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堂:傳百年家訓 拂廉政清風

2020-11-30 磐安新聞網

  編者按: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祠堂是鄉村祭祀祖先、追憶先賢的地方,是勸善薄惡、教育後人的重要場所,作為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磐安的祠堂是一部極具水鄉韻味的歷史之書,從扉頁開始就跳躍著水鄉的濃濃情懷。近年來,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磐安的古祠堂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文化遺產保護的嚴峻形勢。將從今日起,陸續推出一系列古祠堂的故事,由此展現磐安的風土人情,展現磐安古祠堂的魅力,希望通過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介紹,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使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

  【古祠堂名片】楊氏宗祠位於仁川鎮黃餘田村,始建於明崇禎五年(1632),坐北朝南,佔地657平方米,由門樓(已毀)、前天井、前廳、後天井及東西廂房、後堂組成,平面呈元寶形布局,所存建築以明代風格為主。楊氏宗祠內的建築、布局、梁架結構、雕刻、柱聯等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仁川地下黨在楊氏宗祠進行革命活動,成為磐安最早的入黨宣誓地。楊氏宗祠因楊氏家族祖先楊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得名「四知堂」。

  一座建築:幾近四百年的滄桑沉澱

  走進仁川小學的校門口,正對面就是四知堂,從明末清初到21世紀,它靜靜地端坐著,如一位深邃的老者洞察世間百態。十多年前,因為仁川小學教學場地有限,四知堂被改造成學生的活動場所和雜物堆砌場所,祠堂內的文物缺乏專業的保護。如今再一次走近四知堂,它的面貌已經煥然一新。
  祠堂後門(如今後門作為常用的進出口)是雙開木門,輕叩門扉,那種古樸、厚重、神秘感撲面而來,繞過屏風,三幅楊氏祖宗的畫像端坐前方,分別為漢太尉楊震、宋大理寺評事楊萃、清知縣楊喬的肖像,其中最出名的莫屬楊震。「四知堂」就是得名於東漢太守楊震「夜拒賄金」的典故。楊震是東漢人,明經博覽,滿腹經綸,時稱「關西孔子」。五十歲被大將軍鄧騭徵招為「茂才」,後升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他赴任東萊路過昌邑,時任昌邑縣令的王密在夜晚懷揣金10斤送給楊震,被他堅拒,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道:「幕夜無知者。」楊震勃然大怒了,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著禮物,狼狽而回。楊震一生清白治家,不置產業,漢順帝褒獎其為「清白吏」,他讓子孫們也「蔬食步行」,形成了公廉儉樸的家風。「四知」乃成為千古美談,其後人以此為堂號。
  楊震的後人楊萃,人稱「萃公」或「一字太公」,公元1119年~1122年,為避李思曩之亂,隱居於縉東蔣潤嶺下(今仁川鎮嶺下村),成為仁川楊氏始祖。楊萃以祖上的「四知」精神教育後代,要求後代將「四知」二字「掛於堂,點於燈,銘於心」,楊宅老輩人還見過寫有「四知」兩字的燈籠掛於宗祠之內。
  楊氏家訓中對後輩子弟提出「忠孝勤儉」四字箴言,即:「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虧,終能長久;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孫,亦復如是;勤,日出而做,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儉,量其所入,度其所出,若不節用,仰俯何益。」
  畫像兩旁,立滿了一塊塊大理石碑,這是後廳。據縣文物辦資料記載:「後廳面闊如前廳,方磚漫地,屋頂為硬山頂,檁椽之上使用望磚,蓋以陰陽合瓦,簷口有瓦當滴水,天井鋪設鵝卵石圖案。」廳堂經幾多修葺,後人只能從古人描述的碎影中了解一二。然而鮮明的臺基,粗壯的柱子,厚實的椽梁猶可見。在後廳的明、次間的金柱和前簷柱上都有柱聯。
  再往前就是天井。天井鋪設鵝卵石,內植桂花,桂花樹下設有青石板圓桌、石凳供人休憩。兩側為廂房,其中右廂房為「四知堂書畫室」,陳列著當代名人的許多書畫作品。天井前方是前廳,為五開間加兩弄的建築,方磚漫地,柱礎鼓形,弄的柱礎為覆盆形,柱子為稜柱,柱頭有卷殺,用材粗大。梁架結構為九檁,前後欄用四柱。廳內掛滿燈籠,點綴了原本幽深的大廳。
  除了門樓早年被拆之外,其餘建築保存完整,整個建築結構簡練,用材較大。1990年10月10日,被公布為磐安縣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公布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一片熱土:磐安最早的入黨宣誓地

  1928年6月15日深夜,狂風呼嘯,大雨傾盆,黃餘田的楊氏宗祠廳堂內,松明燈熠熠發光,32位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手握鐵拳站在四知堂廳正中鮮紅的黨旗下,熱血沸騰。他們在盧湛的領誓下,宣讀了誓言:「堅守機密、服從組織、犧牲個人、努力革命、永不叛黨」。宣誓後,大家把誓詞燒成灰,拌進黃酒中,每人一口,表示誓死同心、革命到底!這是在我縣舉行的第一次入黨宣誓。
  盧湛於192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黃餘田村有了第一顆革命種子。
  盧湛是仁川鎮方山村人,1928年1月,盧湛經趙汝池、呂傳德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回到仁川後,積極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和農民協會。
  1929年,中共縉雲縣委遭到破壞,黨的活動中心轉移到仁川。縣委重建後,盧湛擔任書記,開始為建立革命武裝而奔波。同年12月,盧湛在仁川下坑證因寺主持召開黨員骨幹會議,決定建立革命武裝。12月20日,支隊在楊氏宗祠宣傳組織農民協會,標語是「先烈之血,主義之花」,楊加吃等60餘人參加。
  此後,盧湛率領革命武裝加入紅十三軍第三團,與紅一團一起攻進縉雲縣城,營救了大批黨員骨幹、紅軍幹部和革命群眾。在後來攻打壺鎮的戰役中,因敵人早有準備且恰逢溪水暴漲,戰鬥失利。
  其後,仁川地區的黨員迅速發展到120多人,遍布10多個村莊,四知堂作為磐安最早的入黨宣誓地,它像一面旗幟,引導著前行的方向,雖然有流血、有犧牲,但革命還是以星火燎原之勢如火如荼地在磐安大地上展開。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共中央領導機關率中央紅軍主力撤離蘇區,開始艱苦卓絕的兩萬五千裡長徵,下設第一、第二、第三縱隊。1935年9月,紅軍挺進師第一縱隊組建,1935年10月20日(農曆九月廿三),仁川胡莊村進行了一場打土豪戰鬥。當地老百姓見「紅挺一縱」戰士對老百姓十分親熱,幫助挑水、掃地,還把財主和鄉、保長家的糧食、棉布統統拿出來分給貧苦群眾,群眾確認這是支幫助窮人的好隊伍。「紅挺一縱」在磐安的戰鬥歲月,足跡幾乎遍布整個磐安,從方前到高二,從雙溪到仁川,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戰鬥故事。

  一個基地:四知堂廉政教育,從祠堂出發,從娃娃抓起

  朱漆的欄杆已經爬滿了斑駁的碎片;堅挺的柱子也任歲月撕開了裂紋。但是它依然挺立著,不管歲月侵蝕,還是風雨洗禮,巋然不動,歷經四百餘年的風雨,這裡也留下了許多歷史的印記。被仁川小學包圍的四知堂就像是一塊「活化石」,仁川小學校長楊芳告訴記者:「現在四知堂處於學校的包圍之中,祠堂大廳就是孩子們活動的大教室,作為『四知』家風的大本營,一直以來,這裡的廉政先祖、革命英烈的故事名聲在外,不絕於耳。我相信,通過挖掘四知堂的內涵,它也是一個極具潛力的校本資源。」
  事實上,根據黨中央「要把廉政文化建設作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的指示,縣紀委、仁川鎮黨委政府已經在楊氏宗祠內籌建「四知堂」廉政教育基地,組織人員搜集、整理楊震及其後裔「廉潔從政、清白傳家」的事跡。2006年,被命名為金華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為了發揮得天獨厚的校本資源優勢,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真正落到實處,仁川小學將以弘揚「四知八德」為重點的廉政文化校本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重點,並把它作為一個課題、一種品牌來經營,以此帶動其它的校園文化建設。1933年,楊氏宗祠開辦日新小學,直到今天,這座斑駁的建築,已經成了仁川小學校園的一部分,讓孩子們可時刻追憶那一段段豪情滿懷的紅色歲月。
  歷經數百年,四知堂內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印記,置身其中,仿佛能聽到楊氏先祖的諄諄教誨、楊氏子孫琅琅的讀書聲、革命先烈莊嚴的宣誓聲,牆上「除四舊、立四新」「抓革命、促生產」的標語依舊醒目,它像一位睿智的老者,又像一個庇護所,甚至像一座多元化教學綜合樓。它留給後人的,不僅是一座族人祭奠先祖的祠堂,更是一個極具研究的科學基地和教育意義的廉政基地。

 

相關焦點

  • 州婦聯參觀野椒園家風家訓傳承教育基地
    活動中,全體黨員幹部參觀了野椒園家風家訓傳承教育基地,實地走訪「傳家訓、揚美德」典型——張氏家族、楊氏家族通過了解兩個家族的家訓、家規、誡條,及其淵源內涵,進一步感受培育和傳承良好家風的重要性;通過學習清廉從政的歷史故事,向優秀典型人物學習,進一步築牢清正廉潔的思想防線。
  • 清廉地名故事┃仁川四知堂:「四知」懸堂千古訓 清廉傳家百代風
    仁川鎮的四知堂,恰如泉眼噴湧,教化一代又一代楊氏子孫,滋潤著一方淨土。四知堂,始建於明崇禎五年(1632),它仿若深邃的老者,靜默肅立在好溪河畔。從前廳側門步入,一盞盞紅燈籠高懸於梁上。楊震63代孫楊良福是四知堂的講解員,他告訴記者,那是楊震的真跡,一代代楊氏子孫通過刻石、拓片把真跡傳到了今天。楊震一生追求清白正直,為官十幾年,不修豪華宅府。任涿郡(今河北省涿縣)太守期間,常以素菜為食,衣無錦繡,徒步往來不乘馬車。有人勸楊震為子孫考慮,置辦產業,他堅決不肯,慨然說道:讓後世人都稱子孫為「清白吏」,這樣留給他們的遺產,難道不豐厚嗎!
  • 清風| 清風勁吹刺桐城 千樹萬樹「廉花」開
    組織法院幹警參觀革命歷史紀念館、傳統家訓展示館、廉政文化長廊,學習先輩優良傳統,增強廉潔司法意識。分時段組織兩級法院幹警觀看廉政教育宣傳片,開展學習詹紅荔、黃志麗等先進典型事跡,充分發揮正面典型的教育引領作用,弘揚崇廉倡廉、奮發向上的良好氛圍。
  • 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作為東漢名臣楊震的後人,他自豪於盛平楊氏後裔恪守祖先持廉守正的家訓,以「四知堂」作為宗祠名號,在深圳代代傳承著「四知」精神。在這位有著55年黨齡的老黨員身上,「四知堂」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1 楊屋有個四知堂 「四知拒金」代代傳 在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中,楊震與龍崗「四知堂」的故事被陳列在廉政文化展廳的重要位置
  • 「清風徐來 生態唯美」 廉政詩詞楹聯徵稿啟事
    「清風徐來 生態唯美」 廉政詩詞楹聯徵稿啟事 2020-05-17 0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蔡襄後人謹守家訓將好家風代代傳承
    在為官的37個春秋中,蔡襄公正清廉、不徇私情、剛直敢諫、以民為本,後人稱其「一身藏正氣,兩袖重清風。」  蔡襄過世後,後人謹守家訓,將好家風代代傳承。當地群眾以蔡襄故裡人為榮,傳承蔡襄家訓,倡導社會新風。在楓亭鎮郊的蔡襄陵園,蔡襄紀念園已成為省級廉政教育基地,不斷迎來我市各級黨員幹部參觀學習,接受廉政文化教育,揚正氣,促新風。
  • 國企清風 | 珠實集團多措並舉推動黨風廉政宣傳教育 活動出新出彩...
    國企清風 | 珠實集團多措並舉推動黨風廉政宣傳教育 活動出新出彩出效 2020-12-31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射洪楊氏家族家訓寫進祠堂"清白"傳家
    射洪楊氏家族「清白」傳家  家訓寫進祠堂,影響後代子孫  古往今來,清官廉吏層出不窮,燦若繁星。東漢太尉楊震,就是兩袖清風的典範,也是當代反腐倡廉的最佳教材。王密以為恩師是怕事情傳出去名聲不好,便說:「我所以深夜前來,就是怕被人知道,暮夜無人知,是不會傳出去的。」楊震聽後,生氣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人知道!」王密聽了很慚愧,趕緊收起銀子走了。從此,楊震「四知拒金」的故事傳為千古佳話,楊震也被人尊稱為「四知先生」。後來,「清白」二字成為歷代楊氏後人的家風。
  • 蔡襄寫家訓 忠孝後人傳(組圖)
    在蔡襄紀念園,蔡氏後人向參觀者講解《蔡襄家訓吳震 攝東南網4月2日訊(福建日報)核心提示:北宋廉吏蔡襄著有家訓《論忠孝》,表達了他對「忠」與「孝」的認識。在為官的37個春秋中,蔡襄公正清廉、不徇私情,被譽為「萬曆名臣」。他體恤民情、崇尚孝道,深為後人所傳頌。在蔡襄故裡仙遊縣楓亭鎮,就有一個蔡襄紀念園。
  • 「翰墨廉韻 清風獅城—滄州市作風教育廉政書畫展」開幕
    12月1日上午,滄州市紀委監委、滄州師範學院紀委聯合舉辦的「翰墨廉韻 清風獅城—滄州市作風教育廉政書畫展」,在滄州市博物館隆重開幕。參展作品主題鮮明,寓意深刻,雅俗共賞,充分反映了廣大書畫藝術工作者豐富的廉政文化積澱
  • 東陽:中國木雕博物館家訓館
    (視頻觀看點擊這裡>>>)建設背景2015年3月,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到中國木雕博物館調研時,對在博物館中展出刻有古人家規家訓的銘辭雕版這一做法給予充分肯定,並提出了建設木雕家訓展館的要求。今年5月,浙江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任澤民在中國木雕博物館調研時提出,要把木雕家訓館作為廉政文化建設的重點工作來抓。
  • 坪山彭氏嚴守家訓清廉重教傳佳話
    石井彭氏後人以延年公家訓代代相傳。在祠堂內,彭偉忠拿出了彭氏一本上百年歷史的家訓族譜,如今翻開殘舊泛黃的本子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彭氏族人的家訓十則:延師振德,禮遇須隆,澄心立雪,品第超庸,願爾子孫,勤儉弗替…… 紮根石井後,彭氏族人一直將家訓立為做人處事的準則,清廉重教代代傳承下來。正是這些訓條,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依然指引著彭氏族人堅守著廉、誠、智、信文化。
  • 上海金山區廊下小學弘揚優秀校風傳承名人家訓
    對此,廊下鎮以百年「廊小」校風校訓為典範,正深入開展四項活動。   一是以百年「廊小」校風校訓為典範,推進家風家訓建設。把家風家訓作為鄉風民風建設的基礎工程,持續深入開展「我們的家風家訓」主題活動。突出抓好宣傳教育、徵集評選、展示推廣等各個環節,引導群眾寫家規、傳家訓、揚家風。把建好家風好家訓與創建文明家庭結合起來,深入開展尋找「最美家庭」活動,弘揚家庭文明新風。
  • 市紀委官方微信公眾號「荊門清風」開通
    5月23日,市紀委官方微信公眾號「荊門清風」正式開通運行。關注微信公眾號「荊門清風」(掃描下方的二維碼或直接微信搜索公眾號名稱),即可了解我市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重要部署、工作成效以及工作動態。
  • 齊家治國傳承致遠 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交流家風家訓
    任麗娜 攝 中新網北京4月22日電 (任麗娜)22日,以「齊家治國 傳承致遠」為主題的從裴氏家族看家風家訓的當代社會價值座談會在北京舉行。聞喜裴氏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發祥於山西省聞喜縣禮元鎮裴柏村,自古為三晉望族,也是中國歷史上聲名顯赫的名門巨族之一。
  • 《梨花如雪》:清風拂過,帶來一股濃重的血腥味,還有死亡的味道
    清風拂過,帶來一股濃重的血腥味,還有死亡的味道。三天的搏殺中,小憐殺敵無數,死亦無憾了!8但這瞬間,一個清冷冷的聲音止住了小憐的劍:「你們這麼多人,對一個女孩子趕盡殺絕,不怕江湖人恥笑嗎?」所有的人都回過頭去,他們同時看到場外多了個黑衣青年人。有人怒喝:「林夕,江湖浪子林夕!你管什麼閒事?滾!」
  • 高淳楊姓後裔頒家譜傳家訓
    楊永生表示,在楊姓後裔中他是第27代德字輩,這次重修家譜就是為更好地傳承家規家訓,團結族人共同振興家鄉建設,是經過近2年時間投資30多萬修成的,家譜修訂的這些資金也是楊姓後裔自發捐出的。修成的家譜也叫胥河楊氏家乘共120套,這120套家譜毎個村毎個房各一套,其餘的將發送給為修譜捐資達到一定數額的和恭親。
  • 中國唯一一個富過15代的家族,家訓只有30字,卻讓家族富了幾百年
    幾百年前,江蘇蘇州有一個名門望族——貝氏家族。元朝末期,各地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為了躲避戰亂,浙江金華的貝姓族人移居蘇州。貝家遷吳的第一人叫貝蘭堂,原來在金華做草藥生意,兼任江湖郎中。遷到蘇州後,他仍以賣草藥為生。不過,生意不怎麼好,貝家人口也少,人丁單薄。
  • 家訓家風是舵
    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在或繁或簡、或深或淺的家訓家風影響下成長的。這種家訓家風,有的也可能只是瀰漫在父母長輩的日常行為之中。 官至軍長、做過寧夏省主席的抗日英雄、愛國將領吉鴻昌是這樣牢記父親的訓導的。 吉鴻昌父親吉筠亭彌留之際對前來看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