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川普退出《巴黎協定》之後,一些不實消息的傳播和英國脫歐談判的嚴峻形勢,使人們對氣候變化的走向喪失信心。
而且最新報導認為,未來的氣候似乎會更加激烈多變,未來即使很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可能引發一系列災難。比如,永凍土層融化釋放的沼氣使全球氣溫持續升高,足以造成亞馬遜流域大部分地區的物種滅絕。長此以往,全球範圍內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將把地球推向一個難以想像且難以挽回的新溫室。我們的文明也將不復存在。
希臘雅典的野火火災
再來看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於2018年8月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的論文:未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會導致營養不良的流行,原因是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會使許多主要作物的鐵、蛋白質和鋅含量減少3—17%。按目前二氧化碳濃度上升趨勢,預計到2050年,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或導致額外的1.75億人口缺鋅,1.22億人口缺蛋白質。也就是說營養不良可能是未來人類普遍面臨的健康挑戰。
那這些研究所揭示的會不會只是冰山一角呢?
一方面我們切身體會到氣候越來越多變,另一方面全球政治似乎呈現出對氣候變化的不重視,而科學家們卻越來越多地證實未來氣候變化將更加激烈,再不重視就怎樣怎樣了……甚至還會導致營養不良,我們該如何全面認識氣候變化問題?
倫敦大學學院和利茲大學的西蒙·路易斯(Simon Lewis)教授致力於全球變化學研究的教授。他近期就氣候變化問題陳述了他的觀點。(註:全球變化學是研究地球系統整體行為的一門科學)
作為這個領域的一名專家,我想發表一些和常見報導略微不同的意見。
人們對氣候變化的一個普遍理解是,如果未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小,我們面臨的災害和氣候變暖現象就會越少,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我們切身感受是夏天越來越熱,同時有關溫室效應的負面報導隨時跳出來……未來氣候變化絕對不是平穩、漸進和線性的變化,而是迅疾、出其不意和隨時可能發生。
此外,提出溫室效應的氣候預警已經長達30年,但整個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幾乎沒有減少。經過數十年的增長,最好的狀況也只是持平。不僅如此,提煉新石化燃料的投資居然還在持續增加,例如,英國近期就發布了令人震驚的公告——採用水力壓裂法開採天然氣。目前,氣溫比工業化前提高了1℃,未來很可能會比工業化前超出2—3℃。人類文明能夠經受這種變暖的程度嗎?無人知曉最終的答案。
氣候變化連鎖反應,逐漸把地球變成一個「溫室」
然而,從不光明的前景中退一步看,應對氣候變化我們往往有3種選擇:
逐漸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減少社會發展對氣候變化產生不利影響方面做出努力和改變;承受人類氣候劇烈變化造成的後果。
若人類能夠嚴格落實減排政策和明智地做出改變就意味著人類將承受更少的苦難。
然而,這類建議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實際情況是溫室氣體的減排效果不明顯,我們做出的改變也很少,同時還承擔了後果,為什麼會這樣呢?
雖然判斷氣候變化的成因是一類科學問題,但是解決這類問題卻並非限於科學本身。例如,不開採地層下的化石燃料是制度問題,而投資可再生能源是一種政策選擇,促使住房現代化從而推動節能取決於建築業的遊說能力。因此,應對氣候變化與權力、金錢和政治決心密切相關。
這意味著要探討氣候變化問題,需要政治的全面參與。比如,把氣候變化置於總統選舉的首要位置就是一種方法,將氣候變化作為選舉相關的議題,這樣做能敦促關鍵席位的候選人討論是否支持完善與氣候相關的立法。把氣候變化問題落實到政治層面,才有助於消除民眾的絕望感。
此外,如果沒有國際合作,大幅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將難以實現。
若想要有一個更好的未來環境,當然我們要對未來保留希望,同時我們現在就要落實具體的做法。而且通過現有的科學知識和巨大財富,我們有能力解決世界上許多緊迫的問題,並能幸福地生活下去。而鑑於我們的環境影響如此持久和大範圍,未來希望的實現是基於我們今天通過政治所做的改變。
不過,我仍然承認這樣一種現狀,席捲全球、勢不可擋的一系列災難雖然有可能發生,但是發生的概率並不高。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編譯/趙佳慈/世界科學/World-Science
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