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通報,對2019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幹、取得明顯成效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勵,在推動產業轉型創新、促進動能接續轉換方面,作為區域「雙創」示範基地的南京市雨花臺區、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實施技術改造成效明顯的蘇州市、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力度較大的常州市獲得表彰。
作為工業大省和產業大省,通過各地的創新實踐、轉型探路,江蘇「大塊頭」正展現出「瘦身健體」的新活力。
工業大市以「轉」促「穩」
作為工業大市,蘇州家底深厚——全市擁有12萬家工業企業,其中規上企業超萬家。去年,23家企業上榜「2019中國民營企業500強」,26家企業入圍「2019中國民營企業製造業500強」,5家企業營業收入超千億元;全年規上工業總產值達3.36萬億元,工業增加值達7592.4億元。
「工業經濟得以持續穩健發展,與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息息相關。」蘇州市工信局副局長金曉虎歷數其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果——去年,蘇州全年完成工業技改投資879.4億元,佔工業投資的比重達73.3%;工業新興產業投資985.5億元,高新技術產業投資499億元, 佔工業投資比重分別達82.2%和41.6%,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成效明顯。
「越是特殊時期,越是要加快技術改造步伐,爭分奪秒搶回耽誤時間、搶抓市場機遇。」位於蘇州高新區的國巨電子(中國)有限公司是一家電子元器件生產企業,公司財務經理陳興文坦陳,「自主創新」是公司發展更具韌性的訣竅,今年以來面對疫情衝擊,公司攻堅克難,一季度工業產值同比增長63%,實現逆勢上揚。目前,公司正緊鑼密鼓推進電阻器電容器技改升級項目,這個建設周期兩年的項目將新增投資16億元,預計未來每年將新增產值16億元。在蘇州,大量企業不僅達成持續技改的共識,還瞄準自主可控,深化研發創新。
省工信廳製造強省推進處相關人士分析說,蘇州工業經濟體量大,轉型發展的壓力也大,這就需要以紮實高效地「轉」促「穩」的發展。一邊持續技改,一邊發展特色產業,正是蘇州工業穩增長的兩大抓手。就在去年,江蘇首個製造業創新中心——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落戶蘇州。目前,蘇州高端化纖產值佔到全國13.5%,光纖光纜、電梯裝備約佔1/3,成為全國重要的基礎石化、醫療器械、集成電路、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全球八大納米產業集聚區之一,多個產業在國內外具有競爭優勢。
老工業基地「換道」迎新姿
在大運河常州段岸邊,常州恆源暢廠、常州第五毛紡織廠等上世紀80年代的「明星企業」,如今已搖身變成「網紅打卡」雙創街區,老廠房、老倉庫、鍋爐房煥發出新活力,形成以網絡信息、創意設計、現代服務業等上下遊周邊設計為配套的產業集群。
「工業轉型,首先要找準『撬動點』。」在常州市鐘樓區委書記趙正斌看來,要把科技創新作為第一動能,強化「都市工業+三新經濟」雙輪驅動,走城市型經濟的發展道路。國家智能製造體驗驗證中心、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兩大國家級重大平臺相繼落戶,讓鐘樓區在平臺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上走在了前列。
轉換「賽道」,加速老工業基地改造步伐的不止鐘樓。智能駕駛產業園、文化體育產業園等新興產業園區集聚,常州檢驗檢測認證產業園創成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常州市天寧區發改局局長李漢田介紹,天寧區把調優傳統產業和培育新興產業作為主攻方向,聚焦載體建設、重大項目和企業培育3個重點,5年已累計徵遷686萬平方米,騰出發展空間2000畝。
「老工業」轉型需要更高質量的技術人才支撐。常州市委常委、科教城黨工委書記韓九雲認為,常州智能製造產業的快速崛起和工業經濟的穩步增長,離不開當地高等職業教育的助力。在「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所企共贏」的產教融合「常州模式」下,常州科教城現代工業中心作為區域共享型實訓平臺,每年接受學生實訓516萬人時、4.3萬人次。
「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常州已創成國家級兩化深度融合試驗區,建成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項目1個、省級示範智能車間100家,上雲企業突破6000家。」常州市發改委主任湯如軍介紹,常州立足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圍繞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改造與全面振興步伐,以智賦能,探索創新驅動發展的有效路徑,全力打造「工業智造明星城」。
示範基地蹚出特色「雙創」路
「就在前幾天,翼輝信息與龍芯完成產品兼容互認證,整體系統運行穩定。」14日,在南京市雨花臺區雲密城的中國(南京)軟體谷雙創服務中心,南京翼輝信息公司總經理黃曉清語氣中透露著興奮。該公司團隊耗時10多年開發出國內唯一完全自主嵌入式作業系統,選擇落戶南京後,公司業務從國防軍工、航空航天領域,拓展到軌道交通、汽車電子等關鍵民用領域,系統被裝載到我國首個升空入軌的民營航天火箭「雙曲線一號」。
這家「關鍵少數」企業身後的園區裡,高密度集聚著一大批「隱形冠軍」和「小巨人」企業。人工智慧企業天數智芯公司由一批矽谷回國專家創立,在高性能通用計算晶片與基礎軟體方面多次獲行業大獎;華捷艾米的3D專用晶片已成為全球安卓陣營唯一可用的3D視覺識別晶片;南瑞微電子研製出中國電網第一款自主可控電力載物通訊晶片,打破美國獨家供應局面。
「這裡『土壤好』、服務贊,遇到大小難題,總能第一時間得到解決。」校園電商巨頭八天雲商創始人顧問對「雨花好生態」讚不絕口,公司入駐時就拿到15套人才公寓,助其吸引年輕員工「紮根」。
「融通創新是區域創新生態的一大特點,表現是頭部企業不斷裂變孵化,科創森林裡種出『大樹』『小苗』。」雨花臺區發改委副主任王翔說,該區於2017年入選全國第二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也是全省唯一以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為特色的區域性示範基地,軟體從業人員超過25萬。最早在該區紮根的華為、中興等平臺旗艦型頭部企業發揮「黃埔軍校」作用,從其中走出去的創業者,創辦出嘉環科技、美篇、新立訊等大批優質企業。去年,雨花臺區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13家,累計達546家,增速全市第一。
這是雨花臺區連續第二年受到國務院「點讚」。省發改委相關人士分析說,這有賴於該區不斷完善服務體系,厚植創業創新生態,樹立營商環境「樣板區」,高質量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打造出一條特色「雙創」路。
記者 陳雨薇 唐穎 李凱 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