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第5期】吳小英:以創新平臺建設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2020-12-01 甌網

【求真|第5期】吳小英:以創新平臺建設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2017/05/05 12:27 來源: 編輯:金枝 瀏覽:2669

一、創新平臺建設的重要意義


    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和環境要素制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勢在必行。科技創新平臺是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經濟增長的加速器。同時,建設創新平臺是落實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創新大會精神的重要行動,是創建創新型縣的重要落腳點,也是匯聚創新資源的重要抓手。創建獨立完整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技術研究及產業化轉變步伐,是現代企業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形勢、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對加快永嘉縣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永嘉縣創新平臺建設的現實基礎


    永嘉縣科技創新平臺主要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以省級系統流程裝備高新技術化基地、優客眾創空間為代表的產業創新創業平臺;二是以永嘉系統流程裝備科學研究院等為代表的公共創新服務平臺;三是以浙江省宣達耐腐蝕特種金屬材料研究院、超達閥門集團系統流程裝備研究院等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為代表的企業類技術創新平臺。

    (一)產業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初具規模

    產業創新創業平臺主要是為縣內主要支柱產業開展研發提供基礎設施,為企業發展搭建服務平臺,開展法律、管理、智慧財產權等方面的諮詢和代理服務,提供保障條件,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孵化高新技術項目、引進和培育高科技人才,轉移轉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重要基地。近年來,永嘉縣產業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取得一定成效:先後建成國家火炬計劃永嘉特種泵閥產業基地、省級教育裝備及助教遊樂設備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省級系統流程裝備高新技術化基地、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市級特色產業科技園、優客眾創空間。其中,特色產業基地方面,永嘉泵閥產業自2005年被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永嘉特種泵閥產業基地後,經過近10年的不斷發展已經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產量最高、品種規格最全、配套最齊的產業集群;省級系統流程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方面, 2013年省政府批准永嘉縣創建系統流程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宣達、超達被列入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行列;孵化器方面,縣科技企業孵化器於2012年7月正式獲批成立,是一個綜合型的「溫州縣級孵化器」。目前孵化器內共有入孵企業19家,累計畢業企業3家,有三家企業被評為省、市創新型企業,獲得智慧財產權21個;眾創空間方面,2016年8月8日,永嘉縣首家眾創空間——溫州優客眾創空間有限公司註冊成立,主要面向泵閥、鞋服、教育裝備產業等創業創新團隊、創客,目前申報入駐企業29家,入駐的企業、團隊和創客,將享受前三年100%的房租補助或減免等系列優惠政策。

    (二)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日漸完善

    公共平臺建設主要依託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為本領域廣大中小企業、科研人員提供研發、中試轉化、檢測、設計、諮詢、培訓等服務,對行業共性和關鍵技術問題組織聯合攻關,形成從科研開發、成果轉化到產業化一條龍的產學研戰略聯盟和區域創新集群。永嘉縣通過近十年的建設,目前共建有國家閥門檢測中心、蘭州理工大學溫州泵閥工程研究院、蘭州理工大學溫州研究生分院、溫州系統流程裝備科學研究院、永嘉縣泵閥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中國泵閥網、浙江省閥門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浙江網上技術縣場永嘉分場、浙江大學永嘉技術轉移中心、浙江工業大學永嘉設計中心、今日立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一大批設施齊全、體系完備、創新有力的公共創新服務平臺,為永嘉企業乃至整個產業轉型提供了堅實的後援力量。

    (三)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發展迅速

    企業技術創新平臺是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隸屬於企業的具有高層次、高水平的研究與開發機構,中心任務是為本企業的技術進步服務,為企業的產品更新換代和生產技術水平提升提供技術和技術儲備,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十多年來,永嘉縣通過政策引導,大力發展企業研發機構,截止目前,共建有省級企業研究院10家(其中重點省級企業研究院2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25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縣級研發中心35家,縣級研發中心61家,有力地促進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同時,部分有實力的企業在國內外大城市建立設計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等,把創新載體支撐體系拓展到縣域之外,如報喜鳥集團、奧康集團在義大利的米蘭、廣東的廣州設立了時尚設計中心。這些創新載體為永嘉縣企業吸收技術、引進人才、收集信息、籌集資金、拓展縣場提供了強大而齊全的硬體支撐。


三、創新平臺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許多企業研發中心未能有效利用

    近年來,我縣科研設施設備投入持續增長,規模不斷擴大,2015年總值達3.8億元,其領域不斷拓展,水平明顯提升,效益日益顯現,規模以上企業研發中心達50%以上,但因各科研設施機構自成體系、制度不善、缺乏共享,造成重複購置、設備閒置、配置不盡合理、管理混亂、資源浪費,超達、宣達等大型企業的科研資源未能向中小企業開放等等。另一方面,一些缺乏資源的中小企業、創新人才因買不起科研設備而不能順利開展研發、小試、中試、檢測等創新工作,「眾創」激情受到極大制約,利用率低,融合度低,新興產業培育受到制約。部分企業雖與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但合作的層次大多停留在技術諮詢水平上,很少建立穩固、長期的技術合作聯盟,與帶動整體產業轉型的初衷尚有出入 。

    (二)創新平臺物理空間較小

    沿江工業帶是我縣最具創新活力之地,面積不到縣域面積的6%。且在這狹小地帶內,創新載體數量相對較少、創新空間小,拓展空間餘地不大,溫州研究生分院還客居在紅黃藍集團內部,縣科技企業孵化器(一期)建築面積僅3000平方米,入孵企業僅10多家,與樂清100畝土地面積的孵化器相比有天壤之別,孵化器(二期)仍在遙遙無期的規劃中,系統流程裝備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處於有基無地的狀態,烏牛嶺下、橋頭林福工業用地大多已作他用,空間落實難以實現,羅東科教園區建設仍在規劃之中,等等。在企業創新空間拓展方面,雖然有少數企業如奧康、報喜鳥、方正取得很大成效,但大多企業仍處專利購買式、技術諮詢式的對外合作,技術創新合作的廣度與深度仍然不夠。

    (三)創新平臺實效較差

    雖然我縣採取多種模式推進協同創新取得一定成績,但仍存在效益低、實效差、有的流於形式等問題:在空間拓展方面,經三年艱苦努力獲得的省級系統流程裝備高新技術產化化基地難以找到該產業提升的突破口和落腳點,縣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屬於「田螺殼裡做道場」的小打小鬧,市級特色產業科技園建設是一晃而過的形式主義;在組織形式方面,雖然建立了首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但還存在聯而不盟的問題,相互合作不夠密切,僅聯通、羅託克等企業互動較多,該聯盟也沒有提出更新的科研課題,同時引進的國內外80多個專家智力項目的質量也難以保證。


四、創新平臺建設的建議與對策


    (一)進一步加強企業研發中心研發能力建設

    1.加大投入。抓科技創新平臺,必須突出科技資源的有效整合,使有限的人力、財力和設備集中用於重點行業、專業領域的科技攻關和服務,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創新要素的作用。這幾年,永嘉縣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是和兄弟縣市相比偏少,且大多分散在經信、發改等各個部門,績效不夠明顯。因此,既要加大投入,又要加以整合,特別是集中財力扶持創新平臺建設。最新出臺的《關於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的「新八條」政策(試 行)》獎勵政策,對企業研發中心的扶持力度是空前的,如:1.新列入國家級企業研究院、研發(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的,分別獎勵100萬元、80萬元、80萬元。2.新列入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的,按省財政補助資金額給予同比例配套。3.新列入省級企業研究院、研發(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的,分別獎勵30萬元、20萬元(省級農業研發中心,獎勵10萬元)、10萬元。4.新列入市級企業研發中心的,獎勵10萬元。5.新列入縣級企業研發中心的,獎勵10萬元。同時,根據《永嘉縣科技創新創業投資基金管理辦法(試行)》文件精神,通過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引導更多的社會風險投資企業投資初創型科技企業。

    2.借船出海。引導行業有實力的企業集團在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科研院校密集的高教園區、大學科技園設立研發機構,與國際領先的研究力量建立長期的科研合作關係,建立研發中心、實驗室和中試基地。充分利用科研院校的先進實驗設備、技術、人才和信息等方面優勢和創新軟環境,聯合開展研究開發、新產品試製、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活動。同時,要積極引導企業開展考察交流,參加專業展會和交易會,開闊創新視野,搜集技術信息,增強創新意識。

    (二)進一步加強創新服務平臺創新能力建設

    1.差異化建設。一是溫州系統流程裝備科學研究院建設,重點是要揚現有檢測實力雄厚之長,全力朝著建設「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國家級檢測平臺目標,進一步擴大檢測空間,增強檢測能力,拓寬檢測領域,拓展檢測市場,力爭在幾年內成功發展高參數、高安全性等特種產品檢測業務,使檢測結果在國際各實驗室之間互認,走出溫州,走向全國,融入國際,成為國級A級檢測中心;二是溫州泵閥工程研究院建設,重點是要利用其背靠基礎學科功底實、研究設施配套全的蘭州理工大學科研優勢,引導其紮根永嘉、融入企業,為企業解決重大技術難題,成為永嘉產業創新的技術源泉和堅強後盾,並爭取列入國家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和國家級科學研究院;三是溫州研究生分院建設,重點是要利用其背靠蘭州理工大學的學生資源優勢,使之我縣產業高端創新、管理人才培育的搖籃;四是創意設計、模具設計與製造、新材料開發與應用等公共創新平臺建設,也要圍繞鞋服、紐扣拉鏈、教玩具和專用設備等行業轉型升級的需要而建。

    2.共融性建設。這方面主要強調融合與共享:一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創新融合。要進一步鼓勵優勢骨幹企業牽頭,聯合科研院校以市場為導向,以聯盟收益的範圍、歸屬、使用及分配原則的界定為條件,聯合產業鏈上從事技術研發、產品設計、製造與服務的企(事)業單位組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強對關鍵技術和行業標準的攻關,加速突破技術瓶頸,搶佔行業制高點,聯合實施行業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培育產業鏈,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二是創新資源開放的聯合共享。借用省科技創新雲服務平臺的創新券運行系統推廣創新券,將我縣公共創新服務平臺、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企業研發機構、科技中介機構、重點實驗室在創新券運行系統上公開共享的設備清單、服務項目和收費價格等,為中小企業、創業者提供技術創新服務,推進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進一步加強創新創業平臺的空間建設

    1.拓建空間。一要深入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以打造溫州先進位造業基地北端製造中心為目標,全面深入建設好永嘉系統流程裝備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擴容改造提升東甌工業區塊,引領我縣戰略性新興產業崛起和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二要創建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充分發揮永嘉教育裝備和遊樂設備產業現有優勢,整合完善產業創新鏈,合理布局產業發展空間,開發一批適用現代教育發展需要的教育裝備、遊樂設備,培育一批從事普教、職教、幼教產品研發、製造、銷售的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創建國家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三要深化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加快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的科技企業孵化器(二期)建設,在選擇入孵企業時,重點選擇能延長產業創新鏈的專業化、特種化、智能化的科技型小企業。進一步爭取在用地面積約1087畝的羅東科教產業園中規劃建設佔地面積50畝的科技創業園,強力打造永嘉高水平的創新創業園。四要加快建設眾創空間。以滿足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和用戶體驗為出發點,利用沿江地區創新企業集聚、創新平臺集中、創新人才集散的優勢和三江商務區的區位優勢,構建若干個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等眾創空間,為廣大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努力孵化培育一批創新型小微企業,並從中成長出能夠引領未來經濟發展的骨幹企業,形成新的產業業態和經濟增長點。

    2.向外延伸。要積極探索永嘉特色的企業出題、政府立題、協同解題的產學研合作創新之路,積極推進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緊密結合,以產權為紐帶,以項目為依託,形成各方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協同創新局面,實施「引進來」戰略,加強同浙江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和瀋陽金屬材料所等相關科研院校產學研合作,積極創造條件在我縣設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促進高新技術及產品引進。鼓勵科研院校在我縣企業建立中試基地,將開發成功的技術及產品放到企業進行中試,深化產學研合作,促進高新技術推廣與應用。支持科研院校與企業共建獨立核算研發中心,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及產品,共享科技成果收益與分配。適時舉辦科技成果交易會、創意設計大獎賽等活動,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邀請有關科研院校的專家帶成果來我縣與企業交流、洽談與合作,推進產學研合作。引進建立中國新三板研究院溫州分院,為我縣創新型中小企業上市融資培訓輔導,牽線搭橋。


(作者系中共永嘉縣委常委、副縣長)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將助推包頭轉型升級
    由中國工程院、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指導,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中國航天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包頭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六期錢學森論壇,24日在包頭市成功舉辦。
  • 強化電網規劃建設 助推官埠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產業轉型升級
    二需求——試驗區產業升級用電特點經調研,試驗區內有際華園、長島未來城、大洲湖生態建設示範區、原鄉小鎮、綠地城際空間站、綠地梓灣國際度假等20餘個規劃的重點產業建設項目,產業升級用電需求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1.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更大容量的電力供應。
  • 河源廣工大研究院立足粵東西北助推轉型升級
    自2014年7月1日成立以來,研究院大力構建創新創業服務平臺,走訪了深圳清華大學、北航以及珠三角地區的研究院,引進深圳產業、科研資源,推動人才、資金、技術等創新要素有序流動、優化配置和高效組合。這正好印證了省委全會與市委常委會所提及的「大力推動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產生共建」的重大戰略舉措,為河源市本地企業發展以及將來與珠三角、粵東西北地區產業共建提供了科研服務平臺和資源,加速河源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
  • 東營市以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東營市堅持需求導向,以重點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為抓手,在農業科技投入、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等方面持續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為農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農高區1處、省級農業科技園區7家,市級農業科技園區12家、國家級星創天地3個、省級農科驛站13所,農業科技平臺建設成效顯著。
  • 青海省電力助推新能源行業數位化轉型升級
    青海省電力助推新能源行業數位化轉型升級 來源: 時間:2020-12-04 14:57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李得秀 報導 12月2日,從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獲悉,該公司代表青海省參賽的
  • 雲南省磷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出關鍵一步:轉型升級 做精磷產業
    今日觀察 伴隨著推進綠色發展,晉寧作為雲南省重要磷礦資源聚集地,搶先謀劃,邁出了產業轉型升級的堅實步伐。 一方面大量淘汰落後產能、關停滇池流域礦山,修復治理植被;另一方面,堅持走磷產業可持續、綠色發展,做長產業鏈,通過創新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 ...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安進:創新是驅動汽車業轉型升級源動力
    「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發生巨變,產業進入深度調整期,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的『新四化』戰略成為新時代汽車產業的主旋律。」江淮汽車董事長安進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0)上表示,唯有創新才能驅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新的競爭力,迎接汽車「新四化」挑戰。  江淮汽車的實踐證實了創新是驅動汽車產業發展轉型的源動力。
  • 智惠行動——2020年第15期數字經濟大講堂暨第五期「數字工匠...
    智惠行動——2020年第15期數字經濟大講堂暨第五期「數字工匠」實務能力提升工程研修班完美收官 2020-12-14 18: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加快建設雨林生態特徵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這就需要我們客觀分析形勢,科學研判未來美國及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發展方式對我國相關產業的影響,瞄準「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力,加強科技創新、發展方式轉型和商業模式及管理方式的創新和重構,把企業發展和產業升級落腳在高質量發展這個重心上。近年來,其他國家政府也都在不約而同地加快建設創新型產業集群。
  • 121大會---健康產業轉型升級的奠基禮
    ;是健康產業嚴格執行國家政策、法規,順應時代發展,尋找新的路徑轉型升級的奠基禮……這次會議將邀請國家領導,部委領導,知名專家學者,百家企業,百位縣域領導等參會,打造「一縣一品」健康產業形態,共同為扶貧攻堅助力,為產業轉型升級、健康養老吶喊,在大會即將召開之際,如何總結2017的健康產業的現狀;2018年的健康產業將向何處去?
  • 打好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的生動實踐
    今年上半年,該市主要經濟指標增幅躍居全省上遊水平,生產總值增長8.6%,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1%和9.3%,特別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7.2%、工業投資增長86%、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10.1%,分別居全省各縣(市)第2位、第2位和第7位,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找到了跑道、看準了方向、見到了曙光。  昔日汙水橫流,今朝綠水青山。
  • 以科技創新驅動 促產業轉型升級 做好北京工業和軟體信息服務業...
    北京市工業和軟體信息服務業也乘上「減量發展」的東風,實現了華麗轉型。  以服務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為抓手,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以下簡稱「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圍繞科技創新、新興產業、數據融通、營商環境等方面,用「減法」換來工業和軟體信息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加法」。
  • 人民日報社秘書長喬永清:助推山西綜合改革示範區建設和我國新能源...
    10年間,「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活動精準把脈全球新能源產業現狀與趨勢,見證全球新能源產業的茁壯成長,成為反映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風向標,活動的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同期舉行的峰會在形式和內容上不斷創新突破,成為產業發展深度交流探討合作的寬廣平臺。
  • 山東省建築衛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
    當前全國的衛生陶瓷生產布局基本結束,山東不具備配套的產業鏈基礎,缺少必須的產業工人,全省的建築衛生陶瓷產業轉型升級以建築陶瓷為主。  建築陶瓷(簡稱建陶)在我省歷史悠久,90%左右的產能集中在淄博和臨沂兩地。
  • 2020年12月2-4日,第十三屆中國會議產業大會(CMIC2020)在北京雁棲...
    兩個平臺,即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和創新示範平臺,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將引導和帶動當地工業企業數位化轉型升級和智能化改造,創新示範平臺將打造AI模型和應用,培育相關專業人才。三個中心包括「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生產」落地示範中心,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運營中心,創新應用展示中心,助力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生產」的行業規範標準,全面推動當地企業數位化、智能化轉型。
  • 西南交大助推成都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加速發展
    早在2013年3月,西南交大就研製出了最初的高溫超導磁懸浮(HTS)測試環線,而該校此次的測試平臺則加入了真空管道,成為世界上首個真空管道運輸(ETT)系統。專家分析稱,讓列車在近乎真空的環境中運行,一可保證獲得超高速,二可同時保證舒適性和能耗經濟性。
  • 華為洪方明:5G+雲+AI推進城市智能升級、企業數位化轉型、產業集群...
    如今,廣州大力推進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通過科技激活實業,加速產業智能升級。今天,12月2日,在「智數廣州·進而有為」華為廣州城市峰會2020上,華為雲中國區總裁洪方明表示,廣東省、大灣區作為中國最有活動力的經濟體,產業結構豐富,千行百業一直以來繁榮發展。
  • 「轉」出一片新天地——「世界銻都」錫礦山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綜述
    作為錫礦山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工作牽頭單位,婁底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以該市成為國家首批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為契機,始終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精細」的轉型之策,堅持以環境改善、工藝改進、新技術研發和銻產品精深加工為抓手,積極推動一批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的應用升級和新產品的研發創新,助推涉銻產業高新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
  • 前瞻物聯網產業全球周報第47期:京東方擬投132億建設智慧系統,騰訊...
    布局物聯網轉型戰略6月28日晚,京東方發布公告稱,擬投資60億元於成都市高新西區建設京東方(成都)智慧系統創新中心項目;擬投資48億元於重慶市兩江新區建設京東方(重慶)智慧系統創新中心項目;擬總投資24億元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建設蘇州京東方醫院項目。
  • 華南農業大學產業學院成立,多對多物聯平臺成為副理事長單位
    圖 | 華南農業大學產業學院副理事長單位授牌儀式(左二)圖 | 華南農業大學產業學院成立儀式合影協同發展 物聯網賦能農業數位化升級華南農業大學是一所以農業科學和生命科學為優勢,以熱帶亞熱帶區域農業研究為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而多對多物聯平臺作為中國物聯網創新50強,始終走在物聯網商業生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