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創造性思維與科技創新

2020-11-27 人民網

原標題:好奇心、創造性思維與科技創新

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好奇心」。他指出:「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在基礎研究和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如何突破底層認知局限、激發個體創造性思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好奇心是創新型人才的典型特徵,也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和原動力。

好奇心是科學研究的原動力

好奇心是指個體在認識世界過程中對未知和新異事物進行積極探索的心理傾向或內部動機。由於好奇心的驅使,個體在遇到新奇事物時,會主動提出問題,並產生通過實際行動解決問題的心理傾向。19世紀以來,學術界從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討了好奇心的本質、特徵和規律等問題。研究發現,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它不是少數人才具有的特質,而是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稟賦,如同恐懼、焦慮等情緒一樣,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既是本性使然,也是生存之本。在眾多諾貝爾獎得主的獲獎感言或傳記中,人們無一例外地發現,好奇心是他們成功的內在動力,他們往往從孩提時期就對科學知識呈現出積極主動的態度,產生熱衷於非確定性、新奇感、複雜性以及探索的定勢偏好,這種偏好是喚起和推動個體行為的內驅力,促使他們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產生無窮的毅力和耐心。因而,好奇心也是科學研究的原動力。

好奇心在個體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能夠被引導、激發,也能被限制、約束。好奇心雖然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但隨著人的成長,在與他人、集體或社會互動過程中,好奇心會逐漸具有一定的目標性。例如,父母、老師、同伴以及在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其他社會成員或集體採取各種形式的獎掖或認可,可能會激發個體對特定活動的好奇心,使其轉化為求知激情、審美情趣和執著探索的精神,而各種形式的懲罰、排斥等顯性或隱性的規訓可能會抹殺個體天生的好奇心,進而扼殺其創造力。

好奇心是創造性思維的激活劑

創造性思維是具有開創意義的思維方式,能夠開拓人類認識的新領域和新成果,它是多種思維方式的結合,尤其是發散思維、聚合思維和直覺思維。好奇心是創造性思維的源泉,探索和研究未知事物的心理傾向促使人們不斷求新求異,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並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

創造性思維不僅是知識和能力問題,也是價值觀問題,創新的動機與個體的價值取向緊密相關。創新動機可分為兩種不同類型:好奇心與功利心。好奇心源於內在價值,追求的是情感上的滿足;功利心來自外部評價,論文發表、專利申請、科研獎勵確實能夠成為科學研究的強大動力,但功利心難以驅動真正的創新,尤其是顛覆性創新、革命性創新,因為這些創新的源頭在於基礎研究。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指出,基礎研究工作的原始動力是人的好奇心。基礎研究的過程是艱辛而漫長的,從科學家發現一個新現象到轉化為技術和市場化運作,大約需要歷時20至40年,並且,基礎研究的結果往往是難以預測的,當科學家深入探索到一個未知領域,他很難預測到這種新知識能夠產生什麼確切的結果。例如,1880年開爾文勳爵認為「X射線是一個騙局」,但X射線在現代醫學上被廣泛用來治病救人。1930年盧瑟福認為從原子的嬗變獲得能量是荒唐的臆想,但15年後原子彈爆炸。在基礎研究中,科學家就像是在一個黑屋子中摸索,他不知道自己將會碰到什麼,更不知道自己的研究能夠獲得什麼樣的成果,只有對自然界的好奇心才能驅動他的研究。

構建好奇心驅動的科教融合體系

當前,以單一經濟增長為主導目標的傳統科技創新政策在全球範圍面臨一系列挑戰。一方面,現有科技發展範式遭遇眾多「增長極限」型問題。例如,作為當代信息技術發展基礎的摩爾定律已逼近物理極限,即使是被各國視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人工智慧,也面臨對機器學習這一主流算法的前景性質疑,顛覆性科技的缺失導致作為創新源頭的基礎研究愈顯重要。另一方面,以人為本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成為當前科技創新政策的根本性考量,在人才培養中強化科學精神和創造性思維,加強科教融合模式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舉措。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構建好奇心驅動的科教融合體系。

加強以好奇心為導向的基礎教育工作。好奇心驅動是指通過教育方式推動好奇心由內驅力轉化為動機驅動,激發學生不斷探索。當前我國科技創新政策中關於科教融合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階段,基礎教育階段的科教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實際上,高等教育更偏向於對人類社會已經編碼化的知識進行系統化傳授和學術化訓練,著力提升學生的理論思維和學術能力。有關研究表明,好奇心和創造性思維培養的關鍵在於基礎教育時期的科學引導,創新型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素質不能僅由高等教育提供,所以,應從基礎教育時期開始加強對兒童科學好奇心的培養。

注重選拔優秀學生投身基礎研究,通過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助其成長為未來科技領軍者。為解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高水平人才緊缺問題,教育部今年在部分高校推出了「強基計劃」,加強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將好奇心驅動與國家需求驅動結合,吸引具有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成為科技人才後備力量。

在國家層面出臺更多政策扶持基礎研究,建立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體系。基礎研究不僅需要自由空間及社會給予的寬容態度,也需要政府給予長期穩定的政策支持。基礎研究與新技術是互相促進的關係,基礎研究能夠為新技術提供原理,新技術反過來會拓展基礎研究。所以,應基於校企合作探索科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引導企業以適當形式加大對高校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的支持;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擴大基礎研究的資金來源;創造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激勵機制,鼓勵廣大科研人員解放思想、大膽創新,讓科學家潛心搞研究。

(作者:李珍,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學點兒教育心理學: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五個要點
    其實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聰明機敏其實是創造性思維的一部分體現,而且天生是一部分因素,更重要的是我們後天的引導和智力開發。創造性思維是指以新穎獨特的方式解決問題並產生具有社會價值成果的思維。通常來說創造性思維是人創造力的核心成分,作為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存在。那麼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又要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
  • 數學老師看過來:數學教學中,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叫創造性思維
    對於當代中學生而言,他們通常遇到數學問題時,多數同學只會用通用的方法來解決,而缺乏創造性。課堂教學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陣地。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啟迪學生的直覺思維,感知能力,大膽猜想,發現結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且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訓練,培養並逐步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那麼,在數學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
  • 好奇心乃開拓創新之劍
    「數錢可以減輕疼痛」「蚊子為什麼不會被雨滴砸死」……這些天馬行空、腦洞大開的科研成果,看似都是「無用良品」,卻是在「向好奇心致敬」,鼓勵人們積極參與發現未知的探索之旅。哲人有言,一看見星星,我就開始做夢。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代表著人的求知慾。沒有好奇心,就會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就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沒有問題,就如同射箭沒有靶子,難以刨根問底做進一步的探究。
  • 創新思維在科技創新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正由過去的數量型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創新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與重要源泉,而創新思維是科技創新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它的重要性和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創新思維是新技術產生的源泉創新是一個民族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是一個國家永遠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可靠保證
  • 譯文|創造性思維的腦暴如何激發?
    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是一種激發集體智慧產生和提出創新設想的思維方法,建議與Brainwriting、Brainwalking、and Braindumping搭配使用。IDEO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國際設計諮詢公司,它使用設計思維方法論來推進產品、服務、環境和數字體驗的創新設計。D.school(哈索·普拉特納設計學院)不僅推崇設計思維,同時也是設計思維和創意技巧的最著名和公認的來源之一。
  • 宋志平談愛因斯坦,好奇心出創新人才
    其間,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應邀與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前校長哈諾赫·古馮德教授就「創新與創業」這個主題進行了對話。宋志平在演講中表示,永無止境的好奇心、創意奔放的思維以及強烈質疑的態度等等,這些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大科學家的可貴品質,形成了指引人們更有效創新的思想基礎。整理| 劉蓓轉自| 《解放日報》愛因斯坦值得被銘記的,不僅僅是作為一名科學家。
  • 周忠和院士:好奇心不是培養出來的,你不壓制它就很好了
    ◎ 科技日報記者 崔爽「眾所周知,國家對科普和科幻都十分重視……目前,我們的論文、專利、還有科技人員數量都很多,科研與教育的投入也不能算少,但是我們真正重大的原創性成果、大師級的人才並不多,怎麼解釋這些問題?」
  • 科技創新要有生態鏈思維
    作者:西安交通大學公管學院科技政策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教授 孫海鷹改變今天科技成果「低小散」狀況(技術含量低,規模小,分布散),需要克服過去單打獨鬥的局面,克服個人行為,加強產學研合作。我認為,要建立科學技術生態系統和創新生態系統。
  • 錢穎一:不讓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他們何以創造?-虎嗅網
    但是,在經濟發展的創新驅動階段,缺少突出的、有創造力的人才,對經濟發展會很不利。這就是為什麼培養創造性人才在今日的中國受到前所未有重視的基本原因。創新的核心是創造性人才,而創造性人才的核心是人的創造性思維。人的創造性思維是指新的思維、與眾不同的思維,它是產生創造力的源泉。
  • 如何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提高創造力?
    當下什麼都講創新,因為創新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問題。有沒有創新思維,具不具備創造力,是衡量一個人是不是人才的一個重要標誌。下面我從7個角度給大家分享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創造力的具體方法:1、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
  • PNAS:如何具有創造性的思維?Alpha波也許可以「顯神功」
    同樣在產生創造性的想法時,大腦需要抑制「慣性思維」,才能產生更複雜、更有創意的想法。那麼,大腦是如何做到的呢?他們發現Alpha波(8-12Hz)在抑制習慣性思維模式和產生更新穎的想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在完成創造性任務中,人們抑制具有誤導性的明顯聯想時,大腦右側顳區的Alpha振蕩會增加。
  • 珍視科學家的好奇心(創新談)
    每一次「問」,背後都有一份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而這種本能,在科學家身上表現得更加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從實踐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都是憑藉執著的好奇心、事業心,終身探索成就事業的。
  • 繼承 發展 超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今天,以「四大名旦」為榜樣,把握時代特點和要求,面向古今中外一切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積極轉化、為我所用,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廣大文藝工作者一定能創造新的輝煌京劇「四大名旦」是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四位戲曲大家每一位的成長、成名與創立流派的過程,都給人以啟示。
  • 訪「天使粒子」發現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張首晟博士:科技創新要...
    訪「天使粒子」發現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張首晟博士:科技創新要有天馬行空的思維 本報駐聯合國記者 馮衛東攝 10月8日,「天使粒子」發現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教授張首晟博士,出席在紐約舉辦的「美中創新創業與合作發展高峰論壇暨旅美科協成立25周年年會」並作主題演講。在會議間隙,張首晟博士接受了科技日報等多家媒體的集體採訪,對於自己的研究成果、創新創業、大學教育以及人工智慧的發展等發表了看法。
  • 學習和運用唯物辯證法 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必須堅決反對各種形上學的思維方式,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 開放性遊戲環境與幼兒創新意識的培養
    ,是創造性人才的創造速度和創造效率的競爭。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全面發展學生的素質、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已成為新世紀教育的重要支撐點。   遊戲時幼兒教育最基本的活動形式,是幼兒有意識、有目的地模仿社會生活的特殊形式,也是幼兒以自己的條件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特殊形式。遊戲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充分展示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的場所和氛圍,使發展幼兒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
  • 課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用好這8種方法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創新品格、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應該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課堂教學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的最重要的渠道,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了。那麼,課堂教學如何去做,方能使學生的創造性得以培養呢?這裡,筆者結合語文課堂教學的特點介紹8種方法,供各位有志者參考。
  • 不要用分數、金錢去要求孩子,給孩子一個創造性的人生!
    如何才能夠給孩子一個創造性的人生?1. 抽時間多陪伴如果條件允許,那麼就請你多陪陪孩子吧,孩子多跟父母接觸會變得更加自信,在跟父母一起遊戲的時候,也會變得更加開朗。而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於孩子性格的培養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 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日本父母如何鍛鍊孩子的左右腦思維?
    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日本父母如何鍛鍊孩子的左右腦思維?,日本父母如何鍛鍊孩子的左右腦思維?孩子的學習科學,更多是為了激發並保護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但書本上歸納出來的知識點,大部分都比較枯燥,很少有孩子能足夠耐心地看完,如果只是死記硬背,沒辦法融會貫通,變成思維方式。即使真的能解決問題,也只能按部就班,很少會有創新,這種僵化的思維方式,是學習科學最忌諱的。
  • 中國學生為何缺乏創新能力
    雖然能在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國際大賽上獲得佳績,但中國學生整體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探究意識、不善於提問題、研究能力薄弱,這大概已經得到了公認。  尹文剛博士認為,創新能力教育也是如此。「其實人人都具有創新的潛能,創新的萌芽很小就會有所表現,這需要特殊的關注和培養。如果不能在關鍵期抓住培養環節,這種能力就會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退化掉。」尹文剛說,有研究表明,創新能力是與人的好奇心、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和寬闊的知識面分不開的,而這些能力都應從小就注意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