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 發展 超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2021-01-13 人民網

圖為「四大名旦」合影。

核心閱讀

「四大名旦」在各自舞臺上完成繼承、發展與超越,都留下精湛的表演藝術和傳世的經典劇目,更留下寶貴的創造經驗與啟示,共同創造京劇發展史上的高峰。今天,以「四大名旦」為榜樣,把握時代特點和要求,面向古今中外一切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積極轉化、為我所用,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廣大文藝工作者一定能創造新的輝煌

京劇「四大名旦」是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四位戲曲大家每一位的成長、成名與創立流派的過程,都給人以啟示。今年恰逢尚小雲、荀慧生誕辰120周年,值此之際回望四位藝術家走過的繼承、發展與超越之路,對中國戲曲的當代發展乃至築就中國文藝新高峰,具有啟示意義。

轉益多師為我所用

四大名旦共創傳奇

梅、尚、程、荀四位都曾在京劇大家王瑤卿門下學藝,得到過他的指點。梅、尚、程、荀與王瑤卿之間是師承關係,但最終他們都超越師父及眾多前輩,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進而奠定流派發展基礎,合力把京劇推向巔峰,成為發展古典戲劇藝術乃至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標杆。

梅蘭芳的表演從傳統青衣到融青衣、花旦、刀馬旦於一身,創編大量時裝新戲和古裝新戲,豐富了旦角的人物類型和舞臺表現力,成為少有的唱大軸(最後一齣戲)的旦角演員。在劇目選擇、妝發、服裝改革以及文武場的調整和增刪上,梅蘭芳及其團隊也始終緊跟時代審美,《貴妃醉酒》《霸王別姬》《鳳還巢》《宇宙鋒》等劇目在當時領風氣之先,且傳承不斷。梅派發展至今,繼承者眾,愛好者眾。

尚小雲功底深厚,文武兼備。他創造性地打破旦角端莊、典雅、隱忍的傳統形象,為旦角藝術拓展出「俠義」「剛健」「剛柔相濟」等豐富內涵。在劇目創排上,他關注那個時代女性的生存現狀,劇本選擇慧眼獨具。此外,他以少數民族題材和域外故事為背景,對舞臺整體形象進行改革,進一步拓展旦行的表現空間,對京劇的整體表現力做出可貴的探索。

說到程硯秋,眾所周知的是他幽咽婉轉、若斷若續的「程腔」。若按當下選拔戲曲人才標準,程硯秋並非唱戲的「好材料」。然而,在王瑤卿等提點下,他揚長避短、化劣為優,另闢蹊徑地探索出獨具個性的唱腔風格。上世紀30年代,懷著溝通中西文化的願景,程硯秋赴歐洲六國遊歷考察。歸國後,他在第一時間撰寫《赴歐考察戲曲音樂報告書》,對中西方音樂交流、梨園行改進、戲曲教育改革和調整都具有長遠意義,體現出程硯秋兼容並蓄的文化胸懷。

再看荀慧生。他在傳統京白和韻白基礎上,創造了一種介乎兩者之間、摻雜了蘇白的「荀派韻白」,即「諧白」。韻白的旋律加上京白的語氣,兼收蘇白的軟糯,「荀派韻白」既符合人物性格、年齡和真實情感,又注入濃鬱生活氣息,感染力更強,更貼近觀眾。在服飾和化妝上,荀慧生亦大膽創新:他以亮色珠片代替傳統刺繡,將生活中的披肩演變成紅娘身上的雲肩,豐滿的唇形和「蠶眉」替代傳統「櫻桃小口」和「一字眉」等等,不一而足。

繼「四大名旦」之後,旦角表演藝術家張君秋創立的張派在諸多流派中也是獨樹一幟,是公認的京劇聲腔藝術集大成者。張君秋跟梅、尚、程、荀四位藝術家都學過戲,但最終都化為己用,融入自身獨特的唱腔中。他的代表作品《狀元媒》《望江亭》《詩文會》等受到「四大名旦」影響,同時又有自己獨創的藝術風格。

發揚傳統超越傳統

借力時代再創輝煌

「四大名旦」共同成就京劇藝術發展史上的輝煌,為當前京劇發展、演員培養與流派創立,以及文藝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有益經驗。

其一,注重藝術積累、尊重藝術規律、探索時代精神。梅蘭芳每一步創新都是在全面深入掌握京劇藝術本體基礎上進行的。正如梅蘭芳在其《舞臺生活四十年》中所回憶的,一小段唱就要反覆練習幾十遍;科班裡一邊學戲,一邊舞臺實踐,前後學了30多出青衣傳統劇目,逐一登臺展示,為以後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脫離傳統,「創新」只能是無本之木。

這30多出戲奠定梅蘭芳紮實的基本功和審美標準,才有後來的「移步不換形」和「隨心所欲不逾矩」。「形」是什麼?「矩」又是什麼?是京劇本體。梅蘭芳的創造不管有多新、走多遠,其本質始終是「京劇」,始終未離劇種發展規律。與此同時,其劇目和創新亦契合時代主題和社會價值、引領時代審美,從而為大眾所喜愛。離開時代,「創新」只能是無源之水。

其二,善於「拿來」、敢於摒棄。對傳統,我們要有辯證客觀的認知:並非所有傳統都是精華、都具有傳承價值。敢於質疑、敢於挑戰、敢於完善,是對傳統真正的尊重。對其他藝術形式、他國優秀文化,我們則應開放、包容、客觀,不自傲更不自卑,善於發現他人優長化為我用。比如梅蘭芳剔除傳統戲《貴妃醉酒》中低俗的部分,保存並強化銜杯、臥魚、醉步等表演技巧,提升了整齣戲的藝術格調;尚小雲在《摩登伽女》中大膽塑造異域少女形象,表演上突破傳統程式。縱觀京劇發展史,其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去蕪存菁,融合吸收多劇種、多曲調優點,集文學、美術、武術、舞蹈、表演等於一身的「兩創」過程。

其三,良性競爭有助於激發藝術創造。「四大名旦」之稱,由沙大風在1921年天津《大風報》創刊號上首次提出。1927年6月,北京《順天時報》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梅、尚、程、荀四位藝術家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名角兒是演出市場良性競爭的結果,競爭意識極大地激發演員的創造力和創新力,推動流派發展成熟。如今,戲曲生存環境優化很多,我們不能丟失競爭意識,要敢於比拼、敢於與各種藝術形式同臺競技,盡情綻放。

其四,積極借力科技發展成果,推動文藝創新步伐。京劇鼎盛時期,就不乏跟電影業、唱片業以及紙媒的緊密合作。譬如梅蘭芳早在1948年就拍攝京劇藝術片《生死恨》,名家大師競相灌錄唱片,名角名作連連登上報刊頭條位置……如今,面對新技術、新平臺和新的傳播渠道、傳播方式,戲曲人惟有及時轉換思維、調整定位、提高市場敏銳度,方能拓展舞臺空間,贏得更多觀眾。

其五,好戲是集體的智慧,「角兒」是眾星捧月的成果,戲曲的璀璨輝煌更離不開眾人託舉。再厲害的角兒也難獨唱整臺大戲。從作品的成功到戲曲的整體發展,除了主角,配角和龍套演員亦功不可沒,樂隊、作曲、編、導、舞美、燈光、服裝等「一個都不能少」。當年,梅蘭芳身邊有齊如山、李釋戡等人組成的智囊團;尚小雲有還珠樓主為之整理、編寫劇本;程硯秋有羅癭公、翁偶虹的強大助力;荀慧生也曾有陳墨香為之出謀劃策。除此之外,每個人還有相對固定的班底,如今稱之為「團隊」。

其六,懷抱文化自信,走進國際視野。戲曲蘊含中華優秀文化基因,當以寫意、虛擬的藝術表現方式,傳達真善美的精神嚮往,講述古往今來中國人的故事、情懷與夢想,彰顯中國人的骨氣、底氣與人格魅力,凸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所有這一切都應化做厚重的文化自信,堅定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在國際舞臺講好中國故事、在跨文化交流中舒展中國文化魅力,賦予傳統以新的生命活力。

「四大名旦」在各自舞臺上完成繼承、發展與超越,都留下精湛的表演藝術和傳世的經典劇目,更留下寶貴的創造經驗與啟示,共同創造京劇發展史上的高峰。今天,以「四大名旦」為榜樣,把握時代特點和要求,面向古今中外一切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積極轉化、為我所用,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廣大文藝工作者一定能創造新的輝煌。

製圖: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19日 20 版)

相關焦點

  • 重視創意寫作 激發創作活力(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核心閱讀創意寫作既要借鑑吸納國際發展經驗,更需要結合國情,充分考慮創作者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現實生活是豐富礦藏,創作者想要將其充分開掘,還要磨礪自己的工具,使之更稱手。在不久的將來,創意寫作很可能不只在高校開展,而是走向更廣闊的社會空間,為更多需要拓展文學認識、提高寫作技能的人提供幫助近年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創意寫作在國內各大高校的發展受到矚目。隨著經濟和科技發展,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給創作者帶來豐富的寫作素材;如何駕馭這些新鮮題材,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優秀作品,也給創作者帶來全新挑戰。
  • 專家談中醫藥發展:生命力在於療效 創新當基於繼承
    中醫藥生命力在療效 創新當基於繼承——專訪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毛以林「中醫藥的發揚離不開創新,但必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中醫藥發展:匯古融今創新篇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醫藥彰顯了特色優勢,貢獻了重要力量,其確切療效受到國內廣泛認可,在國際上也產生了良好的反響。如何讓古老的中醫藥持續煥發出生命力?毛以林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經驗的總結,只有匯古融今,與時俱進,才能不斷開創新篇。
  • 好奇心、創造性思維與科技創新
    創造性思維不僅是知識和能力問題,也是價值觀問題,創新的動機與個體的價值取向緊密相關。創新動機可分為兩種不同類型:好奇心與功利心。好奇心源於內在價值,追求的是情感上的滿足;功利心來自外部評價,論文發表、專利申請、科研獎勵確實能夠成為科學研究的強大動力,但功利心難以驅動真正的創新,尤其是顛覆性創新、革命性創新,因為這些創新的源頭在於基礎研究。
  • 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創造性升華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這使馬克思主義不僅得到了繼承和發展,而且得到了創造性升華,在馬克思主義發展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基礎上,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起點需要新氣象新作為;二是世界進入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在亂局中保持定力、在變局中抓住機遇,對我們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我們黨執政面臨的社會環境和現實條件發生深刻變化,發展理念和方式有重大轉變,發展水平和要求更高;四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傳承與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發展」研討會舉行
    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12月3日,「傳承與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中國社會科學報》《光明日報》等媒體代表近40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關鍵詞】世界歷史理論 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產主義【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揭示了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趨勢和一般規律,包括世界歷史發展的根源、動力與方向等內容。而世界歷史的形成和發展,已經證實了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規律認識的前瞻性。
  • 人民日報一線視角:中醫創新呼喚「李時珍」
    讓達爾文點讚,令李約瑟稱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近日,在紀念李時珍誕辰500周年大會上,李時珍嘔心瀝血近三十載完成的巨著《本草綱目》再次引發熱議,也將大眾的目光引向中醫藥創新發展的未來。
  • 屠呦呦:「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把中醫藥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丨...
    「青蒿素的發現只是發掘中醫藥寶庫的一種模式,繼承與發揚中醫藥有多種模式和途徑,需要中醫藥工作者努力探索,創新前進。」憑藉青蒿素成為諾貝爾獎獲獎者的屠呦呦說。如今,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仍奔忙於實驗室,與時間賽跑,「讓論文變成藥」。
  • 【文萃】新時代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探析
    堅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既有性與鮮活性思考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探索,今天人們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爭論並未停息,而理清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從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整體性角度出發,深刻把握傳統文化自身發展演進規律和邏輯,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認識解決中國發展問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規劃了今後五年以及更長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成果,也是我們黨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認識和解決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集中體現。要繼續堅持兩個「沒有變」,急於求成,反而欲速則不達,最終有害於黨和國家事業健康發展;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發展進步和綜合國力的提高,不同歷史時期必然會有不同的階段性特徵和主要任務。當前,我國發展經歷著深刻的階段性變化,進入到了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新發展階段。必須在變化了的情況和條件下與時俱進、變革創新,因循守舊、僵化保守,勢必成為時代的落伍者。
  • 把科技「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
    □本報記者薛婧李愛民 作為科技資源富集的城市,新中國成立70年來,哈爾濱市持繼深挖科技富礦,不斷譜寫全面深化科技改革、將科技「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的華美樂章。截至目前,全市擁有高等院校51所,擁有各類科研機構517家、各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46個、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150個,擁有兩院院士36人、R·D人員4.34萬人,高新技術企業774戶,市級及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87家,今年1~9月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101億元,科技創新成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 開放性、盡責性對大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的預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開放性正向預測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流暢性、適宜性和獨創性;盡責性正向預測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流暢性和適宜性,但對獨創性的預測作用不顯著。中介作用分析發現,自我效能感在開放性與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流暢性/適宜性/獨創性間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盡責性與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流暢性/適宜性間起完全中介作用。
  • 三波熱潮創新傳統文化傳播形式
    從古到今,文化的發展繁榮始終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渠道穩固,建構完整,次第有序,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貫穿始終。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生態發生了根本改變,舊有的傳承渠道和傳播形式已難以適應。近年,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發展,大眾傳播方式方法更替加速。
  • 相聲是需要繼承傳統,還是需要不斷創新,姜昆和郭德綱各執一詞
    像是近些年紅火的年輕相聲演員之中,金霏、陳曦算是只有能耐的一對;盧鑫、玉浩雖然新穎,但少了一分老氣,雖有新相聲的風味,但少了傳統相聲的情懷,並且表演方式較為單一,有創新缺少全新。這也就有了對於相聲發展的一種爭論,到底是要創新,還是要傳統?姜昆先生和郭德綱先生有不同的看法。
  • 李昌旺專欄 | 創新方法談:發明的三個特點
    編者按:由於受到疫情影響,寒假延長了,孩子們的作業做完了大部分,在這個等待的日子裡如果能學習一些創新的方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我們特邀請山東的李昌旺老師開闢專欄,講解創新的方法,讓廣大小朋友走進創新,走進發明。在這個專欄中,李老師還分享了很多學校大力發展創客教育的案例,這些學校都是在章丘四中和李老師引領下一塊做科技創新教育的典範!
  • 行為經濟學:新古典的繼承與發展
    行為經濟學:新古典的繼承與發展 2016年02月24日 13:5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那藝 賀京同 字號 內容摘要:行為經濟學:新古典的繼承與發展?
  • 實踐、展演與城市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關 鍵 詞:城市文化空間/文化傳統/實踐/展演/創造性轉化/  標題注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華東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年跨學科創新團隊項目「現代都市族群社會治理研究」(2018ECNU-QKT014)。
  • 陳維江院士談我國發展特高壓輸電的創新實踐—新聞—科學網
    科技前沿論壇
  • 「納米大講堂」在線開講,趙宇亮院士談納米技術的發展
    趙宇亮院士  講座中,趙宇亮主要介紹了納米技術與納米產業發展前景,結合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廣納創新院」)的創立和初心、「納米十條」的發布,與大家一起探討了未來納米科技產業化的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