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9月26日報導,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倪峰於近日在《日本學刊》2017年第5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美國與東亞關係的歷史考察——兼論中美日三國互動及地區影響》(全文約2.1萬字),說透了中美日關係的演變。
倪峰在文章中指出,如果我們把美國與東亞關係的演變聚焦於國家,那麼美國、中國和日本無疑是最關鍵的角色,而且隨著歷史的演變,三者的重要性、相互之間互動的廣度和深度都呈現出逐層遞進的態勢。這是我們在考察美國與東亞關係演進的過程中尤其需要關注的現象。
一、中美日互動關係的初步確立(19世紀40年代-19世紀末)
西方列強利用堅船利炮將中日兩國納入現代國際關係體系,兩國分別以並非平等的身份確立了與美國的關係,美國開始涉入東亞事務,但是這種涉入與英、法、俄相比並不處於顯著位置。面對西方的入侵和強加自己身上的不平等條約,中日兩國都開展了自強運動,在中日之間,實際上也展開了一場近代化競賽。由於歷史上中日之間存在著某種師生關係,天朝大國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給日本以強烈的刺激,使之在自強運動中採取了更徹底、更面向西方的政策。
資料圖片: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中英籤訂《南京條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二、美日圍繞著在華利益的爭奪(19世紀末-1945年)
1894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打敗中國,確立了東亞強國的地位。1898年,美國通過美西戰爭佔領菲律賓,更深地捲入東亞事務。中國成為美日兩國擭取利益和瓜分的對象。美國主要採取的是「門戶開放」的對華政策,而日本在列強中對中國抱有更大的野心。它企圖獨霸中國的一系列舉動最終導致中日之間爆發了全面戰爭,並與美國在華利益上的矛盾逐步尖銳化,這成為太平洋戰爭的主要起因。在戰爭中,中美結成同盟,日本被徹底打敗,而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影響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則自近代以來首次以大國身份出現在世界舞臺上。
資料圖片: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終戰詔書」。
三、冷戰中的特殊博弈(20世紀40年代末-1989年)
二戰結束後不久爆發的冷戰迅速將中美日關係的互動嵌入了冷戰的軌道。而冷戰期間,由於中美關係的變軌呈現出兩個明顯不同的分期。
1947年,隨著美國總統杜魯門在致國會的關於援助希臘和土耳其的諮文中提出以「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冷戰正式開啟。1949年,中國革命的勝利及其「一邊倒」的政策促使美國的東亞政策作出重大調整,開始扶植被打敗的日本。
而韓戰上中美之間的直接對抗將美國在東亞地區的敵友關係最終確定下來,美國與日本籤訂了《舊金山和約》《美日安全條約》,遏制中國成為美國東亞政策的主要內容,而日本基本上緊隨其後。美國的這項政策在東亞地區造成的不僅是冷戰,而且爆發了局部熱戰。尤其是越南戰爭,使美國深陷泥潭,不僅實力大損,在與蘇聯的對峙中處於不利地位,而且還導致了國內分裂和「領導」世界的自信心受到沉重打擊。而此期間,日本利用美國的扶植以及各種有利時機重新崛起,美日關係尤其是在經濟領域出現了明顯均衡化的趨勢。
資料圖片:1951年9月8日,美國與日本籤訂《美日安全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