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創新引擎再升級

2020-10-09 中國青年報

這個十一假期,年輕的探測器設計師王闖再次見證了一個令人激動的時刻: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首次發回「自拍」,即將脫離地球軌道,向火星軌道靠攏。中國,距離紅色星球更近了一步。

王闖是天問一號探測器的總體主任設計師,相比於其他領域的同齡人,這位來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青年設計師幾乎每天都在和「高精尖」打交道。過去5年,他見證或了解到太多像天問一號這樣的關鍵節點——

「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墨子號飛向太空,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首艘國產航母下水,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雪龍2號首航南極,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

「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今後5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創新能力全面增強,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此前王闖從未想過,自己和「十三五」規劃裡提到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施已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離得如此之近。

如今,一批創新成果湧現,部分高新技術產業進入世界前列,一些指標性數據也在向規劃目標靠攏。在今年5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披露一組數據:2019年全社會研發支出達2.17萬億元,佔GDP比重為2.19%;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有望在今年實現60%的目標。

製圖:陳龍

當被問及我國是否邁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時,王志剛又拿出一組關乎創新能力指數的數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評估顯示,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指數則顯示,我國排在第15位,整體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新進展。

「這是進入創新型國家的一個重要標誌。」王志剛說,一般認為,創新能力指數達到前15位應該說進入了創新型國家。他同時表示,科學技術本身是無止境的,創新也沒有止境,創新型國家建設也一直在路上。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胡偉武被媒體稱作「龍芯之父」,談及創新驅動發展他給出兩句「大白話」:一是中國未來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而不是傳統的勞動力以及資源能源驅動;二是創新的目的是為了驅動發展,而不是為了發表高水平論文。

據他透露,2016年到2019年,「龍芯」用四年時間完成在市場中的第二輪試錯迭代,2019年各類CPU出貨量達到幾十萬片。今年,最新研發的5000系列CPU,有望達到市場主流CPU產品的水平。

這並非孤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不含港澳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86.2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3.3件,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科技創新再一次迎來升級。

王志剛以2019年為例,科技重大專項持續攻關,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集成電路實現14納米工藝產業化,5G研發應用和產業化全面推進。169個高新區生產總值達12萬億元,經濟總量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以上;全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2.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5.1萬家。

新冠肺炎疫情的來襲,也再次檢驗了我國科技創新的能力。

來自科技部的資料顯示,疫情發生後,科技部會同國家衛健委、藥監局、教育部等12個部門組成科研攻關組,部署83個應急攻關項目,組織動員全國優勢力量開展疫情防控科研攻關——

我國科研人員第一時間分離鑑定出病毒毒株並向世界衛生組織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為全球科學家開展藥物、疫苗、診斷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科技人員還迅速篩選評價了一些有效治療藥物,以及恢復期血漿治療、幹細胞治療等新療法,建立了適合不同階段患者的治療方案;科技界加快研發進程,五條技術路線推進疫苗研究……

作為一名青年研究人員,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曹志冬參與了這次疫情的保障工作。他告訴記者,不管是對疫情動態的快速追蹤,還是對新冠病毒傳播特徵的計算評估,都讓他體會到青年與國家命運交織的責任感。

至於我國科技創新領域的「薄弱問題」——原始創新能力弱、基礎研究投入少,他則希望未來幾年能夠迎來更多的投入,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亟待更大力度的重視。

令人欣慰的是,過去一年,我國在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加大了投入,達到了10%以上的增長,助力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

在「從0到1」的過程中,科技人才尤其是年輕人才所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

2020年諾貝爾獎正在陸續揭曉,每每有日本人獲獎,就有科學家感慨人才的重要性:進入21世紀後,日本18年間18人獲得諾貝爾獎,平均每年一人,相應地,日本的矽晶圓、合成半導體晶圓、光刻機、靶向材料、封裝材料等14種材料佔全球50%以上的市場份額。

「我們中華兒女不缺聰明的,也不缺勤奮的。」曹志冬說,期待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早日確立起來,經過10-15年的奮鬥,我國能夠在科技創新方面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有更多自己的話語權。

前不久,第二屆「科學探索獎」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僅30歲。這被認為是對年輕科技人才一個重要支持。

談及未來「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時,王志剛也多次強調科技人才的重要性。他說,科技活動重點是人的活動,是一批科技人員、掌握科學技術知識的人的活動,要圍繞他們做好服務,讓他們能夠投身並安心做好科研,在科技領域作出一番事業。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新進展 大國創新引擎再升級
    當被問及我國是否邁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時,王志剛又拿出一組關乎創新能力指數的數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評估顯示,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指數則顯示,我國排在第15位,整體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新進展。「這是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一個重要標誌。」
  • 堅守創新使命 鑄就「大國重器」——記全國勞動模範,沈鼓集團黨委...
    參加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載譽歸來的沈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戴繼雙幾乎未作休整,就投入緊張工作中:與員工座談交流,參加國際合作論壇,圍繞市場創新思路、夯基布局……作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行業支柱型、戰略型領軍企業——沈鼓集團的帶頭人,戴繼雙始終秉持創新使命
  • 創新應用推動化工產業升級增長 贏創再提「超越化學邊界」
    另一方面,在經過多年的調整和提升後,化工行業,特別是中國化工行業,正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口。創新、可持續發展理念已逐漸成為化工行業的共識,而這也直接促使了化工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並呈現出協同創新發展的新格局。  科技進步突破了產業的邊界,產業發展同步加速了融合的進度。在技術創新與跨界融合的大浪潮下,化工產業蘊藏著怎樣的增長引擎?
  • 胡鞍鋼:經濟升級要開動七大引擎
    原標題:經濟升級要開動七大引擎(望海樓) 經濟發展就如同軟體的升級換代,需要經歷一個不斷「打補丁」、不斷升級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已經經歷了兩次大的升級,分別是上世紀80年代初「探索一條經濟發展的新路」和90年代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體制的兩個轉變」,從而也創造了中國經濟持續30多年高速增長的奇蹟,中國也從世界第十大經濟體一躍成為第二大經濟體。
  • 訊飛翻譯機實現重大升級,離線引擎、拍照翻譯、日語識別均有提升
    訊飛翻譯機3.0持續升級 訊飛翻譯機實力與顏值兼具作為一款能持續升級的智能翻譯硬體產品,訊飛翻譯機一直將用戶的需求放在首位,就在最近,訊飛翻譯機3.0實現了重要升級。此次升級主要涉及離線引擎、拍照翻譯、日語識別、男女聲播報切換等方面,下面給大家詳細介紹下。
  • 每個創新者都需要學會在危機中切換「增長引擎」I王玥
    事實上,中國兩個新的引擎已經開始大規模的啟動了,一個叫科技,一個叫消費。 未來我們所有的創業都要這兩個引擎緊密掛鈎,這是非常重要,今年雖然受疫情的影響,我們很多經濟結構都要重新調整,這也使得傳統產業和創新產業之間有了大量切換的新機會,實際上,今天一定是創業和投資的「黃金時代」。
  • 引擎升級富勒G90Pro光磁微動滑鼠簡評
    [中關村在線鍵鼠頻道原創]我們都知道2015年外設行業的RGB熱,以及2016年的入門低價位熱,而經過了兩年的「折騰」,更多的國內外設廠商開始意識到技術上的創新才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根本。所以我們在近段時間也看到了外設行業大量的技術創新,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就是富勒G90的升級版——G90Pro光磁微動滑鼠。
  • 騰訊安全最新項目成果入圍國際頂級學術會議 TRP-AI反病毒引擎再創新
    通過與反詐騙實驗室以往的研究相結合,該論文提出了創新性的發展:以異構網絡(HIN)來建立特徵與APP之間的聯繫,同時解決了動態異構網絡節點的代表學習(out-of-samplenoderepresentationlearning)問題以支持惡意軟體的實時檢測。該研究首次解決了異構網絡模型在安全領域的動態實時檢測問題,同時研究的成果使得模型的訓練和預測效果比傳統方法提升了20%。
  • 華米的「兩面」:黃汪點燃三大核心創新引擎
    6月15日,華米科技在合肥舉辦首屆AI創新大會。與華米過去的發布會不同,這次並沒有發布硬體產品,而是重構了華米麵向未來的三大創新引擎。但現在發現是用戶需求升級與市場新變化在反推華米創新,這也要求華米必須在技術創新走向更高的維度,投入晶片是必然選擇。華米公布的2019年財報數據顯示,其研發投入佔比達7.41%,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63.7%,足以印證在晶片投入的決心。
  • 陝鼓以創新為引擎融入雙循環
    今年上半年,陝鼓相繼為俄羅斯、土耳其、印度等市場提供大型軸流壓縮機、離心壓縮機、硝酸四合一機組等大型裝置,同時推進塞爾維亞鋼廠升級改造等海外工程總承包項目。海外項目履約率為100%。截至今年10月,陝鼓進出口協議額達130多億元。「融入雙循環,陝鼓靠的不僅僅是高端裝備產品,更多的是系統解決方案和系統服務。」李宏安說。
  • 蘇州工業園區:人才「引擎」造就創新發展硬核
    康寧傑瑞董事長兼總裁徐霆博士榮獲第六屆「蘇州傑出人才獎」,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蘇州藥物創新研究院蔣華良院士團隊、蘇州漢天下電子有限公司楊清華博士團隊獲評蘇州市頂尖人才(團隊),邁博斯、信諾維、思必馳等入選姑蘇重大創新團隊。當下的蘇州工業園區,正以人才「引擎」驅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聚變,吹響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衝鋒號」。
  • 依靠創新打造發展新引擎 培育增長新動能
    依靠創新打造發展新引擎 培育增長新動能——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權威解讀《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記者 餘曉潔、吳晶晶)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 點燃創新「強引擎」 助力科技「新飛躍」丨時評
    會議部署了明年要抓好的八項重點任務,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實現科技資源配置更優、科技人才培養更強、國際科技合作更廣,才能為助力科技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優化科技資源配置,讓創新充滿「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科技創新來說,科技資源優化配置至關重要。」
  • 西安楊森總裁:中國正從製藥大國走向創新大國
    安思嘉肯定了中國在醫藥領域的不斷改革,同時對中國未來醫療創新生態系統建設充滿信心。安思嘉稱,過去的兩年以來,中國出臺了很多利好的政策和法規,如抗癌藥物零關稅、加速創新藥物審批、全國醫保目錄更新等,這都極大提高了中國患者獲得創新藥物的可及性,為患者帶來更好疾病解決方案。中國醫藥市場潛力巨大。
  • 科技創新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二知識產出大國
    從新中國成立伊始的一窮二白轉變成為全球第二大研發投入和知識產出大國,創新產出已成為世界重要一極,多項指標世界領先。  科技創新格局發生歷史性轉變。創新能力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
  • 虛幻引擎升級預告?EPIC宣布收購RAD Game Tools
    虛幻引擎升級預告?EPIC宣布收購RAD Game Tools 原標題:虛幻引擎升級預告?
  • 畫質升級?B社可能採用虛幻4引擎開發遊戲
    最近國外玩家發現B社在美國達拉斯、奧斯汀以及加拿大蒙特婁的工作室,可能正在使用虛幻4引擎開發遊戲。此前B社的《上古捲軸5》、《輻射4》、《輻射76》都是採用B社自家的遊戲引擎Creation Engine。
  • 做強創新引擎 築牢基層堡壘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創新驅動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與源泉,基層創新是人民群眾密切關注且息息相關的一項重要工作。基層創新一直以來得到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鼓勵引導支持基層探索更多原創性、差異化改革,及時總結和推廣基層探索創新的好經驗好做法。」
  • 重磅升級:混沌大學籍,一站學透創新!
    站在2020,過去十年,創新是錦上添花的可選項。未來十年,創新是生存下去的必需品。轉折之年,混沌大學推出裡程碑式產品升級。我們正在認認真真地,一點一點地,成為一所真正的學校,一所面向成年人的,只講創新的,沒有圍牆的網際網路大學。創新有多重要?
  • 高德地圖AR導航再升級 行車記錄儀可充當「眼睛」
    為此,高德地圖也為手機AR導航功能再次進行了升級。近日,高德地圖發布V10.70新版本,AR駕車導航服務再次升級,支持連接車內行車記錄儀。 由行車記錄儀的攝像頭充當「眼睛」,實時捕捉現實道路畫面,再通過手機地圖呈現直觀的3D導航指引,為用戶帶來更加便捷的AR實景導航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