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左)與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在日本東京首相官邸出席記者招待會
本報特約撰稿人/蔣翊民
近期,古裝大戲新版《三國》在全國各大衛視熱播,賺足了人氣。實際上,就在一向波譎雲詭的東亞,目前同樣在上演著一幕「三國演義」的劇情。
在海的一邊,擁有數十位部長級高官的美國豪華代表團訪問中國,開啟雙邊新一輪的戰略與經濟對話;而在海的另一邊,日本鳩山由紀夫政府在普天間機場問題上最終向美國妥協,引發國內政治崩盤,導致執政聯盟解體,鳩山首相引咎辭職;恰在此時,日本迎來了前來造訪的中國總理溫家寶,雙邊新一輪外交活動全面展開。同樣是「三國」,劇情雖然不同,精彩卻不遜色。
日本不甘做配角
「中國是一個大鄰國,我不知道這樣描述是否合適:日本同中國、美國的關係就像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日本在外交上視中國和美國同等地重要。」2009年11月10日,日本民主黨國會對策委員長山岡賢次在眾議院如此闡述鳩山政府的外交政策基線。這也同時標誌著鳩山政府試圖調整日美同盟的基石,採取相對積極主動的外交政策。
自20世紀70年代起,經濟崛起的日本先後實行了「等距離外交」,「多邊自主外交」及「全方位外交」,力圖在一定程度上擺脫美國的影響,成為「正常國家」。
2009年8月的日本眾議院選舉中,民主黨大獲全勝,首次擊敗執政長達55年的自民黨。民主黨黨首鳩山由紀夫出任新一屆日本首相。在當年10月份的眾議院全體會議上,他首次發表施政演說,全面闡述了對外政策,特別強調要對日本政治進行大變革。
執政之初的鳩山政府就刻意與美國保持一定的距離:同年10月14日,日本防衛政務官長島昭久訪美期間正式通知美方,日方將取消已經持續8年向英美海軍供油的行動。其後的2010年3月,鳩山政府又爆料美日核密約,令美國相當尷尬。而日美政府就普天間基地的搬遷問題進行的長達8個月的談判,更是把美日關係推到了風口浪尖。美國《紐約時報》的評論透露出美方的擔憂:「貿易爭端再激烈,無非汽車、半導體云云,而眼下雙方的糾結點卻落在已經延續半個世紀的美日軍事同盟關係。」
而對於中日關係,鳩山政府採取了相當積極的姿態。在歷史問題上,鳩山多次表明不會參拜靖國神社,也同時要求內閣成員自律。在地區合作問題上,鳩山積極主張東亞地區合作,並提出建立以中日為核心的「東亞共同體」的主張。
對美保持距離,要求平等對話;對華採取親善,促成雙邊合作,鳩山主政下的日本在三國互動中一度態度積極,但其效果顯然不佳。
美依然要當東亞主角
在美國總統歐巴馬看來,鳩山政權無疑「搶戲」了。
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有能力稱霸全球的國家,美國的東亞政策具有相當的擴張性。儘管在反恐的影響下,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正越來越多地包含消除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內容,但是地緣政治鬥爭仍是其主要方面。加強在東亞地區的軍事存在,確保在更多國家的軍事準入,成為當前美國東亞安全政策的突出特徵。
美國一直擔心其在東亞地區被邊緣化,因而無論是對「東亞峰會」抑或是「東亞共同體」的態度都相當消極。與此同時,美國加強了對東亞地區的外交投入,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經濟表現突出的東亞更是成為了歐巴馬政府的外交重點。歐巴馬多次強調自己的「亞洲情結」,宣稱美國是太平洋國家,理應重返亞洲。美國負責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也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美國將加大「東亞外交投入」。
而從日本社會層面出發,日本對美國的依賴仍然廣泛存在,日本國內,特別是精英階層對美國拋棄日本的擔憂與日俱增,特別是日益密切的中美關係更是加劇了日本的危機感。醋意濃濃的日本麻生政府甚至做了大量工作,爭取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在去年初的亞洲之行中首訪日本,以安撫國內的擔憂。
由此可見,鳩山內閣的「脫美」政策缺乏持久的動力,在普天間問題上的妥協也在意料之中,加之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導致民眾支持率一再下挫,因而鳩山辭職亦並非偶然。
中國如何處理「三角關係」
20世紀70年代,中美日三國因為共同的威脅站在了一起。時過境遷,蘇聯這個共同威脅已然不復存在,而如何面對中國的崛起,無論對於追求「平等待遇」的日本,還是重返亞洲的美國,都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
如前所述,鳩山主政下的日本試圖加強同中國的合作,倡議通過「東亞共同體」將地區合作固定化,進而提升自身在地區內乃至國際的地位,最終實現國家正常化的目標。但普天間機場問題的事實證明,日本對美國的深層次依賴並未改變,在可預見的將來仍會以日美同盟作為其對外政策的基石;而與此同時,中日之間廣泛存在的誤解和不信任依舊會阻礙雙邊關係的發展,日本面對的三方關係恐怕仍舊是一個並不等邊的「三角形」。
美國面對中國崛起情感複雜。一方面,日益嚴重的全球問題,愈演愈烈的地區危機使得美國必須加強同中國的合作。另一方面,由於中美間意識形態,歷史文化根深蒂固的差異,美國仍對中國抱有疑慮,特別是對中國崛起前景的「不確定性」深感擔憂,因而也在加強在東亞的軍事存在。美國學者曾指出:「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存在是確保東亞穩定的支柱」,其背後的含義不言自明。
由此可見,中美日的三國大戲遠未落幕。對中國而言,鑑於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裡,中國面對的重要挑戰仍然來自國內,因而中國外交的基本任務也仍然是為中國的持續發展保駕護航。具體到中美日三邊關係,中國與美日的互動也應服從中國和平發展,構建和諧世界的大戰略,避免潛在的衝突,尋求可能的合作,著眼於創造相對寬鬆的國際環境以利於國內問題的解決。
中美日三國關係並非零和博弈,三方存在著持續合作的基礎以及擴大合作的空間,在朝核問題等地區安全領域以及經貿合作等經濟領域有著巨大的共同利益。不可否認,三國間各種分歧儘管存在,但也恰恰構成了各方持續互動解決問題的動力。(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