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 10:25 來源:防城港市新聞網 作者:譚楚翎 編輯:覃一陽
本報記者 譚楚翎
一頁、兩頁、三頁……厚達上百頁的門診日誌裡,寫滿了項載成多年來給貧困老弱患者免費治療的記錄,這其中記得最多的是一位百歲老人——繆桂鳳阿婆。給這位百歲老人免費看病,項載成已經默默堅持了近10年。
10月24日,項載成坐在診所的看診臺前,翻開一本又一本厚厚的門診日誌。自1983年開辦自己的中醫診所後,每逢遇到家境困難或年紀特別大的患者,他都會主動減免醫藥費。很多熟人都知道他的這個習慣,而好心的項醫生免費給繆阿婆看病的佳話,已在街坊鄰裡間流傳了很多年。
故事要從2008年說起……
當時,項載成的診所開在港口區舊汽車站對面,住在附近的繆桂鳳阿婆時常前來看病。一天,手腳不太利索的繆阿婆付醫藥費時,掏了很久才抖著手掏出一把錢,一塊、兩塊地慢慢數。想到老人年屆九旬,項載成便說:「藥你拿去,不用給錢了。」從那以後,繆阿婆再來,項載成就主動免除她的費用,這一免費就一直持續到了現在,已是近10年時間。
給年紀大的老人和特別貧困的患者減免醫藥費,是項載成父輩傳下來的行醫傳統。項家是中醫世家,五代行醫。項載成的父親項光琪在防城區那良鎮行醫問診57年,在鄉親中頗有口碑。從小耳濡目染,項載成也繼承了父親的優良傳統,把醫者仁心作為自己的醫道準則。雖然開診所收入也就剛剛夠養家餬口,但他送醫送藥的事沒少做,每年給患者減免的醫藥費累計數千元,僅近兩年的門診日誌,就有厚厚三大本。減免日誌上的患者,既有年齡大的老人,也有家境特別貧困的患者,一行一行,記錄著一個醫生的無言善意。
「繆阿婆家境不算困難,我是尊重她。老人家上百歲了,十塊八塊的不要也罷。」項載成說,繆阿婆身體還不錯,上了年紀,一些小毛病在所難免,一般是開一些養護腸胃的藥,花費不多。雖說只是十多二十元,積少成多,一年下來也要不少。至於這麼多年下來,到底給繆阿婆免除了多少費用,項載成也沒有算過。
為了找到繆阿婆,記者來到金海市場附近打聽,說是找住這附近的一位百歲阿婆。街坊們都知道,紛紛熱情指路。說起繆阿婆與項醫生的緣分,熟知此事的街坊們都不由點讚:「項醫生人很熱心,我們也是知道的。有些家裡比較困難的去看病,他知道後就主動免藥費。他跟繆阿婆非親非故,卻肯免費幫看病幫開藥,而且一免費就是這麼多年,有幾個人能做到?」
免費醫療,護老10年,幾人能做到?這一句也是繆阿婆的心聲。繆阿婆是港口區衝孔村人,身份證上寫的是生於1921年,而老人實際是1918年出生的,按農村習慣虛兩歲,就是101歲。國家對80周歲以上的老人有惠民政策,繆阿婆也享受到政策紅利,享受高齡津貼和醫保相關待遇,兒子也會帶她到醫院進行體檢、看病。但平時有個小病或不舒服,繆阿婆還是喜歡到項醫生的診所來看。在老人看來,項醫生對她的尊敬和熱情,並不因免費醫療而減半分,哪怕不看病,跟項醫生嘮嘮嗑也是好的。她說,跟項醫生說說話,心裡舒服。
「能夠活那麼久,多虧共產黨好,照顧我們老人。還有項醫生,他人太好了,這麼多年吃了他好多藥,都不肯收錢。年紀大了病痛多,以前經常去,現在腿腳不方便了,想要自己走過去很難了。」繆阿婆語氣有點惆悵。前幾年,她去診所頻率很高,平均每個星期去一次,感覺不舒服就來讓項載成給測測血壓、把把脈,看完病也不走,一待一兩個小時。項載成忙碌的時候,她就跟待診的患者聊天,一來二去,常來看病的患者都跟老人熟悉起來。
老人的兒子鄧偉和曾提出要給項載成補上藥費,但都被拒絕了。他心裡很感激:「做子女的就希望老人過得舒服。我媽年紀大了,容易有一些小病痛,心理壓力也大。項醫生對她很好很熱情,說的話她也愛聽,心態好了,身體也就好了。我媽這麼多年身體都不錯,真的多虧了項醫生。」
面對謝意,項載成說得輕描淡寫:「這都是小事!他們家能有這麼老的一個老人,百歲啦,也是很幸運和幸福的一件事。」
記者手記:
敬老何須放豪言
楚 翎
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堅持,難的是把敬老、愛老、護老當成如吃飯喝水一般自然。免費醫療,護老10年,項載成不吹噓、不張揚,更沒有因為做了好事善事而洋洋得意。他對繆桂鳳阿婆的尊敬和熱情並不因免費醫療而減半分。也正是因為這種發自內心的尊重與呵護,舒緩了繆阿婆的病痛,溫暖了這位百歲老人的晚年。
誰人能不老?一個舒坦的晚年,離不開「身心健康」四個字。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如今,中國的老年人口數量已經超過2.3億,如何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安,但願這個故事能讓你有所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