶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