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論Vol.2對話袁南生丨中美關係波動,另一幕大戲也在上演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過去幾場大的瘟疫,病毒來源都沒有成為核心的討論議題,是不是因為現在美國當政的政客有他們這一代的偏見?」

  「有一些人會說,您提到要防止對美國誤判,會有點軟。您怎麼看?」

  「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4月底的民調顯示,66%的受訪美國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90%的美國人認為中國影響力和實力是一種威脅,60%認為是主要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以什麼姿態應對?」

  ……

  最近,一篇名為《資深外交官袁南生:疫情改變世界秩序,防止發生戰略誤判》的文章在網絡流傳。其中提到,要避免最壞的局面發生,尤其要防止對美誤判,誤認為美國已衰落……在自媒體時代的今天,外交人士面對公眾聲音,既要了解和尊重民意,又不唯民意。

  文章引發共鳴,也帶來爭議。5月19日,央視新聞新媒體訪談欄目《相對論》第二期播出,央視新聞記者莊勝春對話前駐外大使,前外交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外交學院教授袁南生。

  △[視頻]誰是袁南生?

「話語霸權」

  記者:一些西方媒體和政客在看待疫情下東西方表現時,利用「威權」和「民主」來對比,不用控制疫情的有效性來看待。什麼原因?

  袁南生:中國人民為全人類作出了貢獻,但是在一些西方媒體的語境裡面,完全不同。這個不同的本質是什麼?是立場不同,是價值觀不同,是文化不同,是習慣不同,是傳統不同。

  比如說,中國人戴口罩,既保護自己又保護別人,西方人是生病了才戴口罩。再比如,中國是大一統國家、大一統社會、大一統文化,集體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老百姓配合,「封城」容易到位。西方國家崇尚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封城」不容易到位。紐約很多人拿著槍去找州長要自由、要民主,川普還支持,說你們下一次選舉把州長給選下去。為什麼?因為這個州長是民主黨的。這就是美國感染人數、死亡人數一直往上漲、下不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記者:過去幾場大的瘟疫,病毒來源都沒有成為核心的討論議題,是不是因為現在美國當政的政客有他們這一代的偏見?

  袁南生:我覺得也有。這一屆美國政府的組成,第一,是商人政府,裡面很多人是做生意出身的;第二,有很多骨子裡反共的右翼人士。疫情來了之後,他們找到這麼一個機會,以此說事。「封城」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都被貼上了「威權」的政治體制標籤。

  其實中國的舉國體制,能集中精力辦大事。在對付疫情方面,有特殊的優勢,西方還照搬不了。西方的這一套話語體系,顯示的是西方的話語霸權。

  「這個不矛盾」

  記者:會走向「新冷戰」嗎?這是最近大家討論很多的一個詞。

  袁南生:我不完全贊成這種說法,因為我們的時代還是和平發展的時代,體現在三個沒有——沒有世界大戰,沒有世界革命,沒有共同的敵國。

  說世界走向新冷戰,這個判斷我覺得還是過了一些。因為這個判斷的實質,就是中美完全脫鉤。現在國際秩序最大的支柱就是中美關係,這個支柱不動搖,世界怎麼會走向新冷戰?中美關係脫不了鉤,就不會有世界的新冷戰。

  最近中美兩國政府,為了中美貿易談判第一階段的協議落實到位,積極互動。這個例子說明,中美經貿往來脫不了鉤。疫情之下,中美相互指責,但是另一幕大戲在上演。什麼大戲?中國進口了大量的美國農產品,中國繼續開放市場,包括繼續向美國開放市場。中美怎麼能脫鉤?

  記者:您覺得,美國川普政府也不會希望中美的經貿脫鉤?

  袁南生:這是川普的一個政績,他要以此拉美國人民給他投票,他很重視這個問題。

  當然,對世界是否走向新冷戰,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對孤立主義在英美抬頭,我們也要予以關注。疫情過了以後,孤立主義、逆全球化的趨勢會加劇,但全球化不會逆轉。

  記者:剛才您提到中美保持經貿往來。但實際上,中國民眾對美國的心態,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發生了變化,大家對美國可能有了更多排斥的心理。大家應該怎麼來看美國?

  袁南生:最近一段時間,對於美國把鍋往中國甩,很多國人可能覺得心裡憋著一股子氣。但是我認為,中美關係最終還會走上正常的那條路,也就是習主席講的,我們有一千個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

  最美的中美關係是什麼?就是美國人民樂於見到「中國夢」的實現,中國人民也樂於「美國再次偉大」,這個不矛盾。中美關係是現在國際秩序穩定的最重要支柱,中美兩國如果能夠合作共贏,不但是中美兩國人民的福祉,也是對世界和平發展的貢獻。

  △[視頻]「最美的中美關係」

  「不唯民意」

  記者:您之前在寫文章時提到,自媒體時代的今天,外交人士面對公眾聲音,既要了解和尊重民意,又要不唯民意。很多人認為說得對,但也有一些批評的聲音。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到這些批評的聲音?

  袁南生:辦好外交,要順應民意,要尊重民意,但又要不唯民意。

  因為外交為國家利益服務,國家利益不能簡單等同於民意。民意的任何承載者、任何提出者、任何表達者,他的處境、教育背景、知識結構、看問題的深度,都不可能比專業的外交人士看得更深、更全面,這就決定了外交應該不唯民意。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民意普遍反美,沒有一個日本人對美國有好印象,紛紛要求對美宣戰。誰願意與美決一死戰,誰就是愛國;誰反對,誰就是賣國賊。沒有人敢為不與美國開戰說話。日本老百姓沒有認識到,日本的國力不足以支撐同時與中美兩個大國宣戰,這等於自掘墳墓。

  記者:事實是,中國的民意已經發生了變化,對美國的敵意在增強,我們能做些什麼?

  袁南生:第一個,現在中美之間相互往來的這些機制還是要繼續,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記者:對話溝通不要斷。

  袁南生:對,不要斷。第二個,我們還是要增信釋疑,是一說一,是二說二。多講有利於促進中美關係的話,少講那些不利於中美關係的話。

  記者:那有老百姓就說了,對方說話已經過分到那個程度,我們還是得針鋒相對。怎麼把握這個度?

  袁南生:那麼第三點,就是遇到美國確實無理的時候,我們還是要該駁斥的駁斥,該解釋的解釋。所以,我想處理中美關係就是「韜光養晦,奮發有為」。

  軟?

  記者:如今怎麼來理解韜光養晦,它的定義變了嗎?

  袁南生:韜光養晦,就是以謙虛的姿態跟任何國家打交道,包括跟美國打交道;奮發有為,就是該幹什麼就幹什麼。我們不缺鈣,我們也不是軟骨頭,我們也不端身子。該爭的堅決爭,該讓的讓得適度。

  我們從「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發展到「韜光養晦,積極有為」,又發展到習主席提出來的「韜光養晦,奮發有為」,它跟中國國力的發展是對應的。但是無論怎麼樣,韜光養晦沒有變,不能居高臨下地看待別人。因為辦外交是要講理的,不在於嗓門大。韜光養晦就是以謙虛的姿態,把該講的道理講清楚。

  記者:您說到謙虛的姿態,我也看到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4月底的民調,顯示66%的受訪美國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90%的美國人認為中國影響力和實力是一種威脅,60%認為是主要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怎麼保持謙虛?

  袁南生:這個好像不掛鈎。不是說人家對我們不好,我們就可以不謙虛了。

  記者:但是有一些人會說,您提到要防止對美國誤判,會有點軟。您怎麼看?

  袁南生:評價外交成不成功,不是說硬的就是成功,軟的就是不成功。對美國的判斷對還是錯,在於判斷是真的還是假的。一個判斷成不成立,合不合乎事實,這個跟軟和硬是不掛鈎的。

  記者:您擔心有一些言論在網上,會引起網民的批評甚至攻擊嗎?

  袁南生:不擔心。我擔心我說話沒有實事求是,我不擔心我實事求是。

  △[視頻]「實事求是」

  「要淡定」

  和袁南生的這場對話,不僅是一對一的訪談。

  我們遠程請到了他的幾位外交學院「院友」,還有一位在舊金山伯克利大學讀書的中國留學生,袁南生曾做過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館的總領事。

  外交學院2011級英語系學生孟繁超我看到抗疫外交中,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大國採取了完全不一樣的對外政策。您是否覺得,疫情過後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權力轉移會加速?

  袁南生:這次疫情期間,美國沒有體現出足夠的團結合作的意願,沒有顯示出足夠的國際領導力,很多人大跌眼鏡。但是這個表現不合格,不能夠簡單理解為這是我們取代美國、可以來主導國際秩序的時候。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美國作為世界老大的地位,20年內應該是穩定的。

  外交學院2014級外交學系學生倪朱儀今年是美國的大選年,川普在處理疫情的時候,有把它政治化的趨勢。而且他提出來的三張牌:責備拜登親中、責備世衛組織、責備中國瞞報疫情,本質上其實都是將矛頭指向了中國。您認為我們在接下來的對外宣傳方面,應該做怎樣的回應,甚至說回擊呢?

  袁南生:川普打這幾張牌應該是在意料之中,對待這些甩鍋的行為,該據理反駁的,還是要據理反駁,不能任由他怎麼說就怎麼說。

  外交學院2017級國際經濟學院學生朱榮傑我們本來就在糾結,研究生是出國還是留在國內讀。現在考慮到疫情的影響,以及中美兩國的外交爭端,您認為這個時間段是出國還是在國內讀研更好一點?

  袁南生:疫情沒有消停,想出去也出去不了。我覺得,現在美國不會因為疫情期間中美之間有一些交鋒,就把中國留學生到美國留學的這條通道堵上。但是到時候疫情會不會控制住,很難講。對於你這個問題,恐怕是要走一步看一步了,祝你好運。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專業學生趙婧揚:從外交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否有必要去追蹤新冠疫情的來源?如果有必要的話,這個重要意義在哪裡?

  袁南生:人類歷史上多次出現瘟疫,但是沒有出現過病毒來源的爭論。為什麼?因為病毒來自於大自然,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明確表態。

  此次疫情為什麼還會發生病毒來源的爭論?本質上是因為美國有一些政客,要藉此來掩蓋自己的失誤,推卸責任,轉移國內矛盾,把鍋甩到中國來。國際上也有人跟著美國在這個問題上做文章,為什麼?有的是甩鍋,有的是抹黑中國,有的是藉此敲詐中國。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專業學生趙婧揚:我們這些海外留學生,如果想要為國家發聲,或者想要跟網友去理論,怎麼才能理性表明自己的立場?

  袁南生:首先還是要淡定。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五彩繽紛的,永遠不會只有一種聲音,出現不同的聲音是正常的。在認真抓好學業的前提之下,可以積極參與一些有益於中美友好的活動。對於你本身了解情況、掌握第一手發言材料的,這時候出來發聲也是有必要的。要實事求是,不能跟風。

  △[完整視頻]相對論Vol.2對話袁南生丨中美關係波動,另一幕大戲也在上演

  監製丨王姍姍張鷗

  製片人丨莊勝春汪潔熊江萍 韓任偉溫露

  記者丨莊勝春

相關焦點

  • 日本不甘做配角 中美日三角關係將演變
    2009年11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左)與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在日本東京首相官邸出席記者招待會本報特約撰稿人/蔣翊民近期,古裝大戲新版《三國》在全國各大衛視熱播,賺足了人氣。實際上,就在一向波譎雲詭的東亞,目前同樣在上演著一幕「三國演義」的劇情。
  • 相對論Vol.52
    一次對話,美國視頻博主郭傑瑞「出了圈」,網友「彈幕」戲稱他是「央視駐美國記者」。他拍美國現狀,講「眼睛看見的東西「,因為疫情,一年未到中國。網友掛念:老郭,你何時歸?這一夜的故事和滿屏的期待是央視新聞《相對論》送別2020迎來2021的一份紀念請查收△完整視頻:這2020最長的夜,和你一起說說話總監製丨駱紅秉監製丨王姍姍 陳憶多 張鷗製片人丨莊勝春 汪潔 熊江萍 王菊霞記者丨莊勝春 胡洋 吳成軒主編
  • 相對論Vol.29「部長共話特別篇」|馬雲:下一「關」
    背景連結|央視新聞《相對論》8月7日「再對話郭傑瑞:連線當天,美國發布微信『禁令』」訪談實錄(節選):記者:距上次對話兩個月了,大家對中國的看法,有變化嗎?紐約視頻播主 郭傑瑞:我們真的有太多誤會。中國年輕人對美國的了解比較多,比美國年輕人對中國的了解多。很多中國年輕人學英語,看我們的電影,知道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年輕人,大部分不會講中文。
  • 相對論Vol.33 眾城共話·南京篇丨「天問」「蟲子書」「大蘿蔔」
    9月2日17:30,總臺央視記者蔣林在秦淮河畔與南大、南航、南師大四位老師圍桌而坐,與江蘇省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共話南京的基本盤與未來感。|權威訪談:「創新名城 美麗古都」為發展願景接受採訪當天,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剛參加完南京市8月企業家聯繫會。
  • 成語Battle、「淚目」霸屏,郭傑瑞和《相對論》這次說了啥,彈幕...
    時隔兩個月央視新聞《相對論》再次對話美國視頻博主郭傑瑞遠隔重洋一起說說話就是在那天川普籤署行政命令——將在45天後禁止任何美國公司或個人與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以及微信母公司騰訊進行交易這段從「壞消息」開始的對話網友已在
  • 中美關係四十年發展歷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副所長倪峰2月23日下午,「《上海公報》四十年:回顧與前瞻」專家論壇在中國網舉辦。今年的2月28日是中美《上海公報》發表四十周年,四十年前,尼克森總統的訪華和中美《上海公報的發布》不僅開啟了中美兩國關係的改善和發展的新紀元,對國際關係格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副所長倪峰梳理了40年中美關係的發展歷程。從1972年到現在,中美關係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72年到1989年,中美戰略合作階段。
  • 《相對論》再對話郭傑瑞丨連線當天,美國發布微信「禁令」
    《相對論》再對話郭傑瑞丨連線當天,美國發布微信「禁令」 2020-08-09 21:55:58   來源:央視網
  • 相對論Vol.52|這些「改變了」2020年的人,對2021年說……
    一次對話,美國視頻博主郭傑瑞「出了圈」,網友「彈幕」戲稱他是「央視駐美國記者」。他拍美國現狀,講「眼睛看見的東西「,因為疫情,一年未到中國。網友掛念:老郭,你何時歸?這一夜的故事和滿屏的期待是央視新聞《相對論》送別2020迎來2021的一份紀念請查收總監製丨駱紅秉監製丨王姍姍 陳憶多 張鷗製片人丨莊勝春 汪潔 熊江萍 王菊霞記者丨莊勝春 胡洋 吳成軒主編|尚曉煜 王劍峰文案|郝薇 王洪春 譚瑤 孟柯言
  • 相對論Vol.47 初代北大保安「天團」今何在
    11月24日晚,央視新聞《相對論》莊勝春對話初代北大保安「天團」代表人物張俊成及其隊友布和蘇道。在張俊成創辦的學校裡,重聚的老隊友,通過《相對論》的畫面「重回」北大西門崗亭。上個世紀90年代,兩人曾在那個崗亭當隊友,後來又先後通過自考和成人高考考入北京大學。
  • 相對論Vol.48丨一個「歪果仁」,為什麼要在海外電商平臺直播帶中國貨
    ……11月28日中午,央視新聞《相對論》走進了一個特別的直播帶貨現場。正值海外促銷季,「歪果仁」高佑思要把中國好貨,以在中國興起的直播帶貨模式,推廣到海外電商平臺。為此,他已經籌備了一個多月,「雙十一「裡練了手(點擊回顧高佑思的「雙十一」>>>),也立下了自己的Flag,《相對論》全程記錄他的這次海外直播帶貨初體驗。
  • 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將討論廣泛議題
    新華社發  對話·互信·合作, 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中美建交36年來,兩國關係歷經風雨,但交流合作一直是主流,且取得了歷史性的發展。其中根本的原因是,中美關係的發展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兩國根本利益,也是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這樣的時代潮流、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到今天非但沒有改變,而且還在增強。
  • 【中美研究】何亞非:扭轉中美「自由落體」,需重新認識兩國關係
    中美戰略競爭並非中方所願,那是美國多年反思兩國關係之後得出的戰略判斷,或者說誤判,短期內恐怕難以改變。既然如此,現在的關鍵是如何把競爭關進籠子,扭轉兩國關係的「自由落體式」下滑,同時通過對話和建立信任措施爭取和擴大必要的合作空間。拜登上臺為中美對話提供了機會,雙方需要冷靜思考兩國關係「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努力避免新冷戰,重新開啟合作空間。
  • 中美關鍵時刻的一場智庫對話,折射諸多重大信息
    雙方參會嘉賓就中美關係現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進行了深入探討,並就未來中美合作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主持開幕式並作總結髮言。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中美關係正面臨建交以來最嚴重的挑戰。
  • 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戰略對話具體成果清單
    ,兩國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雙方就重大雙邊、地區和全球性問題深入交換意見,並就以下各項成果達成一致。中美雙方:    一、加強雙邊合作    1、高層交往:積極評價近年來中美關係取得的進展,決定繼續按照兩國元首達成的共識,加強務實合作,建設性管控分歧,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雙方將保持高層交往和兩國領導人之間經常性的密切溝通。雙方將密切配合
  • 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及其展望
    本文聚焦中美科技關係,依據中美科技創新相關的政策、歷次中美創新對話的成果以及相關機構的研究報告,通過梳理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研判雙方科技實力變化趨勢,探索中美科技關係主要關切的問題,並結合主要影響因素,對中美科技關係的未來走向做出預判,為外交決策和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參考。
  • 事關中美關係,1月2日王毅開門見山,指出明路,美方該好好掂量
    儘管近期中美關係陷入僵局,但川普政府不僅沒有絲毫收斂,反而變本加厲,不僅頻頻對包括華為在內的企業做出制裁,更是妄圖聯合其他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政治打壓。就在不久前,川普正式籤署了總額高達2.3萬億美元的年度撥款法案,其中就包括所謂的「臺灣保證法」。
  • 中美協商對話找到解決方案——為何美國政界學界多名重要人物撰寫...
    2月12日,多名美國前政要和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在首都華盛頓發布報告,為美國的政策制定者修正美中關係進程建言獻策,呼籲美國與中國在尋求共同利益方面找到平衡。報告指出,對美國而言,一味打壓和遏制中國並非長久之計,美國在制定對華政策時應與中國通過協商對話找到解決方案。
  • 蔡英文態度變軟,兩岸可進行對話?
    據相關專家表示,拜登很有可能弱化川普當政時對中國的敵視態度,也將弱化「以臺制中」的政策,而去尋求一種新的中美交往方式。對此民進黨當局也必然會受到影響,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與大陸之間的關係。12月10日,蔡英文在接受採訪時對兩岸關係進行了重申,她表示「我們尋求的是建設性的兩岸對話,在不預設前提下,和平解決歧見。」 這話聽起來是如此的「順耳」,因為此前我們所聽到的都是民進黨的叫囂。
  • 天幕上演「星星相吸」大戲:雙子座流星雨與日環食將輪番登場
    天幕上演「星星相吸」大戲:雙子座流星雨與日環食將輪番登場時間:2019-12-03 14: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天幕上演星星相吸大戲:雙子座流星雨與日環食將輪番登場 中新網南京12月2日電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2日發布消息,金星合土星雙子座流星雨極大日環食等多個迷人天象將在
  • 中美策 | 美國學者激辯:中美關係進入「寒流」了嗎?
    6月底,最新一輪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將有望迎來最重大進展——雙方將就雙邊投資協定交換負面清單。中央軍委副主席範長龍時下正在美國訪問。中美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對話將在未來三個月迎來新一輪的高潮。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一股對華焦慮感近來正在瀰漫,對中美關係保持樂觀態度的學者聲音有所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