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減量」是北京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基調。北京市工業和軟體信息服務業也乘上「減量發展」的東風,實現了華麗轉型。
以服務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為抓手,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以下簡稱「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圍繞科技創新、新興產業、數據融通、營商環境等方面,用「減法」換來工業和軟體信息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加法」。
2019年,北京市工業領域規模以上工業人均產值為236萬元/人,比2015年增長43.8%;單位能耗產值為13.2萬元/噸標準煤,比2015年提高17.9%;百億以上企業達45家。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和人均營收分別比2015年增長116%和61%,萬元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21%,百億元以上企業達18家,軟體著作權登記量突破20萬件。高精尖產業實現增加值9115.2億元,佔GDP的比重25.8%,高精尖產業逐步發展壯大,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支撐。經過五年的發展,北京市工業和軟體信息服務業的產業結構明顯優化,產業質量快速提升,產業創新邁出新步伐。
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啟動儀式
厚植創新底色
夯實產業轉型基礎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五年來,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通過抓創新來促發展,借力謀創新來謀未來,為北京市工業和軟體信息服務業點綴上動人的創新「底色」。
2020年6月23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入軌,中國提前半年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組網完成是北鬥產業創新發展第一步,「北鬥+」融合應用生態圈正在緩緩揭開神秘面紗。
北京一直在規劃和推進北鬥產業發展。2020年初,《北京市關於促進北鬥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2020年-2022年)》發布,對未來三年北鬥產業的發展進行了系統規劃,提出了北京北鬥產業發展「2272」行動計劃,即完善高精度信號服務網、重點區域室內定位網和北鬥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公共平臺、空間數據運營服務雲平臺等「兩網兩平臺」,組織實施「北鬥+」城市生命線保障、城市生態環境保護、高效物流提升等七大應用示範工程,建設產業創新、應用示範兩個特色基地。目前,北京市北鬥產業創新基地已經正式啟動。
經過多年培育,北京市初步形成了以海澱區打造技術創新研發區、以順義區打造融合發展和應用示範區、以經開區打造高端成果轉化區的北鬥產業布局,2019年產業規模超過500億元,全市從事北鬥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科技研發和產品研製的企事業單位、高校科研院所共400餘家,其中,軟體和信息服務業領域規模以上企業約116家。「十四五」期間,北京還將建設一批典型應用場景,推動國家級民用服務平臺落地,成立北京市北鬥產業創新中心,打造培育場景應用、突破共性技術、匯聚時空數據、優化資源配置的公共服務平臺,孵化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北鬥時空智能企業集群,探索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等空間信息技術的通導遙一體化融合創新應用,由北鬥賦能的新模式、新業態、新經濟將呈現春筍破土之勢。
北鬥導航創新應用場景
正如如火如荼的北鬥產業,「十三五」也是北京市工業和軟體信息服務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的五年。北京市創建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國家輕量化材料先進成形技術及裝備創新中心、國家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中心等3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15家市級產業創新中心,30家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9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77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8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和33家北京高精尖產業設計中心,為產業轉型和高精尖產業發展夯實了根基。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還通過完善《加快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促進重大創新成果轉化落地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創新成果轉化落地項目成熟度評價規範》等政策工具,建立技術成熟度、項目落地就緒度、對企業發展貢獻度三維評價指標,加快產業集群項目布局,完善產業創新體系,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北京市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
孕育新興產業
構建全新產業生態
2019年10月1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中,新華社首次將全球首臺「5G+8K」超高清視頻全業務轉播車運用到國慶盛典24小時慢直播活動,5G傳輸、8K採集、8K呈現,多路直播信號落地,實現了8K全鏈條實戰直播報導。
首套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管理實施細則發布,北京市開放自動駕駛公開測試道路200條,總長度達700公裡,為14家企業的87輛車發放了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牌照,安全測試裡程超過200萬公裡。
一個又一個的節點性事件,鐫刻在「十三五」發展的時間軸上。北京市新興產業在「十三五」期間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以十大高精尖產業為主的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在產業經濟中所佔的比重不斷增大,對北京工業和軟體信息服務業的帶動和重塑作用明顯。
著眼減量提質的發展目標,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從整體產業布局出發,對產業方向進行優化調整,加大對新興產業培育扶持力度,並通過傳統製造企業改造升級、京津冀產業協同創新等措施,構建全新產業生態體系。
一手抓新興產業,一手抓傳統製造企業的智能化、數位化改造賦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先後出臺《北京工業網際網路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北京市促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行動綱要(2020-2022年)》,大力推進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產業基礎設施和業態創新發展。目前,北京市順義、海澱、朝陽、石景山4區聯合成功入選工業網際網路領域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落地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等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創建3個市級相關產業創新中心,入選工信部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工程項目數量佔全國的41%,成立了北京工業網際網路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聯盟、北京信息化工業化融合服務聯盟等,培育形成了一批數位化轉型標杆企業,小米亦莊黑燈工廠、北京奔馳順義智能工廠相繼建成投產,福田康明斯昌平工廠成功入選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燈塔工廠」,北京市已成為全國工業網際網路發展高地。
2017年12月,北京市在全國範圍內率先發布了首套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管理實施細則,為國內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破冰。2020年,在前期領先的工作基礎上,北京率先開始謀劃建設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加速L4級以上自動駕駛車輛的規模化運行。示範區將完成「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實時的雲、可靠的網和精確的圖」五大體系建設,打通網聯雲控式自動駕駛的技術和管理關鍵環節,形成城市級工程試驗平臺,實現一系列應用場景商業化落地和一批中間產品推廣應用。
目前,示範區1.0階段建設任務已經如期完成,12.1公裡城市道路、10公裡高速公路和1個AVP停車場的智能化基礎設施全面部署完成,配套政策正在修訂之中,北京市將為自動駕駛企業在京發展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北京還與津冀共同籤署進一步加強產業協同發展備忘錄、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互認合作協議,推動北京(曹妃甸)現代產業發展試驗區、北京·滄州生物醫藥產業園等一批共建園區發展,支持首鋼、北汽、金隅等企業在津冀布局,充分發揮北京產業輻射帶動作用,與天津、河北共同推動產業協同創新,圍繞龍頭企業優化產業布局,促進京津冀工業和軟體信息服務業協同發展。
據統計,2020年1-11月,北京市工業重點產業固定資產投資308億元,同比增長75%,全新產業生態體系開始系統發力。
打破數據壁壘
提升社會服務質量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人民工作和生活的節奏,應需而生的「北京健康寶」,在推動全面復工復產、社會秩序恢復的同時,也讓大家認識到了科技和數據的魅力。小小的「綠碼」,代表著「平安」。守護這份「平安」的是多個政務部門匯集、共享的大數據。
「匯聚」和「共享」是北京市「十三五」期間大數據發展的關鍵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通過制定全市數據共享和公共服務系統入雲工作方案,應用區塊鏈技術打造目錄區塊鏈系統等措施,破解數據匯聚共享難題。
「北京通」是北京打破大數據「壁壘」的實踐之一。我們很多人都曾經有過手中卡證成災的經歷,社保、醫保、就診、交通、金融……凡此種種,辦理相關事項,一事一卡,無處不卡,一旦忘帶或拿錯,辦事進程會就此中止。為民解憂小能手「北京通」上線後,「煩惱」隨即而消。
「北京通」是一個政府公共服務的集合體,也是一個移動化服務的APP。它整合了身份證件、社保、健康、教育、交通等各類信息,綜合提供亮證、辦事、查詢、繳費、預約、投訴、通訊等便民功能,通過建立公民實名認證的「電子證照」,推動政府部門、公共事業單位、社會機構的資源和數據進行整合互通,打破數據共享不暢的局面,支撐政府輔助決策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現「記錄一生、服務一生、管理一生」的精準化服務管理目標。老百姓從此告別一事一卡、一人多卡、公共服務分散的「煩惱」,生活品質與幸福感直線攀升。
數據「壁壘」消除是「北京通」順暢使用的關鍵,這條路北京摸索了十年。「十二五」期間,北京為摸清管理事項底數,以「底數清、情況明」為目標,各部門建立了獨立的信息網絡系統,實現了有效的社會管理。跨入「十三五」,理政思路從政府管理轉向政府服務、滿足群眾需求,北京市在「十二五」的基礎上迅速再出發,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建設「北京通」數據服務平臺項目,成為智慧城市大背景下新的探索。據悉,「北京通」中的目錄區塊鏈項目榮獲「2019-2020年度省級政府大數據優秀應用」,53個部門的職能、目錄以及數據「上鏈」鎖定,實現了數據變化的實時探知、數據訪問的全程留痕、數據共享的有序關聯,承載了全市大數據的確權和分權管控機制,成為北京市大數據管理的「定海神針」。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還組織實施年度公共數據開放計劃,發布公共數據開放促進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工作方案,在全國率先建設公共數據開放創新基地,打造數據開放專區,探索以競賽、授權方式開放一批特殊公共數據;以街道城市大腦應用試點為基礎,組織開展北京城市大腦總體架構設計研究,推進回天地區大數據建設和應用,初步建成「回天大腦」雛形;建設「城市碼」體系,初步形成了北京「城市碼」體系總體設計方案,明確了人、組織、物體等城市實體的統一基礎標識、管理機制等。
「北京健康寶」用戶界面
優化營商環境
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一場大刀闊斧的「放管服」改革,讓工業和軟體信息服務業領域營商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壓減工業和軟體信息服務業領域核准事項超過90%,精簡服務事項約50%,動態更新權力清單,證明事項數量清零,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100%,辦事「來回奔波」變成了「最多跑一次」,甚至「足不出戶」。
營商環境的改善不僅體現在實實在在的數字上,也體現在潛移默化改變的誠信社會氛圍中。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大力推進商務領域誠信體系建設,信用聯合獎懲信息管理系統與市行政服務中心審批平臺和18個部門的24個業務系統嵌入式對接,完成紅黑名單查詢服務500餘萬次,上報獎懲執行結果5.2萬條。信用體系在信貸機構獲客、信審和貸後風險管理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信易貸」、「稅易貸」等創新模式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提供了有力支撐。「誠信」成為在北京生產、生活的新名片。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還注重打造營商「小氣候」,針對特殊時期、不同企業採取個性化服務措施。
「創客北京」首屆京津冀中小企業創業創新大賽暨「創客北京2020」創新創業大賽
據統計,北京市有中小企業法人主體90多萬家、年營業收入近8萬億元、從業人員700多萬,貢獻了48%的營業收入、62%的就業和95%的市場主體,是城市經濟的毛細血管。為優化中小企業營商環境,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修訂《北京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提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行動計劃,推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指導意見落地,基本形成廣覆蓋、多層級的中小企業政策體系。
「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建立了「1+16+N」的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網絡體系,匯聚了331家服務商,累計提供7000餘款服務產品,年服務中小企業100多萬家次。通過建立企業梯隊培養體系,探索運用大數據和AI技術,為中小企業「畫像」,「標記」服務需求,為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針對性專項服務。此外,北京市還創辦了「創客北京」大賽,建立了普惠金融服務對接機制,全鏈條服務中小企業。
對重點企業實施「一企一策」精細化指導,量身定製綜合「服務包」,當好行業服務管家,對主責的「服務包」企業開展上門服務。與市財政部門共同設立高精尖產業發展基金,為高精尖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金融後盾」。
2020年,疫情給企業的經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困難,作為行業管理部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通過實施分級分類精準引導,協調解決企業復工復產中遇到的各類困難問題,先後編制發布八版《北京市工業和軟體信息服務業企業防控疫情指引》,充分利用產業政策、產業基金等措施,幫助重點企業紓困解難。
5G+8K轉播車
結束語
「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工業和軟體信息服務業實現了動力轉換和效益提升的轉型升級,新產業格局基本形成,為後續發展蓄積了充足的力量。在「十四五」時期,北京市工業和軟體信息服務業將繼續圍繞科技創新中心定位,緊抓服務業擴大開放示範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以數字經濟作為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加快發展智能製造、高端製造,進一步推進京津冀產業協同,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讓產業經濟更健康,讓市民生活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