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甘做配角 中美日三角關係將演變

2020-12-04 手機鳳凰網

2009年11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左)與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在日本東京首相官邸出席記者招待會

本報特約撰稿人/蔣翊民

近期,古裝大戲新版《三國》在全國各大衛視熱播,賺足了人氣。實際上,就在一向波譎雲詭的東亞,目前同樣在上演著一幕「三國演義」的劇情。

在海的一邊,擁有數十位部長級高官的美國豪華代表團訪問中國,開啟雙邊新一輪的戰略與經濟對話;而在海的另一邊,日本鳩山由紀夫政府在普天間機場問題上最終向美國妥協,引發國內政治崩盤,導致執政聯盟解體,鳩山首相引咎辭職;恰在此時,日本迎來了前來造訪的中國總理溫家寶,雙邊新一輪外交活動全面展開。同樣是「三國」,劇情雖然不同,精彩卻不遜色。

日本不甘做配角

「中國是一個大鄰國,我不知道這樣描述是否合適:日本同中國、美國的關係就像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日本在外交上視中國和美國同等地重要。」2009年11月10日,日本民主黨國會對策委員長山岡賢次在眾議院如此闡述鳩山政府的外交政策基線。這也同時標誌著鳩山政府試圖調整日美同盟的基石,採取相對積極主動的外交政策。

自20世紀70年代起,經濟崛起的日本先後實行了「等距離外交」,「多邊自主外交」及「全方位外交」,力圖在一定程度上擺脫美國的影響,成為「正常國家」。

2009年8月的日本眾議院選舉中,民主黨大獲全勝,首次擊敗執政長達55年的自民黨。民主黨黨首鳩山由紀夫出任新一屆日本首相。在當年10月份的眾議院全體會議上,他首次發表施政演說,全面闡述了對外政策,特別強調要對日本政治進行大變革。

執政之初的鳩山政府就刻意與美國保持一定的距離:同年10月14日,日本防衛政務官長島昭久訪美期間正式通知美方,日方將取消已經持續8年向英美海軍供油的行動。其後的2010年3月,鳩山政府又爆料美日核密約,令美國相當尷尬。而日美政府就普天間基地的搬遷問題進行的長達8個月的談判,更是把美日關係推到了風口浪尖。美國《紐約時報》的評論透露出美方的擔憂:「貿易爭端再激烈,無非汽車、半導體云云,而眼下雙方的糾結點卻落在已經延續半個世紀的美日軍事同盟關係。」

而對於中日關係,鳩山政府採取了相當積極的姿態。在歷史問題上,鳩山多次表明不會參拜靖國神社,也同時要求內閣成員自律。在地區合作問題上,鳩山積極主張東亞地區合作,並提出建立以中日為核心的「東亞共同體」的主張。

對美保持距離,要求平等對話;對華採取親善,促成雙邊合作,鳩山主政下的日本在三國互動中一度態度積極,但其效果顯然不佳。

 

美依然要當東亞主角

在美國總統歐巴馬看來,鳩山政權無疑「搶戲」了。

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有能力稱霸全球的國家,美國的東亞政策具有相當的擴張性。儘管在反恐的影響下,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正越來越多地包含消除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內容,但是地緣政治鬥爭仍是其主要方面。加強在東亞地區的軍事存在,確保在更多國家的軍事準入,成為當前美國東亞安全政策的突出特徵。

美國一直擔心其在東亞地區被邊緣化,因而無論是對「東亞峰會」抑或是「東亞共同體」的態度都相當消極。與此同時,美國加強了對東亞地區的外交投入,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經濟表現突出的東亞更是成為了歐巴馬政府的外交重點。歐巴馬多次強調自己的「亞洲情結」,宣稱美國是太平洋國家,理應重返亞洲。美國負責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也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美國將加大「東亞外交投入」。

而從日本社會層面出發,日本對美國的依賴仍然廣泛存在,日本國內,特別是精英階層對美國拋棄日本的擔憂與日俱增,特別是日益密切的中美關係更是加劇了日本的危機感。醋意濃濃的日本麻生政府甚至做了大量工作,爭取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在去年初的亞洲之行中首訪日本,以安撫國內的擔憂。

由此可見,鳩山內閣的「脫美」政策缺乏持久的動力,在普天間問題上的妥協也在意料之中,加之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導致民眾支持率一再下挫,因而鳩山辭職亦並非偶然。

中國如何處理「三角關係」

20世紀70年代,中美日三國因為共同的威脅站在了一起。時過境遷,蘇聯這個共同威脅已然不復存在,而如何面對中國的崛起,無論對於追求「平等待遇」的日本,還是重返亞洲的美國,都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

如前所述,鳩山主政下的日本試圖加強同中國的合作,倡議通過「東亞共同體」將地區合作固定化,進而提升自身在地區內乃至國際的地位,最終實現國家正常化的目標。但普天間機場問題的事實證明,日本對美國的深層次依賴並未改變,在可預見的將來仍會以日美同盟作為其對外政策的基石;而與此同時,中日之間廣泛存在的誤解和不信任依舊會阻礙雙邊關係的發展,日本面對的三方關係恐怕仍舊是一個並不等邊的「三角形」。

美國面對中國崛起情感複雜。一方面,日益嚴重的全球問題,愈演愈烈的地區危機使得美國必須加強同中國的合作。另一方面,由於中美間意識形態,歷史文化根深蒂固的差異,美國仍對中國抱有疑慮,特別是對中國崛起前景的「不確定性」深感擔憂,因而也在加強在東亞的軍事存在。美國學者曾指出:「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存在是確保東亞穩定的支柱」,其背後的含義不言自明。

由此可見,中美日的三國大戲遠未落幕。對中國而言,鑑於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裡,中國面對的重要挑戰仍然來自國內,因而中國外交的基本任務也仍然是為中國的持續發展保駕護航。具體到中美日三邊關係,中國與美日的互動也應服從中國和平發展,構建和諧世界的大戰略,避免潛在的衝突,尋求可能的合作,著眼於創造相對寬鬆的國際環境以利於國內問題的解決。

中美日三國關係並非零和博弈,三方存在著持續合作的基礎以及擴大合作的空間,在朝核問題等地區安全領域以及經貿合作等經濟領域有著巨大的共同利益。不可否認,三國間各種分歧儘管存在,但也恰恰構成了各方持續互動解決問題的動力。(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

相關焦點

  • 中美印三角關係的未來 誰將佔主導地位?
    核心提示:新一屆印度政府外交活動十分活躍,其中與中美兩大國的外交活動尤其引人注目。美國對印度態度大副調整背後有何意圖?中美印三角關係的未來,誰將佔主導地位?鳳凰衛視6月20日《世紀大講堂》,以下為文字實錄: 解說:新一屆印度政府外交活動十分活躍,其中與中美兩大國的外交活動尤其引人注目。美國對印度態度大副調整背後有何意圖?中美印三角關係的未來,誰將佔主導地位?《世紀大講堂》系列節目,「龍象共舞」為您解讀《中美印三邊關係的演變和發展前景》。
  • 參考智庫|學者深度解析近200年間中美日關係如何演變
    參考消息網9月25日報導《日本學刊》2017年第5期發表《美國與東亞關係的歷史考察——兼論中美日三國互動及地區影響》(全文約2.1萬字),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倪峰。倪峰在文章中指出,如果我們把美國與東亞關係的演變聚焦於國家,那麼美國、中國和日本無疑是最關鍵的角色,而且隨著歷史的演變,三者的重要性、相互之間互動的廣度和深度都呈現出逐層遞進的態勢。這是我們在考察美國與東亞關係演進的過程中尤其需要關注的現象。
  • 近200年間中美日關係如何演變?這篇文章說透了
    據參考消息9月26日報導,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倪峰於近日在《日本學刊》2017年第5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美國與東亞關係的歷史考察——兼論中美日三國互動及地區影響》(全文約2.1萬字),說透了中美日關係的演變。
  • 馮昭奎:中國對日方針與中日關係演變
    中國對日方針的重要思想是要一分為二看日本。今後中日關係發展可能出現兩種前景:一是中日關係「退大於進」,兩國關係持續緊張;二是中日關係「進大於退」,中日關係保持緩和趨勢。從中長期看,中日關係「進大於退」的可能性將與日俱增。
  • 2023年世界將形成中美兩極
    今後十年,國際格局如何演變,地區形勢、中國對外關係如何變化?22日下午,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作客「新華國際」微信訪談,就新著《歷史的慣性:未來十年的中國與世界》所作預測和國際熱點問題與網友互動。
  • 飛越中美關係的新「駝峰」
    2015年8月10日,「銘記·致敬——探尋駝峰英雄軌跡」公益活動志願者走進深山找到部分殘骸,並即日啟程送往位於成都的建川博物館收藏。  新發社發   中美兩國在二戰中並肩抗擊法西斯侵略的歷史,充分體現兩國人民互助互愛、友好合作,對新時期中美關係的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 當美國無法撼動中俄肩並肩 須警惕中美俄大三角轉向美印VS中俄大四...
    12月24日,印俄媒體都提及,印度-俄羅斯年度峰會20年來首次取消,雖然印俄官方都強調,印俄關係依然「密切」,但有一種解讀認為,峰會完全可以在線上進行,因為印度總理莫迪今年已經和數位其他國家領導人舉行過線上峰會,包括澳大利亞總理、包括越南總理。
  • 中美關係能否走出鐘擺定律
    針對當下歐巴馬政府導致中美關係出現波折,美國《科學箴言報》16日的評論說。在歐巴馬任總統的第一年,中美關係相對穩定,以至於產生一些期望:中美關係是否會就此結束每逢新總統就發生波折的定律。當歐巴馬進入自己任期的第二年,相繼而來的風波說明:中美關係依然沒有告別鐘擺的軌跡。
  • 中美關係四十年發展歷程
    今年的2月28日是中美《上海公報》發表四十周年,四十年前,尼克森總統的訪華和中美《上海公報的發布》不僅開啟了中美兩國關係的改善和發展的新紀元,對國際關係格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副所長倪峰梳理了40年中美關係的發展歷程。從1972年到現在,中美關係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72年到1989年,中美戰略合作階段。
  • 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及其展望
    鑑於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戰略意義,中美科技關係走向將折射出大國博弈的力量對比,並對全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高技術移民、氣候變化和能源等方面的政策,川普也一改往屆政府對科學技術大力支持的立場,必然將影響中美科技關係發展,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 中美策 | 美國學者激辯:中美關係進入「寒流」了嗎?
    【編者按】       今年9月,習近平將首次以中國國家主席的身份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6月底,最新一輪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將有望迎來最重大進展——雙方將就雙邊投資協定交換負面清單。中央軍委副主席範長龍時下正在美國訪問。
  • 不甘做附屬品:如若被允許,數億印度女人將翻越喜馬拉雅山來中國
    哪怕是一些偏遠地區,也漸漸接受了男女平等的觀念,而且會給予女性充分的尊重,不會將女性作為男性的附屬品。沒有人願意一直作為附屬品,印度女性也是如此,她們也渴望能夠得到尊重和平等的機會,但是大的環境一時還是難以改變。印度和我國一樣是個人口大國,但是貧富差距較大,教育普及也不是很全面。而且在如今信息化時代,印度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還非常的低,這也導致他們很多地區觀念陳舊,不願意做出改變。
  • 恐怖的日本魔鬼三角
    百慕達三角、日本龍三角都是世紀謎團。他們有一個相似之處,兩者都是神秘失蹤,不見殘骸。龍三角謎團中失事的飛機、船隻要比百慕達多很多,一起來看看日本龍三角謎團分析。日本龍三角謎團解析你們相信時光隧道嗎?日本人把龍三角海區視為「魔鬼海區」,在這裡神秘失蹤的飛機、船隻不見蹤跡。從1955年開始,在風平浪靜的晴日裡,該海區發生了數起百噸以上的大型船隻不留痕跡地神秘失蹤事件。據日本海保安廳航行安全科調查,僅1953~1972年19年間,就有161艘大小船隻在此突然失蹤。
  • 巴殿君:擺脫東北亞安全困境首要解決中美關係
    巴殿君:擺脫東北亞安全困境首要解決中美關係  2014年10月11日,由延邊大學主辦、亞洲研究院承辦的「圖們江論壇」,在延邊大學科技圖書館學術報告廳拉開帷幕,來自國內各高校、研究機構及韓國、日本、朝鮮、俄羅斯、蒙古、德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近
  • 展望2021:川普主義的影響和中美關係
    不難想像,拜登上任的四年將發起對川普政策的「撥亂反正」,包括推動大額財政刺激、實施結構性加稅、重返《巴黎協定》、發展新能源、恢復在國際組織的成員國地位、重新強化對北約的安全承諾等。拜登也將以歐巴馬的政策為基礎,融入部分進步派的主張和興修基建、「美國製造」等跨黨派共識,以彰顯其綱領的團結性質。
  • 通過教育與交流促進中美關係
    中美教育基金會主席張之香:通過教育與交流促進中美關係 本報見習記者 袁野 胡文利   青年參考  ( 2019年06月20日   15 版)
  • 1949年司徒雷登在毛澤東面前念了一封信 後來中美關係怎樣了?
    那麼就告訴大家在中美關係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我們對中美關係的觀察要克服一個刻板印象,就是大家通常會認為中方是有比較強烈民族主義傾向的,尤其是共產黨的領導人,早期領導人也好,現代領導人也好,是有很強的意識形態取向的。而美國則是表現出了戰略上的彈性、務實、著實跟遠見。 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事實是恰恰相反的。
  • 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若升格將嚴重衝擊中美關係
    副處長谷立言嫻熟中日文,曾擔任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日本與東亞經濟事務處主任、國務院東亞太平洋事務局經濟政策辦公室主任。從這兩位重要官員的任命,反映美國川普政府將「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官方化」的意味。
  • 中國在中美較量中頻頻得分,中美關係是時候修復了
    參考消息網12月15日報導,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2月13日發表題為《北京在與華盛頓的較量中頻頻得分》一文,對中美近日的對抗進行了分析。對中國來說,本月將是很好的一個月。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一個中國太空飛行器將在本月晚些時候把重達兩公斤的月球樣本安全帶回地球。
  • 中美雙邊投資協定時間表將於7月10日公布
    7月9日,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五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聯合開幕式在北京舉行(新華社記者龐興雷攝)中國日報北京7月9日電(記者 李加寶) 第六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於7月9日在北京拉開帷幕,商務部部長助理張向晨在當天的記者吹風會上透露,本次對話將制定的中美投資協定談判的時間表將在10日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成果中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