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倫理倡議書》發布:提升科普質量、承擔社會責任

2020-09-24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9月24日消息(記者覃勇)今天,在江蘇常州召開的科普倫理倡議書發布會上,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等五家單位聯合發布《科普倫理倡議書》。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理事長程東紅、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湯書昆、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理事長宋南平、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趙立新、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CEO嵇曉華共同宣讀倡議書。來自全國自然科學博物館領域參加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2020年年會的500餘名科普工作者見證了倡議書的發布。

《科普倫理倡議書》面向全國廣大科普工作者,分別從「堅持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秉承公平普惠的科普理念」「堅持平等友善的態度,尊重生命尊嚴」「堅持科學性原則,鼓勵科普原創」「堅持開放發展的視野,增進國際交流」等四個方面發出倡議。倡議書呼籲科普工作者秉持科技向善、科普向善的價值追求,堅持科普「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更好地面向公眾開展科普,促進科普工作服務於國家發展和人民幸福生活,並針對這一目標表達科普工作者主動提升科普質量、承擔社會責任的使命擔當。

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普事業發展,科普工作者隊伍逐漸壯大,科普機構、企業不斷增多,科普方式也在不斷創新發展。科普工作在獲得前所未有關注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與倫理相關的問題。如何樹立科普工作的價值導向,如何讓科普工作者達成共識、增強責任,突出科普工作有溫度、有感情、有使命感、有責任感的正能量,是值得引起社會各界重視的問題。為此,五家在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領域有代表性的全國學會、研究機構和企業聯合,經過半年多的研究和起草工作,正式確定《科普倫理倡議書》內容。

程東紅理事長在發布會上表示,為了實現建設科技強國的偉大目標,科技創新、科學普及這「兩隻翅膀」都要有強大的力量。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高質量發展,既需要探索求真的強大原動力,也需要恪守科技倫理底線,確保科技向善。她認為,科普倫理是時代對科普工作者的召喚,也是未來科普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希望各領域科普工作者積極行動起來,不斷強化科普倫理意識,用向善、負責任的科普,踐行科普倫理倡議。

據了解,倡議首先由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發起動議,始於科普從業者倫理意識覺醒的樸素思考。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一直致力於科技倫理的戰略研究,其參與保證了科普倫理與科技倫理的一脈相承,密不可分。果殼作為一個有廣泛影響力的民營科普企業,代表了科普實踐者積極踐行倫理規範的擔當。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作為科技新聞工作者的組織,代表了媒體向公眾及時傳播報導準確、客觀的科技信息的決心。

據介紹,《科普倫理倡議書》經歷了由淺入深的理論探討過程。2020年1月,各家發起單位召開了第一次工作會議,就倡議書的起草與發布達成共識;2月到7月期間,先後召開了三次專家研討會,就科普倫理的概念辨析與內涵界定等關鍵問題聽取各相關領域專家的意見。在凝練各方反饋意見的基礎上,經過多次商討和修改,最終形成《科普倫理倡議書》文本。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院士認為,科普倫理是科技倫理的延伸,屬於科學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科普工作者要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將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傳遞給公眾。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理事長宋南平表示,科普倫理重在提倡一種科學的價值觀和科學道德的價值取向。科普倫理倡議強調在科普工作中的科學道德、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任福君表示,科技倫理本身一種良性、健康的科學文化。科技界內部的文化通過科普向公眾擴散,逐漸實現社會層面的科學文化建設。

果殼創始人嵇曉華認為,科普內容的真實性和科學性是需要保證的第一要素。他結合果殼科普實踐分享了三項要領:一是人員專業,二是審核專業,三是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科普倫理倡議書》發布:提升科普質量、承擔社會責任
    《科普倫理倡議書》發布:提升科普質量、承擔社會責任 2020-09-24 18:49: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田博群 責任編輯:田博群
  •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等單位聯合發布《科普倫理倡議書》
    中國日報9月24日電(記者 張之豪)9月24日, 在江蘇常州召開的科普倫理倡議書發布會上,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等五家單位聯合發布《科普倫理倡議書》。
  •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等單位聯合發布《科普倫理倡議書》
    >9月24日, 在江蘇常州召開的科普倫理倡議書發布會上,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等五家單位聯合發布《科普倫理倡議書》。
  • 我國首份《科普倫理倡議書》發布
    9月24日,由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和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等5家單位聯合發布的《科普倫理倡議書》,給出了建議。倡議書指出,科普工作應理性面對科學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爭議,公正對待不同的科技觀點。
  • 《科普倫理倡議書》五家聯合發布單位採訪實錄
    9月24日,《科普倫理倡議書》正式發布,剛一面世就在科普行業引起了廣泛關注。科普倫理倡議書正式發布讓我們通過下面的採訪,一起了解五家單位聯合發布《科普倫理倡議書》的一些考慮。在科普創作過程中,我們要儘可能地堅持科學的精神,科學的嚴謹性,儘可能地發揮更好的社會效益、盡到我們的社會責任。Q:科普倫理和科技倫理有哪些異同?
  • 理性面對爭議 做負責任的科普
    24日,由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和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等5家單位聯合發布的《科普倫理倡議書》,給出了建議。科研中的倫理問題及其爭議延伸到傳播普及階段,如何看待不確定性和可能的風險,如何理性看待科研過程中的爭論?《科普倫理倡議書》對這些問題,予以了關注。「倡議書的發布,是我們科普事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建設中的一件大事。」李正風強調。
  • 科學傳播也需要倫理的指引
    9月底,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等五家單位聯合發布了《科普倫理倡議書》,從四個方面向廣大科普工作者發出了倡議。,科普內涵外延的不斷拓展,科普受眾的日益多元,科普從業者隊伍的日益壯大,科普實踐也到了需要把倫理納入到考慮之中的階段,比如從公眾需求角度說,科普實踐是要一味地迎合需求還是要發掘更深層次的需求,從科普內涵外延來說,是否所有內容都應該拿來科普,從受眾角度說,科普內容如何做到因人制宜,量體裁衣,再從從業者的角度說,科普人員是否也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等等。
  • 全國科普日「科普閱讀聯合行動」領讀活動暨中科院科創中心(北京分院)專場科普圖書分享會舉行
    光明網訊 9月20日下午,全國科普日「科普閱讀聯合行動」領讀活動暨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專場科普圖書分享會在中科院學術會堂舉行。央視創造傳媒創意副總監王雪純與中國科學院科普作家們暢談創作背後的故事。
  • 中科院科創中心舉辦專場科普圖書分享會 倡議全社會科普閱讀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9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全國科普日「科普閱讀聯合行動」領讀活動暨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專場科普圖書分享會,20日下午在中科院學術會堂舉行,會上向全社會發出鼓勵科普閱讀、科普創作和助力形成全民讀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良好氛圍的倡議。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科研倫理問題面面觀
    著名智庫美國蘭德公司(RAND)此前發布《科學研究中的倫理》報告認為,科學研究應遵循社會責任、規避利益衝突、知情同意、誠信正直、不歧視、不剝削、保護隱私等共同的倫理原則,而科研倫理又存在地區差異和文化差異,「倫理傾銷」隱患需要認真應對。
  • 【分享】如何提升科技館的科普教育效果?
    # 科技館——科普+宣傳+體驗  多元化科技展示大平臺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出現了猛增的態勢,相對於以前書本上隻言片語的描述進行科普,如今的科普方式簡直五花八門,不過為了更好的凸顯科普教育的效果,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科技館的各方面的建設問題,因為科技館的建設不僅僅承載著的是社會進步精神文明
  • 一文看懂網民對科普文章的偏好,今日頭條科普大數據
    「2017 年網民最愛看的科普文章類型是健康與醫療,飆升最快的關鍵詞是人工智慧。」  3 月 29 日,今日頭條聯合中國科協科普部、中國科普研究所發布的《2017 網民科普閱讀大數據》報告為我們揭露了科普文章傳播的規律。
  • 中科院28名科研工作者聯名倡議:鼓勵科普閱讀、科普創作
    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今天繼續進行。「摸得著的科學、讀得到的趣味、看得見的美妙,都在你翻開科普讀物的那一刻。」今天下午,科普日「科普閱讀聯合行動」領讀活動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科普圖書分享會在中科院學術會堂舉行。中科院28位科研工作者(科普作家)發出聯名籤署的《倡議書》,向全社會發出鼓勵科普閱讀、科普創作的倡議。
  • 華大基因首份年度社會責任報告
    《深圳華大基因(300676)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度社會責任報告》是華大基因自2017年上市以來發布的首份社會責任報告。報告本著客觀、規範、透明和全面的原則,詳細披露華大基因2018年在經營、環境、社會等責任領域的實踐和績效。
  • 點亮智慧 攜手前行——科普中國助力2020全國科普日
    隨著2020年全國科普日的到來,全國範圍內的科普活動都在集中開展。&34;作為中國科協的科普信息化建設的權威科普平臺,更將承擔自己的責任和擔當,使科普信息化建設與傳統科普深度融合,大力提升國家科普公共服務水平。
  • 喜訊:「原能新生細胞生命科普館」,獲評2020年浦東新區科普基地!
    近日,上海市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以下簡稱「浦東科經委」)官網正式發布公告
  • 質量安全科普進校園 廣州輕校開展安全知識講座
    大洋網訊 2020年12月29日,廣州市輕工職業學校(以下簡稱:輕校)嶺南輕工教學部迎來了校企合作單位廣州質量監督檢測研究院(以下簡稱:廣州質檢院)的「質量安全科普進校園」講座。講座的主要內容為食品安全和化妝品安全兩大模塊,兩位質檢專家李光先工程師和劉迪工程師,深入淺出地為輕校2019級食品營養與檢測、民族風味食品加工製作專業學生講授了食品安全基礎知識、毒理實驗動物科普知識以及化妝品產品質量基礎知識。廣州質檢院的專家們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專業知識為學生們普及了質量安全知識,引導同學們樹立質量安全意識,營造了「人人關心質量、人人重視質量」的濃厚氛圍。
  • 河南大學教授戴樹璽把「量子力學」講成了「大白話」 成社會科普的...
    與實驗室和講臺上的身份有所不同,在網絡上,他儼然已成社會科普的「網紅大咖」。自從接觸到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愛較真的戴老師」用通俗、風趣、大眾又不失嚴謹的科普方式,贏得近100萬粉絲和累計超6億的閱讀量。  一次「悟空問答」引發的科普熱潮  1976年,戴樹璽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
  • 成都市政協科協界別建議:完善科普制度機制...
    在自媒體時代,科學謠言傳播速度快,影響範圍廣、社會危害大,損害公眾合法權益,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危害公共安全。如何防止被「科學」流言忽悠?在成都市政協十五屆三次會議上,市政協委員黃琛代表市政協科協界別在大會發言,建議完善科普制度機制,提升公民科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