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把全世界200多個國家想像成是200多隻股票,大家覺得當下哪只股票最值得入手?答案一定是中國——王玥
2020年10月31日,2020天下女人研習社創業主題論壇在鄭州美盛喜來登酒店圓滿落幕,本次論壇以「破局者·贏」為主題,受天下女人研習社創始人楊瀾女士的邀請,產業生態投資人王玥在論壇中就「在危機中切換引擎」為主題進行深度分享中國未來十年的「黃金」機遇,以下為王玥的分享實錄,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有所整理:
王玥,產業生態投資人,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職業導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人大商學院客座教授、連界董事長,由新書店創始人,著有《創新+法》、《轉型》、譯作《企業生命周期》;
過去改革開放的40年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40年,也是歷史上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40年,更是人類經濟史上單一經濟體發展最快的40年。
事實上,當我們回顧過去這40年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幾乎每四、五年就會產生一次重大的機遇。第一次是1978年的「恢復高考」,所有人都可以參加高考,第二次是80年代允許創辦鄉鎮企業,第三次機會是實施價格雙軌制,第四次機會是1992年允許體制內官員和知識分子下海,今天的很多大企業家,像「92派」領軍人物陳東升先生,當初都是體制內的官員。
1992年,大批在政府機構、科研院所的知識分子受鄧小平南巡講話的影響,紛紛主動下海創業,形成了以陳東升、田源、郭凡生、馮侖、王功權、潘石屹、易小迪等為代表的企業家,其中泰康人壽董事長兼CEO陳東升是「92派」這個名詞的發明者。
那麼第五次是中國加入WTO給我們帶來的紅利,第六次機會是中國房地產的爆發,關於這次機遇大家的感覺特別強烈。第七次是網際網路,最近螞蟻集團衝擊上市,雖然臨門一腳被「喊停」,但是正如媒體所言,這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投資者權益,更好地防範金融風險,而它其實是第八次正在來臨的重大機遇的關鍵信號:中國資本市場的大擴容、大發展。
今天,我們說的第八次機會是什麼?我把它總結成一句話叫入股中國。
如果我們把全世界200多個國家想像成是200多隻股票,大家覺得當下哪只股票最值得入手?答案一定是中國。
事實上,中國兩個新的引擎已經開始大規模的啟動了,一個叫科技,一個叫消費。
未來我們所有的創業都要這兩個引擎緊密掛鈎,這是非常重要,今年雖然受疫情的影響,我們很多經濟結構都要重新調整,這也使得傳統產業和創新產業之間有了大量切換的新機會,實際上,今天一定是創業和投資的「黃金時代」。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學家叫亨廷頓,他在《文明的衝突》一書中提出了一個非常精闢的觀點:「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在這個角度上看,中國政府其實是一個「文明的守護者」,我覺得他把中華文化的本質給說出來了。
「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這句話最早由美國政治學家白魯恂提出,他在1968年所作《中國政治的精髓》一書中提出相關表述,後亨廷頓在1996年也有類似的說法,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分裂的西方世界難以理解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中華文明。
可以說,在科技和消費這兩個新的引擎拉動下,中國會成為世界上的科技大國和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巴菲特之所以成為巴菲特,是因為在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進程中,他投資了可口可樂,他在這過程中很聰明的「搭對了車」。
那麼今天中國這趟列車很重要。在本周,美國總統大選是所有人最關心的事情,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川普還是拜登誰獲勝,都不會對中國更好一點,這是上下的共識,換句話說,快速崛起的中國力量已經成為它在國際上最大的「對手」。
在這個背景之下,傳統產業的升級加資本助力將會成為非常重要的趨勢。
資本市場本質上是個市場,我們把它比喻作一個「菜市場」,這裡有三個基本要素,買方、賣方和市場監督管理員,這三方的意志都特別重要。尤其在中國,市場管理員讓你能擺攤你就能擺,讓你不能你就不能。所以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一定考慮一下市場管理員會怎麼思考。
那麼今年,這位資本市場的「管理員」反覆講「中央從未如此重視資本市場「,緊接著又說「中國從未如此需要資本市場」,這兩句話值得更多的創業者去思考:我如何利用資本市場來加速自身的發展?
2020年7月8日晚間,證監會原主席肖鋼在浦山講壇和CF40孫冶方悅讀會上表示:「黨中央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資本市場。改革力度之大,應該說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我們團隊做投資的時候會參照這個我們自主研究出來的公式,叫V=MIT²公式。「V」指的是項目的價值,如果一個項目既能夠賺錢,同時又值錢,那麼Value就是高的。
在這個公式裡,V由四個要素構成,第一個要素叫Biz-Model,就是你的商業模式。第二個是Innovation,更重要是你的創新能力,它考核你的項目在這個產業領域裡是不是有成為創新公司的潛力。第三個T是Team,指你的團隊力量。第4個要素是Time,即增長時機。
合適的時機造就合適的價值。
那麼,在科技和消費推動著中國經濟大規模增長的同時,我們如何利用好這兩個即將爆發的引擎呢?
首先,我們看「科技」。我們團隊投了一家公司,在5年前我都沒想過有機會投這樣的公司,它是中國自己的商用航天領域的龍頭企業。
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研究了一個技術,這個技術能夠把火箭發射上去然後收回,下一次再發射上去然後收回。這對中國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我們知道原來火箭是把衛星給推上太空,在這過程中火箭會一層層脫落,但如果火箭能夠反覆利用,那它將變成一個個「公共汽車」,這就是美國人做「星鏈計劃」的技術基礎。事實上,太空軌道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星鏈計劃」中的幾萬顆的衛星送入軌道,太空軌道資源將急劇減少,特別是極為稀少的同步軌道,一旦運用在軍事領域,全球戰略平衡將會被徹底打破,這是極其危險的事情。
2020年初,天兵科技天火二號發動機熱試車取得成功,這意味著天兵科技已完全掌握新一代常溫綠色液體火箭發動機(HCP)的放樣可行性,攻克該推進劑體系下大推力發動機點火安全性和穩定性的關鍵技術
我們投資的企業叫天兵科技,它是中國商用航天領域首家開展大噸位新一代常溫無毒HCP火箭發動機、HCP運載火箭研製的民營企業,要知道中國是體制內+體制外同時發力去奮勇直追,研發這方面的技術。
美國把火箭發射上去再收回來後要把火箭「擦洗」後再次發射,「擦洗」一次的成本是400萬美金,但對於過去一次性發射的成本來說已經降低很多了,而我們現在需要不到150萬美金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同樣的技術,能夠把成本降到更低,效率自然會更高。
事實上,未來所有的網際網路最後都會升級成「太空網際網路」,而空間頻率軌道是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載人航天和探月計劃等空間活動中必不可缺的戰略性資源,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重要戰略資源。那麼對這種有限、寶貴的戰略性空間頻率軌道的爭奪將變得爭分奪秒至關重要,於是在2015年,中國航天科技和中國航天科工兩大集團也開始建設自己的低軌通信項目「鴻雁星座」系統和「虹雲工程」,這就是我們講的在中國正在爆發的新一波科技創新浪潮。
另外一個引擎是消費,中國正在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最近有個新聞,上海街頭一個「巴比饅頭」的連鎖饅頭店,10月21日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了。在今年的8月13日,「祖名豆腐」通過了證監會發審會的審核,即將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次月24日,寧夏一家做枸杞的沃福百瑞也向創業板遞交了IPO招股書。
事實上,我們周圍還有大量消費類企業正在上市的「途中」。
中國正在經歷一個特殊階段,我們需要形成自己的「國貨」勢頭,為什麼我們沒有自己的「可口可樂」?沒有自己的「雀巢」?沒有自己的「玫琳凱」?沒有自己的「麥當勞」?
原先存在兩個不能連鎖化的關鍵原因,一是現金管理混亂,二是物流。但是今天我們用行動支付和稅務改革解決掉第一個問題,高度發達的物流系統解決掉了第二個問題。
所以這裡面有很大的機會,我們在今年投了一個看似「很傳統」的企業,它叫雪川農業,是全亞洲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商,我們每三根薯條中就有一根是這家企業生產的。過去並沒有多少投資者關注他們,但是隨著這家公司把整個企業的戰略經營方式調整到符合資本市場的規則上,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原材料優勢,開發冷凍食品等高附加值的創新業務,越來越多的市場化投資人也相繼向他們拋出了「橄欖枝」。
來自中國出入境管理局公布的數據中顯示,中國還有13億人沒有出過國,有10億人沒有坐過飛機,有90%以上的人沒有喝過星巴克,這系列的數據告訴我們中國還有龐大沒有釋放出來的消費潛力,中國的勞動力早已不是全球最便宜的,但是勞動力的素質一定是全球前列。前幾年,普華永道預測說2050年中國將成為全世界第一大的經濟體,我覺得疫情的影響估計至少能夠提前15年。
普華永道在2017年發布的2050年全球經濟前景報告稱,若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預計中國到2050年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GDP佔全球比重約20%。
那麼對於「創新者」來說如何搭上第八次國運的「便車」?
第一,我們要抓住國家轉型升級的機會,把自己的企業和科技、消費這兩個新的引擎緊緊結合起來,去做深入設計。第二,重新配置自己的家庭資產,從傳統的房地產轉移到權益類的資產上去,包括股權和股票。
事實上,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在布局股權,阿里巴巴投了700個科技企業,騰訊投了600多家科技企業,小米投了500家生態鏈公司。我們需要在股權和股票上開始去做未來的5年到10年的布局,隨著中國逐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市場,我們終究會看到100家像茅臺那樣的萬億市值上市公司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