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談愛因斯坦,好奇心出創新人才

2021-01-07 企業觀察報

導語

不久前,以「愛因斯坦的異想世界」為主題的特展在上海開幕。其間,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應邀與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前校長哈諾赫·古馮德教授就「創新與創業」這個主題進行了對話。宋志平在演講中表示,永無止境的好奇心、創意奔放的思維以及強烈質疑的態度等等,這些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大科學家的可貴品質,形成了指引人們更有效創新的思想基礎。

整理| 劉蓓

轉自| 《解放日報》

愛因斯坦值得被銘記的,不僅僅是作為一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在科學界的成就眾所周知,可以說除了牛頓之外無出其右者。20世紀物理學的三大貢獻——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量子理論,其中兩個半可以歸功於愛因斯坦。其後湧現出來的很多科學概念,包括黑洞、量子霍爾、多重宇宙等,也都是從相對論發展而來的。而這些理論,都是當今物理學的前沿研究領域。

不過,愛因斯坦值得被銘記的絕不僅於此。

我今年6月去過以色列,訪問了愛因斯坦博物館,有幸得到了該館館長、希伯來大學前校長、理論物理學家哈諾赫·古馮德教授的熱情接待。他一直致力於對愛因斯坦的研究。他說:「愛因斯坦的名聲源於他在科學方面的成就。同時,他的個性以及他在物理世界之外的觀點,也為他贏得了公眾的極大關注與敬意。」愛因斯坦作為科學巨匠,他還熱心致力於社會正義和社會責任;他追尋善良、美麗和真理,認為這些給了他勇氣去愉快地面對生活;他相信簡單樸素的生活對每個人的身心都有好處,鄙視把奢侈、財富和外在的成功看作是人類努力的目標。在這次展覽展出的他和羅素的信件中,他提到了對文明的理解以及對和平的渴望。他揭示了物質和能量的轉化關係,並成為核能的理論基礎,但他寫信給羅斯福總統,呼籲廢止核武器。

愛因斯坦是一個充滿夢想、不斷探索未知的人。他說過,如果沒有對藝術和科學永遠無法達到的東西的不斷追求,生活就會顯得空虛;最美麗的體驗,是我們面對藝術和科學所感受到的神秘。

哈諾赫說,歷史上的名人,差不多60年以後基本上就被忘記了,能超越60年的時間仍然被人銘記,那就說明他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愛因斯坦已經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還在深刻影響著今天的人,他的思想還在散發新的光芒。在他的科學理論指導下,還正在或即將獲得新的發現。例如最近剛剛得到證實的引力波。這也是愛因斯坦為什麼不會被忘記的緣由。

在這次觀展過程中,我還有一個很深的感觸,那就是作為一位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發明和創新方面也很有創見。他做了很多工作,例如和其他發明人合作,參與了冰箱、助聽器和陀螺羅盤等的發明。愛因斯坦是能夠把科學、技術和創新貫穿和結合起來的人。他既是發現者,又是發明者,既理解和發現物質世界是怎麼運行的,又把這些原理和改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科學和技術之間的差別,在於目的性不同

科技是一個大家常用的詞彙,而事實上,科學和技術之間既有相同,也有區別,最大的差別在於目的性不同。科學是為了認識世界,主要是探究未知的東西;技術是為了改造世界、服務人類,主要是解決我們應用的問題。驅動技術發展的,是市場的需求和資本的欲望;而驅動科學發展的,是科學家的興趣和人類的好奇心。技術開發者可以獲得利潤作為回報,而科學研究者收穫的更多是名譽。

科學成果很大程度上是被全人類共享的。科學有重大發現之後,很多規律可以引發創新,帶動技術的突破,甚至是顛覆性的創新和突破。從近代來看,重大的尤其是顛覆性的技術發明,往往起源於科學的發現和基礎研究的突破。所以,儘管技術創新已經越來越和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推動人類走進了現代社會,但是沒有什麼能夠代替基礎科學研究的作用。

這次展覽展出的愛因斯坦被授予的1921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獎章,引起了我的共鳴。獎章中央圖案描繪的是科學女神揭開神話女神伊西斯的面紗。伊西斯也是自然女神,代表大自然的規律,總是遮掩著一層神秘和朦朧的面紗,等待著科學的發現。圖案周圍則是一段拉丁文:「發明使生活更加美好。」這表達了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愛因斯坦應該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創新者,他揭開了相對論的面紗,帶給我們對世界全新的認識,也帶動了之後一系列發明創造的產生。如今我們常用的GPS,就利用了相對論的原理對導航進行了完美的校準。

那麼,中國人能不能搞好科學和技術呢?

科學的體系和方法論是在西方產生的。曾經有一個著名的「李約瑟之問」:中國這樣一個歷史上長期經濟發達、技術成就也很高的國家,為什麼沒有產生科學?應該說中國也是一個有創意、有夢想的民族,從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到《封神榜》《西遊記》,都充滿了神奇的想像和創意。我從牛郎織女的故事裡,仿佛也看到了相對論的影子——牛郎星和織女星之間搭建的鵲橋,多麼像霍金所說的時空隧道!

網上有很多文章,用事實和數據來評價今天中國的科技水平。有人認為,在人均GDP和中國差不多的國家中,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是鶴立雞群的。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基礎研究薄弱,也是不爭的事實。我覺得,我們既要高度關注可能改變我們行業的顛覆性創新,也要重視並致力於行業點點滴滴的日常創新。科學沒有高低之分,技術則有高技術和低技術,其價值要由市場來衡量。同時,我們也要重視商業模式的創新,企業只有盈利,才能夠穩定人才隊伍,進行持續的發展和創新。

以色列的創新,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我去以色列訪問期間,參觀了希伯來大學、以色列理工學院、特拉維夫大學、魏茨曼研究所、耐特菲姆灌溉公司、佩雷斯創新中心,並與著名的《創業的國度》一書作者索爾·辛格進行了對話。讓人感嘆的是,無論是哪家大學和科技機構,他們都可以自豪地拿出一張名單告訴你,有哪些改變世界的關鍵技術,是誕生於他們的研發機構和初創企業。所以我很想弄清楚一個問題:這樣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小國,如何能夠崛起成為一個創新的國度?它的崛起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我觀察到,作為「創業的國度」,以色列構建了一個由創業者、投資機構、孵化機構等組成的全方位、運作成熟的創業體系,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創業生態,吸引了眾多的年輕人去創新創業。希伯來大學在1964年就設立了Yissum技術轉移公司,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才成立了類似的公司。通過這些運作成熟的產學研創新合作機制,不斷湧現出的創業公司成為以色列創新力量的源泉。

與我交流的以色列學者和創業者普遍認為,平等、寬容失敗和獨立思考是以色列創新活力的重要源泉。猶太人的創新與其獨特的文化和歷史是有相關性的,2000年的流浪史,讓猶太人不能安於現狀,需要不斷尋找讓現實變得更好的解決方案。學習對於猶太人也很重要,猶太人以爭論和質疑的方式來進行學習。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提出引力是時空平面彎曲的產物,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世界的認識,這在普通人眼裡完全是異想天開的,在衛道士眼裡甚至就是大逆不道,這一點和猶太人敢於質疑的特性是分不開的。而愛因斯坦敢於挑戰牛頓的物理世界觀,反過來又對猶太人敢於質疑的精神起了更加強烈的引導和促進作用。

以色列家長每天問孩子的問題往往是:「今天在課堂上提了什麼問題?難住老師了沒有?」而中國人常常問孩子「這次考試得了第幾名」;中國家長喜歡教育孩子不要亂說話,孩子提出來的一些異想天開或者看似荒誕的問題,常常會得到嘲笑的回應,甚至言語打擊。

對於失敗而言,我們要認識到,失敗是人生的一部分。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以後,花了10年時間才把相對論進行了完善,從而在1915年推出了廣義相對論。其間他犯了很多錯誤,他晚年希望把所有的力都歸結到同一個理論框架,寫了很多論文,但每篇論文往往先是糾正上一篇的錯誤。

此外,要給予科研開發人員更多的自由、更少的羈絆,讓他們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和資源去放飛思維、實現夢想,這非常重要。瑞士被稱為「創新的國度」,我去瑞士考察過他們為什麼會成為全球最有創造力的國家。愛因斯坦小時候在德國的時候,學習很一般,但當他轉到瑞士讀中學後,學習氣氛非常寬鬆,學校鼓勵他去放飛自己的愛好、發展自己的興趣,這一點和他在德國受到的教育非常不同。我想,愛因斯坦後來能展現出自己的才華,在瑞士專利局工作期間提出相對論,可能和他在瑞士受的教育有一定的關係。

愛因斯坦曾說:「我自己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只是充滿了一種好奇心而已。」這就是創新的精髓啊!好奇心是科學創造路上的引路人。在教育中,不一定總讓孩子們循規蹈矩、不越雷池,要充分鼓勵他們的好奇心,這樣才有利於未來創新人才的培養。

END

編輯|阿板 校對|堅果 視覺|牛小偉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愛因斯坦不會被忘記
    作者: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 宋志平,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前校長 哈諾赫·古馮德最近,以「愛因斯坦的異想世界」為主題的特展在上海開幕。其間,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應邀與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前校長哈諾赫·古馮德教授就「創新與創業」這個主題進行了對話。
  • 任正非、張瑞敏、宋志平頂級企業家展望2020,語出驚人,洞見未來
    張瑞敏認為,三個預言環環相扣,在零距離的時代,當每個創客發揮出無限潛能時,封閉的企業會變成共創共贏的生態。這就是海爾持續探索了十四年的人單合一模式。  宋志平:2020年,企業要做正確的事  什麼叫機制?機制就是企業的效益與經營者、技術骨幹和員工利益之間的正相關關係。也就是說,企業的效益好了,給做事的人的利益也多了。
  • 宋志平:披堅執銳的企業改革者
    30年,湧現出一批有志之士櫛風沐雨,在資本市場改革創新的道路上,披荊斬棘,砥礪歌行。現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的宋志平,從技術員到央企掌門人,先後風捲殘雲般重組900多家水泥企業,推動8家央企重組,數次將身陷絕境的困難企業改造成全球領軍者,成功帶出中國建材和國藥集團兩家世界500強。
  • 珍視科學家的好奇心(創新談)
    每一次「問」,背後都有一份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而這種本能,在科學家身上表現得更加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從實踐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都是憑藉執著的好奇心、事業心,終身探索成就事業的。
  • 好奇心、創造性思維與科技創新
    在基礎研究和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如何突破底層認知局限、激發個體創造性思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好奇心是創新型人才的典型特徵,也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和原動力。 好奇心是科學研究的原動力 好奇心是指個體在認識世界過程中對未知和新異事物進行積極探索的心理傾向或內部動機。
  • 中國建築材料集團公司董事長宋志平同志訪談實錄
    宋志平: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作為一個以聯合重組方式發展壯大起來的集團,對所屬企業實行一體化管理非常重要。這些年來,我們總結出一套 「五化」管理模式,所謂「五化」,就是一體化、制度化、流程化、模式化和數位化,它的核心是一體化和數位化。
  • 如何加強原始創新,讓國內培養出「愛因斯坦」來?
    目前,世界各國在大力研發疫苗以及藥物,中美兩國處在新冠疫苗研發的第一陣營,能否在短時間內研發出藥物或疫苗,其實背後是科技的力量以及創新的能力在支撐。近兩年,貿易爭端、新冠疫情等事件,讓全球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的聲音四起。在作者看來,這種局面下,中國更應該擁抱世界,推出新的面向全球的開放科研基金,吸引國際優秀人才和開創性的原創思維,從而增加中國的創新能力。
  • 劉大禾:我對創新的理解——從物理的角度|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創新一定是對認知有質的飛躍,甚至是由0到1的突破。否則,只能叫改良、改善或改進。劉大禾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光學學會理事中國光學學會全息與光信息處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我對創新的理解——一個物理學家從物理的角度談創新現在大家都在談創新,什麼是創新?怎麼才能做到創新?
  • 好奇心乃開拓創新之劍
    「數錢可以減輕疼痛」「蚊子為什麼不會被雨滴砸死」……這些天馬行空、腦洞大開的科研成果,看似都是「無用良品」,卻是在「向好奇心致敬」,鼓勵人們積極參與發現未知的探索之旅。哲人有言,一看見星星,我就開始做夢。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代表著人的求知慾。沒有好奇心,就會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就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沒有問題,就如同射箭沒有靶子,難以刨根問底做進一步的探究。
  • 宋志平:國企聽聽負面沒壞處
    中國之聲觀察員馬光遠對話中國建材董事長宋志平。  馬光遠:大家感覺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對民企天然可能有一種人格上的同情。對我們整個國企可能有一種天然上、人格上的歧視。  宋志平: 其實國企聽一聽負面的東西對我們也沒壞處,我們應該心平氣和地來面對。中國傳統文化裡邊,我們有兼容並蓄,我們有辯證。就說這杯茶吧?
  • 都有為院士:科學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都有為回顧自己六十多年的科研歷程,好奇心是他科研創新過程中最原始的動力,「科學本身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所以整個科學的發展,原始的推動力是好奇心。你要有好奇心,覺得它很有用,才會有興趣鑽進去研究。」在科研之路上,除了好奇心,培養科研人才還應從思想品德上抓起。「人才,一個是人,一個是才。人先要有高尚品德、有社會責任感、有社會擔當。所以人才首先看品德,再看學識。」
  • 都有為院士:科學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都有為回顧自己六十多年的科研歷程,好奇心是他科研創新過程中最原始的動力,「科學本身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所以整個科學的發展,原始的推動力是好奇心。你要有好奇心,覺得它很有用,才會有興趣鑽進去研究。」在科研之路上,除了好奇心,培養科研人才還應從思想品德上抓起。「人才,一個是人,一個是才。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引力波之父:好奇心是創新的源泉
    2020年12月25日,京領榜單發布會暨諾獎創新論壇發布了《2020中國國際學校競爭力排行榜》《2020中國國際化學校品牌價值百強榜》《2020中國國際學校創新競爭力百強榜》並且共邀請了五位主旨演講嘉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校級教授馬斯金教授;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團)校長、國家督學陸雲泉;劍橋大學終身正教授
  • 100年前愛因斯坦教育思想今天更加正確
    我們今天講的大學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講的也是「才」。像清華這樣的研究型大學還特別強調「拔尖創新人才」,講的還是「才」。所謂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講的仍然是「才」。現在有必要把「人」與「才」拆開來看。「才」的英文是talent,而「人」的英文是humanbeing。我們使用的「人才」一詞,確切地說,是指「人中之才」。
  • 宋志平:看好「網際網路+農業」模式 在廈首創四季開放的臺灣水果休閒...
    廈門榮傑園臺灣水果觀光園董事長宋志平在園區樂呵呵地告訴記者,他要把臺灣的精緻農業和優質水果引入大陸,打造一年四季開放的臺灣水果休閒觀光農業園,讓市民體驗臺灣休閒農場的樂趣。  2012年,為了實現心中的「田園夢」,原本在臺灣從事房地產的宋志平來到廈門,經過多番考察,決定選址廈門翔安。
  • 2020創新人才培養論壇:共建培養智能時代創新人才的完整生態系統
    「未來教育的起跑線-2020創新人才培養論壇」邀請了從創業到大學、中學、小學再到幼兒階段進行大膽探索的十位資深教育者,分享他們的有益實踐和經驗體會,直面家長的焦慮與痛點,暢談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愛文世界學校深圳校區作為協辦方之一參與論壇活動。
  • 京領嘉賓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引力波之父:好奇心是創新的源泉
    他的遠見卓識發揮了關鍵性領導作用,直接驗證愛因斯坦對引力波的 100 年的預言,並開創了引力波天文學的新領域。巴裡什教授還曾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理事會、美國物理學會以及美國科學促進會成員。他的代表性獎項還包括:克洛普斯特格獎、恩裡科·費米獎、亨利·德雷伯獎章、歐洲物理學會頒發的朱塞佩與萬那·科科尼獎。
  • 莊子和愛因斯坦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而這本質上正是好奇心和想像力的作用。從這點來看,這個故事就相當引人深思了。「想像比知識更重要,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愛因斯坦曾說。知識,是孩子通過自己對外界的認識而產生好奇,進一步發揮想像,並最終通過自己的理解得到的答案,而這正需要一定的想像力和好奇心的參與,所以培養想像力和好奇心也是對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
  • 上海大學老師聯袂談科技創新 「比」「學」「趕」「超」入「創新...
    中新網上海新聞1月13日電 (殷曉  許婧)5日晚,首批國家精品在線課程、上海大學第17季第六周「創新中國
  • 《人才創新的邏輯》解碼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
    當今世界,創新人才最稀缺、最珍貴。然而,我們應當怎樣認知人才?人才如何創新?創新人才怎麼培養?「錢學森之問」應怎樣繼續追問?怎樣破解創新之痛?《人才創新的邏輯》這本新著,系統研討了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問題。該書最近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發行,作者為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院、南京郵電大學研究員苗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