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方式」本是經濟學的一個名詞,指的是生產要素的組合、使用方式。現代經濟學將經濟增長的方式分成兩類,即粗放型經濟和集約型經濟。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開幕式上的報告中,把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作為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進行談及。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是我國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主要採取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依靠增加資金、資源的投入來增加產品的數量,推動經濟增長。這種增長方式對能源、環境、生態等造成很大壓力。
「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這是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主旨報告中首次使用「經濟發展方式」一詞,也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報告、文件中,「經濟發展方式」 一詞首次被正式使用。
「增長」變為「發展」,僅僅兩個字的變動,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系統增加了一個新的理論和新的政治語彙。
雖然「經濟發展方式」一詞脫胎於經濟學的名詞「經濟增長方式」,並且仍然帶有「經濟」二字,但這個詞彙已然不是單純的經濟術語,而是一舉成為具有政治思想、治國理念的政治名詞。
「經濟發展方式」在經濟學層面,天然地含有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內涵;在政治學層面,科學發展觀則是它的本質。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面協調可持續」、「統籌兼顧」、「節約型社會」、「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生態文明」、「安全生產」、「創新型國家」、「與時俱進」、「理論創新」(引號中名詞皆援引自胡錦濤十七大開幕式報告)等一系列的治國理念。
無疑,「經濟發展方式」一詞本身就鮮明、準確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地將改革開放向深層次推進的決心,以及推動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所必須具備的創新精神。
相信,在今後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小康目標的過程中,「經濟增長方式」這個詞不會從改革開放的新浪潮中消失。而「經濟發展方式」一詞,則會作為一種與時俱進的政治新觀念深入廣大黨員、幹部的頭腦,被廣泛使用。
可以預期,如同樂曲中的主副調關係一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作為副調,伴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主調,共同促進中國在歷史新時期邁向全面小康、邁向長治久安、邁向民族復興、邁向國富民強!