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不久前,以「愛因斯坦的異想世界」為主題的特展在上海開幕。其間,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應邀與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前校長哈諾赫·古馮德教授就「創新與創業」這個主題進行了對話。宋志平在演講中表示,永無止境的好奇心、創意奔放的思維以及強烈質疑的態度等等,這些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大科學家的可貴品質,形成了指引人們更有效創新的思想基礎。
整理| 劉蓓
轉自| 《解放日報》
愛因斯坦值得被銘記的,不僅僅是作為一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在科學界的成就眾所周知,可以說除了牛頓之外無出其右者。20世紀物理學的三大貢獻——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量子理論,其中兩個半可以歸功於愛因斯坦。其後湧現出來的很多科學概念,包括黑洞、量子霍爾、多重宇宙等,也都是從相對論發展而來的。而這些理論,都是當今物理學的前沿研究領域。
不過,愛因斯坦值得被銘記的絕不僅於此。
我今年6月去過以色列,訪問了愛因斯坦博物館,有幸得到了該館館長、希伯來大學前校長、理論物理學家哈諾赫·古馮德教授的熱情接待。他一直致力於對愛因斯坦的研究。他說:「愛因斯坦的名聲源於他在科學方面的成就。同時,他的個性以及他在物理世界之外的觀點,也為他贏得了公眾的極大關注與敬意。」愛因斯坦作為科學巨匠,他還熱心致力於社會正義和社會責任;他追尋善良、美麗和真理,認為這些給了他勇氣去愉快地面對生活;他相信簡單樸素的生活對每個人的身心都有好處,鄙視把奢侈、財富和外在的成功看作是人類努力的目標。在這次展覽展出的他和羅素的信件中,他提到了對文明的理解以及對和平的渴望。他揭示了物質和能量的轉化關係,並成為核能的理論基礎,但他寫信給羅斯福總統,呼籲廢止核武器。
愛因斯坦是一個充滿夢想、不斷探索未知的人。他說過,如果沒有對藝術和科學永遠無法達到的東西的不斷追求,生活就會顯得空虛;最美麗的體驗,是我們面對藝術和科學所感受到的神秘。
哈諾赫說,歷史上的名人,差不多60年以後基本上就被忘記了,能超越60年的時間仍然被人銘記,那就說明他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愛因斯坦已經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還在深刻影響著今天的人,他的思想還在散發新的光芒。在他的科學理論指導下,還正在或即將獲得新的發現。例如最近剛剛得到證實的引力波。這也是愛因斯坦為什麼不會被忘記的緣由。
在這次觀展過程中,我還有一個很深的感觸,那就是作為一位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發明和創新方面也很有創見。他做了很多工作,例如和其他發明人合作,參與了冰箱、助聽器和陀螺羅盤等的發明。愛因斯坦是能夠把科學、技術和創新貫穿和結合起來的人。他既是發現者,又是發明者,既理解和發現物質世界是怎麼運行的,又把這些原理和改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科學和技術之間的差別,在於目的性不同
科技是一個大家常用的詞彙,而事實上,科學和技術之間既有相同,也有區別,最大的差別在於目的性不同。科學是為了認識世界,主要是探究未知的東西;技術是為了改造世界、服務人類,主要是解決我們應用的問題。驅動技術發展的,是市場的需求和資本的欲望;而驅動科學發展的,是科學家的興趣和人類的好奇心。技術開發者可以獲得利潤作為回報,而科學研究者收穫的更多是名譽。
科學成果很大程度上是被全人類共享的。科學有重大發現之後,很多規律可以引發創新,帶動技術的突破,甚至是顛覆性的創新和突破。從近代來看,重大的尤其是顛覆性的技術發明,往往起源於科學的發現和基礎研究的突破。所以,儘管技術創新已經越來越和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推動人類走進了現代社會,但是沒有什麼能夠代替基礎科學研究的作用。
這次展覽展出的愛因斯坦被授予的1921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獎章,引起了我的共鳴。獎章中央圖案描繪的是科學女神揭開神話女神伊西斯的面紗。伊西斯也是自然女神,代表大自然的規律,總是遮掩著一層神秘和朦朧的面紗,等待著科學的發現。圖案周圍則是一段拉丁文:「發明使生活更加美好。」這表達了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愛因斯坦應該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創新者,他揭開了相對論的面紗,帶給我們對世界全新的認識,也帶動了之後一系列發明創造的產生。如今我們常用的GPS,就利用了相對論的原理對導航進行了完美的校準。
那麼,中國人能不能搞好科學和技術呢?
科學的體系和方法論是在西方產生的。曾經有一個著名的「李約瑟之問」:中國這樣一個歷史上長期經濟發達、技術成就也很高的國家,為什麼沒有產生科學?應該說中國也是一個有創意、有夢想的民族,從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到《封神榜》《西遊記》,都充滿了神奇的想像和創意。我從牛郎織女的故事裡,仿佛也看到了相對論的影子——牛郎星和織女星之間搭建的鵲橋,多麼像霍金所說的時空隧道!
網上有很多文章,用事實和數據來評價今天中國的科技水平。有人認為,在人均GDP和中國差不多的國家中,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是鶴立雞群的。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基礎研究薄弱,也是不爭的事實。我覺得,我們既要高度關注可能改變我們行業的顛覆性創新,也要重視並致力於行業點點滴滴的日常創新。科學沒有高低之分,技術則有高技術和低技術,其價值要由市場來衡量。同時,我們也要重視商業模式的創新,企業只有盈利,才能夠穩定人才隊伍,進行持續的發展和創新。
以色列的創新,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我去以色列訪問期間,參觀了希伯來大學、以色列理工學院、特拉維夫大學、魏茨曼研究所、耐特菲姆灌溉公司、佩雷斯創新中心,並與著名的《創業的國度》一書作者索爾·辛格進行了對話。讓人感嘆的是,無論是哪家大學和科技機構,他們都可以自豪地拿出一張名單告訴你,有哪些改變世界的關鍵技術,是誕生於他們的研發機構和初創企業。所以我很想弄清楚一個問題:這樣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小國,如何能夠崛起成為一個創新的國度?它的崛起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我觀察到,作為「創業的國度」,以色列構建了一個由創業者、投資機構、孵化機構等組成的全方位、運作成熟的創業體系,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創業生態,吸引了眾多的年輕人去創新創業。希伯來大學在1964年就設立了Yissum技術轉移公司,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才成立了類似的公司。通過這些運作成熟的產學研創新合作機制,不斷湧現出的創業公司成為以色列創新力量的源泉。
與我交流的以色列學者和創業者普遍認為,平等、寬容失敗和獨立思考是以色列創新活力的重要源泉。猶太人的創新與其獨特的文化和歷史是有相關性的,2000年的流浪史,讓猶太人不能安於現狀,需要不斷尋找讓現實變得更好的解決方案。學習對於猶太人也很重要,猶太人以爭論和質疑的方式來進行學習。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提出引力是時空平面彎曲的產物,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世界的認識,這在普通人眼裡完全是異想天開的,在衛道士眼裡甚至就是大逆不道,這一點和猶太人敢於質疑的特性是分不開的。而愛因斯坦敢於挑戰牛頓的物理世界觀,反過來又對猶太人敢於質疑的精神起了更加強烈的引導和促進作用。
以色列家長每天問孩子的問題往往是:「今天在課堂上提了什麼問題?難住老師了沒有?」而中國人常常問孩子「這次考試得了第幾名」;中國家長喜歡教育孩子不要亂說話,孩子提出來的一些異想天開或者看似荒誕的問題,常常會得到嘲笑的回應,甚至言語打擊。
對於失敗而言,我們要認識到,失敗是人生的一部分。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以後,花了10年時間才把相對論進行了完善,從而在1915年推出了廣義相對論。其間他犯了很多錯誤,他晚年希望把所有的力都歸結到同一個理論框架,寫了很多論文,但每篇論文往往先是糾正上一篇的錯誤。
此外,要給予科研開發人員更多的自由、更少的羈絆,讓他們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和資源去放飛思維、實現夢想,這非常重要。瑞士被稱為「創新的國度」,我去瑞士考察過他們為什麼會成為全球最有創造力的國家。愛因斯坦小時候在德國的時候,學習很一般,但當他轉到瑞士讀中學後,學習氣氛非常寬鬆,學校鼓勵他去放飛自己的愛好、發展自己的興趣,這一點和他在德國受到的教育非常不同。我想,愛因斯坦後來能展現出自己的才華,在瑞士專利局工作期間提出相對論,可能和他在瑞士受的教育有一定的關係。
愛因斯坦曾說:「我自己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只是充滿了一種好奇心而已。」這就是創新的精髓啊!好奇心是科學創造路上的引路人。在教育中,不一定總讓孩子們循規蹈矩、不越雷池,要充分鼓勵他們的好奇心,這樣才有利於未來創新人才的培養。
END
編輯|阿板 校對|堅果 視覺|牛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