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科技類好書:
《貝爾實驗室與美國革新大時代》《創新者》《生命的躍升》《讓我們害怕的食物》《Against All Odds》《Future Crimes》
2016 年停滯的東西有很多,技術創新也是其中之一。
新技術推動前進曾經被當作理所應當的事,每一次出現瓶頸,總會有人做出新東西打破它。
當個人電腦變成無聊的辦公設備,網際網路創造了新的用法。當網際網路泡沫破滅,智慧型手機又讓網際網路變成 24/7,給它注入活力。
但現在距離 iPhone 發布已經快十年時間,智慧型手機帶來的增長停了下來,取代它的新東西也遙遙無期。
資本、渠道、流量這些詞取代技術成為「技術公司」的新口頭禪。
曾經的創新似乎走到盡頭,而新的創新又都沒能留下來。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候,我們推薦的年度科技圖書是這麼三類:歷史上的成功創新、與增長危機的搏鬥、科學技術和偽裝成科學技術的那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帶來的值得恐懼的事。
2016 年的圖書,繼續以人文、商業、科技和生活美學四個維度推薦。
候選書目來自於:20 幾家專業出版機構的自薦和推薦;10 幾個學者和媒體人的推薦;《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編輯、記者的推薦。
F C T S S T R N G R T H N F C T N。
香農是個極客,而且顯然是過去那個世紀裡最重要的幾個天才之一。
作為一個極客,他覺得語言裡面冗餘信息有點太多了,尤其是英語,他還計算出 75%~80% 的英語都是冗餘的。對於一個研究密碼的人來說,信息越簡潔越容易破解,這是一個討厭的現實,但是如果事情只停留在這一步,那還能叫極客?他覺得這事反過來可以用來找到更有效的信息傳遞方式。
上面這個全是輔音的句子,是香農的研究者設計的一句話,沒有元音一樣可以把信息傳遞出去。
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在《貝爾實驗室與美國革新大時代》這本書裡,這樣的天才故事一個接著一個。但我還是更喜歡香農一些,他除了琢磨他的頭腦當中那些個不為外人所知曉的奇思怪想之外,他還告訴我們一般極客和天才極客之間的差別。
有一段對話可以說明他的遠見和不同凡響的洞察能力:
問:除了研究通信問題,您還做過其他事情。我在《科學美國人》上看到一篇關於象棋的文章。你可不要告訴我貝爾實驗室對象棋感興趣。答:不是的,我們是對計算機的潛力有興趣。它們可以在幾分鐘內解決複雜的問題。問:但象棋如何關聯進來呢?答:只是檢驗一下利用計算機可以做什麼。問:你所說的那種象棋機器會很高明地下棋嗎?答:不,它也會像人類一樣犯錯誤。問:你會說這些計算機器能「思考」嗎?答:那要看你怎麼定義思考了,如果記憶和決定算得上的話,但這一切都必須做成程序輸入電腦。問:電話公司能用電腦做什麼呢?答:電話交換機本身就是一種計算機。
還比如,他覺得工程師們應該使用「比特」這個術語來計算信息,在他這個建議之前,沒有人想到這個問題,而他使用這個詞是從他的同事那裡看到的,他的同事約翰·圖基用 bits 來作為 binary digits 的縮寫。他的解釋是:「當從兩種具有相同可能性的信息中做出選擇時,比特便與選擇產生的信息一致。如果我們拋擲一枚硬幣,並且告訴你硬幣落下時正面朝上,那麼我們就給出了關於這件事的比特信息。」
不懂?後人給出的進一步解釋是這個令人震驚的發現屬於「晴天霹靂」這個級別:
1)所有的通信都可以從信息方面來思考;
2)所有信息都可以用「比特」來衡量;
3)所有可測量的信息都可以以數位化的方式來看待,而且的確也應該這樣來考慮。
還是不懂?那就只記住一點:從此之後,二進位數字,通信與信息的結合,脈衝開關,電晶體……所有的東西都從這裡生發出來。
香農是信息理論的建立者。後來有一位學者指出他的成就,「因為有人創立了一個領域,闡述了所有重要的結果,幾乎同時證明了其中的大多數理論」。數學家們最後爭論的並非香農是否領先世人,而是爭論他究竟領先了 20 年、30 年還是 50 年。
我們前面說了,香農從同事那裡發現了 bits 這個詞,並把它發揚光大到整個世界都比特化了。貝爾實驗室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任何一個員工的所作所為最後都會成為同事們「腦暴」的基礎。著名的威廉·肖克利,就是發明了電晶體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並把美國高科技研發中心從東海岸搬到矽谷的那一個,也是看到同事的驚人發現之後奮發圖強迎頭趕上的結果。
有那麼一段時間,世界上所有的有價值的技術創新似乎都跟這個活力四射的機構有關。
1925 年 1 月 1 日,貝爾實驗室正式成立。
電話電報公司和西電公司各佔一半股份。貝爾為西電公司研發新設備,為美國電話電報公司開展交換與傳輸規劃,發明新的通訊設備。
最初預算大約是 1200 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的 1.5 億美元。
需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它的研發經費來自於美國電話消費者的「附加稅」,所以它只能收取很少的專利授權費用。這一點保證了應用可以為世人所用,而沒有陷入到大公司壟斷技術的悲劇之中。而另外一點,就是和同事之間的自如交流,構成了創造力產生的環境。實際上這個研究機構的管理者用很長的時間來琢磨如何互相促進——研究者的辦公室到底應該長什麼樣,如何讓研究者之間知道其他的智慧頭腦在想什麼,大家可以如何借鑑。這個傳統沿襲至今,包括英特爾的開放式辦公空間, Google 曾經的 20% 時間,奢侈而自由的工作環境,也包括即將竣工的蘋果新總部——任何兩點之間都不要相去太遠。
如何建立並管理產生創造力的研發體系,這可能是這本書最重要的價值。當然,按彼得·德魯克的觀點,有什麼樣的政治體制就有什麼樣的公司體制——能夠被我們順利借鑑的東西可能並不多。但無論如何我們應該了解大公司如何為人類做貢獻。畢竟,這個實驗室的貢獻,重新塑造了整個世界。
就像這本書最後所感慨的:
面對如此豐富的信息,我們的生活範圍到底是擴大了還是縮小了呢?100 年前,默文·凱利(貝爾實驗室最重要的管理者)的父親在密蘇裡州加勒廷市城鎮廣場上經營一家五金店,廣場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他就工作在父親的五金店裡,當時他深受一個問題的困擾,那就是未來與現在到底有何不同之處。如今,昔日的廣場上只剩下一排排空蕩蕩的店鋪,當時的五金店和電信局現在也已人去樓空,只有幾束電話線懸掛在廢棄的轉角支架上。用來解釋美國小城鎮衰落的原因可謂五花八門,但隨著各種各樣的通信與娛樂設備進入尋常百姓家後,人們便很少再走出家門去當面致問候了。
文首提到的那句話,它想表達的是:Fact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事實比故事更奇怪」。
很難想像,為什麼「創新者」會成為一個標籤,與之類似的還有「創業者」。
沃爾特·艾薩克森這本書的正文之前有一個年表,從 1843 年埃達·洛夫萊斯伯爵夫人的代碼和巴貝奇分析機,一直到 2011 年 IBM 的沃森機器人在綜藝節目中的獲勝。這其中提到的幾十個人當中,每個人都在一定範圍內改變了世界,但你說他們如果是以創業或者創新為己任,那可就不好說了。
我們喜歡拿結果來重新定義原因。這樣的後果往往是讓我們對智慧頭腦的致敬淪為雞湯。現在能被大家還記起的史蒂夫·賈伯斯,中國形形色色的覺得自己繼承了大統的「X布斯」們,拿來蠱惑人心的可能都已經是雞湯了。
沃爾特·艾薩克森,寫過《愛因斯坦傳》《賈伯斯傳》《富蘭克林傳》,每一次都寫得激情澎湃,也是一個貨真價實的雞湯供應商。
不過,剔除那些雞湯的成分,它還是值得推薦。即使你看過約翰·馬爾科夫的《睡鼠說》或者史蒂芬·列維的《黑客》,但這兩位在記錄這些非凡人物的歷史的時候更會在意頭腦中想的是什麼,而艾薩克森雖然也在封面上強調天才、極客和黑客,但最後呈現的還是創新機制如何完成。
這些人是如何被組織起來的。
他說創新者得以生存的是一個生態系統,不要著迷於獨立發明。
在計算機的發明歷程當中,圖靈也是功不可沒的,因為他提出了通用型計算機的概念,後來更親自加入了布萊切利園的計算機研發團隊當中。至於其他人對計算機歷史產生的貢獻大小,你可以根據自己看重的標準進行判斷。如果你著迷於那些獨立發明家的傳奇故事的話,那麼你可能會將阿塔納索夫和楚澤放到很高的地位。但是我們從計算機的誕生可以得到的主要經驗是:創新通常都是一項團隊工作,它需要遠見者和工程師之間的協作,而且創意是一個集思廣益的成果。這樣的情景只會出現在故事書裡面:在地下室、閣樓或者車庫當中,有一個人突然靈光一閃,或者是在腦袋旁邊亮起了一個小燈泡——一項發明就此誕生。
實現創新的關鍵(無論是對于貝爾實驗室還是整個數字時代來說)是認識到培養天才個人和促進團隊協作之間是沒有衝突的。這不是一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問題。事實上,這兩種做法在數字時代一直都是互相促進的。
他拿諾蘭·布希內爾(就是賈伯斯的第一個老闆)的商業頭腦來舉例子,創新至少要具備三個要素:
出色的創意,執行創意所需的工程才能,還要有把創意變成成功產品的商業頭腦(外加創業的膽識)。諾蘭·布希內爾 29 歲時便三者兼備,這就是為什麼作為締造電子遊戲行業的創新者名垂史冊的是他,而不是比爾·皮茨、休·塔克,比爾·納丁或拉爾夫·貝爾。他說:「我為我們製作出《乓》而自豪,但更讓我自豪的是我設法籌到了創業所需的資金。製作遊戲並不難,難的是白手起家辦公司。」
在艾薩克森筆下,最後讓我們記住的總是這樣的人,聰明絕頂,洞悉世事而又不失純真,在一片嘈雜當中發現事情的本質,然後把這個本質做成一筆生意。
所以,我還是喜歡這個以前未曾讀過的故事,它跟賈伯斯賣手機、盛田昭夫賣隨身聽一樣,是個好看的傳奇。
帕特·哈格蒂跟後來的史蒂夫·賈伯斯一樣,也擁有散布現實扭曲力場的能力,他可以迫使其他人完成一些他們自認為不可能的事情。
軍用電晶體在 1954 年的售價為 16 美元,但是為了打入消費者市場,哈格蒂堅持要求他的工程師們想辦法將電晶體單價控制在 3 美元之內。他們最終做到了。
他還逐漸掌握了另外一項賈伯斯擁有的能力,他能夠構思出一些前所未有的設備,雖然消費者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需要這些設備,但他們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已經離不開它們了。對於哈格蒂來說,這項能力無論在當時還是在以後都為他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至於電晶體的應用,哈格蒂想到的是生產一款袖珍收音機。當他嘗試說服美國無線電公司和其他生產臺式收音機的大公司加入這個項目時,他們(理所當然地)指出消費者沒有對袖珍收音機的需求,但是哈格蒂明白開闢新市場的價值要高於爭奪現有市場的份額。他最終說服一家位於印第安納波利斯的天線放大器生產商成為合作夥伴,生產一款叫作「Regency TR-1」的收音機。
(他還提出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當年 11 月進入市場,事實上他們也做到了。)
它最初的賣點是作為安全避難的工具,因為當時蘇聯已經成功研製出原子彈,「在遭遇敵人襲擊的時候,它將會是您最有價值的財產之一」。這是它的第一版用戶手冊所寫的內容,不過這款收音機很快就成為消費者追捧的產品和青少年的最愛。它酷似 iPod 的塑料外殼有四種不同顏色:黑色,象牙白,橘紅色和灰色。它在一年之內總共售出了 10 萬臺,於是它成為歷史上最受歡迎的新產品之一。
雖然創新者這名字總讓人有點逆反,但誰會不喜歡這些人呢?我們可能只是不喜歡它被糟蹋成現在這個樣子吧。
這話說的,像個花痴。
但在面對生命奇蹟的時候,這看起來沒錯。不但漂亮,而且完美。
我們在平庸的生活裡,偶爾會有一些深刻的思考。比如可能會想到的一個問題:地球上的氧氣如果不夠用了怎麼辦?即使不是這樣杞人憂天,也可能環保兮兮地會去想水不夠用了怎麼辦?石油不夠用了怎麼辦?
在《生命的躍升》這本書裡,會有一些更常識性的表達,比如氧與碳的對應關係決定了氧氣比我們想像的要更充足,而碳不管是以活著的樹的形式還是存在於巖層之間的形式也遠多於我們的想像——這可以解答我們最擔憂的那個關於能源枯竭的擔憂:為什麼能源被使用越來越多,但可探明儲量和可開採儲量卻還是在增加;它也可以呼應經濟學上的那個說法,我們現在已知可開採的量通常是指現有技術下以經濟的手段所能開發的總量,但開發技術的進步會讓更多的碳資源被釋放出來,現在的頁巖天然氣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人們認為地殼裡「死掉」的有機碳要比整個活著的生物圈裡的碳多 26000 倍。每個碳原子都對應著空氣中一個氧分子。我們每挖出來並燒掉一個碳原子的化石燃料,就意味著一分子的氧氣被從空氣中奪走,轉化為二氧化碳,對氣候帶來嚴重然而難以預測的後果。
幸運的是,光燒化石燃料是不可能把地球氧氣耗盡的(雖然把地球搞得天翻地覆是挺有可能):絕大部分有機碳的埋藏方式是微小的碎屑,藏在頁崦巖這樣的巖石裡,人類工業——至少是考慮經濟效益的工業——難以觸及。迄今雖然我們付出了引以為傲的努力試圖燒掉所有已知的化石燃料儲藏,但我們只把大氣氧含量降低了百萬分之二三,或者說,總氧含量的0.001%。
這顯然不是我們從此可以大手大腳的理由,但我們至少不會因此而像 1970 年代的羅馬俱樂部一樣向世界傳達惶惶不可終日的悲觀。
換句話說,我們不要過分高估人類的活動的影響,世界這個體系比我們想得更強大,也更有序。
生命有不少秘密。《生命的躍升》這本書就是講生命的十大發明的——在 40 億年的演化史上,哪個生命出現可能都是一次奇蹟,也不知道觸發了什麼開關,事情向著一個不一樣的路走下去了,尼克·萊恩認為十大發明或者說是十個關鍵時刻是:最初的生命,DNA,光合作用,複雜的細胞,性,運動,視覺,熱血,意識,還有死亡。
這裡有無數有趣的東西。它從關注生命開始,到最後發現這生命是跟整個自然的演化息息相關。比如恐龍到底是不是冷血動物,花為什麼可以是白色的,複製人(或者任何動物)為什麼是危險的,為什麼性要讓兩個人的染色體重組。
所有這些有趣的秘密的奇蹟,也如標題那句話那樣,「這麼漂亮,必定是正確的」。
它說的是一個大事件。1953 年 2 月 28 日,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衝進劍橋的老鷹酒吧,宣布他們發現了生命的秘密。……如果說生命有一個秘密的話,那當然只能是 DNA。克裡克和沃森雖然聰明絕頂,但那時候兩人還是只知道這個秘密的一半。
那個早上,他們發現了 DNA 是個雙螺旋。用沃森的話說是「這麼漂亮,必定是正確的」。
這本書還可以隆重地推薦給爹媽,如果他們恰好是朋友圈養生貼愛好者的話。
當然,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可能性也有,因為你自己可能煞有介事地相信的那些東西,可能也是經不起推敲的。這本書有可能成為「你看不慣我,我還看不慣你呢」的彈藥庫,雙方各自取了趁手的家什,互相指責,互相傷害。
「實際上,食品加工商是利用他們自己的生產方式引起的恐懼來獲取利潤的。」
這句話可能說明了這本書裡講的所有科學——或者說我們以為的科學本質上到底是在說什麼。
如果說我們今天恐慌的可笑的那些生活,都是別人經歷過的,在有關科學的故事裡,這麼負能量的東西還真是不多見。
你瞧不起父母輩的養生哲學,祭起了那些反營養的武器——
我在 1940 年代度過的還算快樂的童年時代,最苦澀的一面總是在冬天監控的時候降臨,因為這時會有每天一劑可怕的腥味、油膩的鱈魚肝油,這是當時主要的維生素 D 來源。此外,在我被認定為太矮太瘦之後,我幾乎是被填鴨似的塞下一把把富含有各種維生素的藥片。溺愛我的母親一點也不知道她只是印證了 20 世紀持續最久的擔憂之一:對於食品的加工剝奪了食物中的必須營養的恐懼。
在這本書中對這種痛苦的營養品到底是怎麼回事,背後有什麼推手,可講了不少。你可以以很瀟灑自如的方式甩給爹媽,你看你看。
如果你的爹媽很好學,那麼他們可能隨手就抄起了反快餐反大公司來歷不明但包裝精美的各種半成品的武器反撲——
消費者聯盟的工作人員說:對漢堡的愛好,其安全性相當於在花園裡噴漆砷噴霧劑的時候去散步,也相當於從一個在烈日曝曬下的垃圾桶裡找肉吃。
家裡吃!自己做!吃熱乎的!句句都是箴言。爹媽好像也完全沒有錯。
不管是戰鬥的哪一方,爹媽或者你自己,其實大家都是食物恐慌的受害者。
這本書的開頭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食物恐懼需要一個樂於接受的受眾,而美國中產階級正好就是這樣的人。
到 20 世紀初,他們已經成為美國文化的主導力量。
由於主要居住在城市和大型城鎮,他們最受益於大大增加的可供選擇的食物,而這正是運輸、加工和銷售上創新的結果。但是隨之而來的銷售者與消費者之間信任關係的銷蝕,卻使得他們對於食物方面的恐慌特別敏感。
你是中產階級的一員,你就已經在這個戰車上了。並且不要高估自己的角色,你很有可能不是戰鬥中的哪個主體,你可能只是被使用的武器,輸贏反正你都是要被暴打一頓的。
按美國人的說法,這個周而復始的悲劇通常是:對大公司生產的成品半成品(比如碎牛肉)恐懼,對營養擔憂,對天然食品迷信(尤其是西藏和香格裡拉周邊),對農藥深惡痛絕(不過,你媽喜歡的那種用人的糞便做肥料的天然,如果讓美國人聽說了,他會死給你看的)……
沒有一個消停的時候。
著名的食品恐怖主義分子,營養美食專家哈維·威利會這樣評價現代家庭主婦們悲劇的一天:「她們從冰盒中取出毒藥,從烤爐和平底鍋中取出毒藥,從令人興奮的橋牌俱樂部氣喘籲籲地趕回家時買的晚餐小罐頭中取出毒藥……日常的冰盒就是停屍房,它不僅保存死亡,而且傳播死亡。」
卒。
最後要說明的是,這個標題來自於對脂肪宣戰的一本暢銷書的廣告。那本書的殺傷力巨大,它說「近 50 萬美國人會自殺——無意地、不情願且毫無必要的——你很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就特麼的多吃了幾片肉啊!
我把它直接拿來做標題了,覺得它真的很像朋友圈中的那些爆款呢。
前諾基亞 CEO 寫了一本書叫《突破萬難》(Against All Odds),聽上去不會好賣。
事實也是如此,前諾基亞 CEO 約瑪·奧利拉(Jorma Ollila)的回憶錄 2016 年翻譯成英文出版三個月後,美國亞馬遜上一條書評都還沒有。
書來的是晚了點,iPhone 之後,諾基亞留給大眾的印象就是一連串失敗。但諾基亞曾經有科技公司裡罕見的逆勢反轉,並且完全在奧利拉統治下時期(1992 年到 2006 年)發生。
1990 年代初,諾基亞遭遇了危機,這個運作百年的歐洲公司膠鞋、電視、手機、PC 什麼都做…但什麼都做不到最好。一任 CEO 自殺、另一任被炒。危難之時,年輕的奧利拉接任 CEO,砍掉了手機外的其它所有業務。6 年時間,諾基亞從一個二流家電公司變成全球最大的手機公司。科技公司中,只有賈伯斯回歸蘋果能和這樣的逆轉相比。
奧利拉 2006 年走後,諾基亞的運氣似乎也到了頭。幾個月後,iPhone 來了。接著,Android 來了。頂替奧利拉的 CEO 似乎沒法掉轉船頭,最終被董事會換掉。從微軟挖來的新 CEO 加速了它的衰落,最後把手機業務賣給了微軟。
這本書是出版社派人十多年時間採訪奧利拉的結果,並且作者只採訪了奧利拉,所以這本書就是奧利拉本人第一人稱口述,沒有諾基亞上下如何打造產品,戰勝對手的細節。
值得推薦的地方在於,這本書的形式更體現奧利拉本人的想法。比如這是個有極其強烈觀點的人,會在日記裡寫諮詢業巨頭波士頓環球的報告「結論非常泛泛,說白了就是一大摞廢紙」。
此外儘管諾基亞在 1992 年到 2006 年整體非常順利,但奧利拉在書裡談的更多是他自己經歷的危機。
奧利拉經歷的第一場危機就是自己上任的時候。那時諾基亞臃腫、虧損嚴重。而奧利拉的到來加重了諾基亞的危機(他上臺第一天,諾基亞股價暴跌 10%),一個前花旗銀行家接任 CEO 被當成要賣掉公司的徵兆。
後來發生的事沒有故事裡那麼戲劇化。奧利拉從 1980 年代初就在諾基亞負責投資,直接對時任 CEO 匯報,並且在這期間賣掉了諾基亞起家的造紙業。在擔任 CEO 一職之前,奧利拉就已經在負責手機業務,和他從 3M 挖來的一位芬蘭高管一起準備了詳細的擴張計劃。諾基亞董事會在挑選 CEO 的時候,只有奧利拉一個候選人,挑奧利拉說明他們把諾基亞的未來押在手機上。
奧利拉上任後賣掉了 PC、膠鞋、電視等業務。不過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電視,拖到 1990 年代中後期、諾基亞手機業務成長起來以後才倒貼錢賣掉。
但第二次危機很快就來了。1995 年,高速增長的諾基亞沒有管好供應鏈,多個市場嚴重缺貨。連續兩個季度利潤遠低於預期,而在危機之前一周,諾基亞的管理層根本沒有料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
第三次大危機在 2003 年到來,諾基亞相信翻蓋機會很快過時,於是遲遲不推出相關機型。諾基亞在北美和亞洲市場失去了大量高端用戶和年輕用戶。同時運營商也在抵制這家越來越大的公司。諾基亞變得不再了解自己的用戶了。
最後一次危機,也是奧利拉沒有解決的危機是 iPhone。蘋果 2004 年開始研發 iPhone 的時候,諾基亞已經將智慧型手機作為未來,但在它的未來裡,依然是每部手機有一個稍有不同的系統。結果是—— iPhone 是一臺個人電腦,能隨時聯網的個人電腦,而諾基亞只是加了聯網功能的手機。雖然 iPhone 發布之時,奧利拉已經退居董事長,但諾基亞被蘋果打敗,無疑是從他開始的。
「沒人是開心的,在我 1992 年 1 月 16 日被任命諾基亞 CEO 的那天」。這是全書的開頭,也是全書的基調。只是之後不開心的人從外界,變成了奧利拉自己。24 年努力,等到 2013 年書稿完成之時,諾基亞已經不再是一個手機公司。
危機總是一個接一個到來,做成行業第一,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也還是一樣,怎麼繼續增長。
就像奧利拉在書裡說的,在今天的競爭節奏下,CEO 是孤獨的。
庫克 2016 年接受採訪時也說過類似的話。2016 年面對增長危機的最大公司是蘋果,它的 iPhone 無法越賣越多了。庫克想的幾條路也都還沒有進展。
「沒有增長,一個公司就會枯萎。它不得不縮減開支以確保利潤。這些縮減將會影響產品研發和產品質量。這些發生以後,公司的市場地位會崩潰,它的財務目標越來越難以實現。這個循環會持續下去,直到一個新的管理層拯救這家公司,或者它迎來自己的終結。」
1992 年,奧利拉打破了這樣的循環,他的繼任者失敗了。
1997 年,賈伯斯也打破了這樣的循環,而他的繼任者還沒能成功。
馬克·古德曼(Marc Goodman)曾經是洛杉磯警局的警察,每天穿著制服上街巡邏。他在 1990 年代變成了安全專家,因為有一天隊長問:「你知道怎麼在文檔編輯器裡打開拼寫檢查麼?」
在那個網際網路公司剛成批出現的年代,一個知道怎麼用軟體快捷鍵的警察就足以參與阻止計算機犯罪了。
二十年過去,雖然目的以及工作範圍不同,大國都有了自己的網絡警察。防範計算機犯罪也是執法機構的基本工作之一。但警匪的技術差距似乎並沒有少多少。
,一個被用於政府監控的病毒可以看到 iPhone 裡的所有簡訊、郵件、通話記錄,並且可以追蹤到屏幕上的每一次點擊。甚至,攻擊者可以監聽手機周遭的聲音。 8 月,iOS 看似萬全的安全機制被攻破
被攻破的不只是蘋果的系統,美國民主黨總部資料庫也被攻破。白宮指責俄國政府為操控大選發起攻擊。這件事至今沒有結束,歐巴馬在卸任前下令驅逐俄國政府官員,川普也改口說要聽取情報機構的建議。
9 月,全球第一批網際網路公司之一的雅虎陷入了洩密醜聞。它的五億帳號在 2014 年被黑,雅虎公司發現並隱瞞了這件事。用戶可能已經不怎麼用這些帳號。但如果相同的帳號、密碼也被用在其它網站,就可能會洩露真正敏感的信息。
根據《未來犯罪》披露的信息,雅虎這樣的洩密帳號,大概已經在地下網絡流傳了兩年。獲得數據的黑客有可能自己破解更多帳號信息,也有可能在一個機制類似淘寶的平臺將帳號和軟體賣給更低級的犯罪份子,這些人再用這些數據盜取用戶的其它帳號——直到獲得信用卡信息。
當媒體 9 月揭露雅虎洩密事件後,擁有這些數據的黑客八成也通過 Google Alerts 之類的提醒系統即時收到了信息,並在警方介入前脫身。
20 年後,網絡環境變得更不安全。而 Goodman 也從員警變成了計算機安全專家,先後在 FBI、國際刑警就職。《未來犯罪》是他關於網絡安全現狀的新書。
計算機犯罪常被認為是天才少年的青春期衝動。但事實上已知的有組織計算機犯罪份子有四成年過 35。攻擊系統、獲得數據、利用數據賺錢已經成了基本的犯罪行為之一。書裡提供的可怕信息還包括:每天有超過 20 萬種木馬病毒被發現、數據交易是一個 156 億美元的生意、你填寫在各種「正常」網站的信息被成批合法賣給第三方。
隨著更多設備接入網際網路,能被黑的也越來越多。今年 10 月發生了一起大規模黑客攻擊,亞馬遜、Netflix 等抗壓能力出色的網站一度出現訪問問題。發起攻擊的,不是數以萬計被感染的個人計算機,而是 100 多萬臺監控攝像機、錄像機——一些一點都不智能的東西,因為一家晶片公司被攻破而被控制。
這是一本看上讓人發毛的書,但並不是一本反技術創新的書。就像古德曼所寫:
「罪犯嘗試新技術一點也不新鮮。當大部分警察還步行或者騎馬巡街的時候,芝加哥的黑幫們在搶劫後開車出逃。當普通巡警還在用 6 發子彈的左輪,喬治·凱利(1930 年代的劫匪,綽號機關槍)就用上了自動武器。毒販是醫生以外最快用上 BP 機的人群,他們用手機也遠比普通警察早得多。技術讓犯罪更有效率,因此罪犯總是技術的早期使用者。」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總是清楚認識問題。
有些書剛出或者太厚了,但想來應該很好,只是我們還沒來得及看。我們列了一個書單,希望讀過這些書的人能補上我們的不足。我們在接下來會繼續與讀者分享。
1.《科雷馬故事》
2.《世界的演變: 19 世紀史》
3.《帕斯捷爾納克傳》
4.《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
5.《通往工業革命的漫長道路:全球視野下的歐洲經濟(1000-1800年) 》
6.《入世哲學家:阿爾伯特·赫希曼的奧德賽之旅》
7.《二十世紀美國法律史》
8.《納粹醫生:醫學屠殺與種族滅絕心理學》
9.《德國天才》
10.《文明中的城市》
11.《馬克斯·韋伯與德國政治:1890 — 1920》
12.《迷信與暴力:歷史中的宣誓、決鬥、神判與酷刑》
13.《怎樣觀察一棵樹》
14.《撒馬爾罕的金桃》
15.《尋求有尊嚴的生活:正義的能力理論》
16.《大憲章的歷史導讀 》
17.《西班牙內戰:革命與反革命》
18.《生死民主》
19.The New Garconne : How to be a Modern Gentlewoman
20.The Undoing Project: A Friendship That Changed Our Minds
題圖來自: ;;wikipediapixabayPublic Domain Pic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