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瓶頸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一方面是中老年實力演員逐漸淡出舞臺;另一方面是年輕演員難於出頭。
像是近些年紅火的年輕相聲演員之中,金霏、陳曦算是只有能耐的一對;盧鑫、玉浩雖然新穎,但少了一分老氣,雖有新相聲的風味,但少了傳統相聲的情懷,並且表演方式較為單一,有創新缺少全新。
這也就有了對於相聲發展的一種爭論,到底是要創新,還是要傳統?姜昆先生和郭德綱先生有不同的看法。
日前,郭德綱在天津衛視一檔綜藝節目中,談及傳統藝術如何創新問題,他表示:「一些傳統藝術不景氣,就是盲目創新所導致的。」
這和姜昆老師多年所推崇的文藝創作要勇於創新,不重複陳舊的套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姜昆老師多年來,可以說是不遺餘力的在各種公開場合推崇文藝創新,尤其在相聲方面更是推崇創新,他多次公開表示:「我們不缺傳承,缺的是創新。」
究竟什麼是創新,怎麼做才是創新這也是值得商榷的事情。姜昆對公式相聲大為讚賞,稱其也是創新。這是創新,但不是相聲的創新。
郭德綱做客天津衛視《幸福來敲門》節目時,談到傳統藝術創新問題,他給出了與姜昆截然不同的答案,郭德綱指出:「其實我們好多傳統藝術形式走進了一個誤區,很多人認為傳統藝術不景氣了,是因為創新不夠。其實這是繼承的不夠,百年老店是因為一樣東西做得好,才能堅持下來,它不是因為每天創新才成為百年老店,毛病就在這。
到今天為什麼不好了,是由於繼承的不夠,他在沒有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盲目的創新,導致本來已經很成熟的藝術才會被人們所拋棄的,在繼承好了的基礎上,我們再發展。」
郭德綱的這番解釋,完全與姜昆老師的理念相違背。而姜昆老師所倡導的:不重複陳舊的套路、過去的題材、似曾相識的作品和人云亦云的話語等,這些恰恰是郭德綱成功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倒是覺得郭德綱的理念更勝一籌,任何傳統藝術的創新發展,都必須先繼承在發展,相聲也不能例外。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繼承和發展的關係不是同一的而是遞進式的,而發展和創新基本上是對等的,先有繼承的脈絡,才有發展的枝幹,最後是大徹大悟的參天古樹。
沒有繼承,盲目地進行藝術創新,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像是我們所提到的公式相聲,沒有傳統相聲的沉澱,又何來新相聲的說法,你可以將其稱作全新的藝術門類,但很抱歉,這不是相聲?
郭德綱和苗阜在這一件事情上保持了一致,都不同意兩位大博士創造出來的是相聲的看法。連走都沒學會,就急著跑,不怕摔個大根頭嗎?
郭德綱的看法像是:我們要先學會繁體字,再來談簡化字的問題;姜昆的看法是:我們可以直接造字。
孰是孰非,一眼便能看透,不否認我們對姜昆先生的觀點過分解讀,但也不可否認,姜昆先生對相聲的發展觀有不明晰的解釋。
與此同時,標榜著創新的旗號,進行著低俗的演繹也是令人所不齒的,就像是上圖中的張雲雷,還有德雲社一些演員舞臺上袒胸露乳的行為,並不值得追捧和歌頌。
對於相聲發展的前途,不能一味地創新,首要前提是傳承。對於這兩種觀點,你有什麼樣的觀點和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校園創作寒假特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