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視科學家的好奇心(創新談)

2020-10-13 四川省協創會

來源:人民日報

如果說科學真理是大海的彼岸,那好奇心一定是黑暗中閃爍的燈塔,幫助科學家燃起永不放棄、堅持到底的信念

前不久,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完成了飛行途中的深空機動,各系統狀態良好,向目標繼續行進。「天問」之名,正取自古代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日月安屬?列星安陳?」這個飽含深意的命名,其實是對中國人數千年來叩問蒼穹、孜孜以求、勇於探索的最佳紀念。

每一次「問」,背後都有一份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而這種本能,在科學家身上表現得更加突出。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從實踐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都是憑藉執著的好奇心、事業心,終身探索成就事業的。

從航天發射到深海科考,從人工智慧到生物技術,無論是基礎科研還是技術開發,科學研究每邁出一步,都能挖掘出許多創新和好奇心的故事。我國著名數學家吳文俊總對新鮮事物抱有一份好奇心,年近60歲還決定從頭學習計算機語言;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就是因為小時候看見了夜空中的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點燃了自己的科學夢想……縱觀世界科學發展史,力學定律、青黴素的發現等眾多科學研究,一開始都是緣於科學家的好奇心。

對一位科學家來說,好奇心是如此重要,是科學研究的驅動力。創新的秘訣之一是先人一步,好奇心幫助科學家刨根問底、永不停留。假如別人已經踏出了一條上山的道路,科學家被好奇心驅使著,總想試試更快更好的道路,想去更多的山頭看看風景。

勝利的果實往往浸透了汗水。再有意義的工作,一旦陷入重複和頻繁的失敗,就容易讓人焦躁而倦怠。唯有好奇心做伴,中途戰勝自我產生的滿足感或挫折感,才能夠抵禦漫漫旅途中的疲憊和單調。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建林曾說:「未知的東西能吸引人,讓你吃那麼多苦、受那麼多累,然後還有興趣一直做。」如果說科學真理是大海的彼岸,那好奇心一定是黑暗中閃爍的燈塔,幫助科學家燃起永不放棄、堅持到底的信念。

從本質上看,由好奇心驅動的科學研究是為了探究真相。一旦科學家把這個目標放在首位,追求物質回報自然就放在了次要位置。首位獲得「促進歐洲天體物理學及宇宙學獎」的中國科學家彭影傑曾說,做科研不是為了得獎或商業化,而是為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況且,好奇心越強的科學家,在面對異議時經常表現出更大的包容性,在面對權威時能夠大膽質疑。一個對未知饒有興趣的科學家,常常樂於在和他人的交叉討論、協作共享中,互相激發科學靈感。

願科學家這份好奇心得到充分的珍視,少一點急於求成,多一分鼓勵寬容,讓好奇心牽引著他們跋山涉水,抵達科學真理的彼岸。

相關焦點

  • 珍視科學家的好奇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從實踐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都是憑藉執著的好奇心、事業心,終身探索成就事業的。從航天發射到深海科考,從人工智慧到生物技術,無論是基礎科研還是技術開發,科學研究每邁出一步,都能挖掘出許多創新和好奇心的故事。
  • 宋志平談愛因斯坦,好奇心出創新人才
    其間,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應邀與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前校長哈諾赫·古馮德教授就「創新與創業」這個主題進行了對話。宋志平在演講中表示,永無止境的好奇心、創意奔放的思維以及強烈質疑的態度等等,這些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大科學家的可貴品質,形成了指引人們更有效創新的思想基礎。整理| 劉蓓轉自| 《解放日報》愛因斯坦值得被銘記的,不僅僅是作為一名科學家。
  • 好奇心、創造性思維與科技創新
    原標題:好奇心、創造性思維與科技創新 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好奇心」。他指出:「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
  • 好奇心乃開拓創新之劍
    漫畫作者:張學士「長鬍子的男人更扛揍」「人類的六大噁心因素」「遊戲成為多動症治療處方藥」……日前,第九屆菠蘿科學獎開獎,來自不同國家的9位科學家和好奇心人士獲獎。「數錢可以減輕疼痛」「蚊子為什麼不會被雨滴砸死」……這些天馬行空、腦洞大開的科研成果,看似都是「無用良品」,卻是在「向好奇心致敬」,鼓勵人們積極參與發現未知的探索之旅。哲人有言,一看見星星,我就開始做夢。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代表著人的求知慾。沒有好奇心,就會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就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沒有問題,就如同射箭沒有靶子,難以刨根問底做進一步的探究。
  • 我國科學家談科學家精神
    本報訊 記者張衡報導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國務院新聞辦17日舉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四位科學家代表結合各自工作實際,談了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
  • 科學家代表談科學家精神
    來源:人民日報弘揚優良傳統,肩負起新時代的科技使命——科學家代表談科學家精神人民日報記者 喻思南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4位科學家代表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這一主題做了分享。
  • 以科學家精神照亮創新路
    以科學家精神照亮創新路——科學家代表談新時代科技使命在11月17日的國新辦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霍守亮,北京大學工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郭少軍4位科學家代表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與記者進行交流座談。
  • 都有為院士:科學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在中國磁學研究領域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專注磁學研究幾十載,為學界帶來一系列具有開創意義的研究成果。他是我國最早從事納米材料磁性研究的科學家,更是一位熱衷科普、注重培養青年一代的教師。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都有為。都有為的磁學研究是從一間30平米的地下室開始的。
  • 都有為院士:科學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在中國磁學研究領域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專注磁學研究幾十載,為學界帶來一系列具有開創意義的研究成果。他是我國最早從事納米材料磁性研究的科學家,更是一位熱衷科普、注重培養青年一代的教師。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都有為。都有為的磁學研究是從一間30平米的地下室開始的。
  • 上海大學老師聯袂談科技創新 「比」「學」「趕」「超」入「創新...
    這是新年第一堂「創新中國」課,也是「十四五」期間第一堂「創新中國」課。環化學院教授鄧小勇和通信學院王潮教授應邀聯袂教學。上海大學教務部副部長顧曉英主持課程。上海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大偉老師專程趕到課堂,與同學們熱情互動。  鄧小勇老師結合十九屆五中全會,談了自己對「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理解。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談科學家精神:愛國、誠信和堅持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談科學家精神:愛國、誠信和堅持 2020-11-18 中國新聞網 馬海燕 霍守亮提煉了自己所理解的科學家精神:第一,家國情懷,心繫人民;第二,勇於創新,刻苦攻關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第三,團結協作的精神。  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也認為,科學家精神能夠鼓舞年輕一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愛國。「大家經常說科學沒有國界,但是一定要記住後面那句話:科學家是有國別的。
  • 李昌旺專欄 | 創新方法談:發明的三個特點
    第八節:創新方法談:聯想第九節:創新方法談:想像力第十節:創新方法談:掐頭去尾來創新第十一節:創新方法談:加一加第十二節:創新方法談:異想天開第十三節:創新方法談:主體附加法第十四節:創新方法談:強制組合法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引力波之父:好奇心是創新的源泉
    2020年12月25日,京領榜單發布會暨諾獎創新論壇發布了《2020中國國際學校競爭力排行榜》《2020中國國際化學校品牌價值百強榜》《2020中國國際學校創新競爭力百強榜》並且共邀請了五位主旨演講嘉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校級教授馬斯金教授;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團)校長、國家督學陸雲泉;劍橋大學終身正教授
  • 以好奇心助力基礎研究(人民論壇)
    這種為學子寄送「宇宙聲音」的方式,點燃了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好奇心。 為什麼要重視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是科學精神的體現,不僅可以讓一個人從科學研究中收穫樂趣,還可以成為推開真理之門的助推器。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指出:「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
  • 你的好奇心,科學家們親自來拯救
    這場妙趣橫生的好奇心聚會,正是由央視頻、科普中國和西瓜視頻聯合發起的2020全國科普日主題活動《好奇心請回答》科普公開課直播現場。孩子們好奇的那些科學問題,在這裡「有問必答」!01|真·科學家來了!帶著解答「好奇心」的答案來了!呵護孩子們的好奇心,主辦方是認真的。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展現最與眾不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小科學家...
    圖說:會議開始前小科學家向中科院院士楊雄裡請教問題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下同)儘管昨晚剛參加了世界頂尖科學家T大會,可獲得與「最強大腦」交流的機會,還是讓一顆顆年輕的心為之雀躍,早早來到了今天世界頂尖科學家小科學家論壇現場,開始了彼此間的思想碰撞。人工智慧、黑洞、納米材料、量子……一個個科學熱詞從他們口中蹦出。
  • 「點亮」未來科學家的好奇心——「洋教授」戴偉的中國科普之旅
    新華社記者 魏夢佳 攝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 年過花甲的英國教授戴偉不曾想到,幾十年前對中國的「好奇心」吸引他定居北京,如今他又將各類化學知識轉化為一個個生動有趣的科學實驗,「點亮」成千上萬個中國孩子的好奇心。24年間,他在中國經歷了一場奇幻的科普之旅。「在來中國之前,我就通過中國駐英國大使館訂閱《北京周報》,了解中國發生的點點滴滴。
  • 京領嘉賓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引力波之父:好奇心是創新的源泉
    巴裡什教授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巴裡什教授是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巴裡什教授的發言發人深省,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揭示了——「好奇心是創新的源泉」,生動闡釋了創新人才培養的本質。  在此新年到來之際,京領獨家放送巴裡什教授的精彩演講,以饗讀者。
  • 好奇心激發創造力——解碼2018菠蘿科學獎項
    新華社杭州4月14日電(記者朱涵)「收髒錢更容易做壞事」「宅著更節能」「菠菜探測爆炸物」……2018菠蘿科學獎13日晚在杭州為一批想像力豐富的科學成果和科學家頒出獎項。這些有趣的科學研究,喚起人們對科學的好奇心和熱情,讓創新精神走近大眾。
  • 周忠和院士:好奇心不是培養出來的,你不壓制它就很好了
    在他看來,原因固然很多,功利主義和急功近利是最大的問題,「在功利主義的背景下從事科學研究、教書育人,或者其他創造性的勞動,好奇心驅動自然不受重視,想像力也無疑會受到壓制」。做科普做科幻,好奇心和想像力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