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CASA卡薩設計
本文已獲得授權
周末不想出門看人山人海的你,
宅在家裡沒事幹的你,
身為設計師的你,
總說想找個時間好好看一部電影的你,
下面這30部電影,為你而薦。
建築篇
建築設計不僅是單純的做一棟建築,更多還是要給與設計以人文的文化,這就需要設計師們平時看得多,思考的多,實踐的多。一生畢竟太短,不能踏遍世界上的角角落落,但是紀錄片作為視覺時代一個重要的表達方式,它會讓你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1、不尋常的感知:勞裡·貝克的生活與建築
這部影片影片記錄了建築設計如何吸引社區、激發視覺效果與變革。
Laurence Wilfred Baker是在英國出生的著名建築師和人道主義者。除此之外,她也是一名頗有造詣的漫畫家、藝術家和富有創新精神的設計師。
作為一名建築師。他曾經說道:我認為我潛意識裡經常受到源於自然的強烈影響。
2、建構非洲:這片大陸的建築
《建構非洲》是一部2005年首映的BBC紀錄片,影片由英國建築師David Adjaye講述。從馬裡的夯建築開始,到義大利獨裁者墨索裡尼在厄利垂亞的現代主義建築,影片展開了一次充滿怪異美學的旅程。
3、阿爾瓦·阿爾託:科技與自然
阿爾瓦爾·阿爾託生於芬蘭庫奧爾塔內,建築師,現代派建築倡導者之一,人情化建築的提倡者,被認為是北歐現代主義之父。他在建築設計中善於結合自然條件,利用地形,運用地方傳統材料;形式和空間塑造上常採用曲線、曲面和靈活布局的手法。他也是著名的工業產品設計師,設計過家具、餐具器皿等。
這部紀錄片在芬蘭,義大利,德國和美國拍攝,講述了阿爾瓦·阿爾託獨特而成功的解決了新技術和建築材料所帶來的需求和機遇,從而使建築同時貼近體驗者和自然環境。
4、人的尺度
由於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面臨著石油峰值、氣候變化、孤獨和嚴重的健康問題。
《人的尺度》通過述說丹麥建築師楊蓋兒在長達四十年的時間裡系統性的研究了城市中人的行為,促使大家一起探索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設計師把人作為重點時所發生的事情,來質疑我們對現代性的假設。
5、窄地建造
影片捕捉了科德角一個特別的時刻,當時歐洲現代建築精神激發了一群波西米亞設計師(既有專業設計師也有業餘愛好者)建造房屋,他們將包浩斯的設計原則與已經擁有幾個世界歷史的新英格蘭海岸建築的特點相結合。
但是在1959年,隨著科德角國家海濱的設立,這些建築命懸一線。片子通過鏡頭記錄了現代建築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
6、規整城市
影片研究了五個南美洲城市:利馬、聖地牙哥、聖保羅、裡約熱內盧和波哥大。攝製者參觀城市項目並採訪了三十多名設計師、政府人員和居民,從各個角度全面講述這些城市在全球語境中的地位及他們的發展方向。
7、建造了柬埔寨的他
這是一部探索建築師範莫利萬生平和工作的電影,他對於建築的貢獻方案展示出一個由獨立而呈現出的國家新身份,他令人難以置信的個人故事也圍繞柬埔寨這個現代國家的動蕩之旅展開。在柬埔寨獨立後的時期,莫利文是建築復興的核心,也建立了一種獨特的建築風格。
8、宮殿之城
在中國鄂爾多斯,在政府對於該地區現代化的計劃下,成千上萬的農民正在逐漸遷入新的城市。宮殿之城這部電影聚焦於一名政府官員和一名農民:政府官員的任務是說服這些農民城裡生活會更好,而農民正在最後剩下的少數村莊裡遭受著被迫搬家的壓力。
9、弗雷奧託:跨越未來
弗雷奧託:跨越未來是一部關於德國建築工程師、2015年普利茲克獎得主弗雷奧託的生平和工作的紀錄片。他奠定了當代輕型建築的基礎,而他的觀點在今天仍然令人著迷敬畏,深有啟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歲月影響了他在拉伸 建築方面的工作。」這部電影,正如其中所說,「將建築迷帶入建築史的旅程,從而啟發未來的世界。」
10、看見未來的建築師:埃羅·沙裡寧
「20世紀中期的建築師和藝術家興起了新一波熱潮,他們為過去舒適的約束條件創造出一個強大而大膽的現代主義的美國。」
這部電影聚焦於建築巨匠生平,用Peter Rosen的話說就是他設想未來。他年僅51歲便離開人世,留下了一批開創性的成果,至今讓然鼓舞著建築師和設計師,為後人知曉。
城市空間篇
一部電影一座城,好的電影與好的城市都會留在我們心裡。
1、迷失東京
《迷失東京》是索菲亞·科波拉執導的第二部長片,主人公是兩位在東京短暫停留的異鄉人。科波拉鏡頭下的東京非常迷人,影片也展示出了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所表達出幾點城市要素:路徑、邊界等等。
2、銀翼殺手
雷德利·斯科特的《銀翼殺手》(1982)宣稱自己代表的是2019年的洛杉磯,在黑暗的摩天大樓間講述人與技術的經典母題。雖然影片中的洛杉磯沒有現實中加州的陽光,沒有平坦的高速公路與好萊塢豪宅,黑暗中混亂的世界反而更像是洛杉磯與紐約、東京、香港的混合體,但片中的重點場景的確實實在在源自洛杉磯。
3、午夜巴塞隆納
一部非常典型的伍迪·艾倫式愛情電影,是他寫給歐洲的三封情書之一。在影迷們的心目中,大概也是拍得最美的一部。
西班牙的夏天是火熱的,巴塞隆納是火熱的,高迪的建築是火熱的,愛情也是火熱的。你需要做的,就是盡情享受這座城市,享受高迪的建築,享受愛情。
4、午夜巴黎
《午夜巴黎》是伍迪·艾倫寫給歐洲的第二封情書。電影裡男主人公所游離的過去,正是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在巴黎盛行的黃金時期,典型的波浪般曲線與曲面作為背景元素貫穿了整部電影。
5、絕美之城
從寶拉泉到水渠公園,到坦比哀多禮拜堂,再到臺伯河畔聖天使堡,索倫蒂諾的《絕美之城》拍出了羅馬最美的樣子。然而這部電影絕不只是旅遊風光片,「永恆之城」羅馬的城市意象作為一種背景音,烘託了故事的主題,一部關於人生的詩篇,就此展開。
6、殺手沒有假期
作為馬丁·麥克唐納的長篇處女座,《殺手沒有假期》充滿了典型英倫黑幫片的幽默元素。儘管故事發生在比利時文化名城布魯日的冬季,儘管雷總是忍不住咒罵這座城市是個爛地方、蠢地方,但布魯日的城市空間與故事裡的各個橋段完美結合,讓人在看完電影之後不但被故事所打動,也深深記住了這座小城。
7、猜火車
電影《猜火車》代表了一代人的青春,男主人公Renton一邊奔跑在愛丁堡的街道上一邊喊出此片最經典臺詞的畫面,更是許多人心目中的燃點。
這部電影與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的關係可謂是密不可分。經典的馬桶潛水戲份拍攝場所,正是愛丁堡穆裡豪斯(Muirhouse)居民區的一座購物中心。穆裡豪斯是愛丁堡最破敗的一處居民區,而位於愛丁堡碼頭的利斯(Leith)則為這部 Cult經典提供了諸多標誌性場景、獨白與聲音。
8、上帝之城
電影《上帝之城》描述了巴西裡約熱內盧貧民窟的犯罪活動的歷史。影片的主角與其說是各個黑幫頭目,不如說是被稱為 「法維拉」的貧民窟本身。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對這個危險、混亂、貧困,各種犯罪活動滋生的貧民窟產生深刻的印象。
9、春風沉醉的夜晚
《春風沉醉的夜晚》展現了一個真實的南京,不是在攝影照片和旅行攻略上的南京,而是一個屬於平凡小人物的南京。灰暗的色調下,你能看到在長江大橋上駛過的132路公交,看到一片夜色中城市模糊的輪廓和車燈串起的星河,這才是屬於每一個人的南京城。婁燁鏡頭下的南京城,與歷史上的風花雪月無關,平凡的我們只愛微醺時它吹起的晚風。
10、刺客聶隱娘
《刺客聶隱娘》是一部關於唐的電影,大部分取景卻位於日本京都。那是因為眼下要找唐代文化,只有往日本去。
立足京都的寺廟,很快就會有時空錯置感,真以為自己回到了唐代,而非在現代文明城市的包圍間。例如待了最久的大覺寺,深色原木的建材與同樣青黑的屋瓦,庭園植栽不是秀氣的小花小草,反倒扶疏如林,比起現下華人世界大紅大綠質感如塑膠玩具的廟宇,才真正像是宗教場所,有肅穆、飛升之感。
畫面色彩篇
這一波畫面精美,藝術風格多樣,格調極高,可以邊看邊漲姿勢的好電影,一定適合審美挑剔的設計師們。
1、墜入
2007年柏林影展玻璃熊特別表揚——最佳影片獎、Sitges Catalon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的最佳影片獎、2008年奧斯汀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劇本。豆瓣短評「每一幀都很奢侈」。
2、花魁
第31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美術指導提名,第二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美術指導提名。蜷川實花作為以配色鮮豔出名的攝影師,挑戰起電影來也是充滿個人風格。
3、夢
黑澤明導演。片子借鑑了很多梵谷的畫作:《麥田裡的烏鴉》,《阿爾的吊橋》。日式的絢爛這一次和後印象派的濃墨重彩結合了起來。
4、生命之樹
影片故事開始於一個1950年代,生活在美國中西部的家庭,電影跟隨著大兒子傑克的生命展開,穿過其無辜天真的童年到幻滅的成人時代,他力圖與他的父親(布拉德·皮特飾)達成和解。傑克(成年時代由西恩·潘扮演)發現他在現代社會失去了靈魂,他尋覓生命的原初以及意義的答案,拷問信仰的存在。
「畫面的視覺衝擊力無可否認,但讓我清醒過來的是它們傳遞的感情。第一樣鮮明的感情是恐懼,不是因人或鬼的邪惡陰謀而生的恐懼,是看到宇宙對所有生物一視同仁的不屑而生的恐懼。這恐懼令人絕望而振奮。恐龍出現的那一段非常好,在各樣無機物令人目眩的光影后忽然看到肌肉的紋理,這是絕望裡的溫柔史詩中的孩子氣。 」——摘自豆瓣影評。
5、布達佩斯大飯店
故事要從一位無名作家(裘德·洛 Jude Law 飾)說起,為了專心創作,他來到了名為「布達佩斯」的飯店,在這裡,作家遇見了飯店的主人穆斯塔法(F·莫裡·亞伯拉罕 F. Murray Abraham 飾),穆斯塔法邀請作家共進晚餐,席間,他向作家講述了這座飽經風雨的大飯店的前世今生。
「它具有韋氏電影的一切元素:移動長境、暖色調的豔麗布景、精緻裝潢與服飾、冷幽默、一個了不起的焦點人物、一段或幾段令人驚豔的成長關係,還有永恆的Bill Murray。當然,迷你布景和對攝影光線的控制也依然賞心悅目,加上Randall Poster和Alexandre Desplat配樂,短短的一小時四十分簡直是一場童話體驗。 」——摘自豆瓣。
6、入侵腦細胞
美學價值很高的一部電影,導演很好地借用了其他藝術形式(油畫、雕塑、裝置作品),以動態的電影形式,描述了電影情節的精髓。
7、死亡密碼π
1996年2月,阿倫諾夫斯基開始籌備這部成本只有六萬美元的長片處女作。兩年後,《死亡密碼》以其新穎的創意和嶄新的拍攝手法,一鳴驚人。先是斬獲聖丹斯電影節的導演獎,翌年又摘得獨立精神獎的最佳編劇處女作獎。2000年,他再次自編自導了《夢之安魂曲》,也贏得了不錯的反響。2005年,他還入圍「最需要關注的好萊塢100人」。
8、塵與雪(2005)
自然攝影師格雷戈裡·考伯爾,13年時間,27次長途旅行走遍世界,拍下人、野生動物和大自然微妙關係結集而成《塵與雪》。他的鏡頭充滿詩意和靈氣,他捕捉到的影像純淨無暇,沒有恐懼和危險,有的只是在人和野生動物之間的愛和信賴。
羽變火,火變血,血變骨,骨變髓,髓變塵,塵變雪。生命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這是一次對自然的無上讚頌。
9、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這部電影的美,不需要贅述了。2013年,該片在第85屆奧斯卡獎頒獎禮上獲得了包括最佳導演、最佳視覺效果在內的四項獎項。
10、我在伊朗長大
以自傳的形式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反映了伊朗的社會變遷。感染人的是整個電影貫穿始終的黑白風格,色塊分明,線條硬朗。傳遞壓抑、黑暗、不安的情緒。
強烈的木刻版畫風格代表刻板的舊制度舊時代……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簡筆畫在造型能力上可圈可點!對物體形態和人物肢體動作的準確概括讓人佩服!
- End -
建築師雜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