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余光中先生是因為那一首動人、感人的《鄉愁》,而如今,他已經離開我們三年多了,在2021年初的冬天裡,讓我們一起懷念先生,也將那份純粹的赤子之情妥善珍藏。
《願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共分為鄉愁、綺情、浮生、邂逅、目光、至美六個部分,精選了余光中先生八十組經典詩作,包括《鄉愁》、《七十自喻》、《尋李白》、《風箏怨》等經典佳作。余光中先生的用字可以說信拈來,在簡潔流暢的文字裡又蘊含了豐富的感情,同時具有西方象徵派的特色和中國古典文化的美感,在這些跨越詩人整個創作生涯的詩作中,也記錄了余光中先生對祖國、對家人的深情和他對生命的感悟。
余光中先生被稱為是鄉愁詩人,其實他的詩作非常的豐富,只不過,鄉愁這首詩最廣為人知。1971年的一個晚上,43歲的余光中先生寫下了《鄉愁》這首詩,他的一生都在顛沛流離,但先生始終保持著那顆赤子之心,無論人在哪裡,故鄉永遠在心中,他的家國之思亦是貫穿「鄉愁」的始終。他的鄉愁並不是同鄉會似的某省、某縣、某村的感情連接,他的鄉愁在他的文字中得到了升華,或者說得到了普遍化,成為整個民族的感情寄託。故鄉不僅僅是地理上的,也是歷史的、文化的,鄉愁也成為凝聚了民族血脈的大感情。
而關於人生,余光中先生也有著比較達觀的看法,在那詩《七十自喻》裡,在這首詩的一開始,他就給我們描繪了這樣的一個意象,那就是「再長的江河終必要入海」,在詩的最後,他又寫道,「河水不回頭,而河長在」,我想,這就是他對於個體的生命和生命本身的一種理解吧,這又何嘗不是他對於祖國的訴說。
而我最喜歡的還是那首《尋李白》,幾年前第一次讀到它時我便被其中的句子所驚豔到了,「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似是可以想像到那樣的情景:詩仙才氣融入血液,隨筆一揮,成就了這樣的「當代中國詩壇的罕見絕唱」。《尋李白》全詩播揚著古典的盛唐的芬芳,洋溢著強烈的民族感和傳統歸屬感。不禁讓我想起2006年余光中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過的話:「這幾十年來,我努力用中文寫作,不但把文言的長處融入白話,更把唐魂漢魄召來字裡行間,常與李杜韓柳歐蘇對話,常在西化的滔滔浪潮之中撐住中國文學的砥柱。中國文化乃一大圓,圓心處無所不在,圓周處無處可尋,而以中文為其半徑,半徑有多長,圓周就有多大。」他是如此得眷戀著故土,又是如此熱愛著它的文化。
在余光中先生的詩裡我們總是可以找到他情感流動的脈絡歷程,是那樣的深情與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