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場大的瘟疫,病毒來源都沒有成為核心的討論議題,是不是因為現在美國當政的政客有他們這一代的偏見?」
「有一些人會說,您提到要防止對美國誤判,會有點軟。您怎麼看?」
「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4月底的民調顯示,66%的受訪美國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90%的美國人認為中國影響力和實力是一種威脅,60%認為是主要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以什麼姿態應對?」
……
最近,一篇名為《資深外交官袁南生:疫情改變世界秩序,防止發生戰略誤判》的文章在網絡流傳。其中提到,要避免最壞的局面發生,尤其要防止對美誤判,誤認為美國已衰落……在自媒體時代的今天,外交人士面對公眾聲音,既要了解和尊重民意,又不唯民意。
文章引發共鳴,也帶來爭議。5月19日,央視新聞新媒體訪談欄目《相對論》第二期播出,央視新聞記者莊勝春對話前駐外大使,前外交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外交學院教授袁南生。
△[視頻]誰是袁南生?
「話語霸權」
記者:一些西方媒體和政客在看待疫情下東西方表現時,利用「威權」和「民主」來對比,不用控制疫情的有效性來看待。什麼原因?
袁南生:中國人民為全人類作出了貢獻,但是在一些西方媒體的語境裡面,完全不同。這個不同的本質是什麼?是立場不同,是價值觀不同,是文化不同,是習慣不同,是傳統不同。
比如說,中國人戴口罩,既保護自己又保護別人,西方人是生病了才戴口罩。再比如,中國是大一統國家、大一統社會、大一統文化,集體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老百姓配合,「封城」容易到位。西方國家崇尚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封城」不容易到位。紐約很多人拿著槍去找州長要自由、要民主,川普還支持,說你們下一次選舉把州長給選下去。為什麼?因為這個州長是民主黨的。這就是美國感染人數、死亡人數一直往上漲、下不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記者:過去幾場大的瘟疫,病毒來源都沒有成為核心的討論議題,是不是因為現在美國當政的政客有他們這一代的偏見?
袁南生:我覺得也有。這一屆美國政府的組成,第一,是商人政府,裡面很多人是做生意出身的;第二,有很多骨子裡反共的右翼人士。疫情來了之後,他們找到這麼一個機會,以此說事。「封城」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都被貼上了「威權」的政治體制標籤。
其實中國的舉國體制,能集中精力辦大事。在對付疫情方面,有特殊的優勢,西方還照搬不了。西方的這一套話語體系,顯示的是西方的話語霸權。
「這個不矛盾」
記者:會走向「新冷戰」嗎?這是最近大家討論很多的一個詞。
袁南生:我不完全贊成這種說法,因為我們的時代還是和平發展的時代,體現在三個沒有——沒有世界大戰,沒有世界革命,沒有共同的敵國。
說世界走向新冷戰,這個判斷我覺得還是過了一些。因為這個判斷的實質,就是中美完全脫鉤。現在國際秩序最大的支柱就是中美關係,這個支柱不動搖,世界怎麼會走向新冷戰?中美關係脫不了鉤,就不會有世界的新冷戰。
最近中美兩國政府,為了中美貿易談判第一階段的協議落實到位,積極互動。這個例子說明,中美經貿往來脫不了鉤。疫情之下,中美相互指責,但是另一幕大戲在上演。什麼大戲?中國進口了大量的美國農產品,中國繼續開放市場,包括繼續向美國開放市場。中美怎麼能脫鉤?
記者:您覺得,美國川普政府也不會希望中美的經貿脫鉤?
袁南生:這是川普的一個政績,他要以此拉美國人民給他投票,他很重視這個問題。
當然,對世界是否走向新冷戰,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對孤立主義在英美抬頭,我們也要予以關注。疫情過了以後,孤立主義、逆全球化的趨勢會加劇,但全球化不會逆轉。
記者:剛才您提到中美保持經貿往來。但實際上,中國民眾對美國的心態,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發生了變化,大家對美國可能有了更多排斥的心理。大家應該怎麼來看美國?
袁南生:最近一段時間,對於美國把鍋往中國甩,很多國人可能覺得心裡憋著一股子氣。但是我認為,中美關係最終還會走上正常的那條路,也就是習主席講的,我們有一千個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
最美的中美關係是什麼?就是美國人民樂於見到「中國夢」的實現,中國人民也樂於「美國再次偉大」,這個不矛盾。中美關係是現在國際秩序穩定的最重要支柱,中美兩國如果能夠合作共贏,不但是中美兩國人民的福祉,也是對世界和平發展的貢獻。
△[視頻]「最美的中美關係」
「不唯民意」
記者:您之前在寫文章時提到,自媒體時代的今天,外交人士面對公眾聲音,既要了解和尊重民意,又要不唯民意。很多人認為說得對,但也有一些批評的聲音。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到這些批評的聲音?
袁南生:辦好外交,要順應民意,要尊重民意,但又要不唯民意。
因為外交為國家利益服務,國家利益不能簡單等同於民意。民意的任何承載者、任何提出者、任何表達者,他的處境、教育背景、知識結構、看問題的深度,都不可能比專業的外交人士看得更深、更全面,這就決定了外交應該不唯民意。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民意普遍反美,沒有一個日本人對美國有好印象,紛紛要求對美宣戰。誰願意與美決一死戰,誰就是愛國;誰反對,誰就是賣國賊。沒有人敢為不與美國開戰說話。日本老百姓沒有認識到,日本的國力不足以支撐同時與中美兩個大國宣戰,這等於自掘墳墓。
記者:事實是,中國的民意已經發生了變化,對美國的敵意在增強,我們能做些什麼?
袁南生:第一個,現在中美之間相互往來的這些機制還是要繼續,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記者:對話溝通不要斷。
袁南生:對,不要斷。第二個,我們還是要增信釋疑,是一說一,是二說二。多講有利於促進中美關係的話,少講那些不利於中美關係的話。
記者:那有老百姓就說了,對方說話已經過分到那個程度,我們還是得針鋒相對。怎麼把握這個度?
袁南生:那麼第三點,就是遇到美國確實無理的時候,我們還是要該駁斥的駁斥,該解釋的解釋。所以,我想處理中美關係就是「韜光養晦,奮發有為」。
軟?
記者:如今怎麼來理解韜光養晦,它的定義變了嗎?
袁南生:韜光養晦,就是以謙虛的姿態跟任何國家打交道,包括跟美國打交道;奮發有為,就是該幹什麼就幹什麼。我們不缺鈣,我們也不是軟骨頭,我們也不端身子。該爭的堅決爭,該讓的讓得適度。
我們從「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發展到「韜光養晦,積極有為」,又發展到習主席提出來的「韜光養晦,奮發有為」,它跟中國國力的發展是對應的。但是無論怎麼樣,韜光養晦沒有變,不能居高臨下地看待別人。因為辦外交是要講理的,不在於嗓門大。韜光養晦就是以謙虛的姿態,把該講的道理講清楚。
記者:您說到謙虛的姿態,我也看到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4月底的民調,顯示66%的受訪美國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90%的美國人認為中國影響力和實力是一種威脅,60%認為是主要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怎麼保持謙虛?
袁南生:這個好像不掛鈎。不是說人家對我們不好,我們就可以不謙虛了。
記者:但是有一些人會說,您提到要防止對美國誤判,會有點軟。您怎麼看?
袁南生:評價外交成不成功,不是說硬的就是成功,軟的就是不成功。對美國的判斷對還是錯,在於判斷是真的還是假的。一個判斷成不成立,合不合乎事實,這個跟軟和硬是不掛鈎的。
記者:您擔心有一些言論在網上,會引起網民的批評甚至攻擊嗎?
袁南生:不擔心。我擔心我說話沒有實事求是,我不擔心我實事求是。
△[視頻]「實事求是」
「要淡定」
和袁南生的這場對話,不僅是一對一的訪談。
我們遠程請到了他的幾位外交學院「院友」,還有一位在舊金山伯克利大學讀書的中國留學生,袁南生曾做過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館的總領事。
外交學院2011級英語系學生孟繁超:我看到抗疫外交中,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大國採取了完全不一樣的對外政策。您是否覺得,疫情過後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權力轉移會加速?
袁南生:這次疫情期間,美國沒有體現出足夠的團結合作的意願,沒有顯示出足夠的國際領導力,很多人大跌眼鏡。但是這個表現不合格,不能夠簡單理解為這是我們取代美國、可以來主導國際秩序的時候。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美國作為世界老大的地位,20年內應該是穩定的。
外交學院2014級外交學系學生倪朱儀:今年是美國的大選年,川普在處理疫情的時候,有把它政治化的趨勢。而且他提出來的三張牌:責備拜登親中、責備世衛組織、責備中國瞞報疫情,本質上其實都是將矛頭指向了中國。您認為我們在接下來的對外宣傳方面,應該做怎樣的回應,甚至說回擊呢?
袁南生:川普打這幾張牌應該是在意料之中,對待這些甩鍋的行為,該據理反駁的,還是要據理反駁,不能任由他怎麼說就怎麼說。
外交學院2017級國際經濟學院學生朱榮傑:我們本來就在糾結,研究生是出國還是留在國內讀。現在考慮到疫情的影響,以及中美兩國的外交爭端,您認為這個時間段是出國還是在國內讀研更好一點?
袁南生:疫情沒有消停,想出去也出去不了。我覺得,現在美國不會因為疫情期間中美之間有一些交鋒,就把中國留學生到美國留學的這條通道堵上。但是到時候疫情會不會控制住,很難講。對於你這個問題,恐怕是要走一步看一步了,祝你好運。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專業學生趙婧揚:從外交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否有必要去追蹤新冠疫情的來源?如果有必要的話,這個重要意義在哪裡?
袁南生:人類歷史上多次出現瘟疫,但是沒有出現過病毒來源的爭論。為什麼?因為病毒來自於大自然,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明確表態。
此次疫情為什麼還會發生病毒來源的爭論?本質上是因為美國有一些政客,要藉此來掩蓋自己的失誤,推卸責任,轉移國內矛盾,把鍋甩到中國來。國際上也有人跟著美國在這個問題上做文章,為什麼?有的是甩鍋,有的是抹黑中國,有的是藉此敲詐中國。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專業學生趙婧揚:我們這些海外留學生,如果想要為國家發聲,或者想要跟網友去理論,怎麼才能理性表明自己的立場?
袁南生:首先還是要淡定。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五彩繽紛的,永遠不會只有一種聲音,出現不同的聲音是正常的。在認真抓好學業的前提之下,可以積極參與一些有益於中美友好的活動。對於你本身了解情況、掌握第一手發言材料的,這時候出來發聲也是有必要的。要實事求是,不能跟風。
△[完整視頻]相對論Vol.2對話袁南生丨中美關係波動,另一幕大戲也在上演
監製丨王姍姍張鷗
製片人丨莊勝春汪潔熊江萍 韓任偉溫露
記者丨莊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