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經濟為什麼要走向高精尖?
作者 楊松(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鄧麗姝(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今年北京的政府工作報告將「科技創新」放在了突出位置。報告提出,要全力推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編制完成「三城一區」規劃,促進協同聯動發展,充分發揮中關村示範區引領支撐作用,對標國際一流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
對標國際一流,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向高精尖轉型升級,是推動首都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步驟和開啟首都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重要引擎。北京經濟走向高精尖,是市場機製作用下經濟結構自然演進的過程,是推動和實現北京經濟更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首都城市更新發展的現實需要。
向高精尖升級是經濟結構自然演進過程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北京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止過。在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下,工業產品向「高精尖」升級、通過「退二進三」大力發展服務業等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進入21世紀,現代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成為產業高級化發展的方向。然而,隨著經濟體量和產業規模的擴大,北京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日益突出。北京本身是一個缺水、缺地、資源短缺、環境容量有限的城市,傳統產業過多會佔用寶貴的資源,資源和環境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在北京發展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高資源能源消耗的產業已經不可持續。因此,北京迫切需要加快經濟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的升級,為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夯實基礎。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條件下,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不斷湧現,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產業技術含量和創新水平普遍提高,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能力已經成為決定國家和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密集型的高精尖產品、業態、價值鏈環節已成為產業高端發展的方向。
北京作為我國科技創新中心,創新資源高度集聚,在知識技術資本和人力資本等高端創新資源方面具有我國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優勢,為高精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北京發展創新驅動型的高精尖產業,能夠降低創新資源的獲得成本和使用成本,具有比較優勢。因此,在市場機製作用下,經濟可持續發展需求與技術經濟演進趨勢形成交匯,北京經濟和產業發展必然要向高精尖方向升級換代。
整治工業大院和一般性製造業是為了更高質量發展
在戰略上選擇和明確了經濟產業發展的高精尖方向之後,首要任務便是進行疏解整治,為高精尖經濟發展騰出發展空間和資源。清理騰退工業大院、疏解一般性製造業成為疏解整治的重中之重。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北京農村集體土地上發展起來的工業大院,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曾經帶動了鄉鎮企業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但工業大院多聚集了建材、服裝等一般製造業、低端產業甚至「散亂汙」企業,總體上不但經濟效益低下,而且造成了環境汙染和安全隱患等社會不良影響,與首都功能定位不匹配。在疏功能、調結構、促轉型的大趨勢下,工業大院退出歷史舞臺成為歷史必然。疏解退出不符合首都資源要素比較優勢和功能定位的一般性製造業,成為工業保持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
清理工業大院、疏解一般性製造業將騰出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為高精尖產業發展提供增量空間。騰退後的工業大院將向現代服務業產業園區、高科技產業園區轉型升級,集聚發展現代金融、創新創業服務、文化創意、電商、信息等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帶動產業發展由一般製造業的生產加工環節向產業鏈高端的研發設計、創意、品牌、營銷、融資等服務環節升級,由低附加值製造業向生物醫藥等高精尖領域和智能製造高端業態升級。通過騰退和疏解,用地空間佔用得少了、一般勞動力需求少了,但產業分工地位提高了,產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了,生態環境質量也將得到極大提升。
治理開牆打洞和整頓沿街商業是城市更新發展的需要
歷史上,為了解決老百姓「買菜難」、「理髮難」、「早餐難」等生活困難,北京市曾經發展了一批沿街小店,解決了當時老百姓日常生活問題。但是,「開牆打洞」和佔道經營的「六小門店」等沿街商業也對社會安全、居民生活及城市環境等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並且隨著首都經濟社會的發展,這種影響日益嚴重。「開牆打洞」自身暴露出來的問題與首都城市形象和風貌形成嚴重反差,有悖於首都城市定位和「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的目標。沿街商業等傳統商業業態必須要進行更新、升級。
不過,在治理整頓基礎上,要進一步提升生活服務業品質,積極發展與現代化大都市配套的生活服務業。方便快捷、完善的生活服務業是吸引高級人才的重要基礎條件之一,生活服務業承載了城市服務功能,成為向高精尖經濟結構調整升級的基礎保障。同時,作為服務業重要門類,生活服務業本身需要實現發展模式、業態結構、技術手段的調整優化。在治理整頓「開牆打洞」沿街商店基礎上,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提出「規範升級中心城區老街區沿街房屋商業經營」。這將進一步促進臨街商鋪規範發展,為本地居民和外地遊客提供便捷服務,更新城市面貌,增添城市文化底蘊。同時,在「疏解整治促提升」過程中,北京加快發展連鎖超市等生活服務業態,引導連鎖化、品牌化的生活性服務業企業擴大輻射服務範圍,帶動首都商業服務創新升級和效率提升。
實施產業升級和空間布局要發揮政府和市場兩隻手作用
非首都功能疏解、產業空間布局調整優化、產業高精尖升級,本身是政府在認識和把握經濟發展客觀規律基礎上,順勢而為做出的戰略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應注重因勢利導發揮市場作用,培育市場機制而不是直接作用於資源再分配。
政府在規劃、投資、產業布局等方面要不斷建立完善相應引導機制。例如,北京以清單方式連續發布《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涉及產業佔全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比例達到55%,有效規範了市場準入;建立了完整的區域差別化價格體系,先後在非居民用氣、用熱、用水、用電等領域實行城六區和其他區域差別化價格政策,打造中心城疏解高地,引導資源有效配置。
在實施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政府應當堅持「有所為」和「有所不為」。「有所為」主要是指政府要做好公共服務和政府投資,注重發揮政府資金的放大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尤其民間資本投資重點領域,增加重點領域供給總量,補齊短板;政府「有所不為」是指要給企業以更大自主權,優化行政審批制度,減少企業投資項目核准事項,建立以備案為主、核准為輔的企業投資管理制度。
當然,政府在疏解整治過程中,也要積極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目前,在北京通過市場和企業促進高精尖經濟發展和空間布局的條件已經日益成熟,加快高精尖產業市場化集聚發展的進程已經啟動。高端創新資源通過市場配置到相應高精尖產業領域,企業在市場機製作用下實現空間集聚和布局。「看不見的手」正在逐步引導經濟發展資源、要素在空間和產業中實現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中新經緯APP)
【專家簡介】楊松,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兼任首環辦專家團成員、北京城市副中心專家團成員、北京市西城區委區人民政府顧問。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