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新進展 大國創新引擎再升級

2020-10-09 中國青年網

這個「十一」假期,年輕的探測器設計師王闖再次見證了一個令人激動的時刻: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首次發回「自拍」,即將脫離地球軌道,向火星軌道靠攏。中國,距離紅色星球更近了一步。

王闖是天問一號探測器的總體主任設計師,這位來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青年設計師幾乎每天都在和「高精尖」打交道。過去5年,他見證或了解到太多像天問一號這樣的關鍵節點——

「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墨子號飛向太空,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首艘國產航母下水,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雪龍2號首航南極,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

「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今後5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創新能力全面增強,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此前,王闖從未想過,自己和「十三五」規劃裡提到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離得如此之近。

如今,一批創新成果湧現,部分高新技術產業進入世界前列,一些指標性數據也在向規劃目標靠近。在今年5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披露一組數據:2019年全社會研發支出達2.17萬億元,佔GDP比重為2.19%;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有望在今年實現60%的目標。

當被問及我國是否邁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時,王志剛又拿出一組關乎創新能力指數的數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評估顯示,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指數則顯示,我國排在第15位,整體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新進展。

「這是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一個重要標誌。」王志剛說,「一般認為,創新能力指數達到前15位應該說進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他同時表示,科學技術本身是無止境的,創新也沒有止境,創新型國家建設也一直在路上。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胡偉武被媒體稱作「龍芯之父」,談及創新驅動發展,他給出兩句「大白話」:一是中國未來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而不是傳統的勞動力以及資源能源驅動;二是創新的目的是為了驅動發展,而不是為了發表高水平論文。

據他透露,2016年到2019年,「龍芯」用4年時間完成在市場中的第二輪試錯迭代,2019年各類CPU出貨量達到幾十萬片。今年,最新研發的5000系列CPU,有望達到市場主流CPU產品的水平。

這並非孤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不含港澳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86.2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3.3件,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科技創新再一次迎來升級。

王志剛以2019年為例,科技重大專項持續攻關,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集成電路實現14納米工藝產業化,5G研發應用和產業化全面推進。169個高新區生產總值達12萬億元,經濟總量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以上;全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2.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5.1萬家。

新冠肺炎疫情的來襲,也再次檢驗了我國科技創新的能力。

科技部資料顯示,疫情發生後,科技部會同國家衛健委、藥監局、教育部等12個部門組成科研攻關組,部署83個應急攻關項目,組織動員全國優勢力量開展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我國科研人員第一時間分離鑑定出病毒毒株並向世界衛生組織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為全球科學家開展藥物、疫苗、診斷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科技人員還迅速篩選評價了一些有效治療藥物,以及恢復期血漿治療、幹細胞治療等新療法,建立了適合不同階段患者的治療方案;科技界加快研發進程,5條技術路線推進疫苗研究……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曹志冬參與了這次疫情防控的保障工作,作為一名青年研究人員,他告訴記者,不管是對疫情動態的快速追蹤,還是對新冠病毒傳播特徵的計算評估,都讓他體會到青年與國家命運交織的責任感。

至於我國科技創新領域原始創新能力弱、基礎研究投入少的薄弱問題,他則希望未來幾年能夠迎來更多的投入和重視。

令人欣慰的是,過去一年,我國在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加大了投入,達到了10%以上的增長,助力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

「我們中華兒女不缺聰明的,也不缺勤奮的。」曹志冬說,期待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早日確立起來,經過10-15年的奮鬥,我國能夠在科技創新方面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有更多自己的話語權。

前不久,第二屆「科學探索獎」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年僅30歲。這被認為是對年輕科技人才的一個重要支持。

談及未來「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時,王志剛也多次強調科技人才的重要性。他說,科技活動重點是人的活動,是一批科技人員、掌握科學技術知識的人的活動,要圍繞他們做好服務,讓他們能夠投身並安心做好科研,在科技領域作出一番事業。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大國創新引擎再升級
    過去5年,他見證或了解到太多像天問一號這樣的關鍵節點——「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墨子號飛向太空,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首艘國產航母下水,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雪龍2號首航南極,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今後5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創新能力全面增強,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
  • 中國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
    ,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科技部高新技術司司長秦勇說,中國經濟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迫切需要科技創新給予有力支撐。為此,中國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發展,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培育發展新動能、支撐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5年來,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創新發展動力澎湃。
  • 加快建設雨林生態特徵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2011年,科技部推出了《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工程》,以國家高新區為重點,開展了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的試點,系統提出創新型產業集群應具備的四個特徵:一是產業特色突出,經濟規模較大,競爭力較強,市場佔有率和品牌知名度較高,成為地區支柱或主導產業;二是集群特徵明顯,圍繞產業鏈條,科技資源和各類生產要素聚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三是科技服務體系完善,產業與科技服務業互相支撐,互動發展,基本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機制和模式
  • 依靠創新打造發展新引擎 培育增長新動能
    依靠創新打造發展新引擎 培育增長新動能——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權威解讀《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記者 餘曉潔、吳晶晶)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 瀋撫改革創新示範區:創新制度優化產業打造新引擎
    原標題:瀋撫改革創新示範區:創新制度優化產業打造新引擎 近日,煤科集團瀋陽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建的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儀器儀表製造業瀋陽研究院)項目通過建設能力評估,成為瀋撫改革創新示範區首個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項目。
  • 堅守創新使命 鑄就「大國重器」——記全國勞動模範,沈鼓集團黨委...
    參加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載譽歸來的沈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戴繼雙幾乎未作休整,就投入緊張工作中:與員工座談交流,參加國際合作論壇,圍繞市場創新思路、夯基布局……作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行業支柱型、戰略型領軍企業——沈鼓集團的帶頭人,戴繼雙始終秉持創新使命
  • 南科大的2019年:創新,再創新!
    圍繞戰略建平臺 布局學科搭團隊 近年來,南科大科研平臺建設取得了新的突破和進展,以重大基礎科學設施公共平臺助推深圳、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國家的重大產業升級。科研平臺的建設,與學科建設密不可分。
  • 科技創新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二知識產出大國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艱苦努力、勇攀高峰,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從新中國成立伊始的一窮二白轉變成為全球第二大研發投入和知識產出大國,創新產出已成為世界重要一極,多項指標世界領先。  科技創新格局發生歷史性轉變。創新能力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
  • 鄭柵潔調研科技創新工作:打造最佳創新生態 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
    鄭柵潔調研科技創新工作:打造最佳創新生態 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 2020年09月29日 19:46:00來源:浙江在線張俊鵬 攝  鄭柵潔調研科技創新工作時強調  打造最佳創新生態 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  浙江在線9月29日訊(記者 餘勤)29日下午,省長鄭柵潔到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之江實驗室、阿里達摩院調研科技創新工作。
  • 創新樞紐——新時代城市創新發展的引擎
    近年來,全球經濟風雲變幻,一方面美國以國家安全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挑起中美貿易戰,全面限制和抑制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中國加速實施科技興國步伐,以科技創新推動未來戰略產業的發展,目標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
  • 社區科普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
    幾年來,中國科協以推動城鎮社區科普為抓手,全力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探索出一條科普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新路子。     2007年5月,濟南市綠園社區的一位居民從四樓跳下摔成重傷,後被診斷患有抑鬱症。家人痛心地說,身體有病可以吃藥,心理有病只靠吃藥可治不了!     事發後,街道黨工委決定,以綠園社區為試點,開展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科普活動。
  • 湖南召開創新型省份建設院士諮詢會 以創新驅動湖南高質量發展
    11月16日訊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賀佳 周帙恆)今天上午,創新型省份建設院士諮詢會在長沙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30餘位院士歡聚一堂,共商湖南創新型省份建設大計。上個月,科技部正式批覆同意湖南建設創新型省份,要求我省以此為抓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力爭在2020年前率先進入創新型省份行列。
  • 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
    打開APP 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 你好張江 發表於 2020-11-17 10:10:49 11月1日,小編從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集體採訪中了解到,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群將誕生在這裡。
  • 俞忠鈺:發揮學會優勢 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貢獻
    現在,中央提出要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各級領導越來越重視學會和協會的工作,我們學會工作者應該努力實踐「立會為公,民主辦會」的原則,加強學會建設,做好學會工作。  展望未來 任重道遠  現在我國已是電子信息產品製造大國,但還不是電子信息產業強國,主要問題是:核心基礎產業薄弱,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技術受制於人。這種情況必須改變,也能夠改變。
  • 科技創新
    通過實行「雙序列」改革、開展完全項目制試點、推動建設創新聯合體和加大科技獎勵等改革措施,科技人才晉升渠道拓寬了,自主權增強了,實現了名利雙收,創新積極性和創造熱情不斷提高。  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十四五」的徵程已經開啟,中國石油將繼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挺起創新型國家的石油脊梁!
  • 深化改革開放 聚力創新發展 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重點領域改革成效明顯,「三證合一」、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科技成果「三權」改革等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創新改革「一號工程」系統推進,成都科學城創新引擎作用初顯,「創業天府」行動計劃深入實施,「菁蓉匯」「創交會」品牌彰顯,激發了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五年來,全市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超過106萬戶,新增科技型企業5.3萬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4%。
  • 國家儲備林建設 創新發展深度融合
    【改革·印跡】        2018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銀行貸款項目管理中心(速豐辦)緊緊圍繞林業改革發展中心任務,堅持以國家儲備林建設為主線,以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為重點,以外資項目為助力,創新發展,深度融合,服務新時代林業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 創新引領發展和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作用分析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內在要求,也是轉方式、調結構、形成新的增長動力的迫切需要。改革開放近40年,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74萬億元人民幣,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居民消費從溫飽到小康,再向追求美好生活品質升級。2012年開始,服務業超過製造業成為第一大產業,標誌著我國進入服務經濟新時代、質量經濟新時代。
  • 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部)科技創新中心
    九省通衢的武漢,正努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打造國家(中部)科技創新中心具有諸多有利條件。以住鄂全國政協委員楊松為第一提案人的《關於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部)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議》聯名提案,呼籲國家支持武漢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強或新建一批雙創示範基地和工業技術研究院,支持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重點高校在湖北轉化科技成果等。
  • 【求真|第5期】吳小英:以創新平臺建設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科技創新平臺是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經濟增長的加速器。同時,建設創新平臺是落實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創新大會精神的重要行動,是創建創新型縣的重要落腳點,也是匯聚創新資源的重要抓手。創建獨立完整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技術研究及產業化轉變步伐,是現代企業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形勢、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對加快永嘉縣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