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3日電 香港《大公報》23日刊發署名王道的評論文章《美「向中國學習」是肺腑之言》,該文指出,中美在過去三十多年來矛盾衝突不斷,如今仍然有許多問題未解決,但是,總的趨勢是迅速向好的方向前進。只要互相尊重彼此的價值觀與核心利益,求同存異甚至求同化異,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利雙贏,則中美關係必定可以走向更光明的未來。
文章摘錄如下:
美國總統歐巴馬旋風式訪華,掀起了一陣中美交流的熱潮。歐巴馬在上海與青年對話時說,美國要向中國學習。這一句話並非完全客套,美國最新一期的《時代》雜誌以專題報導形式,列出美國可以向中國學習的五項「成功之道」,並作了具體的批註。
一、勇往直前、目標遠大。
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取得的驕人成績,令歐巴馬多次讚不絕口。諸如,使幾億中國人民脫離了貧困,網民從零到世界第一,全國像個大工地,一萬六千公裡高速鐵路網遍布全國,四萬億的刺激方案注入實體經濟,令中國在晶片、汽車等方面都名列前茅。
全球最強大國家由於受到金融海嘯的衝擊,經濟陷入大蕭條,失業率超過兩位數字,著名的汽車公司倒閉,政府負債纍纍,單是向中國已借貸八千多億……在這種時候,當這個國家的總統,受到的壓力大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歐巴馬說要學習中國目標遠大的經濟建設魄力,應是肺腑之言。
二、重視教育、向下紮根。
中國千年的傳統是重視教育,「學而優則仕」、「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再窮也要給孩子上學」……這些都是中國千年如一的價值觀。過去,窮時代如此。現在,富起來了更重視教育。
尤其三十年來不斷投入、擴招、掃盲,現在每年都有超過一千萬人參加高考,全民識字比率已達百分之九十,比百分之八十六的美國還要高。
美國式教育如今仍是全球最優秀的,許多大發明家,諾貝爾獎得主,都是接受美式教育而獲得成功的,因此,每年有幾千萬中國人爭先恐後去美國留學。這種虛心求學的精神,感動了美國上下。歐巴馬在與上海學生對話時說:「你們的英文,比我的中文好!」
三、重視孝道,照顧老人。
在美國,老人到養老院終老是常態,年輕人不照顧老人,把他們推給政府,以致美國已成為福利國家。醫療等全民福利開支,佔全國GDP的百分之十七,成為尾大不掉的負擔。
而在中國,把年老的親人送去養老院,或是其它地方託人照顧,被視為「不孝」或未能盡孝道。這種道德觀大大減輕了政府的負擔。
如何在法律與人情,政府與家庭之間取得平衡,分工負責,這是美國歷屆政府都難以解決的問題。
四、高瞻遠矚,造福後代。
美國人不但家庭觀念淡薄,而且多數人及時行樂,上不贍養父母,下不扶育後代,只顧自己賺錢自己使,星期五「出糧」,周末花光,沒有儲蓄的習慣。出了問題,遇到困難找政府或借高利貸,破產、失業、失意、失敗之後,由社會各種機構來解決。
在中國,以家庭為單位,各種倫理道德、行為規則,千年來已有定例。譬如,「子不教,父之過」,所以為人父母者生下後代之後,都負有撫養教育的責任。又如,尊老、敬老、孝道,都是每一個中國人清楚明白的責任。
中國人長期遵循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行為規範,整個社會都信守「禮、義、廉、恥」的教條,因而成為禮儀之邦、中庸和諧的社會。
而美國信奉的「普世價值觀」,是自由、人權、平等、法治、民主,這些價值觀使美國像一匹奔騰的野馬,高速馳驅,只花了二三百年,就創造了全球最強盛的帝國。
然而,物極必反,一場金融海嘯給高度膨脹的美國敲響了警鐘。過度的自由泛濫,有如野馬脫韁,不受規範。不但華爾街的老闆要收斂,美國的整個內政外交,都必須作出調整。否則,必然盛極而衰。
歐巴馬上任不到一年就訪華,顯示他比歷屆美國總統更重視中美關係。歐巴馬明白「溫故知新」的含意。中美在過去三十多年來矛盾衝突不斷,如今仍然有許多問題未解決,但是,總的趨勢是迅速向好的方向前進。只要互相尊重彼此的價值觀與核心利益,求同存異甚至求同化異,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利雙贏,則中美關係必定可以走向更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